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工程师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广东东莞 523129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编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以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工作为例,对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作总结和归纳,并提出了可供同类项目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挖掘;资源整合
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现状
我国从1980年代以来开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制度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基本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体系。尤其是2008年后,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后,对于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名城保护工作起到了统领性的作用,及后各项规范性文件也陆续完成修改程序。制度建设的加强使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向前跃进了一大步,全社会对于保护规划及实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作用
城乡大规模建设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造成的较大的冲击。尤其是近年大面积的旧城改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空间品质及生活环境,但仍对传统风貌建筑和特色文化资源造成了破坏,导致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不突出、风貌不彰显、文脉被淹没,各种能反映自身特色的文物线索被割裂。面对这样的困境,更需要通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探索如何将分散的历史文化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划管理,同时将具有特色和价值的风貌街道和街坊、历史文化风貌区纳入新增的保护体系中,建立起空间、时间、专业和文化特性的关联性,从而真正地整合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东莞实践
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自2011年启动,至今仍在不断探索。在此过程中,对历史文化特色的挖掘和整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
3.1 项目背景
东莞市位于珠江口东岸,广深港走廊中间,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重要城市,也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城市与经济快速发展,“重经济、轻文化”,“保护意识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已逐渐成为东莞新型城镇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东莞市提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目标,随后启动本规划的编制工作,期望通过编制保护规划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并借助申报推动常态化管理机制建立,最终实现推动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
3.2 总体规划思路
规划基于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梳理和盘点、城市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的提炼与完善,根据资源重要程度,提出重点和通则性保护相结合的总体保护思路。其中,与价值联系较弱的一般性资源,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通则性保护;具有明显地域特征、与价值联系较强、及突出反映城市特色的资源,作为核心保护对象,在通则性保护基础上,提出各层次重点保护内容与方式。
3.3 主要规划内容
(1)梳理城市发展变迁,总结城市发展特征
通过史料解读与信息还原,梳理城市建制沿革、市域聚落发展、历史城区发展变迁等内容,总结出“因海防立县、因水运兴城”的城市发展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摸清家底、梳理文化,提炼价值与特色
通过现状摸查和资料解读,整理东莞历史文化资源总体情况;通过文化区视角梳理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城市文化特征;提炼出东莞作为“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及发展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岭南非遗传承地、岭南人文荟萃地”的城市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3)建立保护体系与重点
本规划建立了以“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等四个层次为主的保护体系,并将“城区”与“街区”作为保护的重点。
(4)制定市域保护空间策略,明确各类要素保护要求
结合市域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规划确定 “一线、一心、两核、五区”的空间保护策略,提出“山水形胜、传统聚落、非遗与民俗、文物和历史建筑”等五类要素的保护要求,以建立系统化、重点突出的市域保护体系。
(5)结合政策区划定,制定历史城区保护要求
根据研究确定的城市格局、山水形胜等因素,划定了保护区划与高度分区等特殊政策区,提出针对性保护要求,以加强对城区总体风貌的保护与控制。
(6)划定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选定历史建筑
基于现状遗存梳理,规划分别划定了6处街区和10处历史地段的范围,并提出风貌控制要求和修缮整治措施。此外规划还整理出72处历史建筑备选名单,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
3.4 创新与特色
(1)规划作为重要纲领,将保护工作推上新台阶、新高度。
规划编制与保护工作开展紧密结合,统领后续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其次借助规划编制理清政策动向,明确未来历史文化保护的工作方向,此外,还提出历史城区与历史文化街区近期行动计划及分期实施指引,形成项目库,指导后续保护和整治工程实施。与此同时,对接顶层设计,提出政策区概念与保护对象动态增补机制,明确未来地方管理制度完善方向,以建立全市统筹、各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
(2)专家、公众全过程参与规划编制
在前期研究阶段和规划编制过程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把脉献策,并邀请国家名城委专家评审,保证规划合理性与规范性,并通过报纸、电视及网络平台,连同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向社会公众及时反馈规划编制最新动态,扩大规划影响力;与此同时,通过开设讲座、召开公众意见征询会、与民间保护组织多次互动等,唤醒全民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3)针对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确定保护对象与要求
规划重点针对东莞特色——尤其是改革开放,探讨了不同力度、尺度的保护措施与要求,并提出针对性的活化利用建议。
(4)针对东莞遗存特征,制定规划技术路线
根据市域遗存空间分布特征,规划在保护框架中增加市域层面保护内容,以全面保护东莞历史文化。同时结合城市发展研究,规划通过“立碑修撰”的方式,将城区内已消失的历史遗址,纳入城市标识系统给予展示,凸显城市历史印记。明确提出相关规划指引和分镇指引要求,预留各类规划管控接口,使规划走向“可批”“可用”。
3.5 规划实施成效
(1)协助东莞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常态化管理工作机制
根据规划实施与管理建议,东莞市政府成立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管理机构,在市规委会中成立了专门的专家委员会,并组织制定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此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逐渐将历史文化保护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并将保护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2)突出保护重点,强化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等规划保护重点,编制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地区的保护性详细规划,重点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进行研究,提高社会各界对保护工作的认识和信心。
4 结语
名城保护规划的研究和编制是一项系统工作,它从理论及实践角度能为名城的保护、管理和建设提供了较为现实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下,名城保护规划应更为关注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挖掘、整合和营造,从而推动文化传承,最大限度地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和综合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兵,康新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动态综述[J].中国名城,2011(01):27-33.
[2]温江斌.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衍进[J].中国名城,2017(02):46-51+85.
[3]吴欣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创新探索[J].规划师,2017,33(11):135-140+153.
论文作者:张璐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0
标签:历史文化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城市论文; 特色论文; 东莞论文; 历史论文; 名城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