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洪 广东省兴宁市大坪中心小学 514500
换位思索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给数学课堂平添了许多生动的色彩。那么,何为换位思索呢?“换位思索”就是指教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角度,对他们的思想动机、行为进行心理上的体验。在此谈谈本人多年来新授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亲近生活 操作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学生喜欢自由探究性操作,为了完成作业,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找资料,需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趣,想学生之所难,让学生想学、肯学、爱学、乐学。
例如为了上好“利率问题”,我组织学生到银行进行调查,了解存款的相关知识;做一次家庭小主人,了解自家每个月或每年的储蓄情况。课堂上让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素材,学生不仅理解了“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等概念的意义,还能结合自家存款情况编成题目,觉得非常亲切,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十分感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能思善辩 体验喜悦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学时要了解他们思维方式和重视他们的思维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寻找一条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之路。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的思维更发散,不能束缚学生的头脑,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有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我没有一下子就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告诉大家,而是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三、角色换位激发热情
多年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大面积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可是,老师的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对于具有一定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
如教学“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与黑兔各有多少只?”我是先让学生思考,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把分数转为比,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答,有的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转化为归总应用题来解答,有的学生根据含有“分率”的关键句,画线段图来解答,还有的学生则把它看做0.2或者20%来分析解答。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作用下,课堂气氛浓厚,学生的参与率普遍高于教师的教。特别是学生迸发的学习热情,形成了一种学习中的竞争精神,逐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互动探究点化内在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角色;善于抓住最佳时机,多给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参与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学法,尝到自主探索的甜头。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索的:
1.自己演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上讲台操作,将“圆的周长”放在投影器上演示,使学生对圆周的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2.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把准备好的三个圆(课前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成直径是3厘米、4厘米、5厘米三个圆)分别沿着直尺滚动一周。
3.自主活动:学生观察后,组织小组讨论:滚动一周的长度与直径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尽情地自由发挥,畅谈己见。
4.自我归纳: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由此得出: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值,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5.自推公式:再通过多媒体的信息传递,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在老师的换位思考下,真心对话,真情互动,将鲜活的知识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大脑中,为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论文作者:黄建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0月总第1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学生论文; 有限小数论文; 分母论文; 分数论文; 老师论文; 约数论文; 都能论文; 《教育学》2017年10月总第1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