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组织理论看国家审计制度的有序发展_自组织理论论文

从自组织理论看国家审计制度的有序发展_自组织理论论文

国家审计系统有序发展——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理论论文,组织论文,国家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审计系统的发展只有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又不断地输出审计报告和相关的审计信息资料,才能成为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自组织系统。国家审计系统只有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才具备产生自组织现象的条件。

一、国家审计系统具有开放性

国家审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当国家审计系统内部的网络结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是一种“耗散结构”,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国家审计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意味着国家审计系统不断与社会大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如审计人员的招聘、流动与交流;审计经费的供给与支付;审计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审计程序、审计结果公开等等,这些都是系统开放性的表现。而国家审计恰恰通过这种交换,才能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下,实现自身功能,发挥自身作用,达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国家审计系统具有非平衡性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非平衡性是国家审计系统自组织形成的前提。正是因为不同的地域或同一地域的审计系统工作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才能形成一种势差,以保持其非平衡性。根据区位择优理论,国家审计系统在优势区位,即在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得到发展,而地域偏僻、经济欠发达地区落后,由于区位之间存在差异,就产生了势位,促使国家审计系统工作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的,当系统处于静稳定状态或趋于静稳定状态时,总的倾向是趋于无序和趋向平衡,小的涨落和扰动在系统本身固有的涨落回归力的作用下被阻碍和吸收,很难改变系统原有的状态和运动趋势,所以系统不可能出现新的有序结构。对于国家审计系统来说,这种自组织的动力,即非平衡性不仅来自审计系统之间的差异,即审计署与省市县地方审计工作发展显著不平衡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审计工作发展差异,也来自审计系统内部审计人员的差异性。

三、国家审计系统具有非线性作用

自组织原理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是系统有序的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复杂系统中要素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它具有互不独立的相干性、时空上的非均匀性和多体的不对称性等特点,不能简单地进行数量上的叠加,而是随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效应,形成作用对象之间支配与被支配、催化和被催化、控制与反馈等复杂的多维关系。

对于一个国家审计系统来说,如果不存在内在的非线性的作用关系,那么国家审计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就缺乏一种相互维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力量,就很难谈到发展。因此,国家审计系统构建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审计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一种自组织力量,即国家审计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国家审计系统中的要素包括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审计资源、审计方式、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内容等,这些要素之间的作用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审计人员以审计资源为依托,依靠一定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体系。

四、国家审计系统具有涨落性

随机涨落是相对于系统平均状态的偏差波动,对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起着触发、催化作用。随机涨落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原初诱因。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是通过随机涨落作用实现的。随机涨落是促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杠杆,是使系统进化阶段中更有序状态的诱因。通过随机涨落,首先是个别子系统超越常规,“认识”到其他的新的状态,而后当新的发现得到其他子系统的响应并在整个系统内得以放大时,系统就被诱导进入新的或更有序的状态。国家审计系统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向财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转变、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转变、关门审计向开门审计转变、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不断诱导审计系统进入新的或更有序的状态。

五、启示

1、促进国家审计系统的开放性

首先,审计风暴刮开了封闭已久的审计大门,审计的环境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好,审计的影响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大。实事求是地讲,就速度、广度和深度而言,开门审计的门开得还不够快,不够大,不够响。有些审计机关,虽然也在尝试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但审计项目、审定过程、审计决定执行、审计人员监督途径及责任追究的公开工作还未启动,审计公开的途径和形式还嫌单一。有的查出的案件线索虽移送了纪检监察机关,但衔接不紧,跟踪反馈不力。有的与纪检监察机关协同有力,但内部各自为政,缺乏上下左右的协调联动,结果整体作战效果不太理想。有的虽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联席会议制度,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不够充分。有的虽公布了举报电话,设置了网上举报信箱,但没有落实专人处理和反馈,功效不大。有的虽每年向人大报告审计结果,但利用各方面力量,促进制度的完善,改革的深化,有待加强。这一切都说明审计公开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很有发挥的余地。国家审计系统要积极推进和不断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其次,要加强全国审计系统交流。强调全国审计工作的整体协调,强化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关系。对于促进审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目标,科学确定年度授权审计项目计划。加强授权审计项目考核和重点抽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加强审计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不定期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等方式,研究专业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升业务层次和水平。加强对地方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并为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提供必要的师资;建立审计署与省级审计机关人员交流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省级审计机关业务骨干到审计署工作或参加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同时上级审计机关选派骨干到地方审计机关任职或参加地方的审计项目,促进沟通情况,加强交流,提高水平,锻炼干部;加强审计信息管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省级审计机关及时向审计署报送业务综合报告;审计署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审计工作情况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加强总体规划和应用指导,推动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

2、维持国家审计系统一定的势差

国家审计系统构建过程中自组织现象的主要机制是因为自组织“基核”的出现,自组织现象最初的动力只能出现在个别成员、个别事件上,即要有带头人或起始事件,与周围形成一种势差,在其作用下产生自组织动力,使国家审计系统出现自组织成长基核,最终带动整个国家审计系统的自组织现象和结构形成。这种势差一方面来自中央与地方国家审计系统和东、中、西部国家审计系统的审计资源、审计理念、审计标准、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控制等差异,另一方面来自国家审计系统审计人员发展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差异。因此,要全盘考虑全国及省市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对国家审计系统的带动,形成类似“聚集效应”。审计单位构成也要注意其层次结构,一个没有差异的群体是难以形成自组织现象的,国家审计系统的差异性是形成国家审计系统自组织的基础。

3、创造国家审计系统非线性机制

在一定条件下,非线性机制可以把一些微小的涨落放大为巨涨落而推动系统的发展。在国家审计系统中因工作之交演变为朋友互助,因审计项目合作互助发展为审计人员全面身心合作,以致形成一起讨论学习的群体。甚至国家审计系统内的一次文化活动都会成为促进国家审计系统社会风气或某种习惯的“催化剂”。非线性机制的产生依赖于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审计人员多元的社会关系。因此,促进国家审计系统职业的分化是形成非线性机制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在国家审计系统发展过程中,因审计系统内外部各种力量的影响,各审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会产生出集体运动的协同效应。由于审计人员及其审计活动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集体的协同效应又支配审计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进一步竞争与协同,从而使国家审计系统处在这样相互作用并关联与放大的循环圈之中。通过这样的互动过程,国家审计系统便经历从无序到有序,或使有序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4、把握国家审计系统随机涨落

随机涨落对实现自组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机涨落驱动了系统中的子系统在取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非平衡过程,使得系统中出现了差距,而且加大这种差距,产生对称性破缺,特别是在临界区域附近的涨落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得以放大时,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程;外部环境的各种随机因素影响系统自组织过程。自组织理论在强调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根源来自内在动力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外部环境对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作用。科学证明,任何与外界无交换关系的封闭系统,只会导致系统有序程度下降,最终趋于无序、混乱状态,从而走向“衰亡”。耗散结构论认为,系统只有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外界引入足够大的负熵流,并大于系统自向熵的产生,才会向有序方向进化。这是外部条件对系统自组织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系统演化达到临界点上时,往往同时面临多个可能的分支,系统最终进入哪个分支,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但是,外部条件对系统自组织的作用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转化为推动系统自组织演化的负熵流。

标签:;  ;  ;  ;  ;  ;  ;  ;  ;  ;  

从自组织理论看国家审计制度的有序发展_自组织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