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这一时间段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32例纳入本次研究,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并将同期接收的另外31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设为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相比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实施中医辨证护理,能够在提升预后效果的同时,避免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267-02
后循环缺血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中的一种,包括脑梗死及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耳鸣等,且容易反复发作,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主要研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效果,并报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的63例对象,皆为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这一期间所接收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其中,31例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护理,男性占18例,女性占13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65.4±2.37)岁;而另外32例患者则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在56~83岁之间,平均年龄(66.1±3.07)岁。在一般资料比较上,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采用中医辨证护理,包括如下:
(1)用药护理
针对肝阳上亢患者,在服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让其中药汤剂稍凉后服用,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患者出现烦躁情绪;针对瘀血内阻患者,要让患者稍热服用,以起到行血通络的功效;对于痰浊中阻患者,中药汤剂适宜温服,若是存在严重呕吐症状,要暂停服药,在呕吐减轻后再分多次服用;气血亏虚患者,可在中药汤剂内加入人参,并温服。
(2)穴位护理
护理人员可采用耳穴埋籽方法,对患者予以护理,具体为:用王不留行埋贴在患者的耳部相应穴位,包括内耳、交感、神门等,以达到治愈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肝阳上亢患者,可加心肝肾及三焦;对于气血亏虚患者,可加肾、脾、胃;而对于瘀血内阻患者,可加脑干、内分泌、肾、皮质下。对于合并有耳鸣者,可压内耳及三焦。通常一次压籽3~6个穴位,1d3~5次,每次1~2min。而王不留行埋压2~4d后进行更换。
(3)饮食指导
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不同的症型,进行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其中,肝阳上亢患者要多食用海蜇、山楂、香菇等饮食;而痰浊内阻患者,则要多食用萝卜、冬瓜、薏苡仁、竹笋等祛痰熄风的饮食;气血亏虚患者要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并尽量食用山楂、西瓜、粗粮、香蕉等细软饮食;肾精不足患者要多食用易消化、补益、营养丰富的饮食。
1.3 效果评定
观察两组护理效果,其中,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均消失,且精神饱满为显效;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偶有眩晕为有效;患者症状无显著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现象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半年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涉及到的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予以处理,其中(%)代表的是组间率,而(n)代表的是计数资料,“x-±s”为计量资料,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研究组护理干预后,患者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而对照组护理后,患者显效共有14例,有效共有10例,无效共有8例,总有效率75.00%,比较差异明显P<0.05。
2.2 组间复发率比较
经过半年随访后发现,研究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6.45%;而对照组复发7例(21.8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后循环缺血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由于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局部血供不足,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汗出、耳鸣、恶心等症状[2]。该病症发病较为危机,其病情进展较快,很容易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损伤,在中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趋势,且复发率较高,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
现代中医认为该病症眩晕主要原因为邪气入侵,使得脏腑元气虚弱,并出现机体循环不畅现象[3]。由于眩晕症状病机变化较快,且虚实兼夹,具有一定的治疗难度,容易反复发作,从而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并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4]。本研究中主要对患者实施中医辩证护理,通过中药汤剂护理干预、针灸穴位护理、饮食指导等方法,对不同证型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提升预后效果,在调节患者机体内循环的同时,增加其免疫力,从而避免疾病的反复发作[5-7]。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出,研究组经过护理干预后,其总有效率相比较对照组更高,而复发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将中医辨证护理运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不仅可以提高预后效果,而且能够降低患者复发率,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冉冉,徐鸿华.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32(01):104-107.
[2]贺思,赵晓峰.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中医杂志,2015,56(06):478-482.
[3]孟祥东,侯沛红.疏血通联合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03):67-68.
[4]翟昂帅,郭晓辰.病证结合模式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应用初探[J].中医杂志,2013,54(10):829-830,842.
[5]邵亚,王英瑞.活血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6,29(09):113-115.
[6]袁波,谭莉.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4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04):45-47.
[7]徐姣.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35(25):5549-5551.
论文作者:赵莉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中医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汤剂论文; 症状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