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国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随着经济持续深入发展加速实施,在新时期创新背景下实施城乡规划一体化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经济不合理现象,加快对城乡居民的平等待遇的均衡化。本文阐述了城乡一体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我国城乡规划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在体制创新背景下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提升规划一体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创新背景;城乡规划;一体化;对策
一、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国民经济GDP生产总值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位,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晰的看到不足之前,目前城乡结构发展极不均衡是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城乡居民存在二元结构在医疗、养老、社保、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区别较大,居住的农村大部分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缓慢,制约了我国城乡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体制创新背景采取有效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应对措施能有效提升经济发展均衡化。
二、城乡规划一体化现实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初步探索思路,早期工业化发展速度不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大,随着城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发展与城市区别越来越大,二者的发展协调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日益显得重要。城乡规划一体化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深度发展重要阶段,城市与农村之前不再是割裂的两个区域,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相互流动,不断促进各自的发展,达到城市与乡村和谐共处、共存、共荣最后有机融合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口往大城市聚集,给城市的承载力、土地资源、交通、生活带来严重的城市化问题,农村也由于人口大量减少,耕地弃荒,剩下老人和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空心化发展是当前重要矛盾之一,城乡规划一体化建设在以往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实施执行过程中无法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深度发展需要,由于城市的集聚式发展吸收了大量建设资源,农村进一步空心化二者矛盾越来越突出。
人们在新时期体制创新背景中充分认识到城市与农村之间矛盾并非不可解决,高度关注二者之间的可协调性和互补性,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全面振兴农村建设成为当前新时期的全新任务。人们开始意识到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建设管理制度,并注重二者的协调良性发展,在体制创新机制中能较好的实现城乡经济和谐发展之路。
三、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对农村促进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过度强化自身集中资源建设,城市对农村吸收进城务工人员一味强调对城市的付出,未能给予市民化公平待遇,造成进城农民既享受不了城市福利,又无法回农村安心建设的矛盾局面,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动力严重不足,农村在城市大量吸收青壮年劳动力后,剩下的以农村留守老人、儿童为主,农村受传统小富即安心理,以土地为生,对农村的长期规划发展无法实施富余劳动力安置发展,加上长期实施计划生育,留守老人的养老功能缺失,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鸿沟越来越大。
2、城乡规划布局与发展脱节
我国实施的中长期城乡规划过程中,往往对眼前容易拉动GDP产业的布局实施优先发展,对长期规划未能较好执行实施,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容易造成“摊大饼”式发展,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如北京以往城市规划发展从一环到六环,规划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规划中心区功能明显脱节,占地空间整体有效利用率少,功能发展不完善,农村人口与发展规划与实际相差较大,公共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抵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尤其是在易发地震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容易发生较大人员伤亡事故。农村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明显滞后,缺乏必要的公共文化娱乐中心、园林休闲设施。以往在人烟稀少城乡结合地区一哄而上发展工业园区,导致农村大量耕田被占用,严重浪费土地资源,由于交通布局不当、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工业园区配套不完善,导致城市向农村产业转移无法达到资源配置合理的目标。
3、城乡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规划脱节,城乡的二元结构单一管理机制一直导致城乡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城乡管理机制中对劳动力就业管理、城乡市政、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医疗、教育配套工作需要改善空间比较大。城市的市政设施、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相对农村比较完善,农村的医疗设施相对不足,教育设施和师资等配套资源比较缺乏。
4、城乡规划缺乏良好连续性
政府相关部门在主导实施城乡规划过程中,由原来政府主导统一建设逐步走向引导市场开发建设,建设开发模式由政府实施规划引导社会资金进行城乡建设,市场投资主体由单一转换成多个投资主体,这一开发模式在部分地区实施中发现投资效果不理想,由于投资主体过多,部分主体资金落实不到位,容易出现动工前宣传声势浩大,到最后工程烂尾甚至不了了之的情况。城乡规划由于不合理,修改方式不严谨,容易受到上级领导个人喜好干扰经常发生规划变动现象,缺乏良好的连贯性,出现规划与发展混乱无序的情形。
四、体制创新背景下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新形势发展下对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进行体制创新改革,在目前创新背景下要充分科学考虑到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中规划城市、乡村的不同定位,从体制改革上显示出城乡统筹规划的优势,从机制方面反映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深度,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全新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应对我国新时期中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采取多个有效应对措施:
1、大力提升城市扶持农村的发展意识
新时期中城乡规划一体化从政策宣传力度上要到位,城市对农村扶持跟以往直接帮扶有所区别,宣传中让农村中剩余劳务力的农民觉得能享受到城乡一体化的福利,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不断改善农民就业环境,当前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在部分乡村有效吸收富余劳动力回乡创业,城市创业资源广阔能充分利用宣传工作加强对农村电商创业指导,引领农民享受创业红利。
2、创新机制下强化行政部门沟通协调工作
以往城乡规划一体化工作实施效果不佳与不同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工作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为了减少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沟通成本出现互相扯皮现象,对涉及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市政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安居住宅小区、工业园区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业务由一个部门实施统一管理,特别是在进行农村市政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吸收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实施统一规划管理,提升管理效果。
3、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公共市政基础设施统一实施
通常来说城乡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能否互联互通,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城市而言发展比较滞后,因此,在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对公共市政基础设施部分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农村的交通道路、供水、供电、通信设施配套,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生活垃圾统一处理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中,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为城乡一体化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4、新时期城乡规划一体化注重不同地域区别实施
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不同地区城乡发展差别较大,不同地域之间经济发展条件不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当地人文、居住风俗习惯等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特色规划,规划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城市居民下乡参与农业旅游、农业项目综合种植开发等方式,充分发挥不同
图1 新农村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建设
乡村自然风光特色实施特色农业旅游项目、农业种植开发项目(图1),针对不同村镇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差异式发展,建设别具一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体制创新背景下实施土地合法流转
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资金,如何在体制创新背景下能有效令农民手上土地合法流转增值进入土地市场,通过农民承包的土地根据自身的意愿,按照体制创新中对土地合法流转的方式促进土地集约开发,增加土地利用附加值,令农民通过土地置换方式获得更高的补偿收益,降低因土地征收、开发引发的冲突矛盾。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对城市为了转移工业生产成本利用农村土地集中使用工业园区进行科学配置,既要考虑到富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工业生产转移交通便利和降低成本,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的问题,“我们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全面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这一全新理念。
6、健全城乡一体化人员流动机制,保障规划一体化有效实施
城市针对近年来大量进城劳务工人员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目前城乡一体化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以往城市体制管理模式只向劳务工提供工作岗位,进城农民依然保留原来户口,劳务工并未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在创新体制背景下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创新对进城劳务工进行管理模式,给予进城劳务工与城镇居民相同福利待遇,统一城乡就业劳动力培训制度,建立完善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使进城劳务工享受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保等城市公共保障服务,实施进城劳务工居住证管理机制,在创新机制条件下使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标准统一化,使城市与农村人才能自由流转,降低对城市人才准入门槛,全面保障规划一体化有效实施。
五、结语
在目前体制创新的背景中实施城乡规划一体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历史性进程,不仅要全面从体制创新中对城乡规划一体化建设整体思路实施全面革新理念,还要从体制上突破传统城乡二元固有结构的制约,从制度上寻求积极的求新求变之路,直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全面推进作用,对我国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促进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娜.体制创新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一体化对策研究[J].门窗,2016(02).
[2]赖恒友.新形势下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08).
[3]叶权东.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04).
论文作者:叶恒欣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
标签:城乡论文; 农村论文; 城市论文; 城乡规划论文; 劳务工论文; 体制创新论文; 新时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