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模式与一般规律_农业论文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模式与一般规律_农业论文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模式和共同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农业现代化论文,国外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20世纪50至60年代,农业现代化一般被概括为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目前,农业现代化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内涵和新的表述。例如以生技化、信息化、集约化、社会化代替原来的“四化”;用现代科技、现代机械、现代信息化管理、现代公民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用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机械农业走向精确农业,从化学石油农业走向可持续农业称为农业现代化等等。农业现代化又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相对现代发达国家农业走过的历程而作出的表述。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可从一些客观的指标判断,如: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有较高的土地生产率;有较高的商品率;有较高的农业收入水平;有较富裕的农民生活;有完整的农业制度体系等。按一般看法,目前的发达国家都已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发展中国家只部分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一、国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模式

发达国家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可归纳为三种:一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节约劳动型”模式。这些国家耕地充足,农户经营规模大(户均耕地100~200公顷)、工业发达、劳动力缺乏,其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为: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然后再转向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及化肥的应用,实现生物化学化和信息化。二是以日本、荷兰、韩国为代表的“节约土地型”模式。这些国家耕地少而散,农户经营规模很小(户均耕地1~3公顷),农产品供不应求,其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为:先生物化学技术现代化,后才重点转到操作机械化,生产精确化,政府对农业投入较多的“保护”资金。三是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的“中间类型”模式。这些国家的国情界于上述两者之间,既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人均耕地又不多,农户经营规模中等(户均耕地15~30公顷)。为此,其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把良种化、生物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下面将美、日两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做一比较。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从1910年开始,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在农业中得到应用,1910年,美国农场拥有拖拉机1000台,谷扬收割机1000台,载重汽车2000辆(1911年),到1940年,美国农场拥有拖拉机达156.7万台,谷物收割机19万台,载重汽车104.7万辆,玉米摘拾机11万台。除个别地区,以及经济作物和蔬菜生产还主要靠手工劳动外,美国的大农场,特别是谷物农场,在耕地、耙地、播种和收割脱粒等生产环节都已实现机械化。因此,可以说美国农业实现机械化的时间为1940年。20世纪40~70年代,是美国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的时期,期间许多精细的农活普遍实现了机械化,到1970年,电力也得到普及,畜牧业成为使用电力最多的部门,此外,在排灌、农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也普遍使用电力。美国对化肥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很重视,特别在20世纪60年代后。1960年时美国使用的商品肥料273万吨,1980达到5280万吨。美国历来重视从国外引进作物和畜禽优良良种,以及改良和培育新品种的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对水土保持、扩大农作物和畜禽的种质资源,改进农、畜、水产品加工和储藏技术等农业技术的研究都投入大量的经费,并形成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当前,美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主要集中于四大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其中一些成果已经或有望在21世纪初进入实用阶段。管理现代化对美国农业的现代化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战后,美国农场把其他经济部门中已经普遍使用的管理技术运用到农场管理中去。相当部分农场目前已经采用计算机管理。从广义上讲,管理现代化是指一体化农业的形成。所谓一体化农业,是指在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运输、储藏、加工、包装以至最终产品的销售等各个环节组成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或农工商综合体。在美国,这个体系也称为“食品和纤维体系”。它的形成使工业和商业融入农业,使农业融入现代市场,使美国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就开始了农业改革,而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真正展开是在1955年以后。1870年,日本从欧美各国大量输入农具、肥料、种子资源等农业现代化要素,模仿欧美设立了农具制造厂、育种场、试验场等。几年后实践证明,欧美的农业现代化方式对于经济落后、人多地少、农田规模细小的日本并不适用。于是,日本根据自己的条件,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了一条不同于欧美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即采取多投入劳动和多投入肥料的土地集约型经营方式,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推广优良品种,广泛使用化肥,使一种以劳动密集和土地密集结合的小型经营耕作技术体系得以在日本农业中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工业化的加速吸收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日本就适时地借助工业化提供给农业大量机具,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日本的动力耕耘机和农用拖拉机从1955年的9万台,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近40万台。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基本完成了农业现代化。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具有如下的特点:(1)先化学化后机械化。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广泛实行农业化学化的国家。(2)日本农业现代化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基础。日本农户平均占有耕地面积为1.15公顷,而美国为183公顷,法国为25公顷。(3)兼业农户一直占据很大比重。日本农业的兼业方式在1939年以前以农业为主兼营其他,二战后则以他业为主兼营农业。日本农户的农业和兼业的平均收入,1950年分别为140万日元和70万日元,农业收入与兼业收入之比为2∶1;到1986年农户平均兼业收入已是农业收入的4.5倍,达到450万日元。(4)日本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由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即农协)承担。日本农协是由农民按地域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它与西方在农业专业化领域组织的合作社显著不同。它不仅是个经济组织,还兼有帮助政府贯彻农业政策和代表农民向政府施压的双重职能,因而具有“准政府机构”和“政治团体”的性质。另外,西方合作社一般是独立经营和互不联系,而日本农协在全国形成一个庞大的垄断组织体系,覆盖了日本整个农村地区。(5)政府通过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农村工业发展。日本是较早提倡农村工业化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日本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地区工业开发计划,鼓励企业家在农村地区投资创办企业,并确定了15个地区作为农村新工业城市的据点。对于设立在农村的工业,政府还给予提供贷款、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二、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共同规律

发达国家经过一个多世纪,选择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模式,都最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反观整个历史过程,尽管这些国家国情各不相同,农业现代化发展各具特色,但都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这些共同的规律可归纳为:

第一,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表现在下列方面:(1)尊重国情,选择正确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模式选择都立足于本国国情,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其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都植根于本国的现实条件,因地制宜地逐步实施,才取得最后的成功。(2)协调工农发展关系。国外农业现代化实现有一个共同模式为:在农业的支撑下,工业化得以起步和加速,而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便开始“反哺”农业,在工业带动下的第三产业也随之服务农业,给农业以新的技术装备、新的制度管理和新的市场运行机制等,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不断跟上工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在这其中,发达国家都适时地实施以工补农政策,利用工业积累起来的资本、技术和设备反哺农业。(3)通过适时的土地改革政策促进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美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都根据本国农业机械化的进展适时地实行土地集中政策,鼓励中小农户转让出土地,对土地规模大的农场主实行倾斜政策。例如德国政府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土地整治法》,调整零星小块土地,使之连片成方。其结果是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由1949年的平均8公顷扩大到2002年的超过30公顷,农场数量则从1949年的165万个减少到2002年的不到50万个。而日本则是实施适宜的土地改革政策,是细碎型农业扩大经营规模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范例。(4)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发达国家通过财政信贷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法国、原西德、日本、美国政府1977年农业的投资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6%、42.3%、23%和10%。同时,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等补贴制度。美国对农场主价格支持补贴从1933年到1978年总计达577亿美元,如较多的年份1970年达到37亿美元,占当年农业纯收入的26.7%。1962年,西欧“共同市场”建立了“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用以保护农产品价格[1]。日本则除了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外,还投入大量的资金帮助农民建设基础生产设施,农业大型水利工程都由政府直接投资兴建;农地改良所需的经费95%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资助;农民联合购买拖拉机等机械设备可得到占全部费用50%的政府补贴。(5)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发达国家普遍建立起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向农民提供补贴性农业保险。对保障面宽、出险率高,因而保险费率也较高的多重险一般采用有补贴的强制性保险,以提高对农民的风险保障程度。如实行强制保险的日本和瑞典等国农业保险补贴比例分别达到保险费的60%和66%[2]。二是信贷支持保障。为了增强农民的金融实力,发达国家政府采用多种形式向农民提供信贷补贴,比较普遍的有:由政府信贷机构直接向农民提供低息或优惠贷款;政府对那些向农业提供低息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或合作组织予以利息补贴;政府对私人银行或合作社发放的各种农业贷款提供资金担保等。(6)重视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为增强环境保护和提供更为健康的食品,发达国家目前都大力推广和倡导生态农业模式,持续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无公害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政府大量补助的推广方式,现在有机农业在美国、欧盟和日本都成为“高尚型农业”,有机农田在迅速增加。

第二,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优良的平台。表现在:(1)完整产权的市场微观主体。农业生产经营者是产权自由独立的微观经济主体,对土地等生产资料具有明确而完全的所有权,农业生产要素可以自由买卖和流转,生产经营权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政府只能通过支持补贴等方式对其调控,而不能直接控制或“计划”其生产和经营。这种动力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日益发展的根本力量。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农业市场经济主体不断增加先进的生产要素投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结果是农业生产的微观基础更牢固和有活力。(2)良好的市场环境促使农业生产经营最终走向一体化发展。良好的农业市场环境催生了农业中介组织,其作用随着市场的扩大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中介组织,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地连为一体,为农民提供了生产经营中各类社会化服务,包括技术服务、生产作业服务、供销服务、信贷服务、保险服务等。美国的农工联合公司和农业合作社、日本的农协、法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韩国的农业协同组织等都是农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立下功劳的中介组织。良好的农业市场环境还吸引了大量的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使农业的生产资料供给、机械设备投入、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营销等形成一个整体,促使农业的生产经营朝着一体化发展。(3)农产品市场软硬设施完备。农产品是不易储存的产品,又大都是供求呈现刚性的产品。因此,农产品的运销体系对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似乎都认识到这一点,因为这些国家都为农业发展建设了完备的市场软硬设施。市场硬件设施方面,发达国家建立起网络化的农业市场体系,由外贸市场、中心市场、批发市场、超级市场、零售市场等组成。市场软件方面,除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秩序外,发达国家还在市场的发育过程中摸索建立起多成分、多渠道、分散经营和集中运销结合的购销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农场和市场容易脱节的矛盾。购销体系主体主要有:私营专业运销公司、销售合作社、国营商业企业和自销商。其中私营专业运销公司是农产品市场运销的主力团体,销售合作社是农民销售中的合作团体和得力帮手。发达的市场体系为发达国家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三,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引擎。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往往将最尖端的技术首先应用到农业。二战后初期,发达国家在农业增产中,20%~30%是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的,到20世纪70年代,60%~80%归功于科学技术进步。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3倍[3]。实际上,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现代化过程,回顾农业现代化的旧四化和新四化都是如此。这可从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旧四化”过程中得到体现:(1)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的发明与应用,促进了农业机械化。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美国在1910~1940年间大量应用机械化技术制造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并把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仅用30年时间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役畜动力占农田总动力的比重由20世纪初的75.5%下降到1940年的6.96%。

60年代后全面实现机械化,农业劳动生产率比19世纪提高了10倍多。日本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研制农业机械化技术,1946年起逐步提高水稻生产中除了插秧以外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于1967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80年代进入全面机械化阶段。(2)农业电气化。继西门子的电机之后,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电气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催生了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步入电气化时代。电力照亮了城市,也照亮了农村和农业。西方国家没有错过把电气化技术运用到农业中去的时机。美国为加快农业电气化,还于1935年成立了农村电气化管理局(REA)。在它成立后的40多年中,已向大约1101个农村电力系统提供了139亿美元的贷款。在1980年初,这个系统通过1030万个电表向约3000万个农村居民供电,输电线长达305.8万公里[4]。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基本实现了电气化。(3)农业水利化。20世纪初,喷灌技术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应用。实践证明,喷灌技术比地面沟灌和漫灌省水30%~50%,节省劳力20~90%,节约耕地7%~10%。20世纪40年代以后,普遍应用于多种农作物。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喷灌面积迅速扩大,基本实现了水利化。(4)农业化学化。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指出,1850年至1950年的100年间,世界农作物产量增长中50%的部分应归功于化肥的使用。1950~1970年的20年间,世界粮食增产1倍,化肥的作用占40%以上,这期间西方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化学化。农药的发明、制造、应用和农药学的建立,为农业生产中的防治病虫害、杂草提供了有效技术,是一些国家农业化学化的关键因素。农业现代化“旧四化”后,科学技术在农业“新四化”中依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生物工程技术、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温室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才使我们今天的农业朝着生技化、信息化、集约化和社会化发展。

标签:;  ;  ;  ;  ;  ;  ;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模式与一般规律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