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村大胜中考古研究

见村大胜中考古研究

一、见存大晟钟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俞珊瑛,罗永华[1](2020)在《浙江黄岩委羽山北宋大晟钟考》文中研究表明黄岩委羽山大有宫藏有一件北宋时期的铜钟,现存放于黄岩县博物馆。根据对铜钟形制、纹饰、铭文等方面的考证,证实该钟是北宋大晟编钟中流散民间的一件,类型上可归入大型钟一类,这是迄今为止浙江发现的第2件大晟钟,也是体型最大的一件。综合文献内容和相关史实,推测黄岩大晟钟的入藏时间应在宋、金以后。

李幼平[2](2020)在《美国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藏“大晟·南吕”钟》文中认为收藏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迪摩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The Walters Art Museum,简称WAM)的"大晟·南吕",是迄今所知北美地区博物(艺术)馆珍藏的又一件宋代青铜钟。该钟出自天津,1914年交易于美国,1916年巴尔迪摩的亨利·沃尔特斯先生购买,并在1931年遗赠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该钟虽然钟钮的透雕扁体戏珠双龙装饰件残失,但其他部分保存良好,尤其是与律名"南吕"相应的音响,填补了宋代大晟钟"南吕"正声钟的史料空白及相关历史认识。

叶帅[3](2019)在《金代女真汉化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真在11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逐渐崛起,建立政权国家并成功入主中原。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终享国祚120年,开创了与南宋隔淮而治的局面。终金一朝,女真人都在如何面对、处理和利用汉人、汉地、汉文化的问题上煞费苦心。其成败得失也成为了后世学者着重思考和仔细探究的议题。但相关史料有限且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完全基于史料的观察愈发难以打开局面。尤其是在金代考古成果颇丰的今天,将考古材料引入,进行充分的、多维的、客观的整合研究,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试以考古学为主要研究视角,综合考察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对金代女真汉化问题展开探究。首先,本文提出了以考古学为主要视角对金代女真汉化问题展开研究这一议题,对相关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于金代考古的发现和前人研究历程进行了总结和回顾。第二,本文全面收集了金代考古现有材料,对其进行了梳理和族属上的辨认。然后运用考古学的方法,以城址、建筑、女真墓葬、手工业和社会生活、精神文化、宗教活动为主要类别,用类型学等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分类、分期和分区的研究,并针对其中一些尚未辨明的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观察和探索。第三,本文在充分掌握相关材料的基础上,以考古学为主要视角,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金代女真汉化的演进过程、形成动因和突出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将其分为四期,详细阐述了演进过程中各阶段的发生、发展、演变、结果、表现、特征。并对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所反映出的重要问题展开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然后结合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于金代女真汉化的驱动因素进行考察。最后,本文依据前文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对金代女真汉化的模式进行概括,揭示并强调了金代女真汉化模式以及取得的成就对中国后世新的多民族国家体制的形成产生了导向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以及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总之,金代女真汉化和金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的融合、中华文明圈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金代也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冯鸣阳[4](2019)在《节令、礼乐、道教:政治文化视域下的宋画《瑞鹤图》》文中研究表明《瑞鹤图》为现存宋徽宗较为可靠的御画之一。以政治文化为视角,可知《瑞鹤图》的画面内容、绘制的时间与地点、题记中隐含了许多图像产生及使用的政治文化信息:《瑞鹤图》的图像表现的主体并非只有鹤,还有祥云与宣德门,其对称加半景式的特殊构图更加突显了三大主体间的关系;上元节是《瑞鹤图》产生及使用的节令背景;时常伴随着瑞鹤事件发生的是大晟乐这一宫廷礼乐制度;《瑞鹤图》中的鹤暗示了徽宗的道教信仰。总的来说,《瑞鹤图》作为政治祥瑞图像在官方重要节庆场合中的展示与被赏赐,与官方礼乐——大晟乐在官方宴饮演奏情境中互相配合,与徽宗崇尚的道教信仰形成了物象象征及主旨意义上的多重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融合了官方节日民俗、宫廷礼乐制度、宗教信仰的祥瑞政治文化景观。

孔义龙[5](2019)在《向真相致意——写在曾侯乙编钟音乐学研究第一个40年之后》文中提出前言真相需要语言去呈现,无需语言包装;真相需要学科去澄清与保护,无需学科去渲染与放大;真相需要直面客观真实,并有赖于符合逻辑的推理,未必要有习惯性的、刻意的文化提升。曾侯乙编钟的音乐学研究经历了四个十年,饱尝了无数心酸,也收获了丰硕成果。这40年只是学术探索征途的一个阶段,或说第一个40年。其间很多谜题先后揭开,也有一些探讨

陈妍慧[6](2016)在《北宋大晟雅乐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衍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和朝鲜两国自古以来山水相连,交流密切,因此朝鲜大量吸收中国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秉承儒家文化传统,建立效仿中国的礼乐制度。从高丽睿宗朝开始引进了北宋的大晟雅乐,并且直接在高丽宫廷仪式中使用了6种大晟雅乐。大晟雅乐原是北宋徽宗时期以魏汉津为首的音乐家制定的,其中包含与皇权等级、宇宙音乐观紧密联系的独特音乐理论,据此确定了黄钟律高和正声、中声二元体系。大晟雅乐传入高丽之后,一直到朝鲜李朝时期,雅乐的形态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高丽时期的雅乐基本上保持了大晟雅乐原本的样态,但高丽末期的内政外交上的动乱导致大量的乐工、乐器散失,出现了乡唐交奏的现象,以致朝鲜李朝不得不重新恢复雅乐。李朝以性理学为治国理念,崇儒抑佛,大量考察中国儒家典籍,完成了雅乐律管、乐器、乐谱的制作,制定了用律用乐规范和登歌、轩架、二舞形态。新制定的雅乐没有继续采用魏汉津“指律”和“正、中声”理论,而是回归到中国的累黍定律,用统一的一种黄钟音高标准演奏雅乐。在雅乐演出的形态上,李朝前期完全运用的中国雅乐系乐器,世祖时期雅乐中吸纳了乡乐和唐乐,到了成宗时期在宗庙上依然运用乡乐性质的雅乐,但在圜丘、社稷、文庙等祭祀仍以中国系雅乐形态为主。在雅乐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结合了历代音乐家对雅乐的探究成果,同时顺应了朝鲜当时的时代发展要求,但实质都意在力图依据古制恢复中国系统雅乐。本文分三个章节进行论述:一、北宋徽宗时期的大晟雅乐;二、大晟雅乐在高丽的传播与流变;三、15世纪朝鲜宫廷雅乐的新发展以及演变。本篇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学研究方法进行论述。多根据《宋史》、《高丽史·乐志》和《朝鲜王朝实录》、《乐学轨范》等典籍资料,通过北宋、高丽朝、朝鲜王朝历时发展脉络梳理,考察大晟雅乐从产生到东传高丽之后在朝鲜的发展流变。并结合社会学、传播学相关知识探究这一变化过程的背后的历史文化动因。

李幼平[7](2015)在《大晟钟的复原研究与仿(重)制试验》文中指出大晟钟是宋徽宗为制定、推行大晟新乐所铸制、使用的代表性宫廷乐器,体现了北宋时期金石学研究、编钟理论探讨以及宫廷礼乐艺术实践的历史风貌及其特征。以丰富的历史文献史料为依据,结合留存至今的30余件实物,开展大晟钟复原研究暨在此基础上的仿制或重制试验,既能进一步了解宋代青铜编钟的时代特点,同时也能为音乐文物的复原研究与仿(重)制实验提供较为经典的案例。

王清雷[8](2014)在《台湾音乐文物述略》文中研究指明引言2004年10月14日至12月14日,笔者有幸得到台湾"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资助,赴台南艺术大学作为期两个月的学习考察。因为笔者主要致力于音乐考古学的研究,所以就把重点放在台湾音乐文物的考察与研究上。同时,也想为将来有一天编撰《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台湾卷》做一个初步的铺垫工作。

李幼平,王歌扬,乔晴,李蕴华[9](2014)在《河南大晟钟及其复原研究与仿制实验》文中指出河南是北宋都城汴京所在之地,大晟钟是北宋宫廷代表性青铜礼乐重器。根据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唐宋宫廷音乐研究、创编与展演需求,以文献史料和见存河南文博部门的大晟钟实物为依据,开展共性分析、复原研究,并根据当代社会艺术实践要求和现代青铜铸造工艺,重新设计、仿制中型、通高28cm大晟钟编钟一套十六件。从实验考古与音响实验角度,对宋代宫廷编钟及礼乐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郭昕[10](2014)在《揭开音乐考古学的神秘面纱——对话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主任王清雷老师》文中研究说明王清雷,1975出生于山东禹城。199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999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院工作。2006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主任、兼副总主编,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东亚音乐考古学会副会长。主要致力于中国音乐史、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发表论文和着作约200余万字。

二、见存大晟钟的考古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见存大晟钟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黄岩委羽山北宋大晟钟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委羽山铜钟及流传经过
二铜钟与现存大晟钟的比较研究
三余论

(2)美国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藏“大晟·南吕”钟(论文提纲范文)

(3)金代女真汉化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其时空范围
        一、相关概念界定: 汉化
        二、研究对象及其时空范围
    第三节 金代女真的考古学文化及女真汉化的发现与既往研究
        一、金代都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二、东北地区金代中小城址及相关遗迹的发现与研究
        三、金代女真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四、金代女真手工业及社会生活相关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五、金代女真汉化问题的既往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女真建国前的文化面貌
    第一节 女真先世及发展源流
    第二节 早期女真的考古学文化
    第三节 早期女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
        一、生业方式
        二、丧葬习俗
        三、原始信仰
        四、与汉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 金代女真的城址、居址和建筑
    第一节 金代都城
        一、金代前期的都城: 金上京
        二、金代中后期的都城: 金中都与金汴京
    第二节 金代的行宫遗址
        一、北京大葆台金代遗址
        二、河北崇礼太子城金代行宫遗址
    第三节 金代的祭礼体系与相关遗存
        一、阿城刘秀屯朝日殿遗址
        二、吉林安图县宝马城长白山神庙遗址
    第四节 东北地区的金代中小城址和聚落址
        一、东北地区金代古城的分布及特点
        二、东北地区金代古城的建筑、形制和级别
    第五节 金代的界壕、边堡及其他建筑
第四章 金代女真墓葬
    第一节 金代皇陵
        一、上京的金代皇陵
        二、北京房山金陵
    第二节 金代女真贵族墓葬
        一、分布情况
        二、墓葬形制
        三、随葬品
    第三节 金代其他女真墓葬
        一、分布情况
        二、墓葬形制
        三、随葬品
    第四节 金代女真墓葬的特点与分期
第五章 金代女真的手工业和社会生活
    第一节 矿冶与铸造
        一、铁器的冶铸与金代女真的生产生活
        二、铜器的冶铸、使用与管控
    第二节 制瓷业与用瓷习惯
    第三节 盐业遗存与制盐业
    第四节 齐国王墓与金代女真服饰
第六章 金代女真的精神文化和宗教信仰
    第一节 女真的语言文字及相关材料
    第二节 金代女真的文学艺术
    第三节 金代女真的宗教信仰及相关遗存
第七章 金代女真汉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节 金代女真汉化的分期
    第二节 金代女真汉化的演进过程
        一、初期: 太祖太宗时期(1115-1138)
        二、中期: 熙宗海陵王时期(1138-1161)
        三、后期: 世宗章宗卫绍王时期(1161-1214)
        四、末期: 宣宗哀宗时期(1214-1234)
第八章 金代女真汉化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第一节 金代女真汉化的特征
        一、从多元并蓄,到以汉为主
        二、女真汉化的阶层性差异和地缘性差异
        三、保留了一定民族审美和习俗并对汉文化产生反哺
    第二节 金代女真汉化的动因
        一、生业方式的相似性
        二、多民族长时间、跨区域的互动与交流
        三、女真统治者的主客观需要
    第三节 金的覆亡与女真汉化对后世的影响
        一、金的覆亡及女真民族的流向
        二、金代女真汉化的模式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歒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节令、礼乐、道教:政治文化视域下的宋画《瑞鹤图》(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容与形式:作为视觉图像的《瑞鹤图》
    (一)鹤、祥云与宣德门:画面的三大主体
    (二)形式特征:对称与半景
二、上元节:《瑞鹤图》产生及使用的节令背景
三、大晟乐:伴随着瑞鹤事件的宫廷礼乐
四、道教:动物隐喻与宗教信仰
结语

(5)向真相致意——写在曾侯乙编钟音乐学研究第一个40年之后(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由点及面
二、由代及程
    1.1978—1988年
    2.1989—1998年
    3.1999—2008年
    4.2009—2018年
三、由现象及本质
    1.曾钟的音列与数理
    2.商周乐钟的音列与数理
四、个案管窥及多学科广览
    1.多学科视角
    2.学科建设
五、由史象及史规
结语

(6)北宋大晟雅乐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衍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宋徽宗时期的大晟雅乐
    第一节 西周至唐朝雅乐发展历程
    第二节 北宋太祖至哲宗时期的雅乐
        一、北宋初期的政治理念
        二、北宋太祖至哲宗时期雅乐的改革
    第三节 大晟雅乐产生及特征
        一、大晟乐的产生背景
        二、大晟乐的制作过程
        三、魏汉津的雅乐理论
        四、雅乐登歌、宫架、二舞
        五、祭祀各节次用乐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大晟雅乐在高丽的传播与流变
    第一节 大晟雅乐向高丽的传播与发展
        一、大晟乐东传高丽的时代背景
        二、传入高丽的大晟雅乐形态特征
        三、高丽大晟雅乐登歌、轩架、舞队
        四、祭祀各节次用乐及乐章
    第二节 高丽大晟雅乐的衰落与流变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15世纪朝鲜宫廷雅乐的新发展以及演变
    第一节 朝鲜王朝初到世宗时期雅乐的恢复
        一、雅乐黄钟律高的制定
        二、雅乐登歌、轩架用律的整改
        三、雅乐乐器的制作
        四、雅乐登歌、轩架、二舞的设置
        五、雅乐乐谱的编撰
    第二节 朝鲜世祖至成宗时期雅乐的衍变
        一、世祖朝的雅乐
        二、成宗朝雅乐
    第三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7)大晟钟的复原研究与仿(重)制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复原与复制、仿制或重制
二、复原大晟钟的史料依据
三、复原与复制大晟钟的基本路径
    1.全貌性复原
    2.已知品复制
    3.典型器复制
    4.局部性复原与全景式示意
四、大晟钟仿(重)制实验
结语

四、见存大晟钟的考古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黄岩委羽山北宋大晟钟考[J]. 俞珊瑛,罗永华. 中原文物, 2020(03)
  • [2]美国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藏“大晟·南吕”钟[J]. 李幼平. 中原文物, 2020(03)
  • [3]金代女真汉化的考古学研究[D]. 叶帅. 南京大学, 2019(01)
  • [4]节令、礼乐、道教:政治文化视域下的宋画《瑞鹤图》[J]. 冯鸣阳. 民族艺术, 2019(05)
  • [5]向真相致意——写在曾侯乙编钟音乐学研究第一个40年之后[J]. 孔义龙. 人民音乐, 2019(10)
  • [6]北宋大晟雅乐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衍变[D]. 陈妍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7]大晟钟的复原研究与仿(重)制试验[J]. 李幼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5(04)
  • [8]台湾音乐文物述略[A]. 王清雷. 两岸发展的文化合力——第二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文集, 2014
  • [9]河南大晟钟及其复原研究与仿制实验[J]. 李幼平,王歌扬,乔晴,李蕴华. 中国音乐, 2014(04)
  • [10]揭开音乐考古学的神秘面纱——对话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主任王清雷老师[J]. 郭昕. 音乐时空, 2014(13)

标签:;  ;  ;  

见村大胜中考古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