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医院急诊科 317000
【摘 要】目的:探讨创伤评分对严重创伤患者伤情反应及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创伤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反应,并进行相应急诊治疗)与参考组(40例,常规绿色通道进行急诊治疗),观察两组急诊抢救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存活率、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创伤控制时间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组内存活患者损伤严重评分(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SIRS)均明显低于死亡患者(P﹤0.05)。结论:依据创伤评分可判断严重创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减少过度治疗,对缩短患者病情控制时间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创伤评分;严重创伤;伤情反应;;急诊;救治效果
近年来随着交通行业、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严重创伤患者明显增加,患者病情进展快、合并多处严重损伤、变化快、死亡率高,因此在急诊救治中依据其伤情特点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对挽救患者生命有积极意义,而如何快速、规范、准确的评估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成为急诊科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中,可利用者损伤严重评分(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等评估患者病情并开展积极治疗,为进一步验证创伤评分对严重创伤患者伤情反应及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患者临床资料,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急诊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与参考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0岁,平均(50.29±3.33)岁;损伤部位:颅脑损伤,腹部损伤,胸部损伤,骨盆创伤,损伤脏器数1-4个,平均(2.39±0.39)个;其中交通伤25例,高处坠落伤7例,锐器伤5例,其他3例。参考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9岁,平均(50.31±3.39)岁;损伤部位:颅脑损伤,腹部损伤,胸部损伤,骨盆创伤,损伤脏器数1-4个,平均(2.40±0.35)个;其中交通伤24例,高处坠落伤8例,锐器伤4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方法
参考组:接到120急救中心电话后,立即组织专科医生进行接诊,实现院内院外同步联系,并开通绿色生命通道进行抢救。观察组:院前急救与参考组相同,患者进入院内后立即按照损伤严重评分(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SIRS)对患者在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并依据患者肢体功能、面瘫、意识、生命体征、语言功能等,遵照优先复苏、稳定病情的原则进行治疗,即初步判定病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系统查体及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待诊断明确后,对于符合手术指征患者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腹腔脏器损伤、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急救手术,窒息、大出血及引流张力性气胸患者进行紧急手术,无大血管闭合性骨折以及脊髓损伤者优先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并积极支持器官功能、控制感染,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择期手术。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存活率、死亡率,并对患者急诊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创伤控制时间进行比较 观察;比较观察组组内存活、死亡患者ISS评分[1]、APACHEⅡ评分[2]及SIRS评分[3]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分析对比;计数资料以?2检验分析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存活率、死亡率比较
经相应抢救,观察组存活32例(80%),死亡8例(20%);参考组存活31例(77.5%),死亡9例(22.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075,P=0.785)。
2.2两组急诊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创伤控制时间比较
观察组急诊停留时间与参考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住院时间及创伤控制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严重创伤涉及脑、心、肺、肝、肾等多重要脏器,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统计数据显示30%患者为创伤早期死亡,50%为现场死亡,20%为创伤并发症死亡,而在创伤发生1h内为最佳抢救时间[4]。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急救临床已经形成了系列的创伤评分系统,如ISS、APACHEⅡ及SIRS评分等,从患者生理学、解剖学等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预测患者预后结局。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患者入院后采用ISS、APACHEⅡ及SIRS评分综合评估,并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时间、治疗方案,结果显示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并未显著增加,患者存活率与参考组性相同(P﹥0.05),由此可见,只要熟练掌握创伤评分使用方法,不会延长抢救时间,造成治疗被耽搁。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创伤控制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分析认为医护人员在创伤评分的指导下,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的控制病情。在对观察组组内死亡、存活患者的创伤评分进行观察时发现,存活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由此可见,创伤评分能够提示患者预后。
总之,创伤评分用于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时可提高治疗针对性、科学性,同时能够对患者伤情进行准确判断,可作为结局预测的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维庭.医院内创伤严重度评分法──AIS-ISS法[J].中华创伤杂志,1994,10(1):44-46.
[2]卢涛,张戈,晋照明,等.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清除率对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的比较[J].河北医学,2015,39(4):552-554.
[3]梁云,郭仁妃,林鸿旺,等.腹部创伤患者发生感染与SIRS评分和血清CRP及PCT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5):3502-3505.
[4]靳贺,邱俊,马迪辉.ISS与NISS LD50的获取及其在预测创伤后并发症及死亡结局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1):70-74.
论文作者:李彬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患者论文; 创伤论文; 评分论文; 急诊论文; 损伤论文; 时间论文; 病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