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 2100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774-01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俯卧位通气,顾名思义,是指在实施机械通气时,把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俯卧位通气首先由Bryan在1974年提出,通过改善背侧肺通气,从而改善血氧饱和度。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证实了俯卧位通气的优越性,可通过降低胸腔内压力梯度、促进分泌物引流和肺内液体移动,明显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血氧饱和度[1]。现将我院ICU运用俯卧位通气护理呼吸衰竭患者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52例,其中男37例,女15例,平均年龄(41士6)岁,其中呼吸窘迫综合征3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15例,重症肺炎6例。其中气管插管22例,气管切开30例。
1.2 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优越性 1976年,Piehl等[2]首次报道了俯卧位通气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在之后的10多年中,不断有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实俯卧位通气的优越性。Mancebo等[3]研究报道,俯卧位通气早期可通过肺内通气/血流的再分布,促进萎缩肺组织的复张,减少肺内分流,有效地改善肺内通气/血流比值,改善氧合,纠正低氧血症。俯卧位通气与其他通气模式或辅助治疗手段联合,可起到联合效应。
1.3 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 适用于氧合功能障碍的患者。对于其应用时机日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无论任何原因的肺水肿,合理使用PEEP仍不能将吸氧浓度(FiO2)降至60%以下,即可以使用俯卧位通气;另一种认为,在ARDS早期,即使没有严重的氧合功能障碍,也可以使用俯卧位通气。
1.4 方法 呼吸机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ervos或Dragr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彻底吸除呼吸道、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医护人员两人分站两侧将患者移至病床一侧,再翻转为俯卧位,将备好的软枕或30°角翻身枕分别放置在头部、双肩部、髂部、腿部,注意避免压迫胸腹部以保证其活动度,上肢抬起放在头部两侧软枕上或与身体平行,下肢放置舒适位,头部稍偏向一侧。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取决于患者的耐受程度、生命体征变化及氧合指标,俯卧位患者在开始使用呼吸机2~4 h进行俯卧位通气,每2~8 h变换为仰卧位体位1次,依据患者耐受程度及氧合改善情况而定,观察俯卧6~98 h。密切监测患者初始通气时及通气1 h、4 h、8 h、12h、24 h后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各参数变化。
2 护理
2.1 加强呼吸道管理 由于俯卧位通气起到体位引流的作用,呼吸道分泌物会增多,因此,加强呼吸道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可使用医用振动排痰机排痰,使痰液松动,促使气体分布均,加强气体交换,同时注意呼吸道湿化和雾化,定时开放呼吸机湿化雾化装置.促进痰液排出。注意头偏向一侧,呼吸机参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
2.2 充分沟通与适时镇静 清醒患者应向其说明翻身的必要性、程序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对于意识模糊患者,可以采取适当的药物镇静,保证疗效果,减少患者不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卧位时间的选择 有文献[4]报道,ARDS采用俯卧位通气每天至少6h。由于俯卧位翻身需要较多的护士及医生协助,结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故选择每天累计俯卧位通气6h,并尽量安排在白天,这样既达到治疗效果,又不影响患者夜间睡眠。
2.4 保证管路的通畅 人工气道的护理:翻身过程中避免气管插管阻塞、折叠、松脱或意外拔管的发生。每班测量记录气管插管的插入深度,观察是否改变体位牵拉引起气管插管的移位脱出,设专人保护气管插管,维持通气的连贯性;俯卧位通气时应做好深静脉导管的护理,翻身前妥善连接导管,胶布固定,保证输液管道的长度以免针管脱出。定时观察是否压迫导管引起输液不畅,冲管以防深静脉导管堵塞。
2.5 俯卧位通气并发症的观察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颜面部水肿,在转至仰卧位几天后便可消退。尤其是老年人还容易造成前胸部及肩部皮肤的压迫损伤坏死;长时间的俯卧位引起肩部和胸锁关节骨折[5]。俯卧位体位安置不当还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外周神经损伤、关节脱位泌物阻塞气管导管、鼻饲导管引起反流误吸、皮肤黏膜的压迫受损。应用俯卧位也可以发生慢性并发症,但是经常被忽视。有文献报道,患者在俯卧位14 d后发生肩挛缩,离开监护后靠延长物理治疗时间可缓解[6]。因此对长时间接受俯卧位通气的患者,加强护理和理疗非常必要。
3 结果
患者运用俯卧位通气后,大部分患者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其中2例重症肺炎患者,血氧饱和度不能改善,最终家属放弃抢救。其余患者每日俯卧6 h,均未发生因俯卧位通气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最终撤离呼吸机,顺利转出ICU。
4 讨论
呼吸衰竭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迅速纠正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积极处理原发病因和诱因,维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正常情况下受重力的影响,胸腔内压存在区域性的差异,在仰卧位时,胸腔内压存在着显著的梯度变化,从腹侧到背侧负压逐渐减少,俯卧位后,压力梯度逆转,即背侧肺区负压增加,腹侧肺区负压减少,使背侧区域肺泡重新开放。同时,腹侧区域的肺泡并不发生显著的塌陷和肺不张,从而减少分流,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大部分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可用于机械通气的辅助治疗,实施俯卧位通气应把握好治疗时机,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并严格遵照其步骤实施,加强监测和护理,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大为,邱海波.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00.
[2]Piehl M A,Brown B S.Use of extreme position chang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Crit Care Med,1976,4(1):13-14.
[3]Mancebo J,Fernandez R,Blanch L,et a1.A multicenter trial of prolonged prone ventilation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J].Am J Respir Crit CareMed。2006,173(11):1233-1239.
[4]胡鹤本,郭风梅.俯卧位通气[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7):1052-1057.
[5]Gattinoni I,Tognoni G,Pesenti A,et a1.Effect of prone positioning on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N Engl J Med,2001,345(8):568-573.
[6]孟彦苓.俯卧位通气临床实施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14(4):456-457.
论文作者:郭萍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导管论文; 呼吸论文; 气管论文; 饱和度论文; 体位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