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穴刺络拔罐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观察论文_黄晓红

浦东新区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304

【摘 要】目的 观察大椎穴刺络拔罐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大椎穴刺络拔罐疗法,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电针疗法。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7.9%,对照组有效率为91.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椎穴刺络拔罐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大椎穴,刺络拔罐,颈椎病,眩晕

【中图分类号】R2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7-193-02

颈性眩晕症指由于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常有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与颈性眩晕有关的颈椎病主要是椎动脉型和交感型。交感型颈椎病所致的颈性眩晕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椎基底动脉血管收缩,引起一些后循环供血不全的临床症状,如眩晕、恶心、呕吐等。而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的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压迫进而引起供血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信息化时代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但随之而来的职业病也日趋增多,特别是颈椎病,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颈椎病发病年龄低龄化,临床以30-65岁患者居多。故笔者于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大椎穴刺络拔罐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100例,实际进行疗效分析98例(其中治疗组一患者位剔除,对照组一位患者脱落,疗程都未过半,因此不计入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科门诊,均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颈部不适,恶心等症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中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龄(52.72±11.55)岁;平均病程(10.85±12.05)个月。对照组中男19例,女31例,平均年龄 (53.10±11.40)岁;平均病程(14.41±17.30)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1]。(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与头颈活动相关的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诸如头痛、头晕、视觉障碍、耳鸣,转颈试验阳性。(3)颈部症状:颈部肌肉痉挛、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压痛,有时出现上肢麻痛,牵拉试验阳性征。(4)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5)严重者可出现发作性猝倒,一般在头后仰、侧屈或旋转时发生。倒地时一般无意识丧失,因体位改变,随着颈部位置的复位而缓解。(6)伴发症状:可同时伴有一系列脑干缺血的症状和体征。(7)X 线表现:常见寰枢、寰齿关节两侧不对称,椎体棘突偏歪,椎体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形,韧带钙化,骨桥形成等。

1.3 排除标准

(1)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结核;(2)进展性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3)合并心血管、肝、肾及消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操作方法:患者采取座位或俯卧位,暴露颈部。七星针采用一次性,医生手指及病人大椎穴常规消毒。右手持七星针于大椎穴重叩之,在反复叩打时叩刺速度要均匀。当被叩大椎穴处皮肤微出血而不流血时,拔4号玻璃罐5~10分钟,每次吸出3~5ml血液。起罐后用消毒棉球将患处皮肤擦拭干净,再用TDP神灯照射十分钟。玻璃罐洗净后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嘱病人24小时内不能洗澡,以防感染。5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对症状比较顽固的患者可再施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7天。

2.2 对照组

取穴:颈夹脊2-7:在颈部第2至第七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风府:正座,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1寸。操作方法:常规消毒,使用直径0.30mm*40mm的不锈钢毫针。在选穴针刺得气后,用G-6805型电针连续波治疗20分钟。治疗时间和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并结合《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2]来制定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控制:眩晕、头痛及颈肩痛症状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正常。

显效:眩晕、头痛及颈肩痛症状基本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眩晕、头痛及颈肩痛症状缓解,正常劳动和工作后症状有所加重,休息后缓解,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较好。

无效:眩晕、头痛及颈肩痛症状无改善,不能正常劳动和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差。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由未参加临床方案设计和临床试验的人员在计算机上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7.9%,对照组有效率为91.8%。结果表明大椎穴刺络拔罐法疗效优于对照组电针疗法。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体会

在现代医学的认识中认为,[3]颈性眩晕是由于在颈椎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加之颈椎内外力平衡失调,导致椎动脉受到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闭塞,或是颈段软组织受损引起组织内压增高,引起椎动脉痉挛缺血,从而导致眩晕的发生。颈部体位的改变会引起或缓解眩晕症状。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眩晕”范畴,大多数是由于人体经气不足,气血不畅,不能上荣于头部,脑失清养所致。《灵枢?海论》中提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痠眩冒”,《灵枢?口问》中“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张介宾的《眩晕论》中指出“无虚不作眩”。所以临床上主张治疗宜活血化瘀,使经气条达,气血通畅,脑髓得以濡养,则诸症自除。大椎穴位于颈部,属于督脉,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具有振奋阳气之效。《素问?调经论》中提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本草纲目拾遗》云:“拔罐可治风寒头疼及眩晕、风痹、腹疼等症”。《灵枢?九针十二原》[4]里提出“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刺络放血疗法有开门祛邪的作用[5],拔火罐具有行气活血,温经通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故刺络拔罐能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增生,血流量增加,从而加快炎症的吸收,减少渗出和粘连,缓解肌肉痉挛,疏通气血,从而达到对局部血液流变学的改善。

该病症在现代社会中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并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工作上的不便,更是精神上的负担。刺络拔罐法用于该病症能有效改善颈部功能,减轻眩晕症状,具有优越的近期作用,临床操作简单易行,安全便廉,与对照组的电针疗法相比较,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笔者认为大椎穴刺络拔罐法治疗颈性眩晕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但是在研究观察中发现,该疗法的远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不占优势,因此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以便于使其在临床上得到更广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国华,张明岛,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12(2):73-74,450-451.

[2]王楚怀,卓大宏。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3]崔丽笙, 王国洪. 刺络拔罐加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症48例[J]. 江西中医药, 2009, 40(11):68-69.

[4]王希琳, 张喜娟. 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 广西中医药, 2011, 34(6):23-25.

[5]廖方容. 刺络放血配合拔罐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9, 28(7):399-400.

注:受浦东新区社区中医优势专病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浦东新区社区中医优势专病建设(项目编号:PDZYXK-2013004)

论文作者:黄晓红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  ;  ;  ;  ;  ;  ;  ;  

大椎穴刺络拔罐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观察论文_黄晓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