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结构收敛的误区_比较优势论文

走出结构收敛的误区_比较优势论文

走出结构趋同化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项目规模不经济、企业搞“全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是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持人:总体而言,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我们经济总量问题的矛盾已经得到明显缓解,与此同时,经济结构问题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前不久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我们经济结构不合理所暴露的问题,并要求明年经济工作中要做到“四个结合”,其中第一个结合就是“把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从目前的情况看,结构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沈志群:经济结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在企业层次,主要是项目的非规模经济问题;二是在行业层次,主要是企业生产都试图向上下游蔓延,很多行业都希望搞成一个较全面的体系;三也是最重要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全国地区之间分工很不明确。据国家计委有关单位研究,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从战略上、整体上合理配置资源,片面追求高速度、高产值,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建设,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调和严重趋同。其结果主要反映在,一是大企业过少,集中度过低,小企业过多、分散、重复,生产能力过小。与美国、日本的行业前10家企业相比,机械工业集中度,我国为4.8%,美、日为50—60%;电子工业集中度我国为15%,美、日为65—90%;汽车工业,我国前三位企业的集中度为33.6%,而美国为90%。二是在地区产业结构方面,据测算,地区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相似系数,1989年达0.9以上的省、市、自治区有22个,比1981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率为93.5%,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似率为97.9%。

市场经济初期缺乏成熟的心态和判断;不顾自己的比较优势,盲目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企业与政府在项目投资上未完成“换位”;资金市场不完善等是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据报道,目前全国库存积压的男式衬衫约有15亿件,全国成年男士人均达3件之多。类似现象在轻工、家电、化妆、钢铁、汽车等行业也很突出。例如,全国3000多家化妆品生产厂家中,有70%的产品滞销;全国积压的手表1000多万只,自行车2000多万辆;大批引进的家电生产线开工不足等等。在这些现象背后还存在一系列更严重的问题:企业都在同一水平上建设,结果普遍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生产的产品缺乏竞争性;有限的资金被盲目用于新建项目,使原有企业的更新改造、技术进步受到很大影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导致对原材料、竞争性产品的“保护”,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使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等等。而经济结构问题,可以说也是几十年来我们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痼疾。那么这个痼疾的症结何在?

盛洪:改革前的重复建设和现在情况是有所区别的。过去我们的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等问题是在计划体制下,人财物的交流没有一个很畅通的渠道,并且进行交流的成本非常之高,再加上过去计划价格的不合理,使一些原材料生产省区不愿意把低价的原材料供给其他地区,而愿意自己建立加工厂进行深加工获得较高的收益。所以计划分配使价格偏离了市场均衡价格,造成各个地方倾向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而不是进行分工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交易。现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市场经济初期,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还不很深入,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判断和心态。这主要体现为各地方政府认为某些产业能够盈利,就一轰而上,却没有意识到如果大家都去上同一个项目会导致过度竞争,结果反而使自己败北。我曾到西部的一个古都市,发现那里的人们对机械工业有一种崇拜,总认为本地应该上一些大工业、大工厂,经济才能发展,而对本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却大大低估。但旅游文化资源是垄断性的,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值,机械工业却是竞争性的。放着自己垄断的资源不用,而加入竞争产业,这是很不明智的。

刘世锦:我们的经济改革是在短缺经济的情况下开始的,许多行业的发展都像家电行业一样要经过三个阶段:最初,几乎是空白,表现出短缺经济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居民购买力提高,形成了一个购买力高潮。这个需求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由于居民收入没有拉开档次,于是消费也是“排浪式”的。这时谁先进入这个领域就会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使企业有很强的利益刺激去上项目。第二阶段是数量急剧扩张阶段。在这个阶段就会出现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小型分散的情况,但产品的供给量增长相当快。接着进入第三阶段,即数量基本饱和以后,企业开始着眼于质量、品牌、服务,企业之间拉开了差距: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赚钱,而是只有少数排在前面的企业,规模越做越大。这样便出现了产品和企业的分化。那些大企业在各方面都占据优势。现在家电行业中,大概都是四、五家企业日子很好过,但有四、五十家在发愁。因此,从市场经济发展看,适当的竞争是产业进步所必要的。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们体制上的弊病使许多地区、产业在第二阶段出现了盲目的、过度竞争。

究其原因我认为至少有这样两个方面: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有相当大的关系。当然,这些年我们经济发展这么快,地方政府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它们希望本地有新的产业,有支柱产业,希望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等。但地方政府进行项目投资的缺陷是:一股热潮来了,它可以推波助澜,纷纷上项目,从短期看,虽然可以让产值上去,工厂建起来,但从长期看并没有竞争力,时间一长就会出问题,而发生问题时,它又不承担投资不良的责任。二是现在我们的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企业融资还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地方争着上同一项目,结果是每个点上都不会有很大的资金,也就形成不了规模经济。

蔡昉:现在许多地方把发展经济理解为上多少项目,以致不顾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盲目升级。这就不能不遇到麻烦:第一,如果这个地区以为自己的比较优势是超过国情的,并从事生产,那么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可能会比国际市场高。所以如果不把自己的比较优势放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来看,实际结果就会失去优势。第二,从我们国家具体情况看,如果各地盲目将产业结构升级,结果必然导致过早用资本替代人力,从而一方面造成人员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生产的产品拿到国际市场也不见得会有竞争力。第三,过早将产业结构升级会促使各地方搞贸易保护。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看,资源不能自由流动,配置效益必然下降。

沈志群: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政府为经济活动主体。在“大而全”、“小而全”的背后主要是政府行为。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如果我们看看各地规划的确定,仍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政府的意图。许多项目从策划、立项、筹集资金都是由地方政府出面的。因此,我们现在项目投资仍然没有实现政府和企业的“换位”。另外,很多结构趋同的现象发生在国有企业,而非发生在非国有单位。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国有单位受政府的干预多,另一方面国有单位的投资自我约束机制弱。在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投资约束和责任机制的情况下,即便项目是政府行为,企业也愿意上。结果造成有的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我们目前国有企业困难的根源之一就是过去的重复建设、搞“大而全”、“小而全”。

为防止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在观念上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市场经济还有惩罚人们错误的一面,明确动态比较优势的选择不能太超前,而规模经济也不仅仅是只要有投资就能获得的

主持人:据对各地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的比较研究,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的省、区、市有22个,将电子列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将机械、化工列为支柱产业的各有16个,将冶金列为支柱产业的有14个。如果这些规划真的成为事实,形成新一轮的“大而全”、“小而全”,那将来我们经济结构就不是几年能够调整过来的了。但是,我们又看到,上述产业都是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的支柱产业,因此,各地根据国家确定的规划制定自己的规划,并寄希望于这些有前途的产业,其积极性是很可贵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更是无可厚非。那么如何看待这一矛盾呢?

盛洪:我想这里有一个对市场经济更全面更充分的认识问题。我们不要以为一提市场经济就对大家都有好处。市场的一个很重要功能就是惩罚错误。市场不仅仅只鼓励大家做正确的决策,它同时还惩罚大家做错了的决策。也正是在对正确决策鼓励和对错误决策的惩罚中,市场机制发挥着作用。但在受惩罚中人们应该变得聪明起来,而不应该总是盲目地去干。过去我们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还集中于轻工业,投资有限,规模小,带来的浪费还是局部的、有限的,而在转向重化工业过程中,许多项目都是投资要求大,并且规模经济效益相当明显的,因此,更应接受过去教训,认识到做决策需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蔡昉:从各地方所选的项目来看,应当说都是有理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选择是科学的。因为规划的确定和项目的选择还包括很多其他因素,像地方领导的政绩、企业与地方领导人的关系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项目的选择。有些地区虽然看到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性,认为应该超前上一些项目,但当我们距离动态比较优势很远的情况下开始赶超,就会失去现在的优势,也就会缺乏积累,最终将离预期的比较优势越来越远。况且当市场还不是完全统一的时候,我们更不能确定当地的比较优势究竟有多大,因为你用的资金可能还是有补贴的,你还在享受一些政策优惠,一些因保护所得的利益,尤其当我们放眼国际市场的时候,所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了。

刘世锦:从各地的规划看,大家都对大规模的项目感兴趣,这说明已经开始注意项目的规模经济问题了。但对规模经济的理解不能仅仅是企业的一些生产技术指标,而应包含整个企业的经营能力、扩展能力。比如产品质量要上去,品牌要打出来,技术开发能力要跟上去,营销渠道要扩展开等等,而这些方面的实现都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说有了投资就可以取得的。

建立统一的大市场;理顺产品、要素市场价格;各地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减少保护;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资金市场等是解决经济结构问题的主要措施

主持人:除了观念以外,我们在解决经济结构问题上主要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盛洪:要根本上解决重复建设等问题,就需要树立大市场和分工的观念,并辅之以对市场竞争规律的探索,对各种产业特征的把握,对自己本地资源的了解。建立统一的市场尤其重要。斯密讲过:分工受市场的限制。因为分工的好处是通过规模经济实现的,而生产规模增加的前提是需求规模增加。市场范围的扩大则是需求规模扩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教训,每上一个项目,事先要做调查研究、认真测算,也就是事先做一次思维试验,这样就会使大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少犯错误。此外,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社会评价系统。不能只看到现在建起来的大楼、工厂,而看不到建立起来的制度,我们应该看到好的评价体系、市场规则是最有价值的。再有,我赞成产业集中,但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简单规定“三大三小”(也可能最后的结果是“三大三小”),但究竟是谁,我们无法知道。因为那些受到保护的企业将没有竞争的动力,不求改进。因此,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允许一定厂家展开竞争,此后采取加速市场竞争淘汰的方式,比如,对在前一时期竞争中业绩良好的企业给予一定支持,也就是除了市场回报以外,政府还可以给予一定援助。

蔡昉:从大的方面讲,首先需要理顺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价格。因为企业生产是根据市场的信号来决定的,而信号主要来自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因此,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价格不能扭曲。过去我们在微观激励上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企业和地区有了自己的利益和发展动力,但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价格是扭曲的,那么对企业和地区的激励机制反而会扩大市场的扭曲程度。其次,各地在确定自身超前比较优势时,需要政府、企业和专家们合作,政府的作用会更大一些。因为动态的比较优势是对未来的预期,企业需要超前地去准备,而创新是有风险的,这就需要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将一部分研究利用公共支出来做,并给予创新的企业以财务上的支持等。最后,适当减少保护。通常哪个行业保护程度越高,人们越是愿意蜂拥到这个行业,各地区越是争这个保护项目。因为只要有保护就意味着会有一个进入门槛,也就会免于竞争,其结果就是产生制度租金,造成资源的低效配置。

刘世锦:解决目前新一轮重复建设问题,应该有条件比过去做得更好。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办法,使地方政府认识到发展经济的愿望是好的,但还要考虑如何将本地经济长期、稳定、持久地搞好。从采取的措施看,第一、在进行项目投资、扩大生产时应该优先照顾一些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大企业,积极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因为这些企业在经营方面已经有了经验。第二、对于一些地方争相上马的项目,过去我们只注重审批,但许多情况是地方搞了也就搞了。因此,今后对投资规模大的项目一旦颁布了有关规定,就一定要作为一项纪律来执行,一定要维护政策的权威性。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也要采取符合市场经济的办法,承认和保护地方的积极性,不能堵死,而要给它们以机会。比如从合理性角度考虑适合上一个项目,现在有五、六家都想搞,但每一家的标准都达不到,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招标的办法。从资金条件、企业素质、企业的技术等方面进行比较。在选定一家后,可以把它搞成股份制,其他几家可以采取参股的办法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来。第三、我们要加速发展一批大企业,使它们有比较强的融资能力。对一些资金需求非常大,企业又愿意做的项目,国家可以在融资方面采取一些举措。比如,允许就某一重点项目专门发行债券、股票、投资基金等,集中资金,保证项目规模,这样一方面可以缩短竞争兼并的过程,另一方面提高了产业进入的门槛,给那些准备上同一项目的地方发出信号,使它们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实力很强的竞争者,从而在决策中更慎重。第四、进一步加强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如果能使效益不好的企业通过破产、兼并、拍卖等方法实现资产重组,就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竞争中产生的对社会的不良后果得到缓解。

沈志群:我们现在面临两项任务,一是避免新项目即增量部分出现“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二是解决好已经存在的重复建设问题,也就是存量调整。其解决办法,我认为,第一、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国家首先要把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结合起来。我们目前宏观调控的依据之一是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但现在我们的产业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区域政策上。换句话说,我们的产业政策是“悬空”的。这使我们的宏观调控效果受到了很大影响。第二、解决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问题。这里我们主要要解决四个问题:1、集中的主体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应依靠大的企业来集中资金。2、集中的项目。我们一定要下决心确定一批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或对整个宏观经济、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需要真正集中资金来办的项目。3、集中多少问题,确定好集中度。4、集中方式问题。集中的方式很多,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加强鼓励联合投资的政策。对于联合投资,国家要进一步完善保证投资者权益的法规。如果没有法律的保证,投资者就会对异地投资、跨行业、跨部门投资不放心。第三、加快投资体制的改革,加强对资金总源的控制。在投资微观运行机制上,我们也必须加快改革。最终的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由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而企业必须能够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否则成千上万个企业没有约束地去投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投资体制的改革,还是需要通过立法。我们现在已经到了通过法律来规范投资主体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阶段了。如果我们现在采取有效措施不再让重复建设问题蔓延,解决好了增量问题,那么在今后一段时间通过企业兼并等措施,对存量进行调整。我想在这些年解决了总量问题后,在结构问题上是会有很大希望的。

标签:;  ;  ;  ;  ;  

走出结构收敛的误区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