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胚胎工程;动物繁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
引言:桑教授主编、副主编著作和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1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研究生26人。曾获“全国劳动模范”、“为我国畜牧兽医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奶业科技工作者”、“建国60年动物繁殖学科功勋奖”、“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农业先进工作者”、“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北省畜牧兽医十佳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30余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被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628名有效候选人之一。国内外新闻媒体报道桑教授和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和事迹100余次。
(一)在河北省国营御道口牧场工作情况(1968年7月~1982年5月):
桑润滋教授1942年6月15日生于河北省滦南县,在唐山市上的小学、中学,于1963年考入河北农业大学牧医系畜牧专业读书,本应1967年毕业,因赶上“文革”延长一年于1968年分配工作。根据当时的政策,毕业的大学生一律当普通工人、普通农民,接受工人阶级、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因此桑教授被分配到河北省最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接壤的坝上地区——隶属于河北省农垦局的河北省御道口牧场,接受工人阶级、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此整整放了两年马,桑教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己是真正的牧马人。该场条件之艰苦,令人难以想象,用辘轳从井里打水吃,主食以莜面为主,蔬菜以土豆和圆白菜为主,住茅草房,点煤油灯。通过放两年马,接受再教育合格后在分场任技术员5年,先后从事过马、羊、牛的饲养管理和人工授精等技术工作。1975年调总场畜牧科负责全场畜牧技术和畜牧生产管理工作,直到1982年5月。在御道口牧场工作的14年,不仅从思想品质上得到锻炼,而且掌握了马、羊、牛饲养管理和人工授精技术,发表论文4篇。曾创群牧马(170匹)繁活率85%和细毛羊(14000只)单群体繁活率的全国新高,同时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为今后从事动物繁殖方面的科研、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在河北省国营芦台农场实验站工作情况(1982年5月~1989年12月):
1982年5月,省农垦局调桑教授到河北省芦台农场工作,当时芦台农场奶牛存栏2000头,其中成年母牛1100头,头均年单产奶5500多kg,奶牛饲养规模和生产水平在河北省居领先地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河北省农垦局领导很有远见性,决定在芦台农场建立奶牛实验站(隶属省农垦局管),主要开展奶牛胚胎移植研究,以迅速扩繁良种奶牛数量和提高产奶量。桑教授参与了奶牛实验站的筹建,任奶牛实验站副站长,负责胚胎移植技术研究工作,组成了五人的课题组,先后承担了省农垦局、省科委课题。于1983年12月产下河北省首例奶牛非手术胚胎移植犊牛——冀胚1号;1984年用自制简易冷冻仪,产下河北省首例冷冻胚胎仔兔;1986年又产下河北省首例冷冻胚胎犊牛;1985~1986年产下我国首批(15头)黄牛“借腹怀胎”所生奶牛犊;1989年与中科院谭丽玲合作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课题,产下我国首例奶牛半胚移植黄牛同卵孪生奶牛犊。1989年用自制胚胎分割仪,产下河北省首例胚胎分割牛犊。1984年在芦台农场奶牛实验站的基础上,经省科委批准建立了河北省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中心,桑教授任秘书长。1988年桑教授由助理畜牧师破格晋升为高级畜牧师。在芦台农场奶牛实验站的8年科研工作,发表首篇黄牛“借腹怀胎”生奶牛论文——“黑白花奶牛胚胎移植黄牛试验”以及其他论文10余篇,获两项省科技进步奖,更明确了桑教授的科研方向,为今后从事繁殖调控和胚胎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河北农业大学工作情况(1989年12月~2009年7月):
1989年12月,桑教授调入了河北农业大学牧医系(后改为动物科技学院)工作,提升了科研后劲和竞争力。“八五”期间争取到农业部和省科委课题,研究经费和实验条件得到改善,科研水平逐年提高。1992年桑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2000年,桑教授兼任校科研处处长,接触相关人员更多,对桑教授的科研思路的拓展有很大帮助,并形成科研团队。1990~2010年先后争取到国家和省(部)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相关部门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10多项,科学研究促进了学科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该学科评为省重点学科。2005年在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繁殖实验室,河北农业大学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北省第一个畜牧兽医方面的重点实验室一一河北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在河北农业大学),桑教授任“中心”主任。主讲的《动物繁殖学》2005年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又经五年建设,2010年正式通过省教育厅验收。培养动物胚胎工程和繁殖调控方向的研究生26人,这些研究生为科研课题的完成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有的已成为博导或县(处)级领导。与此同时与校内外,省内外同行开展合作研究,科研整体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1990-2010年共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主编教育部推荐《动物繁殖生物技术》研究生教材,该教材不仅高等农业院校使用,一些综合院校也选用本教材。主审朱士恩主编本科规划教材《家畜繁殖学》和杨利国主编本科规划教材《动物繁殖学》以及主编《现代肉牛产业化生产》、《牛羊繁殖控制十大技术》《动物高效繁殖理论与实践》等著作10余部。
在人才培养方面,桑教授除注重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外,也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科研团队的青年教师有9人(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重视技术平台建设,建立了配子与胚胎冷冻保存;成年牛羊体内、体外胚胎生产;羊显微授精;羊胚胎和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犊牛、幼羔JIVET技术五个技术平台和黄牛“借腹怀胎”快速扩繁纯种奶牛、肉牛,本地羊“借腹怀胎”快速扩繁纯种肉用羊、毛用羊,肉牛“北繁南育”区域化、专业化肉牛生产三个技术体系。
(四)在胚胎生物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和全国首例:
首次发现并证实应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超排母牛能显著提高获胚数、首次应用并证实从猪精液中提取的抑制素主动免疫超排母牛可提高获胚数,并分别揭示其机理;首次从精清和血清的生化指标、呼吸频率、直肠温度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热应激对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影响,揭示了热应激造成精液品质下降的机理,提出了种公牛热应激的判定参数;首次采用对精液离心但不去除精清的方法,证实可显著提高波尔山羊精液冷冻保存效果,并揭示其机理;首次发现波尔山羊超排后,有白色的异常黄体发生,异常黄体与正常英体的超排羊相比,头均可用胚数、可用胚率显著降低,据此提出异常黄体的有无,可作为判定波尔山羊超排效果差与好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对山羊与绵羊超排期体内血浆中一氧化氮及主要生殖激素变化规律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山羊超排效果优于绵羊的机理。
再如2000年首次分离克隆山羊早期胚胎和胎儿原始生殖细胞的类ES细胞和类EG细胞,并均传至5代,经体外分化试验分别获得类神经、类上皮细胞;2001年获得首批南江黄羊胚胎移植的14只羔羊;2007年获得首例经激素诱导、用x精液输精的3对荷斯坦双母犊;并获得首例杜寒杂交幼羔超排试管绵羊;2008年获得首例幼羔超排试管奶山羊。与朱士恩教授合作,1997年获得首例玻璃化冷冻胚胎牛犊;与吴德国研究员合作1999年获得首例玻璃化冷冻胚胎分割牛犊;2000年获得首批(5头)玻璃化冷冻“试管牛”。
注重成果的组装、集成和推广,探索出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等推广模式。将取得的成果先后在河北、天津、黑龙江、河南、江苏等省(市、自治区)的40多个县(场)推广牛羊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诱导肉牛产双犊、性控精液、性控胚胎、杂交改良和提高繁殖率等技术,为提高牛羊供种能力、提高牛羊杂交改良效果和繁殖率以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活动:
1986年桑教授应邀赴澳大利亚考察、学习牛胚胎移植技术;1997年应邀赴韩国晋州产业大学进行访问,并做“中国荷斯坦牛新鲜和冷冻胚胎分割技术研究”报告;2002年和2004年做为畜牧专家分别陪同河北省经贸代表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访问。
曾任农业部第二届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组成员;教育部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黄牛杂志》、《河北农业科学》编委;河北省第二、四届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阜新、张家口、承德等市以及怀来、临漳、丰南、临西、宁河、丰润等县(区)畜牧技术顾问等50余个社会兼职。
目前,桑教授还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常务理事长、河北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畜牧业协会养羊业分会技术顾问、《今日畜牧兽医》编委等。
在2008年,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动物繁殖学会成立30周年,撰写了“成绩卓著的我国动物繁殖学科30年”。该文得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领导的表扬,并全文刊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会讯2008年12期。
1998年,在桑教授撰写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九次(1978-1998)学术研讨会回顾的基础上,2009年又撰写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十四次(1978-2008)学术研讨会回顾。本文对历次学术研讨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人数、发表论文、会议特点、学术交流及历届学会班子成员等情况进行较详细介绍。成为动物繁殖学科的重要史料。并被编入2010年出版的《中国动物繁殖学科60周年发展与展望》一书。
承办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于2006年7月在河北农业大学召开。与会人员反映,此次会议无论在学术交流、参会人数、论文数量、质量,还是在食宿等生活方面是较为成功的学术会议之一。
既是《中国动物繁殖学科60周年发展与展望》一书的策划者之一,也是撰写者之一。
2009年4月7日,由河北农业大学承办了《中国动物繁殖学科60周年发展与展望》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制订了编写大纲、编写内容及具体分工。此后桑教授又分别参加了在延吉、北京召开的五次审稿会。桑教授编写了该书的约4万字。
桑教授和朱士恩、田见晖、刘国世教授代表动物繁殖学会参与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编《畜牧兽医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中的“动物繁殖学学科发展”撰写工作。该报告于2010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积极参加学会布置的任务:如科技下乡活动、技术咨询活动、优秀论文的评选等。并协助学会主要领导将学术会议的承办引入竞争机制,并坚持学术化、国际化,使学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动物繁殖生物技术[M].研究生教学用书,2006.7
[2]中国动物繁殖学科60周年发展与展望[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6.1
[3]畜牧兽医科学学科发展报告[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
论文作者:桑润滋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6
标签:河北省论文; 胚胎论文; 教授论文; 动物论文; 奶牛论文; 农业大学论文; 河北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