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野下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_政治论文

现代化视野下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_政治论文

从现代化角度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传论文,角度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关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平述的著文很多。本文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视作现代化模式之一,将之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评其得失,旨在揭示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在实践中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

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之所以能够产生、存在并有所发展,必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也不例外,它适应了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的需要。

从建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国家来看,除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在共产党执政时属于欧洲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外,其他如苏联、中国、北朝鲜、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和越南等国,在共产党取得政权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发达国家。而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一种后发的外生型现代化,要求在现代化的启动阶段,权力相对集中于国家。(注:参见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第五章,《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2章第2节《权力的合理化》,华夏出版社,1988年10月版;孙立平《全球性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及其特征(1~4)》载《社会学》,1991年第6期。)这是因为:1.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外生性决定了这一现代化进程并不是在其自身内部现代化因素自然积累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一种人为的过程。它通常是在面临外部挑战的情况下,国家为了摆脱落后现状,加速社会发展所做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努力。就苏联建国初的具体情况而言,一则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包围,二则本国的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落后,三则有一个与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情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不能使自己迅速发展起来,将危及到自身的存亡。因此,需要采取一种赶超型的发展战略。而在自身内部经济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赶超发展,必须借助于政治力量。2.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后发性,又使得这些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采借发达国家已有的积极成果,为本国的发展服务。这也离不开国家权力的组织。3.不发达国家无疑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而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就愈是给工业化拉后腿,因此就有必要通过国家权力将农业组织起来,为工业化服务。

综上原因,不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国家不仅直接介入现代化的进程,而且成为现代化最主要的启动者和推动者。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保证国家权力的相对集中。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发展格局是集权型的现代化国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构。(注: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第1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从这一序列可以看出,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首先是建立了集权型的政治机构,尤其是一个合法的、有效能的集权中央政府。这正好为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提供了现代化启动的必要条件。这种集权型的国家机构一经建立,便在全社会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动员和控制的能力,国家不仅能够集中控制各种经济资源,而且对各种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也具有同样能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身资源不足的困难,为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而且由于国家的绝对权威,使得国家命令计划等能有效地执行、完成。

正是由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所具有的集权型政治机构,使前述社会主义各国的现代化一经启动后,就取得了巨大成就。如苏联,在1928年~1940年的12年间,其工业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重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2%;从而迅速建立起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年均工业增长率高达16%~18%,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50年代初,东欧的建设速度也超过了西欧,“华沙速度”曾作为高速度建设国家的象征闻名于世。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所启动的现代化进程是自上而下,即首先在上层政治领域内发生变革,用政治革命带动经济革命,把国民财富和资源的分配转移到推行现代化的国家权力手中,通过国家有计划地发展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以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超赶超发达国家。这种发展模式相比于西欧国家靠现代性因素渐进积累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模式更适合于那些国内资源积累不足,资本有限,又处于不利的国际环境中的不发达国家,它对于这些国家在向现代化迈步的一定阶段是有重要意义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为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适当的政治机构,带动了经济的起飞,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从资本主义国家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历程来看,其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经济的迅速增长并没有迅速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而是使更多的人生活水平下降,贫富间的差别扩大。社会不公正、不平等问题突出。

与之相反,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作为现代化模式之一,其引人之处就在于它主张把自身的发展战略同保证社会主义和公平等基本的社会准则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更为自觉,目标更为明确,即消除不平等,消灭剥削。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社会主义公有制充分体现了其改造社会的进步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对于绝大多数纳入人民范畴的社会成员来说,他们的社会地位均是一致的,即他们都是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主人,共同占有属于全民或集体的社会资源。在基本消灭了私有制之后,随之而建立起来的公有制内部,不再存在一个社会集团占有另一个社会集团劳动的现象。

同时,在人们基本社会地位一致的基础上产生了真实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共同地、平等地占有社会生产资料这一制度化规则,切实保障了占有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生产资料公有制及社会地位一致性为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提供了统一的基础,而共同的地位及相应的关系形成了共同的需求与利益。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基本上解决了现代化进程中所内含的社会不平等的难题。再则,前文所提各国在历史上多数为政治、经济不独立,遭帝国主义奴役、剥削的国家,即便是苏联,在1917年以前也属于帝国主义的行列,但由于其落后性及发展的后起性,在发展中无不受到较之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牵制,如1914年,外国资本在俄国股份资本总额中所占率高达47%。这种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得这些国家的人民大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极为强烈。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最为理想的和迫切的选择。因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这些国家建立之后,从城市到农村,获得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赞同和拥护。

此外,基于社会地位、利益的基本一致,采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相伴随的是较之早发内生型国家现代化中更为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

总之,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不仅适合当时采用这一模式各国的需要,而且对于如今世界上其它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仍有值得借鉴的一面,它无疑是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从现代化过程而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基本解决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公正等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照此,现代化进程应是能够顺利发展。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却出现了发展性危机。这一危机的根源还是得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本身去挖掘。

1.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是靠集权性的政治驱动社会发展的。政治热情是这一模式的激励机制,而存在战斗任务或敌对的外部环境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得以运转的条件之一。正因如此,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经济发展战略一般都是推行以与国防力量的加强有关的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主要是粗放型的工业发展。从社会主义70年的历史来看,在绝大多数时间内是存在一个敌对的外部环境,如苏联初建之时面临着世界资本主义的仇视和包围,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在东欧、亚洲诸国建立之后,又面临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国际格局。这时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仍有其运转的外部条件。而一旦这一外部条件有所缓和或消失,社会成员的政治热情也随之消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便不可避免地陷入发展性危机。因为单靠政治动员激励社会成员参与现代化,而忽视人们的经济利益,那么,由于推行强制性的工业化和突进式的不和谐增长而付出的牺牲与应延期偿付的消费需求,就会积累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引起发展性危机,甚至会把发展引向邪路。苏东剧变的原因之一便是人民的物质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社会不可能长期仅靠政治动员发展,人民也不可能长期仅靠政治热情去参与现代化,这样会束缚人民的积极性。

此外,以政治为主导的过分集中的经济运作机制也不适应冷战格局缓和之后的新形势。

2.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是一种非意志驱动的发展模式。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主观意志努力的结果。经济发展靠指令性计划指导,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种模式强调人的意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的决定性作用,伟人和天才的观点往往成为未来发展的目标。他们的意志与动员促进了发展的进程,社会朝着他们预先设计好的社会状况发展。正是这种唯意志论以致苏联有了斯大林崇拜,中国有了毛泽东崇拜,强调社会动员的重要性,人定胜天的决定性。客观地说,这种唯意志论的发展模式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但长远来看,却使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陷入了危机。

3.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是在封闭状态下实践的。前文曾论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集权性对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采借发达国家已有的积极成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在实践中,这一优越性却并未得以充分体现和应用。由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不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自发形式,而是原生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对抗发展形式,这就决定了这一模式与资本主义有着激烈的竞争性或革命性,它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相互敌视,互相以消灭对方为斗争目标的共存状态下,更使得这种对立尖锐化。而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能够正确分析资本主义内部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成份的情况下,便在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将自己封闭了起来,将资本主义的一切视为异质的东西加以排除,凡事要先明确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然后才决定取舍。从而导致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确实出现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现象。这与马克思关于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的观点及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都是相悖的。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其动力本应来源于生产力的领先性,经常的革新性、借用性等特点,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封闭性却使得生产力的这些特点难以实现,而且使这一现代化模式的启动者一味地强调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四高。按斯大林的话说,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会自动相适应,二者之间不存在矛盾,即使有矛盾,也仅表现为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一种形式,根本不存在生产关系超越于生产力发展的另一种危险。(注:兰英主编《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下册,第409~41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版。) 这使得生产力的发展长期滞后,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也使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陷入了发展性危机。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虽然陷入了发展性危机,但在中国,它所启动的现代化历程并未结束,而且还为中国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收稿日期:1997—06—17

标签:;  ;  ;  ;  ;  ;  ;  ;  ;  ;  

现代化视野下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