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动性初步探究
阳金辉
/四川师范大学
摘 要: 我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高校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高校其他课程都有育人作用,都有育人责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差别,通过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素养,加强制度保障,实现两者的互动,打破过去二者孤立并存的局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达到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效果。
关键词: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高校 立德树人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其全方面发展,使其成为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有良好思想素养与政治素养的社会公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在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历来被孤立于其他课程之外,这就导致了高校育人过程中教育目标的分割和隔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也需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原来的单课程转变为多课程,构建全方面育人格局。
一、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等理论类课程,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常常出现理论空洞化,脱离实际,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等问题,甚至导致出现了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程的现象,认为这类课程就是所谓的“豆芽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只求及格就好。
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丰富,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目前改革现状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学生自身面临的生活实际不断变化,过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依靠理论灌输的教育形式开始变得不适应新情况,这就要求高校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更关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改革。从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落脚点出发,探寻各课程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能够发挥的作用,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之间的联系,实现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平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并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有效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将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面打下良好基础。
《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姻是不同姓氏交好的途径,是告慰祖宗家庙和繁衍子嗣的重要方式,因此,婚姻论财就成为普遍现象。在中国农村,儿子的婚姻支付实际上由父母来承担。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高校其他课程都有育人作用,都有育人责任。“进入新时代,既要继续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和功能,实现两者同向同行。”对高校设置的各课程而言,必须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我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高校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合格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高校的专业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或者使学生积累专业知识,但这并不意味在这些课程中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各专业课的授课教师而言,他们往往更习惯于用自己专业的角度去解析课程的内容,从而忽视了对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发掘与利用。而对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师来说,他们的课程往往带有一种“理论化倾向”,使得学生望而却步。二者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有各自的缺陷,又有各自的优势,打破思政教育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互孤立的局面,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动性基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动性是二者内在联系的体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涵义都在于强调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而二者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
最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动性,产生于二者间的互补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之下,又有所区分。“思政课程”作为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来源,又直接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课程思政”则作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日常学习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式地,引导性地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者结合,能够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其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动性,体现在方向的一致性。“‘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方向和功能在本质上立德树人是一致的,二者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发挥立德树人育人功能。”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还是在其他课程中进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准则,区别只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领航作用,而“课程思政”则发挥着辅助和补充的作用。
第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是核心。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的意义在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核心落脚点是立德树人,教师要学会把学生与自己放在平等地位,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品德塑造。
首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动性建立在二者授课对象相同的基础上。教育的核心是人,高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首位,认真思考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了解学生对教育的多样化的需求。对学生在思想发展发面遇到的困惑,每一个教师都有义务去了解与帮助,每一个教师都可以从自身的知识或经验去解答学生的疑惑,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的答案。而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也能释放出学生更多的学习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二者在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结起来的核心点就在于共同的教育对象。
三、推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的途径
班级聊天群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纽带,确实方便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帮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的各类问题,促进老师和家长形成合力,促进学生成长,也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公开透明。但如果管理不好,则会事倍功半。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一方面在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更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生动的材料;另一方面,对其他课程而言,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变得更加凸显,但必须避免附加式的,标签式的生硬说教。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局面,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再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动性,根植于内容上的契合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最后落脚点都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理论内容和其他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被包含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之中,二者内容的特性是一致的。
① 兰瑟姆.征求本体论批评家.转引自朱立元,李钧,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沦选(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6.
第二,提高教师素养是关键。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者,对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而言,要继续加强对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发现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对教授专业课程的教师而言,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教育,充分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之融合在日常授课当中。
1.2.3.2 [4]科室人员应加大筛查力度,护士长需落实病房的检查及指导工作,保证评估量表与患者的实际病情一致。若发现患者的评估情况存在异常,应及时对患者重新进行评估,并强调翻身的重要性,可指家属及患者如何进行翻身及保持正确的体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高校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对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建立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各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师搭建平台,促进教师间的跨专业交流。
参考文献:
[1]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11~115.
[2]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476(11):59~63.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4]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7~69.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810636101)。
作者简介: 阳金辉(1998-),男,四川达州人,本科,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