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 四川 内江 6410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灌注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近几年收治的腹膜后肿块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良性和恶性将其分成两组各23例,对两组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和超声造影检查了解两种肿块性质的特征差异。结果:恶性肿块造影诊断时其中央型增强占据的比例为69.57%(16例),良性肿块的信号周边性增强为主,比例为73.91%(17例),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管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超声造影诊断技术能够准确的诊断良恶性肿块的特性,有利于患者的诊断和鉴别。
【关键词】 腹膜后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灌注诊断;特征差异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179-02
腹膜后间隙指的是腹后壁腹横筋膜和壁腹膜之间的区域,这一区域中填满了很多的脏器和组织,所以也造成了占位性病变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在临床诊断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超声造影显像技术能够全面的了解患者腹膜后肿块的性质和特征,从而为患者的治疗的提供帮助[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对象均是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收治的腹膜后占位性肿块患者46例患者,根据病理诊断的结果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23例为良性肿块,男性为15例、女性为8例,年龄在23-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0.8)岁,良性畸胎瘤1例、陈旧性血肿瘤4例、平滑肌肿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7例、皮质腺瘤5例、纤维瘤3例;恶性肿块患者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在26-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6±0.8)岁,其中恶性淋巴结3例、B细胞淋巴瘤8例、脂肪肉瘤4例、转移癌8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仪器和设备 本次试验所使用的超声诊断仪是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iq-9型号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超声探头选择为4C探头;造影剂由声诺维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
1.3诊断方法 采用实时低机械指数造影技术,探头的频率调整为4mHz,取出造影剂然后注入5ml的生理盐水,震荡均匀后抽出2.4ml从患者的肘部静脉进行注入,观察两组患者病灶增强模式、静脉模式和动态模式下肿块大小、形态以及结构等情况。肿块超声诊断的分级分为4级,0级即为无血流型;I级即为周围型;II级即为穿入型;III级即为混合型,对比两组患者肿块造影图像中的差异[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χ2进行检验,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超声诊断结果 良性肿块的部位主要在腹膜后中部和中上部位,肿块的直径在3~6.2cm之间,平均直径为(4.0±0.2)cm,其中直径超过5cm的患者73.91%,良性肿块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包膜回声比较清晰,包膜后方的信号衰减比较平稳,诊出率为78.26%;恶性肿瘤主要部位在中下腹部,本次试验恶性肿瘤患者中中下腹部,肿块的直径在2.6~6.5cm之间,平均直径为(4.5±0.7)cm,其中肿瘤直径超过5cm的患者所占比例为82.61%,主要的特征为包膜回声不完整、不明显,诊出率为91.3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造影诊断特征表现 (1)良性:良性肿块的边界信号明显增强,包块的形态也比较规则,在造影诊断的过程中造影剂信号呈现周围向中间增强的情况,诊出率为82.61%;(2)恶性,该种性质的肿块中央的信号增强显著,而且会出现坏死液化无回声灶的情况,对于恶性肿块诊出率为95.6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腹膜后肿块由于没有其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所以在患病的早期想要进行确诊难度较大,一旦患者有明显的临床在特征时其包块的直径都发展至很大的程度,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准确可靠的诊断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医生不断研究的课题。
在以往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单纯的CT扫描和MRI血管造影诊断技术能够进行多方位的高分辨率图像,但是却不能对肿块的性质进行判断,同时也不能准确的掌握肿块的血流情况,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很好的冲破了腹膜后肿块诊断的限制,通过常规的超声和超声灌注造影诊断技术能够清晰的反映出肿块血流灌注和轮廓的整个情况,同时能够详细的了解肿块的内部结构和形态,从而很轻易的分辨出肿块的性质;另外使用常规的超声诊断技术能够将肿块部位进行定位,同时还能够准确的探测出肿瘤组织的形态和大小,然而仍然不能对肿块的性质进行鉴别,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则可以通过反应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来确定肿瘤的性质,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通过超声诊断还能够反映患者的血管形态和密度,恶性肿瘤的生长非常依赖血管形态,本次试验中恶性肿瘤患者其血管形态绝大多数在II-III级,除此之外相比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细胞核均出现深染情况,会逐渐形成癌巢结构,这些病理差异均为两种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本次试验中腹膜后肿块良性和恶性的患者其肿瘤组织部位、大小和形态、以及超声信号的情况均出现明显的差异,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最为精确的理论依据[3-4]。
综上所述,在诊断治疗腹膜后包块时可以通过常规超声诊断和彩色多普勒灌注造影诊断技术能够准确的对肿瘤组织进行定性,为病症的治疗提供帮助,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珏颖,陈文卫,张玉国.造影参数成像诊断腹膜后肿块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14(08):28-29.
[2]陈文卫,罗和生,盛余静.腹膜后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18(07):527-528.
[3]陈孝义,赫杰,郑勇斌.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初步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4,10(12):76-77.
[4]季晓克,曾其强,吴秀玲.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9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12(34):239-240.
论文作者:刘运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肿块论文; 超声论文; 造影论文; 腹膜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