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七十年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历史跃迁、内在逻辑及创新机制论文

新中国七十年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历史跃迁、内在逻辑及创新机制论文

新中国成立 70周年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七十年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历史跃迁、内在逻辑及创新机制

赵笑蕾

摘 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略。这一崭新发展思想是新中国70年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社会主义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形势、任务,积极探索的理论成果。纵观三个历史阶段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可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其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即以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坚持了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辩证统一;探寻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逻辑,准确回答了时代课题;在处理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时,凸显了社会—经济社会—社会与经济的现实逻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追求,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实现人民解放。纵观三个历史阶段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还可以知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其理论创新的科学机制,即信仰坚守机制、动力实现机制、思想交锋机制和集体智慧机制等。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人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积极探索并形成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略。其中,一条最成功的历史经验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历史活动是人民自己事业的基本观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特别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页。 要充分理解和认识这一基本方略的创新性,有必要梳理我们党对相关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明确“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的内在逻辑及其能够不断创新的科学机制。

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和服务领域的拓展,气象事业发展急需高科技人才,但受编制和人员经费的限制,气象事业在专业人才的引进方面遇到了瓶颈,比如基层乡(镇)、街道因缺少专职人员,导致气象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无法开展,涉及基层气象台站的人员编制、科研经费、人员待遇、项目建设等问题急需解决。

一、新中国70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历史跃迁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确立表现为一个探索、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探讨和研究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难探索,总结制定、贯彻、坚持和完善党的发展思想,对坚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认识与理解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党的一系列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与推进、“大跃进”后对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初步探索。

一是倡立、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发展了群众路线思想。毛泽东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地位和历史作用,以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己任,在革命战争时期推动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社会发展各方面继续贯彻为人民服务重于泰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教育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和为伟大革命理想献身的世界观。为了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提出了有关群众思想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一系列观点,形成了系统的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进一步深刻。如,毛泽东深刻论证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建设、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表现形式。在政治建设领域,毛泽东创造性地将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指出:“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2)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16页。 在经济文化领域,毛泽东在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上,指明了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明确提出只有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才能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这个矛盾。由此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即必须集中全国的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社会领域,毛泽东深刻揭示了要靠走群众路线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47页。 在党的建设领域,毛泽东对党内滋生的漠视、进而脱离群众的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警醒党内同志,不走群众路线就会亡党亡国。1964年1月30日,毛泽东会见法国议员代表团时谈到了美国和蒋介石是纸老虎,希特勒是纸老虎,为什么这么说呢?毛泽东指出:“所谓纸老虎,就是说美国、苏联脱离了群众。”(4)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73页。 在毛泽东看来,与反动派相比,人民群众才是真正强大的力量,脱离群众,就会失去力量之源。毛泽东认为,只有依靠群众路线,才能跳出执政周期率。对此,他严厉批判了党内脱离人民群众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对于主观主义倾向,毛泽东深刻指出“各级党委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5) 同上,第272页。 。对于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毛泽东指出“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6)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4-355页。 。毛泽东认为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实质就是脱离群众,丢弃了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违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问题。

四是效果论:让人民检验发展。发展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是不是科学的发展,得让人民在实践中检验,这可以说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所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新时代我们党关于社会发展衡量标尺的新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只能由人民来评判。”(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8页。 这样就把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党的执政效果如何,就看是否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只有把发展的成果落实到人民满意度上,才能真正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超声诊断病理类型与手术病理检查符合,则为符合;超声未作病理分型,但超声物理性质与手术病理检查基本符合,则为基本符合;未达到上述要求,则为不符合[3]。

三是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贯穿《论十大关系》的一个鲜明主题,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9) 《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3页。 。这里的一切因素就是人的因素,调动积极因素,就是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了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一个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建国初期存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十个重要问题。解决这十个问题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论十大关系》论述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系问题,但它并不是见物不见人,恰恰相反,在揭示十大关系的本质时处处强调了这些问题背后的人的因素。如,首先论及的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指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0)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22页。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11) 《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5页。 。在论及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时,毛泽东提出要“关系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12) 同上,第28页。 ,并把妥善处理这三者关系提升到了关系六亿人民的高度。再如,论及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时,提出“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13)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78页。 。《论十大关系》有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基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即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都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前提的。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三是通过科学发展,凸显“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突出地摆在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前。胡锦涛立足构建和谐社会,从能源资源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民需求多样化和统筹各方面利益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通过统筹兼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实际上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发展观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对新时期改革发展观、创新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加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强调中国人民不仅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一切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这种发展目的论,符合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要求,又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达的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富有时代特征。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深化,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矛盾和问题,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党创新了解决的不同方式、方法,推动了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以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的解放。面对“文化大革命”之后堆积成山的社会矛盾,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和实现现代化是紧迫需要探索的时代课题。对此,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大政方针,实现国家发展的基本思路。

隧洞的顶拱设直径42 mm超前小导管,小导管长为4.5 m,环向间距30 cm,外倾角5°~10°,搭接1 m,不灌浆,超前小导管与靠近掌子面的钢拱架焊接牢固,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一是通过改革开放,推动生产力解放,实现人的发展。以改革促发展,既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这个时期实现人的发展的实践需要。改革开放的发生,是我们党顺应民心民意,改革开放的成功,也在于我们党正确地把握民心民意。改革,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生产力维度解放人民群众;开放,是改革成功的外部推动力,在思想维度解放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正是党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开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实惠。1984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为了阐明改革开放的主人是人民群众,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 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它为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实现人的发展,指明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前提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物质保障条件,预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结果将是实现“共同富裕”。

西汉扬雄在其《法言》中说:“书,心画也。”大意是:一个人的字迹,是其德行的反映。唐朝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认为,书法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则说得更具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字如其人”。

四是提出人民拥护是社会发展最高评价标准。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社会发展要由人民评价的最高评价标准。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心向背”作为执政的晴雨表,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人民利益实现情况决定党的政策和策略。毛泽东曾提出要用生产力标准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两条标准。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看他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4)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9页。 还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行动言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5) 同上,第1096页。 1950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任务,同时又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说我们提出的任务建立在“人心所向”基础之上,为党和国家正确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根本依据。正因为如此,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利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而且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以说,生产力标准和人民满意标准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得到了贯彻实施,但在随后的“大跃进”中,毛泽东把社会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和人们思想文化上的“又红又专”当作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标准,结果造成了我国社会的畸形发展。

(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是根本立场:为人民谋发展。立场,是指人们认识、分析和对待问题时所秉持的历史观和所支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要为广大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0页。 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自由和解放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矢志奋斗。

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新中国70年党的发展思想呈现出与时俱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不断丰富和升华的理论特质,这是理论创新的普遍性。而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时代条件下,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思想,在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下又具有不尽相同的历史地位,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时代价值和理论特色,体现出了理论创新的特殊性。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理论创新的一脉相承性,才能固本培基,体现理论的普遍性;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性,才能开拓进取,体现理论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开启了我党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探索。在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继承和坚持的基础上,毛泽东侧重于从政治角度讨论人的解放问题,解决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思想,侧重于从经济角度讨论人的解放问题,完成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任务,为在新时代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基础性、框架性的理论支撑。所谓基础性、框架性,即是说这一阶段的理论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正式形成,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具有长期的奠基性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论证生产力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文明等理论,把人民满意、人民答应、人民放心作为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标准;把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根本体现,开创了党的建设现代化路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核心、价值目标和基本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的是新时代中国要实现怎样的发展及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这一发展思想坚持为了人民才能发展、依靠人民推进发展、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检验发展效果,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和检验论的角度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

二是方法论:依靠人民谋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即必须依靠人民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这就解决了发展的方法论问题。方法论,是指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发展方法论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实现发展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表明新时代实现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就是依靠人民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依靠人民实现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历史并决定历史的命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18)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日。

三是价值取向: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保证人民从发展中得到实惠,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使发展达到新水平。因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在这个阶段,要促使社会生产力足够发达,物质精神财富足够丰富,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还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改革,保障新时代人民群众各项合法权益,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标,使人民在社会发展各领域公平地享有发展机会和拥有发展成果。

二是在统一战线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为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统一战线形成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而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获得自由,则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的领导权。总结我国革命一百多年历史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革命实践,毛泽东在统一战线基础上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将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结合起来进行了阐发,“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7)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5页。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8) 同上。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实质是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与对敌人的专政方面的有机结合。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集中制的本质,民主集中制最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个本质内核和基本原则。1954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基本制度的确立。随后,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行了艰难探索。如,在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基础上,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方针、人民内部矛盾要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来解决,在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要坚持多党合作,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既要克服大汉族主义,也要克服地方民族主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方针;在处理利益关系方面,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党的建设上,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等。与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一同发展的还有其对人民概念的认识。从五四时期、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众”、“国民”,到抗日战争、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最后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人民”概念,充分体现出了鲜明的阶级性和灵活的政治性。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各个时期“人民”概念怎么演变,工人、农民始终是核心要素的政治原则从未改变。在新中国70周年之际,2019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香山纪念馆,回顾了毛泽东在香山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意义,强调指出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始终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密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新中国70年“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跃迁的内在逻辑

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展思想,经过新时期邓小平的改革发展观、创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直到我们党正式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中国70年,党的发展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发展思想是具有共同前提和同一本质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之间的不断演进、升华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我们党发展思想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因而它是一种既有着共同的理论前提又有理论创新、既有历史继承又有现实丰富、既有不同特征又有本质一致的逻辑关系。

用户思维,最初是指在产品设计中要注重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思维下,应从大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以学生话语方式去开展教育,只有深度理解学生的思想特征、行为特征、网络特征等才能有的放矢,将教育做到实处。互联网思维强调平等,在信息面前,人人平等,这极大的促进了用户参与性。用户思维下的平等教育理念,并非放弃学校教育主导权,而是以平等的教育姿态融入学生当中,以学生的视角开展教育学习,围绕学生的特点进行活动设计,让受教育者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体。

在两部文献中“无”作否定副词的这些用法在《战国策》中已经出现[3]。“无”作否定副词的用例比较少,《齐》中否定词“无”共284见,但否定副词仅占14.4%,《周》中否定词“无”共106见,但否定副词仅占17%。也可表明此时期“无”更常见的用法是作否定动词,《孟子》中的否定副词“非”也是这样[4]。

(一)以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坚持了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5) 间隙单元。开挖间隙分为3部分:刀盘超挖间隙、盾尾间隙和操作间隙[7]。本文通过降低材料弹性模量的方式来模拟开挖间隙,弹性模量一般取值为10 kPa。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正式提出,彰显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飞跃,体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贡献。这一崭新发展思想面对中国人民要强起来的历史重任,突出体现的是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它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基本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凝聚在新时代基本方略中,强调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历史阶段,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向,把崇高的价值追求作为不变的初心,谋划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是通过创新发展思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党的现代化的标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外形势巨变,“苏东解体”、“八九风波”,新的矛盾和问题相继出现并日益尖锐地摆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新时期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正是为了解决新阶段的新矛盾和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最高目标的实现要靠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又揭示了新时期人的发展的现实目标是社会物质文化的极大发展,生产力越发展,文化越先进,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就越高;同样,人越得到全面发展,就越会创造出相应发达的生产力和物质文化财富。

(二)探寻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逻辑,准确回答了时代课题

马克思指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3页。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中国化的进程中,结合时代要求,坚持不懈探索适合我国当下国情的发展思想、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破解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课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谋求发展便成为关乎我国前途命运的时代课题。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强调“发展的紧迫性”和“落后就要挨打”,通过改造人的思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新中国建立伊始,对外面临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闭,对内面临“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基于这样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做出精辟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为我们党继续探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邓小平扬弃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思想,致力于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阐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甄别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本质属性上,厘清了富裕与贫穷、先富与后富、共同富裕与同步同时富裕、国家发展与个人利益、发展与增长等范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思想,为其后深入探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开辟了新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先后提出了通过创新引领发展新思路、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等重要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应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观点,全面持续地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5)团队与沟通:有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多种不同角色的意识和能力;会撰写学科报告、能够清晰陈述自己观点,有效的和业界同行、社会公众沟通和交流。

(三)在处理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时,凸显了社会——经济社会——社会与经济的现实逻辑

新中国70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现实地体现在社会——经济社会——社会与经济的内在逻辑变迁,彰显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无论在对发展的认知程度、价值取向、结构布局及路径选择上更趋合理、科学与合理。如果说“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的价值取向分别致力于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那么第三个发展阶段则实现了中国人民“强起来”。“强起来”不仅强调政治、经济方面实现以人民为中心,而且要在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人、解放人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方面的认知程度更趋深刻,也体现了我们党更加明确地将“人”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并将其作为评判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发展的战略布局上,从“两手抓”、“三个文明”、“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发展目标也随之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把“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为党的发展思想的核心内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予以保证,表明我们党对如何在发展中贯彻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越来越有了清晰的认识。

(四)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追求,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实现人民解放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的解放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高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的解放实践从两方面展开:一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实现人对自然界物质交换的有效掌控,把人从被自然界奴役的盲目性中彻底解放出来;二是通过革命性实践摆脱受奴役状态,人民大众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贯通、互相交织的,共同体现在无产阶级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探索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在摆脱苏联模式影响时提出来的宏伟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框架中,人民群众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实现现代化的目的。随后周恩来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这是党和政府最早正式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基础上,我们党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回答了有关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既通过改革开放,充分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在新时代开启了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聚焦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普遍提高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全面依法治国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无不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追求。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创新的科学机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以理论创新与突破为主体,与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研究世界发展走向、发展主客观条件、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等要素之间互动,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理论创新、理论突破的科学机制。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信仰坚守机制、动力实现机制、思想交锋机制和集体智慧机制等。

(一)信仰坚守机制

信仰的本质是价值问题,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信仰从本质上来讲是思想认识问题。从促进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待信仰,就是指理论家坚定自己的信仰,在理想信念的引领下,坚持理论创造方向,从而展开深入的理论探索,提出立场鲜明的理论观点。由此看来,理论研究是有方向的,理论家的信仰、立场决定了理论发展、理论研究范式的方向。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环顾世界,向我们党这样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理论建设、保持理论自觉的政党屈指可数。回望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党的政治信仰集中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最根本的思想,“人民的美好生活”始终是最首要的目标。人民是我们党的根基和血脉,是共产党人永远的牵挂。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党带领人民谋发展,目的就是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完成党的使命,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基础上,还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为实现大同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1)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月1日。 ,这一重要论述,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表明了我们党的价值追求。“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22) 习近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6日。 在中国共产党迈向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面对“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时代追问,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再次做出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二)动力实现机制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动力机制,就是指理论创新主体以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实践为基础,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新的时代特征和矛盾转化趋势,从实践中获得新的理论支撑,破解和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创造性提出新理论、新思想,实现理论创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必将长期指导中国的实践,引领中国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总结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由此出发,毛泽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理论上的艰辛探索,在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政治方针: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来解决;在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要坚持多党合作,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处理利益关系方面,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党的建设上,提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等。这些光辉思想都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正式提出做了理论准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一系列方针、路线和政策,成功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沿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我们党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越走越宽广,进而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从直接动因上说,就是因为这条道路具有坚实的人民基础,始终以“民心”为“中心”,从根本上阐释清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等关涉国家、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注入了深邃内涵、增强了厚重底气、提供了根本依据。

(三)思想交锋机制

可以说,自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交锋中发展、进步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博大的理论情怀、高度的理论自觉、科学的研究态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方向,同各种错误甚至是反动的思想进行不妥协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创新和突破的基本路径和规律。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23) 《列宁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之路也是如此,西方理论界对我国质疑从未停止过,而我们自己在理论回应现实中,也经历着各种探索和“拨乱反正”。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基于我们一直照搬和借鉴的苏联体制弊端已严重暴露,毛泽东果断提出“走自己的路”,强调独立自主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随后撰写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又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划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改革开放新时期,冲破了“两个凡是”束缚,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继“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发展是第一要义”,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需要回答国内外的理论质疑,典型的理论如“中国不守规则论”、“中国发展崩溃论”、“普世价值理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等。如以美国学者对中国研究来说,其主流价值取向是以资本主义价值观为模板对关涉维权、人权、民族冲突、新疆西藏台湾问题、政治民主化、群体性事件、社会矛盾、非政府组织这类议题进行讨论。除此以外,还有后冷战思维作祟。实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冷战结束后的区域国别研究旨在发现和制造别国的内部矛盾,从而为进一步的外交干预寻找借口,如包括对俄罗斯、中国、朝鲜以及不少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政治学研究,都受到后冷战思维的影响。针对以上种种错误理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在回应国际社会有关中国道路、为世界提供中国发展方案、发展智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集体智慧机制

理论创新和突破很多是基于客观实践,不同的理论创新主体根据自身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提出认识、思考和判断,这些思想的接续融合,并经由理论创新核心主体的进一步凝练、概括和提升,形成有着鲜明立场、观点的理论成果和理论体系。集体智慧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同一个政党、集体内部智慧的集合进行的理论创新;二是不同政党、组织,甚至不同代际之间的智慧经过比较、批判地吸收之后形成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发挥集体智慧实现两次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的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坚持,在批判西方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扬弃我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以民为本”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又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在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做出新的理论创造,并把继承创新和吸收借鉴、整合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提出了崭新发展思想。这一发展思想既是对党的发展思想集体智慧的继承,又形成于最广大人民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正因为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以群众为师,主动向群众学习,应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民主决策、科学安排”(24) 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5页。 ,唯有此,才能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者简介: 赵笑蕾,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多维视角研究”(项目编号:17BKS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 2019) 12-0005-12

责任编辑: 贺永泉

标签:;  ;  ;  ;  

新中国七十年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历史跃迁、内在逻辑及创新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