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 重庆 400030
摘要:目的 气囊非间歇性充气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tated penumonia VAP)的作用。方法 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60例,随机分气囊间歇性充气组(对照组,n=28),和气囊非间歇性充气组(观察组,n=32),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气囊上滞留物的含菌量。
结果 观察组1周内VAP发生率(6.1%)低于对照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间歇性充气可降低气囊上的含菌量,降低VAP的发生率。
关键词:人工气道;气囊;非间歇性充气;VAP
机械通气可维持,改善和纠正诸多原因所致的呼吸困难,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实行机械通气时,需将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气囊充分以封闭气道,保证有效通气,防止呼吸道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反流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1],而VPA是机械通气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治疗困难,积极治疗是预防该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本研究采用高容低压气囊特型气管导管对气囊滞留物进行研究,探讨气囊非间歇性充气是否能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早期VAP的发生率。
1.对象与方法
1.1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病房的经鼻,口,气管切开,且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的63例患者进入本研究。排除标准:(1)有明确的细菌感染疾病,食管手术的患者(2)插管后不满48小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间歇性充气组(对照组)28例和非间歇性充气组(观察组)32例。63例患者中有3例(死亡1例,通气没满48小时一例,自动出院一例)被剔除,最终有60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32例)患者完成本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及重要的诊疗措施无统计学差别,具体见表1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用高容低压气囊特型气管,均给予普通人工气道护理:每4小时测气囊压力一次,每2h翻身,所有患者在插管24小时内均插入胃管,给予鼻饲营养,无明确的肺部感染或其它感染,均没有使用抗生素,研究终点为机械通气后7d,对护理人员及资料收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内容为高容低压特型气囊导管的结构,气囊上细菌标本的采集方法,气囊充气、放气的时间间隔。
1.2.1观察组 即非间歇性充气组,具体方法:将高容低压气囊特型气管引流导管接口处用安尔碘棉签擦拭消毒,干燥后,用20 ml注射器连接引流口,抽气气囊上滞留物,然后记录引流物的量、颜色及黏稠度。
对照组 每4小时放气一次,15分钟之后再往气囊里注入气体,测气囊压力,保证每次压力一样,气囊充盈再将高容低压气囊特型气管引流导管接口处用安尔碘棉签擦拭消毒,干燥后,用20 ml注射器连接引流口,抽气气囊上滞留物,然后记录引流物的量、颜色及黏稠度。
1.3.1VAP的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的诊断标准:(1)机械通气48 h后患者X线胸片出现新的浸润阴影;(2)支气管分泌物2次培养阳性,并分离到同一菌株,同时伴发热;(3)支气管分泌物增多或呈脓性,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患者临床表现符合第1条及后2条中的任一条即可诊断。
1.3.2 气囊上滞留物的含菌量 置管后7 d,采集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并进行细菌培养。判断标准:在高倍显微镜下,随机计数100个视野的平均细菌含量,规定1~19个/视野为/“+”,20~49个/视野为/“++”,≥50个/视野为/“+++”。微生物半定量培养由医院细菌室协助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气囊上含菌量比较 观察组气囊上含菌量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2.2 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1周内VAP发生率为6.1%(2/32),对照组为35.7%(10/2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非间歇性充气可以预防胃内容物的反流,降低气囊上的滞留物,从而减少或避免气囊放气时气囊上方的滞留物进入下呼吸道引起细菌种植,进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气囊上含菌量1周内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非间歇性充气可以减少VAP的发生,鉴于本研究仅为一周,对于非间歇性充气能否降低MV患者后更长时间内VAP的发生率,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贺小红,冯彦林,PET性能测量-2001版NUMA标准[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3.27(5):218-224.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203.
论文作者:吴亚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4
标签:气囊论文; 间歇性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率论文; 气管论文; 对照组论文; 导管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