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性痴呆症的药物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娇[1](2022)在《老年痴呆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老年痴呆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的80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当中一组是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干预组,一组是常规护理干预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干预组的宣教满意度、对医疗环境满意度、态度满意度、护士能力满意度、心理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其中,常规护理干预组的宣教满意度75.00%、对医疗环境满意度75.00%、态度满意度77.50%、护士能力满意度77.50%、心理护理满意度72.50%,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干预组分别为100%、92.50%、90.00%、97.50%、97.50%。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干预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量表评分以及老年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对老年性痴呆症的认识水平、对病症治疗的认识程度、住院至离开医院的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常规护理干预组有优势,P <0.05。结论对老年性痴呆症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精神护理辅导,可以改善其症状,减少其住院期,改善其心理和生活自理能力。
邓少东,丁晨,王颖,叶锦崇,郭上诗,黄嘉琪,叶海仪[2](2021)在《巴戟天-淫羊藿药对防治老年痴呆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巴戟天-淫羊藿药对防治老年痴呆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收集巴戟天、淫羊藿的化学成分,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类药性、血脑屏障透过率等参数以及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其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TTD、DiGSeE等数据库筛选出老年痴呆症相关的疾病靶点,并与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取交集即为药物与疾病的共同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巴戟天-淫羊藿药对活性成分-共同作用靶点的可视化网络;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巴戟天-淫羊藿药对防治老年性痴呆靶点(共同作用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根据拓扑学参数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对共同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巴戟天-淫羊藿药对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活性成分-共同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共筛选出活性成分27个,获得"巴戟天-淫羊藿"药对与老年痴呆症的共同作用靶点129个;核心靶点涉及GAPDH、VEGFA、STAT3、SRC、EGFR、JUN、MAPK8等;GO富集分析得到生物学过程相关条目388条、分子功能相关条目131条及细胞组分相关条目117条(P<0.01);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28条信号通路(P<0.01),其中筛选得到与老年痴呆相关的信号通路9条。结论巴戟天-淫羊藿药对防治老年痴呆症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内分泌抵抗、5-羟色胺能突触、胆碱能突触、多巴胺能神经突触等信号通路相关。
程越[3](2021)在《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脾脑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论述认知功能障碍与脾脏的相关性,并采取病证结合方式,建立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探究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整理以及相关理论的分析,梳理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名及病因病机,从脾与脑、脾与认知功能、脾与衰老等多方面论述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密切关系,探究补脾醒神益智法作为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治法的优势及补脾醒神益智方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将60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认知功能障碍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安理申组、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共5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采用复合因素、病证结合以及海马注射Aβ1-42的方法建立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即第2、3周进行脾虚模型的建立,第4周进行海马CA1区Aβ1-42注射后进入灌胃治疗阶段,正常组、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治疗期间予0.9%生理盐水灌胃,剩余两组予对应药物灌胃,治疗周期为4周。于灌胃第四周依序开始进行水迷宫适应性训练、定位航行以及空间探索实验,评价不同组别之间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禁食24h后麻醉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形态的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别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表达,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Aβ、NF-κB、TREM2、DAP12、IκB、ERK1/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从炎症反应的角度观察和探讨补脾醒神益智方改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结果:第一部分:理论研究1 通过对古籍中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内容的梳理,其相关病名的描述多以“忘”及“呆”为主,并呈现出一定病情严重程度上的递进关系。2 脾虚是老年人群也是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见证候,脾脏与脑经络相连,气血相通,脾虚则脑髓失养,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因虚致瘀,痰瘀阻窍,从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故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可从“脾脑相关”理论立论。3 补脾醒神益智法可通过补脾而益气生血,从根本上阻断痰瘀内生,达到益智醒神开窍的作用,是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治法。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 大鼠的一般状态结果:在治疗阶段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以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呈现不同程度精神萎靡,毛发粗糙,缺乏光泽,大便溏稀,并伴随出现眯眼及嗜睡等症状,与两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一般状态均有所好转,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大鼠好转程度优于安理申组。2 行为学实验结果2.1 定位航行实验: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P<0.01),与两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改善(P<0.01),两治疗组逃避潜伏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2 空间探索实验: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明显延长,穿越该区域的次数明显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延长(P<0.05)。中药组及西药组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痴呆大鼠的记忆能力,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穿越次数及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均优于模型组。在空间探索实验中,正常组行进轨迹较为简单,并存在多次反复折返探索的行为,痴呆组及脾虚痴呆组整体行进轨迹较杂乱无章,在各象限停留时间较为均衡。3形态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海马区及海马区周围皮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排列稀疏,细胞体积增大,核仁固缩,细胞核染色加深,锥体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紊乱,出现空泡样变性。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海马区及海马周围皮质神经元数目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多,但仍低于正常组,细胞形态较为规则,锥体细胞的树突数量与各模型组相比明显上升,空泡变性及细胞的固缩坏死数量减少。4 ELISA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1),且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认知功能障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两模型组相比,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与模型组相比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明显下降(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对其下调作用更显着。5 RT-PC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NF-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I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1),与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NF-κB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I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上调,组间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TREM2mRNA、DAP1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1),与两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均可上调TREM2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对二者的上调作用优于安理申组。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ERK1、ERK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治疗组ERK1、ERK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但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 Western Blot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海马组织中Aβ、NF-κB、ERK1/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IκB、TREM2以及DAP12的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1),两治疗组与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Aβ、NF-κB、ERK1/2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IκB、TREM2以及DAP12的mRNA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对TREM2的上调以及Aβ的下调幅度高于安理申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脾虚是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关键病机,且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产物痰浊、血瘀关系密切。补脾醒神益智法及其方药从“脾脑相关”理论出发,通过补脾益气,促进气血运行,进而充养脑髓,气血调和,醒神开窍,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及广泛应用前景。2 脾虚复合因素造模方法结合Aβ1-42海马注射可成功构建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出现学习记忆能力减退以及炎症损伤,较为贴切复制了临床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特点。3 补脾醒神益智方可明显改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便溏、毛发粗糙、精神萎靡等脾虚证候表现,同时提高模型大鼠定位巡航以及空间探索能力,恢复其学习记忆能力。4 补脾醒神益智方可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与TREM2/NF-κB信号通路有关,通过上调TREM2及其配体DAP1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NF-κB炎性通路的激活,降低脑组织中Aβ及炎性因子的含量,从而发挥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
阿日棍[4](2021)在《热敏灸改善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抗炎症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大量研究表明,艾灸对预防和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显着疗效和优势,但艾灸治疗AD的过程中同时伴有热敏现象的报道尚缺乏。故本研究观察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行为学、脑组织超微结构、海马区胶质细胞标志物及炎症因子和神经血管单元相关蛋白的影响,旨在探讨热敏灸改善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抗炎症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首先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操作步骤相同,使用生理盐水代替),其余大鼠通过双侧侧脑室注射Aβ1-42建立AD大鼠模型,随后将A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灌胃多奈哌齐0.5mg/kg/d),剩余AD模型大鼠进行艾灸治疗(在大鼠“大椎”穴处进行艾灸,每日1次,40min/次,共28天),根据艾灸过程中大鼠尾温波动变化分为艾灸热敏组(艾灸过程中平均尾温升高>1℃)、艾灸持续不热敏组(艾灸过程中平均尾温升高≤1℃)、艾灸迟发热敏组(艾灸治疗后前7天内平均尾温升高≤1℃,随着艾灸时间的延长,部分大鼠会出现“久灸致敏”,逐渐出现平均尾温升高>1℃)。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将进行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测试观察其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活化的小胶质细胞M1型标志物CD68和M2型标志物CD206的阳性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区IL-6、TNF-α、NF-κB与GFAP的表达情况,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血管超微结构,运用Western blot观察脑组织中神经血管单元相关蛋白Neu N、GFAP、Laminin、VWF、Iba-1、Occludin、HO-1、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极显着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与总时间之比极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热敏组和阳性对照组逃避潜伏期均极显着降低,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与总时间之比极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艾灸持续不热敏组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台象限与总时间之比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迟发热敏组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与总时间之比极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逃避潜伏期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艾灸热敏组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与总时间之比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持续不热敏组和艾灸迟发热敏组逃避潜伏期显着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与总时间之比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艾灸持续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逃避潜伏期极显着降低,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与总时间之比极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艾灸迟发热敏组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68和CD206蛋白荧光强度极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热敏组、艾灸持续不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与阳性对照组CD68和CD206蛋白荧光强度均极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艾灸热敏组和艾灸迟发热敏组CD68蛋白荧光强度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06蛋白荧光强度均极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持续不热敏组CD68和CD206蛋白荧光强度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艾灸持续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和艾灸迟发热敏组CD68和CD206蛋白荧光强度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TNF-α、NF-κB和GFAP表达均极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热敏组、艾灸持续不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阳性对照组IL-6、TNF-α、NF-κB和GFAP表达均极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艾灸热敏组IL-6、TNF-α、NF-κB和GFAP表达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迟发热敏组IL-6、TNF-α和NF-κB表达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FAP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持续不热敏组IL-6、TNF-α、NF-κB和GFAP表达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艾灸持续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IL-6和GFAP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TNF-α和NF-κB表达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迟发热敏组IL-6、TNF-α、NF-κB和GFAP表达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血管周围弥漫性溶解水肿,微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基膜疏松、泡状改变,厚度不均匀,管腔严重狭窄,管周大片溶解且结构消失,大片空白区存在,水肿明显,神经元细胞染色质降解,线粒体明显肿大,呈囊泡状改变。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热敏组、艾灸持续不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与阳性对照组大鼠血管周围弥漫性溶解水肿程度明显减轻,内皮细胞结构较为完整,周围间隙减小。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Neu N、Laminin、VWF、Occludin、HO-1和VEGF蛋白表达均极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ba-1和GFAP蛋白表达极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热敏组、艾灸迟发热敏组、阳性对照组Neu N、Laminin、VWF、Occludin、HO-1和VEGF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Iba-1和GFAP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艾灸持续不热敏组VWF、Occludin、Laminin、HO-1和VEGF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Iba-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 N和GFAP蛋白表达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艾灸热敏组Neu N、GFAP、Iba-1、Occludin、Laminin、HO-1和VEGF蛋白表达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WF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持续不热敏组Neu N、VWF、Occludin、HO-1和VEGF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Iba-1和GFAP蛋白表达极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Laminin蛋白表达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迟发热敏组Neu N、VWF和Occludin蛋白表达显着降低,GFAP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Iba-1、Laminin、HO-1和VEGF蛋白表达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艾灸持续不热敏组比较,艾灸热敏组Neu N、VWF、Occludin、HO-1和VEGF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Iba-1和GFAP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Laminin蛋白表达无显着变化(P>0.05);艾灸迟发热敏组HO-1、VEGF蛋白表达均极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ba-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 N、GFAP、Laminin、VWF和Occludin蛋白表达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热敏灸可明显改善AD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较非热敏灸有明显治疗优势。(2)热敏灸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修复脑组织神经血管超微结构,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神经元损伤,从而改善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
李文达[5](2021)在《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诊断为痴呆症的患者共60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采集,如性别、年龄、病程、烟酒史、既往病史等,并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测定与记录、相关量表的评分收集。应用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痴呆证候要素量表(PES-D/11)。对调查数据进行核对与整理后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应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检验、Shapiro-Wilk(S-W)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及线性分析等,探讨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Hcy水平、中医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 一般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痴呆患者60例,其中年龄最小者50岁,最大者97岁;男性患者28人,平均年龄为75.57± 10.97岁;女性患者32人,平均年龄为77.62±7.13岁,男女比例约为1:1.14。60例痴呆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0人,血管性痴呆患者23人,混合性痴呆患者15人,其他类型痴呆2人。相比于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妄想、淡漠及刻板运动更多发生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P<0.05)。60例痴呆患者中,轻度痴呆患者12人,中度痴呆患者33人,重度痴呆患者15人。重度痴呆组的NPI总分显着高于轻度痴呆组(P=0.03),且更容易出现幻觉症状(P=0.02)。患者既往史中伴高血压史42人,脑血管病史30人,高脂血症史26人,糖尿病史25人,冠心病史17人。伴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有较低的Hcy水平(P=0.02)和较低的激越攻击症状发生率(P=0.03)。患者的年龄、性别、烟酒史、病程长短与患者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及Hcy水平无明显相关。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关系分析:本研究中精神行为症状条目共12项,分别为妄想、幻觉、激越攻击、抑郁低落、焦虑、欣快、淡漠、脱抑制、易激惹、刻板运动、夜间行为、进食障碍。每项12分,总分共144分。对Hcy水平与NPI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痴呆患者的Hcy水平越高,NPI得分越高,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中,这种正向影响关系更紧密。在12项症状条目中,出现淡漠症状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二者呈正相关(P=0.03)。3同型半胱氨酸与中医证素的关系分析:本研究纳入中医证素共11个,包括阳亢、毒盛、阴虚、脾虚、阳虚、髓减、血虚、肾虚、气虚、血瘀、痰浊。其中伴有阳亢证素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P=0.01)。4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通过分析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发现伴有阳亢证素的患者NPI评分更高(P<0.01),且会出现更多症状条目表现(P<0.01)。在具体症状条目中,伴脾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P=0.02);伴血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1);伴阴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P=0.01);伴阳亢证素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P=0.01)以及易激惹症状(P=0.01);伴毒盛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3)。结论:1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出现和加重可能与其Hcy水平相关。2伴有淡漠症状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且其淡漠程度可能与Hcy水平呈正相关。3伴有阳亢证素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更多的精神行为症状类型及更严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表现。4痴呆患者的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间存在相关性:伴脾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伴血虚、毒盛证素的患者更可能出现夜间行为症状;伴阴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伴阳亢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以及易激惹症状。
朱光明,汪宁[6](2020)在《日本防治老年性痴呆症的综合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在对日本防治老年性痴呆症的相关政策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从以"早发现早治疗"为重心建构预防-治疗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扶助痴呆症老人的良好氛围、不断完善国家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和重视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对日本防治老年性痴呆症综合对策的内容进行系统阐述,进而就日本经验对于中国制定应对老年性痴呆症综合战略、健全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开展健康老龄化知识普及教育等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展开一定深度的探讨。
孙岩[7](2020)在《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古代文献,并将医案类文献和医案类以外文献(以下简称医理类文献)分列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补充病因病机理论,探寻辨证治疗规律,为临床提供文献学参考。2.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总结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比较古今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病在用药上的异同,提出今后中医临床用药建议。方法1.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网络APP“翰堂典藏数据库”和“超星图书”为参照和补充,检索“健忘、善忘、好忘、喜忘、痴呆、呆病、神呆、神痴、不慧”等关键词,收集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文献。2.在CNKI数据库1999.1.1-2019.9.30时间范围内,分别检索主题词为“老年期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中医+治疗”、“AD+临床”和“中医+治疗”以及“VD+临床”和“中医+治疗”,检索过程中不限制更新时间。以同样条件,检索万方数据库,作为参照和补充。收集上述现代中医临床文献。3.整理、过滤古代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和现代老年期痴呆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予以标准化、数据化,建立古代医案类、古代医理类和现代临床类三个数据库。对舌象、脉象、面色、药量、诊次、预后等一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中药的选用范围、被选用中药的功能归类、归经分类等进行频数、离散度、相似度、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和挖掘。最终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老年期痴呆的用药规律和趋势。结果1.古代医案中脉象整理结果提示老年期痴呆病多与痰饮、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阳气衰败等因素有关。舌诊整理结果提示该病与痰饮、瘀血及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面色整理结果提示血虚、脾虚、痰湿及阴虚阳亢等因素与该病关系密切。2.古代医案中老年期痴呆病位首要在心,与肾、肝、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在老年期痴呆病中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环。病机前10位的分别为心血不足、心肾不交、痰火蒙心、肾阴亏虚、痰火上扰、精髓不足、水不涵木、痰饮阻滞、心气不足和虚火扰神。3.古代医案中共出现192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20大类和47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肺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补益类、化痰类组合出现的较多,辅以收涩类、开窍类、安神类、理气类等组合。4.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表明,通过舌、脉和面汇总结果发现,老年期痴呆病与忧思、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积热在胃、瘀血、痰饮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主治中药按功能分别属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利水药、清热药等14大类,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和心包。5.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出现214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17大类和39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脾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补益类、活血化瘀类组合出现较多,温里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等组合也有出现。6.古代医案类和医理类文献比较。两者记录的脉象、舌象和面色提示的临床意义一致,但医理类文献收集到的记录较医案类文献记录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方剂使用上,具名的方剂重合度不高,医理类文献记载的方剂多于医案类文献实际使用的方剂。在中药选取范围上,有柏子仁、半夏、柴胡等38味中药重合。与医案类文献相比,医理类文献中缺少归三焦经的中药,缺少化湿类、驱虫类、祛风湿类、收涩类、温里类、消食类、涌吐类和止血类8类中药,多出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7.古代医案与现代中医临床比较。在用药范围上,古代医案所用中药有石菖蒲、川芎、远志等118味到现在中医临床还在使用。古今用药的相似度达到40.48%,也就是说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将近一半的中药在古代也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常用药。从药物归经上看,古代医案中药归经最多的归为肺经,其次是肝经,第三为脾经;而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归经最多的脏腑是脾,其次是肝经,第三归肾经。从中药功效分类方面比较。古代医案所用中药分属20类,现代中医临床所用中药分属17类。除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外,现代中医临床中药功效分类完全与古代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延续性。古代用药功能选用范围大于现代。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不再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药物使用。用药偏好方面,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均居首位,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的总频次。但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偏好性更强,明显侧重于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用药较为分散,除了着重使用补益药外,还较高频率应用了安神药、化痰药和理气药。药物组合方面,古今中医均注重补益类药物组合的使用,但是在组合搭配侧重上有所不同。古代医案,大量出现补益类中药间的配合组对,少量与安神类、清热类、化痰药等中药配合使用。而现代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两两配合使用情况没有古代多也没有古代普遍,反而是更多选择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搭配。此外,现代中医临床还有活血化瘀类的其他组合,并出现了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医案更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8.在古代医案类文献、古代医理类文献以及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有人参、远志、石菖蒲等30味中药重合。结论1.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病位首要在心,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因主要包括年高体虚、平素思虑劳心过度、大病后虚弱、它病误治迁延日久、大怒、情志不遂日久、平素气虚痰湿体质或向有肝阳再遇外邪等。病机按照虚实辨证,虚证最多、虚实夹杂证次之、实证居末,虚证中尤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该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古代医案治疗老年期痴呆在方证对应上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位首要在心,而药物归经上以归肺经的中药居多;第二个特点是病机以“阴虚”、“血虚”最为多见,而药物分类上以补气类、补阳类中药居多。3.古今临床用药异同。古代医案中所用中药共192味(AY集合),现代临床报道中所用中药共214味(CY集合),现代医家使用中药种类上比古代多22味。中药使用范围方面,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的使用都居首位,安神类中药、开窍类中药、清热类中药和解表类中药也均得到重视;不同点在于,古代临床更为注重化痰类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而现代临床偏重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药物组合方面相同,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均偏重于补益类药物的组合使用,并均有开窍类、安神类药物组合的辅助;不同点在于现代中医临床注重活血化瘀类和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则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4.今后中医临床建议。今后中医临床可以尝试多辨证使用化痰药和理气药,以及化痰类组合。单味药推荐:人参、远志、石菖蒲、熟地黄、酸枣仁、茯苓、半夏、柴胡、川芎、丹参、当归、地骨皮、茯神、枸杞子、龟甲、黄连、煅龙骨、龙眼肉、麦冬、牛黄、山药、生地黄、桃仁、天南星、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柏子仁、炙甘草、鳖甲这30味中药,在古代医理类文献、古代医案以及现代中医临床中均有出现,可以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优选中药。
白钰如(Rebecca Yuk-Yu)[8](2019)在《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AD)的网状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探讨》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这一新颖的统计学方法,评价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人群的有效率、MMSE、ADL、HDS-R等指标,以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循证依据;同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针灸干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选穴规律。方法:制定相关的文献检索公式:计算机检索数据库CNKI、CBM、VIP、Wangfang、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检索日期从数据库建库开始截止至2019年8月。中文检索式为:(AB=针灸OR AB=针刺OR AB=电针OR AB=浮针OR AB=针OR AB=艾灸OR AB=温针OR AB=耳穴OR AB=耳针OR AB=穴位注射OR AB=火针OR AB=拔罐OR AB=温针灸)AND(AB=老年性痴呆OR AB=神经认知障碍OR AB=老年痴呆OR AB=阿尔茨海默病OR AB=老年痴呆症)AND(AB=随机OR AB=随机对照OR AB=分组OR AB=分组OR AB=对照)NOT(TI=大鼠OR TI=小鼠 OR TI=猴)(以CNKI 为例);英文检索式为(以Pubmed为例):Pharmacopuncture[Title/Abstract]OR Acupuncture Treatment[Title/Abstract]OR Acupuncture Treatments[Title/Abstract]OR Treatment,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Therapy,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Pharmacoacupuncture Treatment[Title/Abstract]OR Treatment,Pharmaco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Pharmacoacupuncture Therapy[Title/Abstract]OR Therapy,Pharmaco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Acupotomy[Title/Abstract]OR Acupotomies[Title/Abstract]OR Moxibustion[Title/Abstract]OR Warm Needle[Title/Abstract]OR Temperature Needle[Title/Abstract])OR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Title/Abstract]OR Points,Auricular Acupuncture[Title/Abstract])OR Fire-Needle Therapy[Title/Abstract]OR Needle Warming Therapy[Title/Abstract]AND Alzheimer disease[Title/Abstract]OR AD[Title/Abstract]OR Dementia,Senile[Title/Abstract]OR Senile Dementia[Title/Abstract]OR Dementia,Alzheimer Type[Title/Abstract]OR Alzheimer Type Senile Dementia[Title/Abstract]OR Primary Senile Degenerative Dementia[Title/Abstract]OR Alzheimer Sclerosis[Title/Abstract]OR Alzheimer Syndrome[Title/Abstract]OR Alzheimer Dementia[Title/Abstract]OR Senile Dementia,Alzheimer Type[Title/Abstract]OR Senile Dementia,Acute Confusional[Title/Abstract]OR Presenile Dementia[Title/Abstract]OR Alzheimer Disease,Late Onset[Title/Abstract]。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的提取,统一制定数据资料提取表提取以下内容:论文题目、第一作者、发表年份、各臂样本量、干预措施、年龄、疗程、随访时间、文献质量评价的相关条目和临床疗效的相关结局指标以及相关的穴位。对被纳入研究的文献资料结局指标进行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4.0进行数据统计,本次网状 Meta 分析评价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Hasegawa Dementia Scale Revised(HDS-R)为连续性变量,采用相应指标治疗后的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为效应量,并计算 WMD 的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有效率为计数资料,计数类数据将使用优势比(odds ratio,OR)作为统计数据的效应尺度,并计算OR的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本研究将采用Cochrane Handbook 5.1.0风险偏倚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网络证据关系图、森林图、等级概率图、漏斗图的绘制以及相应的统计,采用节点劈裂法(node-splitting method)进行一致性检验,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结果一致,并且使用STATA14.0对各个闭环进行一致检验。本研究采用SUCRA计算每种治疗方案的累积排序概率,SUCRA的数值越大,说明该干预措施效果越好。关于文献取穴规律的研究,研究方法为计算机检索数据库CNKI、CBM、VIP、Wangfang、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按本研究中提及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最终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行预处理,建立阿尔茨海默病穴位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17.0进行聚类分析,以得出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取穴规律。结果: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1629 篇,其中 Pubmed(n=45)、Embase(n=64)、Cochrane Library(n=375)、CNKI(n=263)、CBM(n=403)、WanFang Data(n=299)、VIP(n=180),手工检索来源(n=20),阅读标题和摘要剔除无关文献后共有310篇,经过排除重复文献以及严格遵照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纳入67篇RCTs,共计纳入4806例患者。纳入本网状Meta分析67项RCTs研究总体质量尚可,英文文献5篇。23篇研究详细描述了随机序列的产生方式并且随机化的方式正确,2篇文献未进行盲法,为高风险,其余研究仅提及随机,但并未对随机方法进行描述;1篇文献均详细描述了实施盲法及测量盲法的使用,其余研究均未提及;1文献描述了对病人实施盲法,其余未描述;在是否存在选择性报道评价方面,2篇文献研究设计中提及需报道ADL指标,但在文献报道中未进行报道,存在选择性报道的风险,其余均为低风险;对于是否存在不完整的数据和其他偏倚风险而言,67篇RCTs偏倚风险均较低。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效率方面,SUCRA值排序:温针灸(86.1%)>温针灸+西药(82.5%)>电针+中药(75.9%)>针刺+西药(75.7%)>耳穴+中药(70.5%)>针刺+中药(60.3%)>针刺+中药+西药(59.6%)>电针+中药+西药(55%)>火针+西药(53.2%)>电针(33.3%)>艾灸+中药+西药(28.5%)>电针+西药(27.8%)>中药(21.4%)>针刺(12%)>西药(8.2%);在提升阿尔茨海默病MMSE评分方面,SUCRA值排序:电针+中药(93.4%)>火针+西药(90.9%)>温针灸+西药(74.2%)>针刺+中药+西药(66%)>电针+西药(65.8%)>针刺+西药(60.4%)>针刺+中药(47.3%)>耳穴+中药(46.2%)>电针(39.6%)>艾灸+中药+西药(35%)>西药(17.6%)>针刺(9.4%)>中药(4.3%);在提升阿尔茨海默病ADL评分方面:中药(94%)>电针+中药(73.8%)>针刺+中药(59.9%)>西药(58.5%)>针刺(58.2%)>针刺+西药(56.3%)>针刺十中药+西药(50.3%)>电针(47.7%)>火针+西药(41.3%)>耳穴+中药(33.9%)>电针+中药+西药(33.3%)>电针+西药(32.5%)>温针灸(10.3%);在提升阿尔茨海默病HDS-R评分方面:温针灸(92.4%)>电针+中药+西药(82.4%)>针刺+西药(69.6%)>电针+西药(69.0%)>针刺+中药(38.9%)>西药(37.5%)>电针(33.8%)>针刺(26.0%)>中药(0.3%)。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使用频次大于或等于4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将25个腧穴分为4大类,其中百会、足三里、四神聪各成一类,第四类分为5个小类,分别为“内关—三阴交”、“大钟—悬钟—太溪”、“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人中—印堂—风池—血海—中脘—合谷—丰隆—风府—风池—命门—涌泉—神庭—肾俞”、神门以及大椎各成一类。结论:1.根据网状Meta分析的1)SUCRA概率排序结果,在提高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效率针灸治疗组合比较有效的前5位治疗组合为温针灸、温针灸+西药、电针+中药、针刺+西药、耳穴+中药;2)在提高治疗阿尔茨海默病MMSE评分针灸治疗组合比较有效的前5位治疗组合为电针+中药、火针+西药、温针灸+西药、针刺+中药+西药、电针+西药;3)在提高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L评分针灸治疗组合比较有效的前5位治疗组合为中药、电针+中药、针刺+中药、西药、针刺;4)在提高治疗阿尔茨海默病HDS-R评分针灸治疗组合比较有效的前5位治疗措施分别为温针灸、电针+中药+西药、针刺+西药、电针+西药、针刺+中药。2.根据相关的频次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可知,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穴位为百会、四神聪、足三里、太溪、内关、三阴交等,穴位单一应用或组合为百会、四神聪、足三里、“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血海—中脘”等。
苏志生(Soh Chee Seng)[9](2019)在《针灸治疗痴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痴呆的发病情况逐年增加,以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目前对于痴呆病的治疗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改善认知的药物以及一些非药物疗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一。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学疗法,从临床中观察在治疗痴呆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然而目前尚缺乏对针灸治疗痴呆病进行系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探究目前的研究现状,选穴规律以及择经规律,并且缺乏对某种证型的痴呆进行辨证针灸治疗,故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探究目前针灸治疗痴呆的研究现状,选穴择经规律,以为后续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运用针刺疗法,参考文献计量学分析的选穴规律,针对瘀血内阻老年痴呆进行针刺针刺治疗,观察其对认知功能以及中医症状评分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文献计量学部分: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通过 Medline(ovi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七大中英文数据库对针灸治疗痴呆病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进行阅读筛查符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将符合的文献进行文献特征分析(年份发表,录用期刊,期刊类型,第一作者单位,基金资助类型),临床试验研究特征分析(针刺方法,穴位选择,择经规律以及检测指标),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文献特征以及选穴规律和择经规律。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信封法),将六十例瘀血内阻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针刺治疗组以智三针为主穴,参考文献计量学选穴依据以及辨证取穴,一日一次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周,药物对照组组则服用乙酰胆碱脂酶抑制剂安理申5mg,每日一次,连续4周,两组观察治疗前后简易精神量表(MMSE),ADAS-cog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文献计量学部分:1.文献特征:从年度发文曲线图分析可发现针刺治疗痴呆的研究的大致趋势是逐年增加,从1997至2019年这二十年期间出现了两个研究高峰期,第一个时间段出现在2006-2011年这五年期间(高峰点为2007),第二个高峰时间段在2013年至2017年(高峰点为2014 年);从课题基金的分布情况看,近年来国家对于针刺的临床研究也有较多的基金资助,从资助的类型看,省市级的课题占据主要部分,其次为国家级课题,确保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从纳入分析的临床试验研究来看,被收录的期刊类型大部分为国内期刊,SCI类型的国际期刊收录的较少;从第一作者单位的信息分布,可看出目前对于针刺治疗痴呆的临床试验研究主要分布在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其中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多;2临床试验研究特征分析从纳入的研究对象类型看,主要是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其他类型的痴呆例如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针灸在这方面的研究极少涉及。从选穴规律可发现,针刺治疗痴呆的研究主要选用的高频穴位为百会穴,其次运用频率较高的依次还有四神聪穴,神庭穴,风池穴,足三里穴,内关穴,水沟穴,三阴交穴,太溪穴和丰隆穴;从研究者选用的经络频次分布可发现,督脉的选用是目前针刺治疗痴呆病的高频选用经脉,其次为奇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针刺治疗瘀血内阻型老年痴呆的临床研究部分:1.两组痴呆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在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的整体认知mmse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同时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差异(P<0.05);3.治疗前两组的ADAS-cog评分两组比较未见明显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叫治疗前评分较低,针刺组较药物对照组ADAS-cog评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中医证候学评分,治疗前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针刺治疗组在降低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叫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组在治疗痴呆的总体有效率为66.7%,药物组为60%,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上述研究归纳了针刺在治疗痴呆病的临床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探究针刺治疗痴呆病的选穴规律和择经规律,对临床上指导针灸治疗痴呆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后续研究针灸治疗痴呆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选穴参考。另一方面,通过临床试验的研究,进一步证明针刺疗法能有效改善瘀血内阻型老年痴呆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减缓认知障碍,改善中医证候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上治疗瘀血内阻型痴呆提供临床证据。
刘玲玲,姜鑫,宋艳荣[10](2019)在《多奈哌齐对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疗效及对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多奈哌齐对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疗效及对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痴呆症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多奈哌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BI)、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的认知分量表(ADAS-Cog)及痴呆病理行为评估量表(BEHAVE-AD)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2);治疗后,观察组的MMSE评分、BI指数高于对照组(P <0. 01),BEHAVE-AD评分、ADAS-Cog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25)。结论多奈哌齐对老年性痴呆症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精神状态,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且其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二、老年性痴呆症的药物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性痴呆症的药物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痴呆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宣教满意度、对医疗环境满意度、态度满意度、护士能力满意度、心理护理满意度 |
2.2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量表评分以及老年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 |
2.3对老年性痴呆症的认识水平、对病症治疗的认识程度、住院至离开医院的时限 |
2.4 不良事件发生率 |
3 讨论 |
(2)巴戟天-淫羊藿药对防治老年痴呆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巴戟天-淫羊藿药对化学成分的收集及活性成分筛选 |
1.2巴戟天-淫羊藿药对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
1.3 疾病潜在作用靶点筛选及药物-疾病共同作用靶点获取 |
1.4 巴戟天-淫羊藿药对活性成分-共同作用靶点网络的构建 |
1.5 巴戟天-淫羊藿药对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核心靶点分析 |
1.6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 |
2 结果 |
2.1 巴戟天-淫羊藿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 |
2.2 巴戟天-淫羊藿药对活性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 |
2.3 药物-疾病的共同作用靶点 |
2.4 巴戟天-淫羊藿药对活性成分-共同作用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2.5 巴戟天-淫羊藿药对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核心靶点分析 |
2.6 GO功能富集分析 |
2.7 KEGG通路分析 |
2.8 巴戟天-淫羊藿药对活性成分-共同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网络构建 |
3 讨论 |
(3)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从脾论治认知功能障碍中医相关理论探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Aβ诱导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形态学及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脑组织的TREM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热敏灸改善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抗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AD的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针灸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 |
2.1 临床表现 |
2.2 危险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现代医学治疗 |
3.神经炎症与AD |
3.1 小胶质细胞与AD |
3.2 星形胶质细胞与AD |
4 神经血管单元与AD |
4.1 神经血管单元的组成 |
4.2 AD发生与神经血管单元的变化 |
5 热敏灸概述 |
5.1 腧穴敏化 |
5.2 消敏定量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AD动物模型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海马区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四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脑组织血管超微结构及神经血管单元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
2 Morris水迷宫检测选择依据 |
3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 |
4 穴位的选择依据 |
5 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
6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胶质细胞神经炎症的机制探讨 |
7 热敏灸对AD模型大鼠神经血管单元调节的机制探讨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个人简历 |
(5)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1.1 西医对BPSD的定义 |
1.2 中医对BPSD的定义 |
1.3 BPSD的流行病学 |
2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表现 |
2.1 BPSD的症状分类 |
2.2 不同痴呆类型的精神行为症状分布 |
3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病机制 |
3.1 BPSD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
3.2 BPSD的中医病因病机 |
4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西医治疗 |
4.1 BPSD的治疗原则 |
4.2 BPSD的非药物治疗 |
4.3 BPSD的药物治疗 |
5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医治疗 |
5.1 BPSD的中医非药物治疗 |
5.2 BPSD的中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研究概况 |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1.1 Hcy的存在形式 |
1.2 Hcy的代谢途径 |
1.3 影响Hcy水平的因素 |
1.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界定 |
1.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 |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症的研究现况 |
2.1 Hcy水平与痴呆症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
2.2 Hcy与痴呆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探讨 |
2.3 B族维生素的补充与痴呆的关系 |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障碍的研究现况 |
3.1 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
3.2 Hcy水平与抑郁障碍的相关研究 |
3.3 Hcy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研究 |
3.4 Hcy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患者痴呆类型及性别、年龄构成情况 |
1.2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烟酒史分布情况 |
1.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程度分布情况 |
1.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病程分布情况 |
1.5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
2 Hcy水平相关分析 |
2.1 Hcy水平分布情况 |
2.2 不同年龄、性别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
2.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
2.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与烟酒史分布情况 |
2.5 既往史患病情况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
2.6 不同痴呆程度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
3 NPI量表相关分布情况 |
3.1 NPI总分相关分布情况 |
3.2 NPI各条目相关分布情况 |
4 Hcy、NPI及中医证素相关分析 |
4.1 Hcy水平与NPI总分相关关系分析 |
4.2 Hcy水平与NPI各条目相关分析 |
4.3 中医证素分布与Hcy水平相关分析 |
4.4 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情况 |
4.5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数分布情况 |
4.6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分布情况 |
讨论 |
1 患者资料分析 |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相关性分析 |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
4 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
结语 |
1 主要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日本防治老年性痴呆症的综合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防治老年性痴呆症综合对策的形成过程 |
二、日本防治老年性痴呆症综合对策的基本内容 |
(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重心构建预防-治疗体系 |
(二)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扶助痴呆症老人的良好氛围 |
(三)不断完善国家照护保险制度 |
(四)重视老年性痴呆症的科学研究、药物开发和国际合作 |
1. 加大科技创新的推进力度。 |
2. 在全国开展有关老年性痴呆症发生、病情演进的大规模跟踪调查。 |
3. 优先支持老年性痴呆症治疗药物开发。 |
4. 充分发挥日本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开展照护用机器人等先进服务设施的研发与推广。 |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预防与照护经验的收集与整理。 |
三、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7)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病名沿革 |
1.1 西医病名沿革 |
1.2 中医病名沿革 |
2 西医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现状 |
2.1 发病机理研究 |
2.2 临床治疗现状 |
3 中医脏腑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 |
4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文献研究现状 |
第一部分 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
1. 研究范围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3.1 诊断标准 |
3.2 古代“老年”的界定 |
3.3 检索范围 |
3.4 收录标准 |
3.5 剔除标准 |
3.6 医案出处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分析法 |
4.2 数理分析法 |
4.3 因子分析法 |
4.4 聚类分析法 |
4.5 医案数据化 |
4.6 中药名称规范化 |
4.7 脉象规范化 |
4.8 舌象规范化 |
4.9 面色规范化 |
5. 结果 |
5.1 诊断记录总体评价 |
5.2 病症分类与病因、病机、病性概况 |
5.3 医案书写形式和疗程记录情况 |
5.4 医案处方情况 |
5.5 医案中的中药使用情况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检索范围 |
2.2 筛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分析法 |
3.2 文献数据化 |
3.3 中药名称规范化 |
3.4 脉象、舌象、面色规范化 |
4. 结果 |
4.1 国别和年代 |
4.2 脉象整理结果 |
4.3 舌象整理结果 |
4.4 面色整理结果 |
4.5 方剂整理结果 |
4.6 中药收录情况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现代临床报道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入选原则 |
2.2 筛除原则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总体评价 |
4.2 中药频数分析 |
4.3 中药功效分类 |
4.4 中药归经分类 |
4.5 因子分析 |
4.6 聚类分析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医案类文献与医理类文献比较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研究法 |
3.2 JACCARD法 |
4. 结果 |
4.1 所用中药集对比 |
4.2 药物功能归类对比 |
4.3 药物归经对比 |
4.4 方剂对比 |
4.5 脉象、舌象和面色比较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报道比较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研究方法 |
3.2 Jaccard法 |
4. 结果 |
4.1 中药集对比 |
4.2 药物功效归类比较 |
4.3 药物归经比较 |
4.4 离散度对比 |
4.5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比 |
5. 小结 |
第六部分 讨论 |
1. 古代医案用药“悖论”解 |
1.1 悖一:病位在心与归经为肺 |
1.2 悖二:证多阴虚、血虚与药重补气、补阳 |
1.3 “痰”在前两个问题中起到的作用 |
2. 古今用药的回归、延续和革新 |
2.1 用药的回归 |
2.2 用药范围的延续与革新 |
2.3 药物组合的继承与发展 |
3. 文献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3.1 理论与实践的“时差” |
3.2 医案隐性知识浅议 |
3.3 文献数据化的选与弃 |
4. 老年期痴呆相关医案少的原因 |
4.1 讳病失治 |
4.2 未老已亡 |
4.3 归入其他病症之中 |
4.4 记录目的和记录习惯 |
第七部分 总结 |
1. 古代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 |
1.1 病位 |
1.2 病因 |
1.3 病机 |
1.4 病性 |
1.5 “痰” |
2. 古代医案方证对应特点 |
3. 古今中医临床用药异同 |
3.1 用药偏好 |
3.2 药物组合 |
3.3 用药建议 |
4. 创新点 |
5. 不足 |
6. 中医医案研究方向刍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入选医案出处、分类及原文 |
2. 古代医理类文献目录 |
3. 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目录 |
4. 古代医案出现、现代临床报道中未出现的中药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AD)的网状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以及国外阿尔茨海默病文献研究 |
1.1 西方医学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及相关研究进展 |
1.1.1 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2 AD的病因研究 |
1.1.3 AD的发病机制研究 |
1.1.4 AD的临床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
1.1.5 西方医学对AD的治疗手段 |
1.2 AD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2.1 AD的中医学溯源 |
1.2.2 AD的病因 |
1.2.3 AD的病机研究 |
1.2.4 中医关于AD的中医诊断分型 |
1.2.5 中医治疗AD的措施 |
第二章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文献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检索文献策略及来源 |
2.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结局指标 |
2.1.5 文献质量评价 |
2.1.6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及纳入结果 |
2.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2.3 绘制证据网络图 |
2.2.4 闭合环的不一致性检验 |
2.2.5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网状meta分析 |
2.2.6 发表偏倚的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配穴规律分析 |
3.1 文献纳入 |
3.1.1 文献检索 |
3.1.2 文献纳入标准 |
3.1.3 文献排除标准 |
3.1.4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数据库的建立 |
3.3 取穴规律探讨 |
3.3.1 分析类目 |
3.3.2 分析方法 |
3.3.3 研究结果 |
3.3.4 分析与总结 |
结论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9)针灸治疗痴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对痴呆的认识 |
1.1 中医的命名 |
1.2 中医的病因病机 |
1.2.1 髓海空虚 |
1.2.2 气血不足 |
1.2.3 肾精亏损 |
1.2.4 痰瘀闭阻 |
1.3 中医的辨证分型 |
1.3.1 髓海不足 |
1.3.2 脾肾两虚 |
1.3.3 痰浊蒙窍 |
1.3.4 瘀血内阻 |
1.4 中医药对痴呆的治疗概况 |
1.4.1 中药内服法 |
1.4.2 针灸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
2.1 痴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
2.2.1 痴呆的临床表现 |
2.2.2 痴呆的诊断标准 |
2.3 现代医学对痴呆的治疗 |
2.3.1 非药物治疗 |
2.3.2 药物治疗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痴呆的文献计量学以及选穴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数据提取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文献特征 |
2.3 临床试验研究特征 |
3 讨论 |
3.1 文献特征分析 |
3.2 临床试验研究特征分析 |
第三部分 “智三针”治疗瘀血内阻型老年痴呆的临床观察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脱落、中止标准 |
1.1.6 安全性评价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研究设计 |
1.2.2 治疗方法 |
1.2.3 不良反应观察 |
1.2.4 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及解决方案 |
1.2.5 观察方法 |
1.2.6 统计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1.3.1 般资料分析 |
1.3.2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 |
1.3.3 临床疗效比较 |
1.4.不良事件观察 |
1.5 讨论 |
1.5.1 治疗老年痴呆的方案探讨 |
1.5.2 以智三针为主的针刺治疗痴呆选穴依据 |
1.5.3 研究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详细摘要 |
(10)多奈哌齐对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疗效及对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 M SE、BEHAVE-AD、ADAS-Cog评分及BI指数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四、老年性痴呆症的药物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痴呆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的效果[J]. 刘海娇. 中国医药指南, 2022(04)
- [2]巴戟天-淫羊藿药对防治老年痴呆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J]. 邓少东,丁晨,王颖,叶锦崇,郭上诗,黄嘉琪,叶海仪.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1(07)
- [3]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D]. 程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热敏灸改善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抗炎症机制研究[D]. 阿日棍.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D]. 李文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日本防治老年性痴呆症的综合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 朱光明,汪宁.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0(03)
- [7]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D]. 孙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AD)的网状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探讨[D]. 白钰如(Rebecca Yuk-Y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针灸治疗痴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临床研究[D]. 苏志生(Soh Chee S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多奈哌齐对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疗效及对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 刘玲玲,姜鑫,宋艳荣.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