初中诗词教学难点及对策论文_马麟恩

初中诗词教学难点及对策论文_马麟恩

笙广西南宁市石埠中学/马麟恩

诗词歌赋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诵读诗词,能陶冶人的情操,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诵读诗词,对提升人的文学素养,传承祖国的文化积淀起着独特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教材的各册都安排诗词的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讲授诗词时,常要涉及“意境”这个词,因为意境是解读诗词必不可少的钥匙。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诗词的根本,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所描绘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所以,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其意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诗词教学难点表现在如下两方面:第一,学生感受不出诗词所蕴含的意境美。学生学诗词,只是从诗句所写的人、物或事中去理解诗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感情,体会不到诗词的意境美。例如在学习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时,学生只是这样理解:诗中描写“草、黄鹂、春雨、小舟”这些景物,诗的前两句,写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诗人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学生没有往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诗的写法和意境。

这首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前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于守节;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四句诗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静深邃的画面,让我们也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滁州西涧边,神情恬淡闲适,但又流露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神情。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受到的这其中的情感、情景和气氛,其实就是诗歌的“意境”。

第二,学生把意象等同意境来理解。学生在理解诗词时,往往是把意象等同意境来理解。例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学生知道诗中写了“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具体的物象,又把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海峡这四个典型意象等同意境来理解,理解为诗的意境是表达了了作者的思乡感情。其实这首诗分四个小节,诗人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以空间的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离,后来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分离。四节诗以时空的阻隔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层层加深,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每一层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都会出现一个意境,意境深沉悠远。

作者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这才是诗的意境,只有进入到这样的一种意境中,才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情怀。

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以上两个难题呢?

1 教给学生分析诗词意境的方法1.1 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美。诗人在写诗时,都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景物的描写当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必须要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入手。若把这些景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领他们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刻地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以学习王维的《鸟鸣涧》为例,在进入诗歌教学之前,我先展示一幅山林为背景的夜月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感受来描述画中的意境。

《鸟鸣涧》写山中春天的月色景物,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这首诗以动静相间的笔法,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极幽静的春山夜月的图景。诗人在静态中写出动态,又在动态中表现静态。因为静,白天听不到的花落声,现在听到了,而这种似有似无的声音,又反衬出春夜的寂静。因为静,一两声的鸟叫,显得格外脆亮,几乎可以使人闻之心惊,但当它停下来的时候,又使得本来就宁静的春山更显得格外空旷。“鸟鸣山更幽”事物的特征,永远是在比较中才明显起来。诗人把握住了这个对立统一规律,让他们在诗中相互渗透,使这首诗造就成一幅不仅有色,而且有声的山水图画。你看,皎洁的月光笼罩着静谧的春涧,多么的空蒙、柔和、安详,使人望之心境清净,情融于景。但当自开自落的桂花暗香浮动,山鸟时鸣时止的时候,又使人感到实在甜蜜、温馨,有一种诱人的生活气息在画面上荡漾,于是,景又融于情,画又回到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以画传情的诗词意境教学方法,在诗词教学中用得较多,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杜甫的《望岳》等等。

1.2 联系写作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不少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与作者的写作时代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生平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快进入诗词的意境。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为例,全诗四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学习这首诗时,如果不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就只知道这首诗生动地渲染了月夜泊船秦淮河岸的环境、气氛,那迷人的夜色,那公子王孙的醉生梦死,歌女们的浅斟低唱。

其实,这首诗的重点就是落在后两句上,商女所唱的《玉树后庭花》曲,既是引起人们对陈代亡国悲剧的追忆,又为晚唐时代染上朦胧凄凉的色调,它似乎成为一种媒介,让人们从陈代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朦胧的夜色,凄迷的歌声犹如晚唐舞台上演出的醉生梦死的戏剧,给人不祥的预感,而无法摆脱。所以,这里“犹唱《后庭花》”不但表现出晚唐官僚贵族沉湎于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而且也对这些官僚贵族予以警示,从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患之情。两个“笼”字,使人对秦淮河上的月色有一种朦胧、迷茫的感觉,这种朦胧的色调,表面看似乎与洒家歌舞喧闹的气氛很不协调,但它却最本质地烘托了这喧哗热闹背后的空幻、悲凉和冷漠。

杜牧所处的时代正是晚唐多事之秋,国势日危而时风淫糜。他看了到封建统治势力的摇摇欲坠,看到了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边关的忧患,作为一个有远见、有抱负、有正义感而头脑比较清醒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于是忧心忡忡,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忧国忧民的“唐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1.3 抓住意象,反复揣摩。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1.4 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启动形象思维,进行一番“再创造”,进入意境,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如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远渡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时,引导学生进行这样联想“长江、月下、荆门、故乡水、诗人”,这样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图景:诗人要走了,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渡过荆门,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新奇的感受,壮阔雄浑的景致,展现出楚地特有的风光,体现出诗人豪放阔达的胸襟。

2 用具体的例子,教给学生区分意境与意象的方法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毛翰教授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作这样的表述:“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意象与意境,就这样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和情景就是意境。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用以上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诗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2 毛翰.诗美创造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0~211

论文作者:马麟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与管理》2014年1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4

标签:;  ;  ;  ;  ;  ;  ;  ;  

初中诗词教学难点及对策论文_马麟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