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国家是怎样反通胀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胀论文,拉美论文,是怎样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货膨胀,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并已和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等一起成为当今世界急需解决的几大难题。
原来,拉美地区是世界上通货膨胀最严重、最突出的地区。有些国家,如阿根廷、巴西、秘鲁、玻利维亚等,其通货膨胀率曾高达4 位数乃至5位数,创下了世界高通胀的“吉尼斯纪录”。 高通货膨胀严重地阻碍了拉美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甚至引起经济危机;从而影响到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动荡。特别是80年代,成为整整“失去的十年”。
进入90年代后,拉美各国都把稳定经济和实现政治民主化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为此,许多国家都先后改变乃至抛弃了几十年来以“进口替代”为主要发展战略的封闭、内向型经济模式,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把遏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改革的首要目标。很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了种种治理通胀措施,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通胀率逐年下降。 据统计, 1990 —1994年,除巴西外,拉美地区的通胀率已从1185.26%降至16.5%; 其中一些原高通胀率国家,如阿根廷,从1343.9%降至3.9 %; 秘鲁从7649.6%降至17.6%。
那么,拉美各国是如何进行反通货膨胀的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各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危害性都有了明确和清醒的认识,把通胀列为国家的头号大敌,将反通胀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行治理。而以前,不少拉美国家政府和领导人由于受西方某些经济理论的影响,认为通胀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甚至认为适当的通胀可以刺激生产和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通胀给许多拉美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创伤,终于使他们看清和认识了通胀的严重危害性,从而统一了认识,一致把反通胀作为政府的首要和紧迫任务。如秘鲁总统滕森1990年就职时,就旗帜鲜明地把通货膨胀称为“秘鲁的最大敌人”,并向它“宣战”;阿根廷梅内姆政府从1991年开始推行“卡瓦略计划”,把反通胀与经济改革和国家稳定连在一起,下决心全面治理;智利艾尔文政府为了更进一步降低通胀率,宁可把持续多年经济增长率降下来;墨西哥萨利纳斯政府1990年专门颁布了反通胀和管理物价的法令,并成立了反通胀专门机构……。
(二)调动全社会力量来反对通货膨胀。许多国家政府认识到,单单由政府采取行动进行反通货膨胀是远远不够的,还得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必须动员全体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在这方面,墨西哥做的较为突出。早在德拉马德里政府执政末期(1988年),政府与企业界和劳工界就共同签署了《经济团结契约》,规定了各自在反通货膨胀中所承担的责任:政府实行严格的财政纪律,控制国有企业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企业界则有责任把私营商品的价格限制在规定的幅度内;而劳工界则承诺不要求大幅度增加工资,将工资的增长保持在当年的通胀率之内。萨利纳斯执政后,更进一步与工会、农会、企业家协会等签订新的社会契约——《福利、稳定和增长契约》。通过这一契约,政府、企业和劳工代表共同商定当年的通胀指标,并根据这一指标限制市场物价和工资上涨水平。这一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受到全民的监督。墨西哥的这种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反通胀的方法收到了很大的实效,尽管墨西哥经济近年来有时仍有危机出现,但通货膨胀率却一直不高,自90年代起逐年下降,近两年已下降至1位数。 由于墨西哥在这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等)也都参照其方法和经验,先后在本国采用了相类似的措施,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阿根廷尤为显著。
(三)压缩投资规模,控制公共开支,削减赤字,实行财政平衡。很多拉美国家,尤其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长期受凯恩斯经济理论影响,采用赤字财政和靠借外债来实现经济高速度增长。但由于投入长期失控,超过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结果引起通货高度膨胀,而且长期居高不下。因此,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国家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后,都把大规模压缩基本建设和控制投资作为反通胀的主要措施之一,从根本上缓解通胀问题。如巴西曾制定过一项3700亿美元的发展计划,用以兴建核电站、水电站和开发大铁矿等;阿根廷也制定过耗资巨大的发展水电站、核电站计划;墨西哥则曾制订过“全面发展计划”……。这些不切实际的计划,导致了国家财政赤字的激增、外债的剧增和通胀的加剧。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这三国政府不得不放弃或压缩了原来计划,实行了紧缩政策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这有助于遏制通货膨胀。
在公共开支方面,许多拉美国家都存在着两大弊病:一是官僚机构庞大、臃肿,冗员过多,行政预算开支巨大;二是国有企业绝大多数都经营不善、效率不高,政府不得不给予大量财政补贴。这两项庞大的公共开支要占去各国政府开支的一半,乃至90%(如巴西)。为此,许多国家在90年代都大幅度地精简行政机构,压缩行政开支。如阿根廷梅内姆政府在1992年裁减政府和公共部门的雇员9 万名(阿根廷全国人口为3300万);秘鲁滕森总统执政后,冻结政府人员编制,除个别部门外,禁止以任何形式或名义雇用新人员;巴西政府也大量裁员,缩减政府开支20%。智利弗雷总统以身作则,除大型代表团的重要出访外,一般都不乘专机,而是搭乘商业班机出访,同时严格限制政府各部门超支。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政府对国有企业也都进行了大规模整顿,减少了拨款和补贴。在这方面各国做法不一。如阿根廷、智利等国是采用大规模私有化的办法,将经营不善、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以多种形式转给私人经营。墨西哥、秘鲁等国的做法则是在小范围内,小规模地搞国有企业私有化,但对大多数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则实行大规模整顿、大幅度减少政府补贴、促使其逐步走上自负盈亏的道路。采取这些政策后,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所好转和改善。这样,便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为抑制通胀创造了条件。
(四)严格限制货币发行量,控制物价,稳定货币。长期以来,许多拉美国家在凯恩斯经济理论影响下,普遍依靠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填补财政赤字,结果不断引起货币的大幅度贬值,进而引发高通货膨胀。其中阿根廷的情况较为典型:80年代货币发行几度失控,通胀率高达4位数,引起了社会和政局的动荡不安。梅内姆执政后,于1991 年颁布了以稳定货币为核心的“货币兑换法”,规定中央银行在没有新的美元或黄金储备作保证的情况下,不得增印新钞票,中央银行也不能因财政赤字向政府透支;同时,中央银行和政府以黄金和外汇储备为保证,直接干预和保证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保持本国货币的稳定性。由于认真执行了这一法令,阿根廷1991年的通胀率就一下子从上一年的1343%降至84%,1994年更降至3.4%,创40多年来的最低纪录。 又如玻利维亚,也曾经是拉美高通胀率国家之一,最高时也达4位数。 但由于近年来一直采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政策,消除了直接引发高通胀的因素,从而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
除控制货币发行量,稳定本国货币外,许多拉美国家还采取了稳定物价的措施,它们不仅仅单纯地用行政或法律手段来控制物价,更重要的是采取开放市场、引进竞争机制的办法,从而使物价自然回落。许多拉美国家以往都过份强调民族保护主义政策,过份保护本国企业,实际上是保护落后,结果是本国企业效率不高,产品质次价高,缺乏竞争力;由此,很多企业为获取厚利,常随意提高价格,成为引发通胀的一个因素。这些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都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有意识地引进国外产品,参与本国市场竞争,以迫使本国商品降低价格。如阿根廷,它于1991年就开始开放市场,增加了国外商品的进口;同时,政府又在各种税收、供电、贷款等方面,对本国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帮助本国企业降低成本和价格。这对遏制通货膨胀是一个有利的因素。
(五)根据本国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性配套措施,全面治理。由于产生通胀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因此治理通胀也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二种措施难以奏效,即使短期内能取得一些成效,但很快又会返复,如巴西,就多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而且由于各国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如秘鲁滕森政府,曾先后4 次对原先制订的《振兴经济计划》进行调整,把“普遍增长”目标改为“有选择增长”,并采取增加税收、提高利率、限制奢侈品进口等措施。阿根廷则以企业改革带动减少财政赤字,进而遏制高通胀。智利以增加社会储蓄、推行退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居民购房等方法吸收大量社会资金,这既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工业改造,又可减轻市场压力,从而达到稳定物价,控制通胀的目的。巴西则采用首先进行财政调整,消除巨额赤字;然后再推出作为工资、物价、服务费用变化依据的货币价值参考指数;最后又实行货币改革——用新货币雷亚尔(相等于1美元)代替旧币克鲁赛罗, 逐渐把通货膨胀压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