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聚会北京研讨廿一世纪的两岸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关系论文,北京论文,两岸论文,学者论文,聚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迈向21世纪两岸关系发展”研讨会于3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台湾21世纪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研讨会的,有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汝信、著名经济学家戴园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生,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姜殿铭、副所长余克礼、研究员李家泉、刘映仙等,台湾21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率领的台湾团学者,则有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美国布朗大学教授高英茂,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一所所长李宗哲,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包宗和、高朗和蔡政文,经济系教授吴忠吉、哲学系教授沈清松等。
研讨会的会期虽只短短2天,但收获颇多。这是因为在两岸关系发展到今天,尤其是今年除夕江泽民总书记发表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八项看法和主张,为探讨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务实的空间。这次学术研讨会的意义,诚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台办主任王兆国在会见高育仁一行时所表示的,通过两岸学者本着互相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两岸同胞最关心的问题和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使彼此增进了了解,加强了共识。共识点越多,越有利于对实际的两岸关系的推动。他相信,由两岸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关心两岸关系发展的具体的大事情,两岸关系一定能逐步推进。高育仁认为,通过研讨双方学者将各自的看法充分表达了出来;同样的研讨会明年将在台北举行,在这一年的时间中,彼此都有充分的余地来思考对方的立场和看法,并依实际状况加以调整,使大家在明年再聚会研讨时看法会更趋接近。
21世纪的大课题需要两岸合作完成
21世纪是一个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世界各国无一不是紧紧围绕这一主旋律制定面向未来的经济战略。探讨21世纪的中国发展前景离不开两岸关系,而探讨未来的两岸关系则同样也离不开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完成21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课题,需要两岸的合作。与会学者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共识,来探讨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其前景的。
正如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金碚所说的,在这种全球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各国都更加具有维护本民族经济利益的自觉意识。任何国家都可能成为我们的对手,唯有祖国大陆、台湾、港澳才会成为永远的利益共同体。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的态势对两岸都是挑战,这种挑战同时会成为一种现实压力,使两岸看到强化利益共同体关系的紧迫性,促进两岸尽快实现高层次经济合作。抓住这一机遇,实现两岸经济合作,中华民族就能从此走上富强之路。
经济互利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
两岸经济互利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这是两岸间日益扩大的共识之一。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一所所长李宗哲引用唐朝诗人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来形容目前两岸关系与两岸经贸交流之间的现状。他说,虽然象台湾中小企业这样的“轻舟”已纷纷到彼岸来投资设厂,但是“大船巨轮”恐怕就没那么容易过来了。这个意思是说,两岸经贸关系要再上一个台阶,提升合作层次,并使之与两岸在整个亚太经济中的发展地位相适应,就非得在政策上再有所突破不可。
回顾这十多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的确可以看出政策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1979年,祖国大陆率先开放对台经贸关系,鼓励各种形式的民间经贸往来。两岸间经贸往来的巨大利益,使台湾商人冲破台湾当局的政策禁令,从事两岸贸易。两岸间接贸易从1979年的7700万美元,迅速增加到1984年的5.52亿美元。1985年,台湾当局宣布了两岸经贸“三原则”,对两岸经贸往来采取默认和低调处理的态度。即便如此,也毕竟为两岸贸易的发展扩大了余地,两岸在1985至1987年三年间间接贸易因此增长了近两倍,达15.15亿美元。此后,台湾当局从公布对台湾厂商从事与祖国大陆间接贸易“不予追究”政策,到后来对台商投资大陆的行为实行“报备制度”,无一不是对两岸经贸交流现状的一种承认,反过来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推动着台湾当局调整其大陆政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合作的看法和态度,即从漠视互补互利到最近一段时期台湾当局开始强调“双赢”,并提出两岸关系要“以经贸为主轴”的思想。经贸部台港澳司副司长王晖认为,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关系的观念转变,扩大了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共识。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的局面,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观念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双赢”的基础上,而应该提高到两岸共同繁荣,共创21世纪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高度来认识。这才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政经分离原则处理两岸经贸交流事务
目前,两岸经贸交流的成本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出来讨论。两岸之间既存在着政治上的对立,也存在着经济上的吸引,这已成为许多研究两岸问题学者的课题。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泉认为,所谓政治上的对立,就是台湾当局至今仍坚持反共拒和政策,坚持以两岸是“对等的政治实体”为前提实现两岸和解,动辄以台湾安全为由拒绝实现两岸“三通”,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时常常泛政治化,致使经济性议题迟迟得不到上海协和海基会事务性商谈议程;但与此同时,却又承认两岸关系要以经贸为主轴,承认两岸经贸关系是两岸关系的主导因素。台湾当局这种矛盾心结令人费解。
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吴忠吉认为,两岸的地缘关系使彼此的经贸关系有着非常好的前景,但台湾方面顾及到台湾安全成本问题,所以采取间接接触的方式。王晖认为,如果站在21世纪的视角,台湾国际竞争力下降,才是台湾发展的一个潜在危险,而所谓的台湾安全问题则是虚构出来的。所以,台湾当局应更务实、更积极地发展两岸关系,提升两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以政治分歧干扰经贸关系的发展。这才是两岸民众的真正安全保障,也是两岸民众的福祉之所在。
营造互信气氛,为两岸关系发展培植政治基础
对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两岸学者一致看好,认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对这一客观事实的评价如何,就是另一回事了。面对两岸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研讨的方向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如何建立互信上。大家认为,目前两岸关系之所以有些障碍迈不过去,是因为双方没有互信基础。
互信的基础是什么呢?中国社科院戴园晨教授认为,两岸政治僵局的打破仍有待于民间交流的积累。当前两岸的民间交流已越来越多了,这有助于两岸政治性的对话,也有助于两岸互信的建立。江总书记的八项看法和主张给两岸政治性对话创造了新的条件,台湾方面尽管没有接受,但也并没有抵制。
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高英茂教授认为,从纯经济观点来看,两岸经济互补性强,开放两岸“三通”不应存在问题,从国际化和经济自由化的观点来看,以后的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很广阔。但从政治的观点看,“三通”又无法解决,造成人为因素妨碍经贸发展的状况。所以,高教授认为,两岸政治性的议题应该谈,不谈的话,两岸经济层面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限制,两岸当局应该在政治上多动脑筋。
两岸学者对中国要走向统一这个大目标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对目前在两岸分离的状态下,敌对的两岸如何走向统一等问题上却存在诸多分歧。由这些歧见走向达成共识,显然还有待于两岸的共同努力。诚如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姜殿铭教授在研讨会闭幕致词中所说,两岸学者过去坐在一起,只要讨论到敏感的政治话题,便会唇枪舌剑,互相僵持,这次研讨会则没有出现这种对峙的局面,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来探讨这些问题,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这也是两岸学术交流增加以后的好现象。
两岸携手共同把握21世纪的时机,协商解决两岸的政治歧见和交流事务,是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两岸各党派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标签:两岸关系论文; 台当局论文; 台海时事论文; 台湾经济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两岸政治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