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天津市 300071)
摘要:当前,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是将一些积极正面或美好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目标是打造积极情感与品质,同时致力于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与渲染,为人类展示出一幅积极且正面的画卷。积极心里学所蕴含的理念其实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从目标上还是从方式上都有着较高的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长期发展需要从积极心理学获取更多内容、获得更多实践结果,从而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国大学生普遍生活在一个相对高压、相对紧张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是培养学生成为认知全面、情感健康的人,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中老一套教育手段未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只有“与时俱进”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发挥其真正的魅力。积极心理学坚持以积极的心态和认知去解释人和社会的心理现象,能够激发出人的潜在的积极、正面的力量并去影响过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心理学这种正面的能量帮助思想教育工作开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展现的重要观点
当下,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对象,它于18年前在美国一本期刊上被正式提出。外国的专家及学者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个体对发生过的好事情做普遍的、持久的以及个人的内在归因,同时,对发生过的不好的事情做具体的、暂时的以及外在的归因,这是乐观形成的主要原因。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产生就是建立在基于乐观心态习得的基础之上。
积极心理学所追寻和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表现其主要的观点。
(一)价值平衡观点
积极心理学认为消极心理学价值作用不明显,消极心理学看到的是存在的问题,这种以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念本身就不具备价值。同时,这种用发现问题的“眼睛”形成的是一种与积极相反的渲染作用,长久下去社会与个人都处在一种信心不足的环境。
与之相反,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正向的,将挖掘和培养人的积极性作为研究目标。消极心理学中强调问题存在是不全面的,需要积极心理学去化解,这样个体的心理才会处于平衡,幸福感会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积极、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个体积极力量的作用
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人组成,每一个个人境遇也会有所不同。每一个个体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幸福真的是简单、易得吗?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得知幸福的权利是轻而易得的且存在规律性。个体常见的一些共性心理特征或心理表现如希望、快乐、同情、坚持、包容也是个体中潜在的正能量。个体中这些积极、正面的能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质。积极心理学正是发现了个体的本质品质才会提倡用包容、理解、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个体坚持积极的力量就会幸福,就会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
(三)对存在问题做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不否认个体与社会存在的问题,但是会对存在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及应对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1]。每一个个体对自身与他人发生的情况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看法,作为独立个体的你是有权决定自己的想法与认知,对同一事物是积极的看待还是消极地看待选择权在自己。个体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积极心理学强调要寻求问题积极的一面,具体做法是寻求问题产生的本源和换位思考。个体在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后,再去做积极的应对之法,会使得问题有了转机。
二、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设课程,它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成熟思想理念的培养以及对党和国家政治观点的宣扬的重要场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不是教育内容的胡乱堆砌、不是可上可不上的边缘课程,而是要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学生真正的形成上述的思想理念并付出实践。现阶段,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一任接班人,他们的建设作用在国家发展中日益明显,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我们要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智能代表现在不能代表未来。时代在迅速的发展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科学的理念和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积极心理学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在吸收了众多科学的研究成果之后,科学的将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作为最基本的研究方式。积极心理学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将根植于广泛的社会应用领域,以实证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和预测人类走向幸福和完善的路径[2]。积极心理学经过18年的演变与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了教育内容,并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经典案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教育的思考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起源,发展至今也不过18个年头,但作为一种新生的理论传播至国内很快就得到了认可和接受,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我国高校一直是先进理念的尝试者和传播者。8年前,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此次大会的举办使得积极心理学理论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教育领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仍有一些困境需要借助新的理论和方法方以摆脱。因此,如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促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高校思想教育理念需要创新
不得不承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的时期内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之后,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问题。前文中笔者有提到,积极心理学强调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倡导的是人的本质都是积极的,要将挖掘出人性中积极的品质作为最根本的研究目标。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是片面的强调学生个体的心理创伤治疗、心理缺陷的发现。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在教育领域应该是一种区别于以往的教育理念。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将学生个体的本质特征,宽容、坚持、豁达等积极的情绪引发出来,与学生共同探寻正面的生活感受,如幸福感、满意度、成就感等,并帮助学生形成面对未来未知生活的信心和乐观心态。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某些时候处于一张白纸的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时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教育工作中,就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本质即积极的本质,将其积极的潜能开发并加以培育。学生的积极特质被激发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势必会影响学生积极、优秀的品质被开发,也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和自豪感。
(二)高校思想教育方法需要创新要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人中的“正能量”已成为一个流行词语。正能量一词不明思议就是积极的、向上的、有希望的意思。然而,随着网络的发达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各种“负能量”也充斥在我们周围。负能量与正能量有着相反的意思,即消极的、负面的、悲观的。人会生病,除了一些外在的客观原因自身与心理和情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负面的情绪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人,这类群体释放的是何种能量对国家和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挖掘大学生正面能量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讲,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乐观的人格理论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方法[3]。
第一,变革传统教育模式,运用积极心理学积极人格理论挖掘学生个体的良好品质并加以肯定。如此,学生才会有自豪感和归属感。
第二,运用积极心理学中乐观型解释理论。在学生在遭遇挫折、失败和困难时给其一种乐观的、积极的解释。帮助学生快速的从困境中或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来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生在新的引导方式下逐渐形成正面的、乐观的心态。
结语
综上所述,即使积极心理学理论形成的时间尚短,其研究成果在我国的应用的较少。但积极心理学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有着一致的目标及在教育理念上有着极大的契合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实践中将积极心理学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与大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创新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要辩证的看待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不骗从也不盲目乐观。
参考文献
[1]卢丽娟.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4):24-27.
[2]匡长用.关于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长江丛刊,2018(10).
[3]刘桂林.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基于借鉴积极心理学方法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1).
论文作者:李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4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心理学论文; 高校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个体论文; 教育工作论文; 的是论文; 《知识-力量》4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