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中的风险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网络时代论文,价值观论文,风险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9)05-0250-04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指当代大学生对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观点,是对政治现实和政治理想的基本评价与价值取向”[1]。大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才会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并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选择。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文化广为普及。通过Internet涉足网络文化,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大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网络的世界性、开放性、虚拟性、快捷性、交互性等共生共存特性,既为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建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有利于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培育、政治民主意识的提高、独立政治人格塑造等,但同时又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建构风险。如何认识这种风险,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降低其政治价值观建构中的风险,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中的风险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构建风险是指信息时代,不同形态的政治文化通过网络在传播、交流、竞争、碰撞和融会过程中,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可能产生的威胁、危险和危机。当前,高校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中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西方网络文化渗透导致大学生政治取向西化。目前“互联网上90%的信息都是英文信息,而中文信息尚不足1%”[2]。美英等西方国家凭借着网络技术优势,依托其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肆意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尚待培养形成,长期接触西方网络霸权文化,容易使他们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对西方政治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同时,他们则可能弱化对本民族文化与价值观的信任、依赖和自豪感。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本民族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
2.网络信息杂陈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评价标准。互联网的诞生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和社会政治舆论的统一,网络信息平台提供了政治言论自由的空间,任何人、组织、派别都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政治见解。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又使不同民族、国家、政党的政治价值观充斥其中,形成了网络政治信息的杂芜多样。对政治价值观尚待确立的大学生而言,良莠不齐的政治思潮、政治信息大大增加了他们判断的难度,甚至影响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念是非评价标准。更为严重的是,网上一些纷繁复杂的政治议论、政治主张,契合了部分大学生的偏激心理,得到极少数人的认同,直接引发他们背离社会主流政治理念与政治规范,造成其政治价值观的偏离。
3.网络文化思潮的多样性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了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他们积极融入社会政治生活,对我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政府的各项政治决策普遍认同,其政治价值取向呈现出积极的态势。然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不同思想文化力量的政治较量日趋白炽化”[3],逐步影响到一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取向,致使他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了疑虑,远大的政治理想不够坚定。因此,他们在对社会重大政治问题的认同和政治制度的选择上显得摇摆不定甚至出现政治价值取向错位。
4.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信仰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追求。政治信仰是具体的、历史的,在这里具体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社会政治理想或信仰。它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命运和根本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在开放的网络多元文化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共同理想发生了变化,信心不够坚定,他们对“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认同感发生偏移,产生“我不如人”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共产主义的实现产生怀疑,从而削弱、动摇了社会的主导信仰体系。
5.网络空间的自由性滋生大学生的无政府主义。“网络本身是一个没有任何中心与权威的系统,网络行为是一种自主的个体行为,任何网民都可自由、自主、不受束缚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从开放的网络中获取多元化的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4]。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他们追求标新立异,渴望独立与自由。网络空间的自由性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些青年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空间,随心所欲地发表一些有悖于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的自由言论,有的因一时冲动而转贴一些对国家政治领导人的中伤言论,有的根据道听途说的消息来指责政府,对政府进行攻击谩骂。这种无政府主义举动,不利于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养成和政治规范的形成与遵守。
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中风险化解的策略
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传播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双向性、即时性和无限的容纳性。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网络文化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目前我们对网络媒体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中的风险问题,存在着认识、投入、管理等不到位等情况,这就导致了教育中出现一些困惑甚至失误。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探寻化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中风险的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1.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理想与信念、信仰相辅相成,政治价值观在信仰、政治信念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网络信息多元化的挑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5]。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坚持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命运同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在服务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政治价值和崇高人生理想。
2.引导大学生牢固确立正确的民主观念。“民主是具体的、相对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也没有绝对的民主。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都随着本国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4]。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都要适合本国的国情,实现民主的根本途径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因此,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学生认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点的制度不动摇,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
3.加强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中的重要保障。网络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适应时代要求、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由专职、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技术保障人员组成。当前,这支队伍的大多数人员都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但部分人员理论水平不高,计算机操作技能较弱。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因此,首先,必须严格选拔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良好的教育工作者,把好入口关。其次,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政治素养、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最新网络技术。最后,要加强管理和考核。按照政治素养好、业务能力强的要求,不断对队伍进行调整;要定期检查、考核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按照工作优劣、贡献大小给予表扬或批评,作为提职晋级的依据。
4.优化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的重要手段。首先,网络文化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校园网站建设要充实时事热点、文化动态、校园文化等板块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选取一些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方法、心理健康等方面有借鉴意义的材料;选取反映学生的人际关系、思想困惑以及个人学习、生活中的矛盾的材料,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回答学生所提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使学生从中受益。其次,网络文化在载体和形式上应尽可能多样化。一方面,努力使网上文化信息以图形、动画、声音、场景等各种形式出现,开通网络电台、网络视频、精彩回放、名人讲演厅等综合类音像并茂的栏目,使之形象、直观而又富有趣味性。另一方面,积极创设BBS、网上辩论、热点“面对面”、网络咨询、网络班会、个人博客等,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一个“网上精神家园”[6]。再次,网络文化建设应突出互动性。通过网上网下的互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到网站文化建设中来,增长知识、交流思想、接受教育、受到启迪;利用网络交互性强的特点,对热点新闻、时事政治、文化观点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们畅所欲言,通过网络上平等、无拘束的交流,把握学生脉搏,了解学生思想状况;通过网上聊天、网上辩论、网上咨询、“在线交流”、“专题研讨”等活动,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管理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增长见识、碰撞思想、答疑解惑,使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在虚拟空间中发挥实效。
5.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是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构建的重要途径。“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当代大学生的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学校度过,深入社会生活、投身社会实践甚少,在他们身上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社会和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倡导和促使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在社会实践中把所学的政治理论内化为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外化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自觉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虚拟社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真正读懂“现实中国”这本书,避免“网络政治虚拟”和“政治理想主义”的产生。同时,要积极组织大学生承担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政治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如组织他们参与“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基层挂职锻炼计划,吸收学生到学校基层科室兼助理等。这都将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修正自己有悖于现实的政治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6.强化网络监管,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构建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给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建构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网络监管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切实加强网络监管,以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一要构建法律防线,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立法。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仅靠良心和“自律”的软约束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立法程序,把一些基本的规范上升为法律、法规,变成硬约束,强制人们遵守,才能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用法制来保障网络的基本秩序。运用法律武器,规范商业网站和网吧经营者的行为,对违法者进行必要的处罚,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二要构建技术防线,在国际互联网和国内互联网之间,筑起一道信息的安全长城。要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运用技术手段,对各种不良信息进行“检疫消毒”。采用更为有效的屏蔽手段,控制信息源头,定期查巡电子公告栏、社区论坛、聊天室等言论自由集散地,过滤净化各种有害信息,并正本清源,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