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双语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语论文,教育质量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3)03-0064-06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互联网的普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竞争日趋激烈。未来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对少数民族来说,“复合型人才”是指既牢固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熟练地掌握了汉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而这种“复合型人才”只有在双语教育体系中才能培养出来。高等学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高等学校加强双语教学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自治区一些高校虽然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开展丁双语教学的实践,但仍面临着大量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有些是认识上的问题,有些是措施上的问题。因此只有通过深入的学习思考,认真分析研究,首先解决认识和理论问题,双语教学才能沿着健康有序的道路发展。本文就有关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在高等学校施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的状况
语言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了平等的语言政策,50年代,蒙、藏、维、哈、朝五种传统通用语言文字得到规范和发展。政府先后帮助壮、布衣、苗、彝、黎、纳西、哈尼等十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帮助拉祜、景颇、傣族设计了文字改进方案。同时建立了一批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的专门机构。1998年,全国共出版图书130613种,其中民文图书4108种,占全国总数的3.15%。据统计,1989年到1998年10年间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的供应量为:平均每万人民文图书9.09种,人均拥有图书12.46册,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从民文图书的内容结构来看,在最近的20年中,民族文字出版图书的内容越来越集中在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两类题材。其中,基础教育的教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在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等其它诸多重要领域,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的供应量不大。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还比较落后,作为工业化产物的出版业的发展受到这种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民族文字图书市场空间极为狭小,民族出版社的经营较为困难,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参与全国的大市场,大量出版汉文图书,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高等教育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高等教育涉及的专业门类繁多,要编写出各类教材必须具有一批既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又具有相当高专业水平和一定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修养的科学家。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建国几十年来一直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要目标,使得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专业结构、职业结构分布单一,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字原创著述的内容结构。换句话说,有能力承担编写、翻译种类繁多的专业书籍任务的少数民族人才奇缺,这既是全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现实,更是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现实.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简言之就是由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它的本质属性是“资源自由流通”;它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竞争性”。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促进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自由流通;发展双语有利于各方人士接触、交往,对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起促进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开放是双向的,一方面我们要走出去,观察和了解世界,要了解国内外经济技术贸易的变化,掌握市场信息,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输出自己的商品,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生产、销售等方面向别人学习。另一方面,世界也要观察和了解我们。国内外资本、商品、技术等也要进入我区市场,我们也要与他们打交道,介绍西部、介绍新疆,吸引他们投资、合作。这些都意味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放的国别和地区日益多样化,对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突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交流工具语言也就提出了类型多样化的要求,双语比单语方便已成了一种共识。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功能要求民族高等教育必须全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语言是科技信息的载体,是各民族进行科学实验、发展教育和科技的工具,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条件和工具。现在先进的生产技术层出不穷,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及时掌握当今世界上最新科学知识,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就无法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必将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其他民族。汉语是我国最新科技的语言载体,是新疆各少数民族学习和掌握最新科技知识的语言媒介。如果少数民族,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具备熟练使用汉语的能力,不能用汉语直接学习和掌握最新现代科技知识,仅仅通过翻译的手段来接受、吸收、消化现代科技知识的话,就会大大减缓吸收、消化现代科技知识的速度,从而降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学者指出:“新疆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一套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育体系,其结果,将会导致本民族的自我封闭,在该教育系统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因无法跨越语言障碍顺利进入现代化社会,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长期以来,新疆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所有专业的系,都分为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班和汉语教学班。这就出现了同一学院、同一专业、同一课程的少数民族教师和汉族教师,虽然组成了一个教研室,却是分别备课、分别讲课、分别命题考试、分别评卷。教学计划不统一,教学要求不统一,教学进度又无法统一。民族学生的专业课基本上都是由民族教师用民族语言讲授,教材大都使用民文教材,各民族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交流机会较少。虽然,国家、自治区和各学校在民文教材的翻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对原有的教材作了一些修订,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相对落后或陈旧,虽然进行了调整或更新,但缺乏系统性、合理性,许多方面跟不上当今科技文化的发展步伐。教材内容陈旧,知识老化,专业参考资料匮乏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其结果是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所接受的知识容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民族学生在毕业考研、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尤其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由于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范围狭窄,有相当一部分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难以胜任教学工作,而且对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作用,成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包袱。同时也成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必须直接使用汉文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内容体系等。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3.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语言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专家认为,投资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指的是基础设施、交通、水电、能源等;软环境包括优惠政策、法律法规、服务系统、相应的人才储备等。近20年的改革开放,新疆硬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新疆的投资力度。国内外的有识之士也对新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大力建设硬环境的同时,软环境的建设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软环境对投资的效益所起的作用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像优惠政策、配套的法律法规直接介入经济生活,它的作用直接一些;而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风气等等对投资的效益而言作用相对要间接些。语言环境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投资环境,但间接并不等于不重要,因为投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复合的整体。语言环境指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社群语言生活的状况,是社会使用语言文字的基本面貌。人们的语言态度、对其他民族语言的相容性、语文规范化程度、语言文明水平等等都是构成一个社区或一个社群语言生活面貌的基本方面。自有人类社会以来,语言生活和经济生活就有着密切关系。语言在劳动中产生,而经济行为又常常是与语言行为相伴而行的。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主体的语言交际能力。现代企业对内实现管理职能,调节生产环节,对外开拓市场,化解争端无不借助于现代语言交际的方法与手段。自有人类社会以来,语言生活和经济生活就有着密切关系。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社会,经济行为要超越地域和文化上的限制,就更要考虑区域语言生活状况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以排除障碍,实现语言的经济价值。正因为社会语言生活亦即语言环境对经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投资行为发生前,有必要评估当地的语言生活状况。可以说社会语言文字使用的总体面貌对投资效益有着相当的影响;语言环境是资金得以有效运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外部条件。公众对待其他民族语言的态度反映了一个地区对外开放和现代文明程度。从社会发展的纵向比较上看,目前社会现代化的水平是与语言多元化的程度成正比的。语言多元化状况可看作是社会开放、现代文明程度提高的一个标志。对一个地域的社会公众而言,对外语的接纳意味着对世界的开放,而对民族共同语的接受则反映着国内区域经济的相互开放。倘若一个地区的社会公众尤其是公务人员只能以当地的民族语言作为公众场合的交际用语,该地区的开放形象就不能不大打折扣了。
东南沿海地区的繁荣得益于始终坚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这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西部大开发也必须坚持这一点。而西部大开发的开放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国外的开放,我们必须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有利于新疆发展的一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对内的全面开放,东部不仅在科技、信息、金融、贸易、商业等方面发展迅速,而且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加快新疆发展的步伐,必须虚心地学习和借鉴东部的经验,引进他们的资金和技术,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协作。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开放,都需要语言交流。语言文字是服务于社会的,每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发展和完善的语言文字系统,都较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民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民族语言在功能上都是相同的、等值的。然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必将使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也将受到挑战。一般来说,民族语言的辐射力受到民族经济文化辐射力的影响。民族语言受其经济文化水平的限制而使其社会功能仅局限于相对狭窄的范围内。置身于一个超越民族地域的更为广阔、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大环境里,民族语言作为一种区域性的交际工具显然难以承担市场经济交往中的一切功能。因此,对外开放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发达国家使用的语言: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至少必须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对内开放我们必须掌握族际交际语——汉语。难以想象,一个语言封闭、工作社交语种单一的地区如何以开放的形象来面对来自国内外的投资者,一个只掌握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大学生如何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走出新疆、走向世界。从新疆的长远发展来看,汉语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媒介,而且是参与市场经济的工作语言,同时,也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新疆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我们应努力培育理想的双语社会。理想的双语社会应具备两个条件:(1)有一批高素质的双语人。这些人首先必须是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自己的母语。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如果对自己的母语掌握不好,即使汉语说得很流利,也算不上高素质的双语人。反之,对母语能熟练运用,对汉语却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也不能视为高素质的双语人。任何双语社会的形成都是先有一批双语人并在不少场合使用双语开始的。所以,要培育良好的双语社会,首先从培养双语人开始;(2)有合理的双语制度。双语制度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进步的语言制度。目前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双语现象,事实上在推行双语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推行了双语制。但是,这种双语制是否合理,则要看双语内部关系是否合理。语言不是上层建筑,更非经济基础,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进行交际的工具。就汉族来说,不论在哪个方言区,国家通用的普通话是第一位的,地方语和外国语是第二位的。就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要尊重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帮助发展和规范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同时提倡并帮助他们学习、运用族际共同语——汉语普通语。
二、在新疆高等学校实行双语教学的可能性
1.中小学汉语教材的知识容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1999年,在自治区教育厅的统一组织下,根据新疆各地语言环境的实际,重新修订了《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了初中、高中《中学汉语》教材,新的教材在知识容量上较以前的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在高中阶段;
(1)能够认读和理解甲乙丙级词5000个左右(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学的2800个词),甲乙丙三级语法652点、项(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学语法点、项)及其所涉及的甲乙丙三级汉字2200个(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学汉字1600个)。能够顺利阅读略加改动、无关键性生词和新语法点、内容及篇幅同课文类似的一般性文章,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性科普文章。有相当的跳跃障碍、查寻所需信息、了解内容梗概的能力。
(2)听力可基本满足一般性日常生活、社会交际、学习和一定范围内的工作需要。基本具备在高等院校入系听基础课程的语言能力。
(3)能够就熟悉的话题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在实际交际中,能够就一般性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话题较顺利地进行交谈,能够基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感情。
(4)能够听写由学过的词汇及语法任意组合的语句、语段,能够用汉字作简要的笔记,能够撰写一般性文章。用词较恰当,语言表达较得体,能够基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感情。
教材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及学习任务的主要依据。教材知识容量既反映出学生接受教育信息程度的层次,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学生整体的学识水平。虽然,由于语言环境、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动机、成绩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实际汉语知识和汉语交际能力与教材设计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对近几年学生入校后HSK摸底考试的成绩统计来看,学生的汉语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免修预科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2.预科阶段的汉语学习为专业课学习提供了保证
预科教学是指对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所进行的汉语教学,它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桥梁,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科阶段的任务就是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汉语基础。学生汉语水平提高的程度直接影响其今后四年的专业学习。1998年9月,自治区教育委员会召开了“新疆第二届HSK与少数民族教育研讨会”。会议回顾了HSK自1996年正式引入新疆以来的情况,分析了推行HSK的形势,并从多方面深入研究了进一步推广HSK的若干重大问题。会议建议自1998年起入校的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结业进入本科必须达到5级,进入专科达到4级,达不到者应重修预科。会后,自治区教育委员会以文件的形式转发了《会议纪要》。至此,自治区各高等院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制订了预科结业及学生获取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标准。1999年以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随着各学校党委对预科汉语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广大汉语教师深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汉语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是专为测量外国人、华侨、母语非汉语的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标准化考试。虽然它自身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但HSK的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学情况。仅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2000年5月,99级有655人参加了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三级以上为631人,占96.3%;2001年5月,2000级学生有1007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三级以上为978人,占97.12%;2002年5月,1217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三级以上者为1177人,占96.71%。根据《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的要求,三级为汉语预备教育结业及格标准,也是进入理工专业学习的合格标准。因此,可以说,绝大多数民族学生在预科结束后都基本具备了用汉语学习专业课的能力。
3.各种双语教学实验给在高等院校实行双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多年来,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一是学生汉语水平提高缓慢,二是学生数理化成绩低下。以1997年统计,区内高校录取的理科民语言考生,数理化单科成绩在50分以下的占到录取人数的96%,其中20分以下的占到了录取人数的65.38%。为了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开创民族教育办学模式,建立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生源基地,加快少数民族高级理科人才的培养,1992年,自治区教育委员会决定在部分地区进行部分学科汉语授课实验,并对实验提出了具体要求:(1)实验班学生必须在听说读写方面全面达到民汉兼通的要求,在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免上预科,直接用汉语学习专业课;(2)用汉语讲授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要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力争达到或接近一般汉族学校的中等水平。民族语授课的学科水平,不低于同年级普通班的水平,(3)为其他学校开展类似的实验和汉语教学改革提供经验;(4)1997年,自治区教委制定了实验方案,1999年,根据实验的进展情况修订并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授课实验方察》。《方案》中就实验目标、实验形式与规模、实验的基本条件、实验班的管理、实验班的教材与教学语言、实验班的课程计划、实验班的考试与升学、实验经费等作了详细说明。2002年底,已有实验班294个,学生达到13733人。根据各地实验班反馈的情况以及学生高考的成绩来看,双语授课实验班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基本达到了实验的目标。从2000年起,在国家和内地有关省区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12个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目前,在校学生已达3350名。无论是新疆各地的双语授课实验,还是内地新疆高中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与高等院校实施的双语的教学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已为高等院校的民族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可供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加强理论研究
在高等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语言问题,它是一种跨文化、有其特点及规律的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心译过程始终存在。虽然新疆存在着不同的语言环境,但进入高等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绝大多数从小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接受和使用的语言是母语。他们的思维活动和思维习惯是以母语的形式进行的,因而他们在接受用汉语传授的专业知识时就有一个心译的过程,即首先将接收到的汉语信息在头脑中译成母语,然后按母语习惯进行思维、理解,最后再次译成汉语,并用汉语表达出来,这种过程的速度取决于汉语言水平的高低和用汉语思维习惯的养成速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这种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握讲授的语速,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否则欲速则不达;(2)专业语言、母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互作用。专业对知识的表达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一本数学专业书籍与一本文学作品的表述方法有着天壤之别。可以说,各门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专业语言。普通汉语与专业汉语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而少数民族语言与专业语言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词汇的标准化问题;表述的科学化问题。这三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无疑增加了用汉语讲授专业课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协调处理好三种语言,使学生不受语言差异的影响,接受、掌握正确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正确认识学生的知识准备
自1997年全国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后的20多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就新疆高校民族招生政策、方针,教育职能部门全方位、多侧面、宽领域地给予了考虑,采取了许多措施。规定了按“民汉比例录取”的原则,从而保证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升学率。但在民族政策的照顾下,按民汉比例录取,按录取数量划线,使民汉分数差距明显拉大。1999年招生中的民族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照顾分数,保证民族考生录取比例;二是单科成绩限定在15分以上。但实际录取情况是:在理科录取的维、哈、柯族5425人中,数理化单科成绩不符合规定的有994人,占录取总数的18.32%。笔者曾对新疆师范大学99级学生的高考成绩作过统计,见下表: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汉语
地理
102.59 34.38 29.79 36.66 112.19
生物
100.02 33.6 27.88 36.87 111.2
教育技术 101.36 34.83 27.62 36.57 119.5
物理
102.76 34.36 30.72 36.61 110.06
化学
102.76 31.39 28.21 37.97 112.44
计算机
103.08 25.74 29.08 36.08 115.68
蒙(理) 87.09 22.12 23.26 31.37 127.23
中文系
99.07 19.69
62.01 64.27 96.52
历史
95.14 21.7
62.03 70.03 98.36
法经
79.74 20.13
62.24 62.79 98.84
音乐
52.27 75.74 79.19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数理化知识准备的欠缺。在高考成绩中,由自治区命题的母语语文和汉语两科分数占到了总分的近70%。知识准备主要指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储备情兄。它取决于学生先前的学习,与准备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以前所学的知识基础对后面的学习有较大影响。因此,在专业学习前,必须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欠账”,进行全面清理,除补习基础教育阶段知识的缺陷外,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引导和培养。只有这样,专业教学才能够顺利进行,民族学生才可能完成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也才能缩小民汉学生在入校时存在的差距。
3.师资问题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智能结构在教师的整体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师的劳动中影响学生时主要手段就是他的知识和能力。知识包括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广泛的文化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包括对各种影响进行加工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语言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导影响的重要工具。教师恰当得体的言语和清晰的表达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少数民族学生讲授专业课的教师应当具备以下的能力: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有正确的讲普通话的能力,用恰当的语句表述本专业所涉及的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节。如果教师不具备以上的知识和能力,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会使大量的有效信息流失,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4.教学方法问题
由于环境、教育以及汉语水平、数理化基础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尤其是汉族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认知方式、汉语言水平、知识基础等诸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科学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并贯穿于教学工作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高等院校实行汉语教学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求,正如M·O·阿乌艾佐夫所说:“懂得两种语言能扩大人的视野,他就像升腾天际的雄鹰一样目光远大,把那无边的天际都清晰地收入眼底。”
[收稿日期]200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