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思想论文,方法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指出: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思想方法的特征,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主要有:

一、解放思想,独立思考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在重新确立这一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0页,以下引文只注卷数和页码)。否则,就不能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就不可能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最终得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论。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都需要有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过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也是如此。但具体到这一理论的形成,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又有其独到的作用和表现。首先,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某些论断,不迷信、不盲从,而是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结论。他不是用现成的结论去剪裁现实生活,而是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回答过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第2卷第312页)他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3卷第373页)这个论断是对社会主义的最深层次的新概括。它来之不易,是冲破各种阻力,对实践经验反复总结、升华的结果。现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观点。

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另一个特殊表现,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2卷第279页)他把解放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指导,视作辩证的统一。“指导”是为独立思考,研究新情况,得出新结论指明方向;“解放”则为其开启思路,两者相辅相成。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解放思想的成功之举,是坚持“指导”同“解放”能动结合的范例。

因此,把“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作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首要特征,符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勇于探索,锐意创新是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又一个特征,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进一步发展。邓小平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第2卷第143页)改革开放十几年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表明他是“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典范。

敢为天下先,是邓小平实现“探索”、“创新”的重要表现。他曾说:“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第3卷第367页)“文革”十年动乱结束以后和改革开放以来,他提出和发挥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思想理论方面,他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我们的工作有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在精神文明方面,他提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坚持两手抓,既要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也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他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达到小康水平,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在科学技术方面,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改革科技体制,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赢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在民主政治方面,他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以法治国;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同时,必须坚决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同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党的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必须抓紧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为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中国要是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的内部。在祖国统一方面,他提出实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战略构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下,完成大陆与台港澳两种地区不改变社会制度的国家统一。在国际形势方面,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对待当前的国际形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中国能不能顶住国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需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方面,他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阶段。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路线、方针、政策;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对于改革,判断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等。

上述属于“第一个”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思想观点,从不同层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尽管这些“第一个”还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继续在实践中发展,尽管它们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尽管邓小平能够提出这些“第一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在我们党内所处的领导地位,然而,毕竟已有不少被实践所验证,闪耀着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这许多“第一个”表明勇于“探索”、“创新”,首要的是敢于“试第一个”。敢于“试第一个”并取得成功,除了要有勇气、“不要怕”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作指导。其核心,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辩证地看待事物,研究情况,解决问题。

三、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条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虽然,信心不足者有之,急于求成者也有之,耽心悲观者还有之,但“自己的路”必须走到底。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第3卷第113页)这虽然也是工作方法,但从根本上说,是思想方法。

“胆子要大”,就是在战略上藐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坚定信心。这种“藐视”和“信心”是对客观情况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作用。藐视困难和坚定信心的客观依据,首先表现在我们现在的路子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指出:“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第3卷第142页)其次,客观情况表明:不走这条路,困难会更大,甚至会没有出路。邓小平曾多次说过,“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第3卷第113页)“我们的开放、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胆子要大,要坚决。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第3 卷第219页)

“步子要稳”,就是在战术上重视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形象的说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走这条路的大方向是明确的,而且也下决心走到底,但具体的路怎么走,航道上有哪些暗礁和险滩,则不太清楚。这就要慎重对待,稳扎稳打。步子要稳的首要条件,是先行试验。邓小平指出,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步子要稳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及时总结经验。邓小平认为,“在具体事情上要小心,要及时总结经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第3卷第219页)因为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要犯错误,但要避免犯大错误。及时总结经验,就可以避免犯大错。步子要稳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经常地、更多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及时改正我们工作中的缺点或错误。邓小平认为,“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决心要坚定,步骤要稳妥,还要及时总结经验,改正不妥当的方案和步骤,不使小的错误发展成为大的错误。”(第3卷第268页)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是辩证的统一,反映了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的历史必然性与曲折性。若只讲“胆子要大”,排斥“步子要稳”,那就容易走向鲁莽行事;若一味强调“步子要稳”,排斥“胆子要大”,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龟缩不前。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愈走愈宽广,愈走愈有成效。

四、富民强国,人民为本

“富民强国,人民为本”作为思想方法的一个特征,同上述三条思路方法的特征有所不同。它是就邓小平理论的归宿点和价值取向方面而论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有其认识的真理性和实践结果的目的性,是两方面的统一。邓小平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切的基础与核心,就是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富强。

这一思想方法的特征,首先表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上。早在拨乱反正之时,他就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后来又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第3卷第172页);最后概括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都明确地以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为最终目标的。其次还表现在邓小平把“民富国强”的内容置于检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上面。他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3卷第372页)

“民富国强”,同“人民为本”紧紧相联、密不可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概言之就是“人民为本”。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始终。他说,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人民生活确实好起来了,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了,国际信誉高了,这是最大的事情。如果人民认为现行政策是正确的,谁要改变现行政策,谁就要被打倒。领导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

综上所述,“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和“民富国强,人民为本”等特征,是邓小平思想方法的特征中最基本的。它们集中地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上面。这对我们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