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市第二中学 266600
面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体育教师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一、体育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意义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的“目标”定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其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新课程中间新加入的重点,体育教学以其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有一定难度、险度项目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机敏、顽强的性格;耐力练习能增强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测验、考试能激发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集体项目的比赛能够强化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体育课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体育课堂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内涵
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发展,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其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情感集中表现为爱与恨,从小处着手则包括了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对同伴的接纳与容忍,对老师的尊重与交流,直至对公共财务的爱护和保养;从大处着眼则包括了爱祖国、爱人民等。意志主要表现在强与弱,这包括了勇敢、顽强、毅力等。态度集中表现在知和行的关系上,它是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行为动向,这和形成稳定爱好专长,进一步学会锻炼方法,养成锻炼身体习惯,向终身体育过渡有着直接的关系。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对美与恶、好与坏的判断上,友好合作是对的,互不服气是错的;遵守规则是对的,违反纪律是错的等。上述四个方面均是符合体育课特点的,也是最容易和体育课的身体练习相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领域。
三、体育课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还要具备维持和调节自身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原则和方法。
1.创设恰当的教学环境,强化情感体验。如果我们能够在创设教学情境上多一些思考,让情境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就能够为学生的成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终身体育创设良好的基础。体育课中,通过特定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主动参与欲望,让学生在参入和探究中获得合作、竞争、成功等等情感体验。如短跑教学中可以采用往返跑接力比赛,把学生按成绩分成几组,先到的小组,全班同学给与掌声鼓励,在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比如在篮球教学投篮比赛,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按每组投中的多少来给小组排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善于利用和挖掘教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学科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充分的保证,教师要善于挖掘。例如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形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韧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的意识等;游戏活动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广阔天地,它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交往与合作。同时,游戏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敏捷性、有序性和合理性,对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进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进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例如学生刘某在初中阶段跳高摔伤过,一见到杆就害怕,为帮助她尽快消除胆怯心理,我耐心地跟她谈心,课堂上,有意让班里体质较差的学生做示范,故意安排一名同学跳过去后摔在垫子上,证明只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是随便就能受伤的。这些示范慢慢消除了她的胆怯心理,终于在同学们的热情鼓励和帮助下,她跳了过去,战胜了自己。我想这看似不起眼的经历可能就会成为她一生的财富。
4.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变化,因材施教。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如对孤独怪僻的学生,我们可以为他们选择足球、篮球及拔河等集体项目,这些运动项目有利于他们尽快融入群体之中,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克服孤僻心理和不善交往的性格;对性情急躁容易激怒的学生,可让他们多下棋、打太极拳、慢跑等。
5.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渗透内容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就学生的某一种心理缺失进行针对性地咨询、辅导或训练,而是针对学生的整个体育学习心理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又有意志、个性成分的系统性训练。从功能上讲,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跨世纪合格人才。
总之,体育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 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论文作者:倪少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论文; 体育论文; 情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体育课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