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深刻认识论文,地位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敬爱的邓小平同志逝世两周年了。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战斗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大力推进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特别是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热衷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邓小平同志定会含笑九泉,为有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感到欣慰。
大力推进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是多方面的,要做很多很细致的工作。但是要使学生自觉地接受邓小平理论,真正入脑并运用于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首先要解决一个关键和前提就是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牢固确立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世纪的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的观念。唯如此,大学生才会懂得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能动性。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党的十五大报告已作出精辟的概括:“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帮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这一概括,我认为,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教育。
第一,要进行中国艰苦求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后一个任务就是要实现现代化。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求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从来没有离开一定生产关系的单纯的发展生产力的过程,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或起推动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因此,在近现代,现代化有两种: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旧中国国情和世情所决定,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不是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理论,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这已为中国近现代史所证明。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历史性巨变,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社会制度的前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很大一部分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工作经验。但是,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由于缺乏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由于认识和掌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需有一个正反面经验比较的过程,也由于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文革”期间发展到支配全局的“左”倾思潮的影响,使得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没有能沿着正确方向一直坚持下去,因而未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的革命。这次革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艰苦探索,逐步地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而深刻地揭示和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形成了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概念构成的邓小平理论,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一切有志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青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所当然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
第二,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性和优良学风的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最基本的理论特性。永远面对实际,面对世界,注视现实,关心和研究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并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客观世界的基本关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主要是指它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的科学把握。中国究竟处在什么社会发展阶段,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因而是我们党实行全部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正是由于我们对这个最大的实际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超越初级阶段的失误。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通过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系统分析,确立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他明确指出,从我国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既为我们从根本上克服以往那种超越阶段的想法和做法,又为我们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它是我们党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坚实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弄清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同时代特征的结合,就是邓小平同志通过国际的观察,深刻地分析了世界态势的发展和变化了的历史条件,敏锐地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新结论。在这样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着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正是据此而确立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对时代主题的认定,为我们努力争取、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己,提供了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对时代的要求而生,伴随时代的脚步而发展;来自现时代的实践,又指导现时代实践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因此,唯有这样的理论才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才能使我们党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自觉地坚持、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大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就会明白为什么在跨世纪发展的征程中,我们仍然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
第三,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简史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必须使学生清楚地懂得,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对这个统一性的基本点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它们都是工人阶级的完整世界观,都是作为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科学论证的;它们的基本理论特性完全一致,即以实事求是为精髓,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把高度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内在地融合在一起;它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完全一致,即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而奋斗同时不忘运动的未来;它们在科学体系的基本构成上是一致的,即都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体系完备而严整。正是因为上述基本性质的一致,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复申明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列为不可动摇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坚持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维护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正如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因此,任何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而且,只有理解了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方能真正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其次,要使学生明白,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所谓“新阶段”,是说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概要地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首先,邓小平把实践观和价值观统一起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包括他恢复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权威,丰富和发展了实践观;阐明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再认识”,丰富和深化了认识过程的理论;提出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实现了实践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使实践活动既符合规律又符合于目的。其次,他把两点论和系统论统一起来,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这包括他做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的发展观;强调利用矛盾的同一性,提倡“求同存异”,把两点论和系统论统一起来,强调辩证系统思维,对辩证法理论及其运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再次,他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这包括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生产力”的思想,恢复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解决了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问题;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既肯定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承认生产关系的巨大反作用,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再次,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起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这包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作了科学规定,为历史唯物主义增添了新范畴;阐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解决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问题。再次,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这包括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论断,凸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提出了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思想,填补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留下的关于经济落后国家用什么经济体制去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空白;指出社会主义是当代人类史趋势和世界历史趋势的统一,坚定了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最为突出的是他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被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把计划经济与公有制、按劳分配并列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之一。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新研究和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重新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比较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认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这样就在计划和市场关系上就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从而为我国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强大推动力。此外,邓小平理论还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方面,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观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上,他把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同他对于国际形势的正确估计,把发展速度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等联系在一起,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作出科学分析;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上,正确处理了社会政治稳定与经济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与党的领导、执政党的建设等关系。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包括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观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层理论上实现了四项重大发展。这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四项重大理论发展,是我们党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它们各自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方面包含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观念。由此形成了邓小平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毫无疑问,帮助学生明确这些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有助于学生确立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观念,有助于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历史地位论文; 邓小平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