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性竞争:以中俄边境城市的建筑演化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边境论文,中俄论文,竞争论文,建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51.2;D814.1 [文章标识]A [文章编号]1009-721X(2016)03-0122(18) 位于中俄边境上的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Blagoveshchensk)这两座城市在许多方面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两座城市像它们一般,在地理上如此接近,却在外观和感受上如此不一样。几十年来,这两座城市之间的边界紧紧封闭着,结果导致两边在很大程度上各自独立发展。①当20世纪80年代晚期边境重新开放时,这两个文化(抑或甚至是“文明”)之间的断裂,成就了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两座城市之间截然不同的风格:布拉戈维申斯克充满自信,街道与绿地呈网格状分布;黑河则金碧辉煌,高楼林立。 两座城市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对于城市学家以及人类学家来说都是颇具吸引力的,因为这种结构性差异表明了关于一座现代城市所应有的追求,而不同的样貌则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抱负和理念。政府机关、商业建筑或者公园位置的选择,广场、购物中心和其他社交场所②地段的分配,甚至划归汽车使用的场所③,都是一个城市构建其自身品牌、展现市场化身份的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分别代表了中国和俄罗斯的文化,然而它们关于城市生活的核心概念和组织原则却大相径庭。不过,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以及经济上的合作关系,这两座城市正在经历着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过去几年的变化证明,它们正在逐渐地采用相似的城市理念和建筑风格,变得越来越趋同。随着黑河的快速发展,它在规模和重要性上日益与接壤的俄罗斯对手城市展开竞争,两者也开始争夺主导地位。诚然,如果说几十年以来俄罗斯是中国的“大哥”,今日的文化等级秩序却似乎正在发生逆转。 尽管乍看之下两座城市似乎并没有很多共同点,但实际情况是,彼此都在通过模仿和复制来相互借鉴。本文关于建筑层面上两者交叉影响的分析灵感来源于法国哲学家勒内·吉拉尔(René Girard)的著作。在一本关于模仿现象的著作中,吉拉尔认为竞争并不是双方对特定事物的欲望发生趋同的产物。一方对特定事物产生欲望,是因为那个事物被这一方的竞争对手所需要,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因为被需要(desired)才变得受欢迎(desirable)。④这种竞争十分关键,因为中俄边境是两个地缘政治大国之间的文化分界,而且中俄两国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崛起及其在崛起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全球雄心,尤其是在俄罗斯正日益孤立的背景下,使得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之间的边境竞争成为一股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回响的强大力量。 本文以这两个边境城市的发展作为分析的棱镜,因此涉及区域发展、价值变迁以及文化和地缘政治定位等更宏大的概念。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城市化可以为进步和现代性这些更为模糊的理念提供有形的内容,而城市构造的变化则从根本上组成了内嵌着物质的利益和野心。在此意义上,中俄边境在过去二十年里所经历的城市化转变也是同时期该地区变迁的一个指标。 中国式复制 弥漫在黑河的俄罗斯风貌直接吸引着游客们来到这个快速发展的中国边境小城。街道指示牌同时使用俄文、英文和中文;大多数商店的招牌上有西里尔字母;不少俄罗斯主题的雕塑和纪念碑点缀着街道。很多建筑都让人想起俄罗斯风格,比如友谊宫(Palace of Friendship)便是这样。 在黑河的邻居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俄罗斯旁观者们看来,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因为受到了商业驱动。采访对象和提供信息的人们一次又一次地使我确信,黑河的城市发展尤其能够吸引他们。⑤在他们眼中,用俄语字母书写的标志、俄罗斯套娃雕塑以及其他有俄罗斯特征的东西,使他们感到宾至如归,十分放松。这使他们更愿意在黑河停留,也因此而花更多的钱。 黑河的俄罗斯特质也让一些俄罗斯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一个直接挑战,因为布拉戈维申斯克的某些城市元素被复制到了黑龙江对岸。对此有一个经常被提到的例子就是,在紧邻黑河的一个小岛上立起的摩天轮。它不仅是俄罗斯那边摩天轮的放大版,而且正对着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主街道,因此从这个俄罗斯城市的中心就可以看到它。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居民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有利位置。正如阿穆尔州立大学的一位年轻学生所说:“黑河建造的新摩天轮比布拉戈维中斯克的还要高一倍,就在‘十月革命50周年大街’(Улица 50 летОктября)的正对面,所以当有人来到我们的城市时,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中国的摩天轮。” 当然,这些复制行为深深扎根于一种更古老的东方主义话语,它把东亚人更多地描绘成复制者而不是创新者。按照惯例,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就被刻画成不过是一个对西方发明进行微缩复制的国家:没有能力发明创造,唯一的贡献据称就是拿来某种产品后缩小尺寸。⑥在过去的十年里,虽然方法与日本很不一样,但中国已经成了模仿和复制的头号国家。这一名声绝非空穴来风,因为有一整个产业支撑着淹没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仿造产品。这些假冒产品,用中国话说就是“山寨”,⑦覆盖了从电影、技术、时尚设计到艺术、建筑和处方药品的很大范围。中国仿造行为的法律层面是该进程的一个重要维度,并且已经成为近期不少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⑧不过,我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首要目标是将模仿(而不是假冒或抄袭)的行为置于文化交流的中心来考察。 正如记者比安卡·博斯克(Bianca Bosker)所说,中国的仿造之所以如此兴盛,部分原因就是复制行为在中国并不像在西方那样具有负面含义。她谈到,西方“认为复制是由于制造者缺乏创造力和技术,并且被贴上不诚实的标签。”⑨虽然传统上中国文化也颂扬原创,但是复制的艺术也因为其技术成就而受到尊崇。⑩重要的一点是,复制曾一度被当作一种控制、驯服和占有外来和遥远的事物的手段—这个过程被地理学家约瑟夫·里克沃特(Joseph Rykwert)称为“浓缩模仿”(mimetic condensation)。(11)事实上,意识到这一点很有趣,即这些建筑复制所采用的模型都来源于西方,并且都来自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曾是对中国殖民的国家。(12)因此,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这些行为可以被解读成对其被殖民历史的重新挪用和超越。顺便提一句,我们也可以将矗立在黑河的巨型摩天轮看作是经济和文化等级体系逆转的象征,中国已经从俄罗斯的“小弟”变成了“聪明的大姐”(мудрая старшая сестра)。(13) 博斯克的研究特别从建筑方面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模仿行为并非简单的再生产。甚至在忠实模仿的例子中,它们也经常包含中国人所拒绝放弃的关键的生活特点,比如说风水。总的来说,中国对建筑的模仿与其说是精确的复制,不如说是在创造一种特定的中国式想象。在某种程度上,它在黑河有所体现,而在其他一些边境城市,如满洲里,则表现得更加明显。当然,模仿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边境城市的现象——上海郊外的德式安亭小镇、英式泰晤士小镇和瑞典式罗店镇都是很好的例子。 不过,这些上海郊外小镇的设计目的明显是为了营造一种生活在德国、英国或瑞典的感受,而像黑河和满洲里这样的边境小城却将自己塑造成临界地带,在这里,本土的中国风情与边界对面的文化相互缠绕并变得丰富起来。事实上,这些边境的临界现象已经大大超越了两个文化国度的边境相互重叠的理念。相反,它们倾向于大范围地吸收西方建筑遗产,包括希腊罗马风格(见图1)。这些城市并没有进行忠实的复制,而是以俄罗斯为灵感来源,一方面营造一种愉快的环境来吸引俄罗斯消费者,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吸引国内游客。在黑河,有一整条街都体现出这样的特点,成排的商店出售各种俄罗斯纪念品(大部分是中国造)。通过复制俄罗斯的符号,黑河向中国游客提供了一种“迷你俄罗斯体验”。游客们可以搭乘黑龙江上的短途游船,并在返程途中购买黑河的俄罗斯商品,无须在空间上跨越河岸——这一过程包括取得国际护照,成本较高。在城市的边缘,一座具有标准俄罗斯风格的小镇也建了起来,以理想化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传统的俄罗斯风貌,搭配有风车、面包房甚至一座大教堂(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的缩小比例模型)。

图1 黑河新建的居民区(作者拍摄) 像中国的其他边境城市一样,黑河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俄罗斯印象,其中包含着更大的全球想象。满洲里是中国最繁忙的内陆出入境口岸,全国对东欧进出口商品总量的60%经由此处。与黑河相类似,它也利用了其位于中、俄、蒙三国边境处的地理位置。该城市的建筑模仿欧洲风格,很多主题公园也在靠近国门的地方涌现出来,例如有一个“套娃公园”展出俄罗斯和西方的著名人物,包括像查理·卓别林、奥黛丽·赫本和耶稣等名人。在黑河河岸有一个更小规模的套娃陈列,它也同样包含了远超俄罗斯文化范畴的主题,而俄罗斯的著名童话故事则被迪斯尼(Disney)系列的故事补充得天衣无缝(见图2)。

图2 带有迪斯尼式图案的套娃雕塑(作者拍摄) 俄罗斯式复制 中国式的复制行为对俄罗斯人来说通常是非常陌生的。据我所知,在俄罗斯一侧的边境上并不存在对中国风貌的类似重建。像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其他城市一样,布拉戈维申斯克并不寻求把自身打造成一个临界空间。相反,通过建立纪念碑,这座城市的俄罗斯特性被持续而有力地强化着——这些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该地区的早期定居者以及苏联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结构上看,这座城市转而向内,而不像黑河那样整个城市布局似乎面朝俄罗斯——城市中最高和最现代的建筑耸立在河岸上或者至少从河对岸看清晰可见,而城市里最高档的酒店也在其中。(14) 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街道标识使用俄文和英文,除了近期增设的采用三种文字的旅游指示牌以外,中文字符并不常见。这座俄罗斯城市也很排斥黑河的所作所为,比如给重要的建筑打上灯光。与它的中国邻居不同,布拉戈维申斯克在夜里看起来非常暗。实际上,在过去十年里黑河在夜晚变得越来越灯火通明,这两座城市之间形成了越来越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甚至使得布拉戈维申斯克居民经历尴尬时刻,游客们来到这座城市时,他们会指着黑河的灯火问路人去市中心怎么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黑河打造夜间灯光秀的例子受到布拉戈维申斯克居民的抵制,他们宣称灯光和激光束是艳俗的,缺少品味。然而这些审美评价似乎混合着不小的嫉妒心,以及意识到这座俄罗斯城市没有财力与中国邻居进行竞争。与此类似的是,当黑河的堤岸被改造成树林、小公园和雕塑一字排开的步行街时,俄罗斯一侧的河岸依旧维持着原样。 直到2011年夏天普京到访布拉戈维申斯克之后,这座城市才终于获得了翻修的资金。到了10月份,挖掘工作开始进行,卡车沿着黑龙江岸卸下沙子用于河岸的建筑工程。一年多以后,新河堤的第一段向公众开放,第二段计划在2014年初完工,第三段和最后一段计划到夏天完工。这对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大多数居民们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因为他们曾坚持认为这个项目会停滞不前。人们的这一共识使得新堤岸的建成注定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功,事实上有人认为“比黑河的还要好得多”。 与黑河进行比较当然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翁爱华(Aihwa Ong)所说,城市转型包括“城市之间难以避免的比较、参考和模式打造。”(15)双子城市,特别是像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这样的城市,坐落在两个不同“文明”的断裂线上,在这里,模仿过程是尤其显而易见的。在前文中,我已经阐述过黑河是怎样故意借用俄罗斯的象征手法,来打造自己作为一个临界处的边境城市形象。布拉戈维申斯克近些年的城市发展实践也表明,这座俄罗斯城市并未免于受到其相邻城市的文化影响。因此,当地报纸在报道新河堤的设计和竣工时,明确提到了黑河的堤岸,而没有一丝一毫“收复失地”的喜悦。 有些时候,城市的影响也与物质材料有关。由于大量的建筑材料直接从中国进口而非当地生产,新的城市发展通常带有一种非常中国式的特征。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用来装饰布拉戈维申斯克经整修河岸的新垃圾桶。这些垃圾桶购自中国,不仅与在中国使用的垃圾桶一模一样,而且带有区分可循环与不可循环物品的中文标志,并用贴纸标示出废旧电池和香烟头应该丢入的隔间。这些方面很少被认为属于“文化影响”,事实上这些元素累积起来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总体形象和品牌。能使人们迅速地辨别出一个城市是英国式、俄罗斯式,还是中国式的,通常是诸如路标、邮箱和街道标识等细微的元素。在这个案例中,布拉戈维申斯克毗邻中国,加上经济不平衡导致依赖从中国进口,极大地促使这些中国的城市形式跨越边境掺杂进来。 在过去几年的发展进程中,其他显著的转变体现在这座城市有关公共照明的政策上。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布拉戈维申斯克批评黑河在晚间上演“灯光秀”的作法是艳俗的,但现在它似乎也采用了这个做法。正如该城市的首席建筑师在一篇新闻报道里所解释的那样,当人们夜里在城中散步时,这座城市应当引出人们的节日情绪。假如当地政府想要所有建筑都亮起来,优先考虑的应该是那些坐落在主要街道上的历史建筑。这些举措是布拉戈维申斯克“对其中国竞争对手所做出的适当反应”,一个鲜明的例子是:最先被点亮的是沿着河岸、但不那么重要的克拉斯诺弗洛斯卡娅街(Красно-флотская),其优先顺序甚至排在市中心的列宁大街和十月革命50周年大街之前。(16) 然而,这种复杂而多方面的模仿过程并不必然意味着这两座城市正在变得彼此类似。它们只不过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采用了日趋接近的城市发展规则(urban grammar)。正如西蒙·哈里森(Simon Harrison)所力证的那样,在“人们应该清楚地相互区别开来”这个意义上,借鉴和模仿是创造差异的基本过程。(17)理查德·汉德勒(Richard Handler)以魁北克为例作过分析:“就像在任何一个北美洲城市的连排民族风味餐厅那样,不同民族和种族群体参与到一个共同市场当中生产出差异,而这又使他们变得相同。”(18)因此,在黑河矗立起来的巨大摩天轮、高楼大厦和夜晚上演的灯光秀,都被刻在一个双层的“彼此同化与竞争性差异化并存的进程”之中。(19)类似地,布拉戈维申斯克所做出的重新设计河岸景色、点亮黑龙江沿岸建筑的决定,构成了一种参与、竞争和自我重新定义的象征。胜人一筹因此已经不单单是对他者的一种被动复制,而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内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群体要求获得平等乃至超越。”(20) 这就解释了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这两座城市如何能够在日益接近的同时保持自身迥异的风格。当我们比较它们遥相呼应、不止一处投射着对方影子的河岸时,这一结论尤其明显。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壮观的河堤上,分布着各式历史纪念碑和军事雕塑,散发着民族自豪感和重生的自信。(见图3)这种布局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军事防卫,事实上在河岸垂直外墙墙面上还有苏联时期哨塔的造型。在这个意义上,它与黑河的河堤截然不同,后者带有强烈的俄罗斯印记,积极寻求营造一种友好邻居的感觉。

图3 面向黑河的布拉戈维申斯克边防警卫雕像(作者拍摄)

图4 黑河的儿童与熊玩耍群雕(作者拍摄) 复制之复制 我在本文描述的对话过程,就是双子城市不断从彼此身上借鉴灵感并且变得愈发类似的过程,它是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城市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只是整个图景的一个部分。黑河的模仿行为绝不是独一无二的,它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中国的大多数边境城市上演。正如前文所述,在这个国家的最核心处,诸如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都市的市内和周边,的确存在其他形式的模仿。因此,黑河受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影响,或许小于其他中国城市对黑河的影响。黑河的俄罗斯符号事实上构成了一种非常中国化的城市品牌塑造方式,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它转变为一座国际枢纽城市。就像满洲里那样,黑河也是上世纪90年代宣布要成为“全球城市”的40多个中国城市之一。(21)运用俄罗斯符号打造自身品牌、(22)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黑河事实上是在模仿中国的其他城市,并与之进行竞争。 与此相类似的是,如果近些年来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城市演变是以多种方式对黑河自称具有都市现代性进行回应,那么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莫斯科而不是布拉戈维申斯克自身。事实上,河岸的整修在中央拨款的情况下才得以进行,并显然受到了普京要求以中国邻居为榜样的讲话的推动。的确,河岸的设计似乎并没有得到多少当地投入:其大部分都是时任市长亚历山大·米古利亚(Александр Мигуля)的作为(而他并非当地人),并且这个设计实际上与犹太自治州首府比罗比詹(Birobidzhan)新建的河岸非常相似。 除此之外,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布拉戈维申斯克的新河岸弥漫着很强的军事氛围,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建设这种类型堤岸的时候,俄罗斯似乎正在重拾信心并展示出抗衡美国和欧洲的政治意志,这并不是一个巧合。最近在乌克兰事件中甚嚣尘上的保卫国家情绪,在与中国边境接壤的建筑和巡逻中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因此,布拉戈维申斯克所发生的城市演变看起来是高度融合的:在某些层面,它受到中国邻居行为的鼓动;在其他层面,它体现了更大的趋势,表明俄罗斯对其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态度正在改变。 在这种强调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动力之下,布拉戈维中斯克近些年对传统建筑的兴趣也在激增,也有很多新建筑受到建于19世纪中叶的布拉戈维申斯克第一批建筑的启发。位于布拉戈维申斯克的阿穆尔州立大学的经济学家奥莉加(Ольга)对此谈到,就像新河岸那样,这些城市形态在建造方式上多少带有迪斯尼的风格。(23)“我不喜欢新河岸,”她坦言道。“因为它让我想到中国式复制,即它们试图模仿传统建筑,但结果都是糟糕的复制。”在她看来,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老建筑已然是对俄罗斯西部帝国式建筑的拙劣复制。“革命之前这座城市的居民是富有的商人,但他们可能并未受到过良好的教育。通常他们的钱比品味要多。因此,他们在布拉戈维申斯克造的建筑有着不一样的审美趣味,颜色过于明亮,甚至很艳俗,不像欧洲那样克制。同时,这些建筑也受到了不同时期和风格——新俄罗斯和现代——的影响,实际上却并不属于两者中的某一种。”对于她来说,目前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出现的新建筑形式,是在寻求模仿这个城市在革命前时期的贵族风格,但结果却是拙劣的第三手复制。在我们的对话中,奥莉加对于观景台的设计尤其不满,她将其描述为劣质的模仿——试图创造出一种贵族气质与品味的形象,却终致粗鄙和庸俗。(24) 奥莉加对于这些“新传统”建筑的解读非常有趣。她认为,尽管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城市发展努力传递一种历史厚重感,但事实上更像是对诸如黑河和满洲里等典型中国边境城市的模仿。就像中国的边境城市一样,这个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不是忠实地再生某种风格,而是从某种既定的风格中获取灵感。在黑河或者满洲里,接纳俄罗斯建筑元素的目标是为了传递一种世界临界处的意味;而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模仿的过程是为了强化俄罗斯的文化和历史对这个地区的影响。建造传统建筑一方面是为了展示在黑龙江岸边长达一个世纪的存在,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俄罗斯的文化主导地位超过中国。在中国正稳步获得政治、经济和文化主导权的国际转变背景下,后一个方面显得尤其重要。 尽管布拉戈维申斯克心怀壮志,但是近些年来它的建筑项目显然背离了中国在该地区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和对城市演变的塑造。在过去的几年里,市政当局重新宣称拥有45公顷的河岸冲积地带,希望建造一处包括标志性建筑和高度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复合体,例如高耸的摩天大厦和连通两岸的单轨列车。(25)如此宏伟的计划——就像关于城市照明的新政策那样——很明显是向黑河发出的一个信号,尤其因为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城市规模并不大且地区重要性有限。(26) 布拉戈维申斯克正在实施或计划中的其他项目,例如“小威尼斯”和“小荷兰”,是中国在引导城市潮流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力的证明。“小威尼斯”项目即将在“友谊公园”(Парк "Дружба")对面一片9公顷的空地上动工,预期将建成一个包含商场、展览与运动中心、酒店、咖啡馆和餐馆在内的大型综合场所。这个地点将按照威尼斯风格打造,竣工时会有运河和贡多拉船。(见图5、图6)(27)这个项目来自一个叫何文安的中国人的创意,他是布拉戈维申斯克最大也是最新的酒店“Asia”的老板。(28)被称为“小荷兰”的未来项目也归何文安所有(29),正处在讨论阶段。如果这个项目得以实施,将在城市的一个河畔地带建造一个荷兰风格的综合性居住区,其间是运河组成的网络。

图5 从新特罗伊茨克高速公路看“小威尼斯”项目全貌

图6 第7号建筑的正面图 乍看之下,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城市,在很多方面它们各自象征着自己的国家。然而,进一步观察它们近年来的城市发展实践就会发现,它们通过借鉴、启发和模仿的对话过程产生了诸多重叠。这种互相借鉴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两座城市正变得愈加相似。不过两座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发展确实日趋接近。 笔者在这篇文章中的论述受到陶西格(Taussig)对模仿研究的启发。他成功地融合了两种看似不相容的紧张状态,即一方面愿意采用相邻城市的文化元素,而另一方面不断强调差异和独特性。(30)博斯克曾经令人信服地辩称,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地再生产。事实上,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城市演变所体现的是肯扎里(Kenzari)(31)以及之前的吉拉尔(Girard)所提到的建筑上的“模仿性竞争”(mimetic rivalry),即两座相邻城市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但是运用独特而原创的方式。 因此,黑河采用的俄罗斯符号并不是非原创性的复制或者所谓“仿造建筑”(duplitecture);(32)与之相反,黑河所展示的俄罗斯特性让人想到这座城市与俄罗斯的联系是其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径。在前文我讨论过,诸如套娃雕塑等俄罗斯符号承载着“国外”和“西方”这样更大的概念,而俄罗斯是一个通向欧洲和美国的窗口——推而广之,黑河本身也可算作其中。与此类似的是,黑河俄罗斯风情街上的商店售卖油画或酒之类的俄罗斯商品,但它们同时出售其他非中国产的商品,比如韩国巧克力。 模仿也可以通过更为间接和隐晦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布拉戈维申斯克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强调真正的传统建筑来保留俄罗斯特性,但是它的行为却很能使人联想到中国的做法。无论是近期对市内历史性建筑灯光效果的重视,还是在河岸上建造标志性建筑,这些项目或许在俄罗斯媒体的描述中是爱国的,但是其意义被一种模仿性竞争所强化,而这种竞争始终是无言和无意识的。 模仿总是和不真实画上等号,但是两者之间的界限通常很模糊。正如勒内·吉拉尔(René Girard)所说,模仿不能脱离发明,因为任何发明都依赖之前的无数次模仿。不论模仿得是好是坏,模仿过程中的创意元素都清楚可见,这往往更具有破坏性,不断地模糊着“赞美”与“批评”、“正品”与“仿冒”、“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界限。模仿的概念还与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提出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33)这个概念非常接近,因为它揭示了任何原创性作品都有可复制的本质。 好的模仿往往形成一种文化基础,这种基础使得创造性得以发展和演化。(34)勒内·吉拉尔曾经提醒我们:“在不久以前的欧洲,美国人还被描绘成模仿者,是不错的技术工人,确实如此,而真正的脑力在德国或英国。然而若干年之后,美国人成了出色的创新者”。在20世纪70、80年代,同样的批评也指向日本人:他们“被贬低为不过是西方模式的复制者,在任何领域都没有真正的领导力。如今他们在越来越多技术领域里成了驱动力量。”(35) 在我的整个田野调查中,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受访者们一致贬低黑河是一个冒牌货,是一个败絮其中的波特金(Potemkin)式的村子。(36)这种将中国与“假冒”、复制的想法联系在一起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俄罗斯。然而,即使是中国模仿性最强的行为,例如复制西方科技产品,也包含着创新成分,比如说山寨版的苹果手机提供了原产品所没有的额外功能。或许正像吉拉尔所认为的那样,如果我们坚持创新和真实,那么就并不打算承认在创新之中模仿也发挥着功用。(37) 注释: ①这种情况对于布拉戈维申斯克尤其如此,因为黑河在边界开放之前只是一个小型的定居点。 ②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怀特(William Whyte)在其重要著作中分析了城市广场的物理结构如何对社交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在公共广场上,沐浴在阳光下且远离风口的舒适长凳有助于人们彼此接近并展开交际。相反地,不那么友好的环境可以把公共广场变成闲置的城市空间,甚至成为犯罪活动发生的潜在场所。William H.Whyte,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New York: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1980. ③Robert Venturi,Scott Brown,Denise & Izenour Steven,Learning from Las Vegas:The Forgotten Symbolism of Architectural For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77. ④René Girard,La violence et le sacré,Paris:Librairie Arthème Fayard,2010[1972],pp.216-217. 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站得住脚的假设,因为黑河是一个为了应对与俄罗斯的跨境贸易而诞生发展起来的新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的黑河还只是一个村子,而布拉戈维申斯克在1858年建立后便逐渐发展起来,此前这里是俄罗斯在黑龙江边的第一个定居点阿尔巴济诺(Albazino)要塞。 ⑥有西方人强调日本文化是一种微缩文化——可以想想盆栽——这种说法可以被解读为企图“减少”或“最小化”日本真实的经济与文化影响。日本通过“可爱”和“kawaii”(可愛ぃ)的观念发展了自己的微缩文化,这同样可以被解读为对东方主义话语的主动借用和选择。关于微缩文化,参见Susan Stewart,On Longing:Narratives of the Miniature,the Gigantic,the Souvenir,the Collection,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4. ⑦余华将山寨翻译为“copycat”:这个词的本意是指用栅栏或其他工事保护起来的山上的村寨,后来这个词语“获得了一个延伸含义,即穷人居住的内陆地区。它还一度指代强盗土匪的巢穴,而且这个词语一直有脱离官方控制获得自由的意味。”参见Yu Hua,“山寨Copycat”,in China in Ten Words,London:Duckworth Overlook,2011,pp.181 ⑧参考范例José Carlos G.Aguiar,"They come from China:Pirate CDs in Mexico in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rom Below,eds.Gordon Mathews,Gustavo Lins Ribeiro and Carlos Alva Vega.London:Routledge,2012; Yi-Chieh Jessica Lin,Fake Stuff:China and the Rise of Counterfeit Goods,London:Routledge,2011. ⑨Bianca Bosker,Original Copies:Architectural Mimicry in Contemporary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3,p.24. ⑩在中国的某些文化中,例如藏传佛教,复制的艺术受到极大尊崇并带有“功德”。 (11)Joseph Rykwert,The Seduction of Place: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the C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150. (12)Bianca Bosker,Original Copies:Architectural Mimicry in Contemporary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3,pp.89-90.玛丽莲·艾维(Marilyn Ivy)在分析日本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参见Marilyn Ivy,Discourses of the Vanishing:Modernity,Phantasm,Japa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pp.6-7. (13)Андрей Пионтковский.Мудрая старшая сестра//Радио Свобода.28.05.2014. (14)Бийе Ф.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в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ом измерении:открытые рынки,герметичность и вертикальность в пвух приграничных городах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Социология.2014.No.2.C.76-98. (15)Aihwa Ong,"Introduction:Worlding Cities,or the Art of Being Global",in Worlding Cities." Asian Experiments and the Art of Being Global,edited by A.Roy and A.Ong,1-26,Chichester:Blackwell Publishing,2011,p.4. (16)Зражевская Ирина.Власти решили установить подсветку зданий по всему областному центру//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Благовещенск).15 февраля 2011.С.5. (17)Simon Harrison,Fracturing Resemblances:Identity and Mimetic Conflict in Melanesia and the West,New York:Berghahn,2006,pp.44-47. (18)Richard Handler,Na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Quebec,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8,p.195. (19) Harrison,Fracturing Resemblances,p.46. (20)Ibid. (21)顾朝林、孙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性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学刊》,1999年第3期。 (22)关于城市品牌建设,参见Anna Klingmann,Brandscapes:Architecture in the Experience Economy,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10. (23)关于“迪士尼式仿造”(Disney-fled simulacra),参见Ross King,"Seoul,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and the Postnational Hyperspac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 27,2009,p.627. (24)有学者认为,这种形式的模仿遗漏的“恰恰是那些使得这些建筑得以出现的历史特性。这些文化符号脱离了其指代对象,除了图案相似之外,没有‘原创’和‘重建’的意义。”参见Serguei Alex Oushakine,"'We're Nostalgic But We're Not Crazy:' Retrofitting the Past in Russia",The Russian Review,2007,Vol.66,No.3,p.469. (25)Яна Гафарова.Мечты о дворцах и монорельсах//Моя Мадонна.2012.No.8.C.3. (26)按照一位当地记者的说法,布拉戈维申斯克照明计划的提出实际上是对黑河城市建设的一个直接回应。参见Зражевская Ирина.Власти решили установить подсветку зданий по всему областному центру. (27)Елена Астафьева.В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е появится Венеция//Амурская Правда.2012.No.60. (28)何文安似乎很有信心,认为小威尼斯项目可以吸引远至莫斯科的游客。他宣称是在一次意大利之行后受到启发,要再建一个威尼斯式的地方(根据2014年4月20号的访谈)。 (29)何文安是20世纪90年代初边境开放后第一批从事对俄贸易的中国商人。他没有显赫的背景,曾在福建省做木匠,现在非常成功,是华富集团的老板。参见何文安:“从乡村小木匠到跨国地产大亨”,http://www.fqxww.cn/fqg/2009-11-18/8828.html. (30)Michael Taussig,Mimesis and Alterity:A Particular History of the Senses,New York:Routledge,1993. (31)Bechir Kenzari,"Construction Rites,Mimetic Rivalry,Violence" in Architecture and Violence,ed.Bechir Kenzari.Barcelona:Attar,2011. (32)Bianca Bosker,Original Copies:Architectural Mimicry in Contemporary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3. (33)Judith Butler,Bodies That Matter: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London:Routledge,1993. (34)这种解读和本杰明关于儿童游戏活动中的模仿行为模式的观点很相似,参见Walter Benjamin,"On the Mimetic Faculty",in Beyond the Body Proper:Reading the Anthropology of Material Life,eds.Margaret Lock & Judith Farquhar.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1966])。模仿行为也在前社会活动和非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核心作用。参考范例Laura U.Marks,Touch:Sensuous Theory and Multisensory Media,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 Roger Caillois,"Mimicry and Legendary Psychasthenia",31 October 1984,pp.17-32. (35)René Girard,"Innovation and Repetition",in Architects & Mimetic Rivalry,ed.Samir Younés.London:Papadakis,2012,p.46. (36)Бийе Ф.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в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ом измерении:открытые рынки,герметичность и вертикальность в двух приграничных городах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37)Girard,"Innovation and Repetition",p.46.
标签:建筑论文; 黑河论文; 俄罗斯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