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角贸易模式与中国的贸易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贸易论文,亚洲论文,中国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形势下,中国规模空前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受到西方媒体、学者和政府机构的指责,批评中国政府通过操纵汇率获得贸易顺差,破坏自由竞争。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在沉寂多年后重新出现。
如何解释中国进出口贸易和贸易顺差的迅速增长和扩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外商直接投资、贸易自由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内市场分割以及跨国公司对生产工序和制造环节的垂直外包等角度去分析(Wang,2003;朱希伟、金祥荣和罗德明,2005;Amiti and Javorcik,2005;Rodrik,2006;Branstetter and Lardy,2006;Swenson,2007;吴福象和刘志彪,2009)。考虑到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①,研究者提出了亚洲国际生产分工网络以及亚洲“三角贸易模式”。Lall(2000)、Srholec(2007)从新型国际生产分工的角度出发,认为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处于高技术产业国际生产分工的劳动密集的生产阶段,如加工、装配等。由于加工、装配完成后的高技术产品从发展中国家出口,从而夸大了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出口规模,进而夸大了发展中国家整体的出口规模和贸易顺差的规模。
本文试图从亚洲国际生产分工以及亚洲“三角贸易模式”角度对中国的贸易增长进行剖析,并讨论这一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参与亚洲国际生产分工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中国提供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以及政策;跨国公司及外资企业提供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欧美日提供市场。上述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推动了中国经济和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张。我们将会看到,跨国公司及外资企业是中国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主要载体。
二、中国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的行业来源
(一)出口增长的行业来源
利用下面的公式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行业来源进行分解:
表1展示了根据公式(1)的计算结果。第一,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由制造业出口增长推动,农林牧渔业和采掘业的贡献微小。第二,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增长,在1992-2009年都主要来自三个行业,即纺织、皮革和鞋帽制造业(17T19)、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32)以及办公会计和计算机产品(30),这三个行业贡献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45%左右。第三,在2001-2009年,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32)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17.99%)超过了传统的纺织、皮革和鞋帽制造业(14.92%)。
从制造业各技术层次来看,表1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推动中国出口增长的行业来源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1990年代初期,低技术制造业是推动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行业,而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低技术制造业对推动中国出口的作用正在日益下降,高技术制造业正成为推动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二)贸易顺差的行业来源
利用下面的公式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行业来源进行分解:
表2展示了根据公式(2)的计算结果。纺织、皮革和鞋帽制造业(17T19)是对中国贸易顺差贡献最大的行业,但其贡献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办公会计和计算机产品(30)对中国贸易顺差的贡献也位列前三位。
三、亚洲三角贸易模式:中国的证据
所谓亚洲“三角贸易模式”(A Triangular Trade Pattern)是指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生产并出口零部件,中国、印尼、马来西亚等进口这些零部件,并加工组装成产成品,再出口到欧美或出口回上述三个地区(OECD,2007)。按照亚洲三角贸易模式,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应为贸易逆差,而与欧美则应为贸易顺差,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证明这一点。
(一)来自整体数据的证据
图1反映了1992年以来中国与日、韩、中国台湾及欧美的贸易差额,中国与日、韩、中国台湾的贸易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而与欧美的贸易顺差规模也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及2005年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表现得尤为明显②。图1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通过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将其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转嫁给中国,从而扩大了中国与欧美的贸易顺差,也引起了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
(二)分贸易方式的证据
中国与欧美的贸易顺差规模超过了与日、韩、中国台湾的贸易逆差规模,但图1没有进一步细分贸易方式。图2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虽然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中国对欧美都处于贸易顺差,但来自加工贸易的顺差规模显著超过了来自一般贸易的顺差规模。类似地,我们还可以发现,虽然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处于贸易逆差,但来自加工贸易的逆差规模明显超过来自一般贸易的逆差规模③。
(三)分地区分贸易方式的证据
表3揭示了中国分贸易方式和分贸易伙伴的情形。从贸易总值和一般贸易来看,亚洲9国和地区是中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地,而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则是欧美国家和地区。
加工贸易的情形比较复杂。中国的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及亚洲四小龙,无论是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还是进料加工贸易,中国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进口份额都将近60%,而来自欧美的加工贸易进口份额则仅为10%左右。加工贸易出口无论是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还是进料加工贸易,有50%左右出口回到日本及亚洲四小龙,但考虑到中国香港地区20%左右的出口份额有80%要转口到欧美地区,可能仅有35%左右出口回到日本及亚洲四小龙。而出口到欧美市场的份额基本都在40%左右,考虑到来自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可能有近55%左右出口到欧美市场。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日本及亚洲四小龙是中国加工贸易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而欧美则是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目的地。这进一步证明了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将中国作为出口加工基地的分工事实。图1和表3都直观告诉我们,中国的加工贸易体现了基本的亚洲三角贸易模式:即中国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进口原材料及零部件,并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加工装配成产成品或半成品,再出口到欧美或出口回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等。
(四)中国取代日、韩、中国台湾成为欧美的主要进口来源地
亚洲“三角贸易模式”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取代日、韩、中国台湾成为欧美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我们从图3(见下页)可以清晰地看到,欧美从中国进口占其总进口的份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从日、韩、中国台湾进口占其总进口的份额则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02年开始,欧美从中国进口的份额超过日本;从2005年开始,中国已经取代了日、韩、中国台湾成为欧美的主要进口来源地。2008年,中国占欧美进口总额的份额已接近10%,而日、韩、中国台湾合计占欧美进口总额的份额不到6%。
四、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的构成及外资企业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进出口的贸易方式构成
从表4我们看到,从贸易总额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将近50%来自加工贸易,其中出口贸易的55%左右来自加工贸易,进口贸易的40%左右来自加工贸易。
中国的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全国加工贸易总额中,约75%左右来自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加工贸易中,有将近80%来自进料加工贸易,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则只占到约20%左右。
但从整体趋势来看,无论是出口贸易,还是进口贸易,中国加工贸易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而一般贸易则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份额下降较为明显,而一般贸易份额则有所上升,其原因在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原材料和销售市场都依靠国外的加工贸易受到较大冲击,而一般贸易受到的冲击则相对较小。
(二)中国加工贸易的企业性质构成
我们从表5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资企业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主体,2008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高达84.75%,进口也达到54.71%。1997-2008年,中国出口加工贸易平均76%,进口加工贸易平均55.4%来自外资企业。从变化趋势上看,出口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的份额不断上升,从1997年的64.06%增加到2008年的84.75%,可以认为中国出口加工贸易基本都来自外资企业。
(三)中国贸易差额的来源:分企业类型和贸易方式
从表6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全国的贸易顺差,从企业性质来看,主要来源于外资企业和其他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而从贸易方式来看,则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不同性质企业的贸易差额来源的方式非常不同。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显著的来源于加工贸易,而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则主要来源于一般贸易,国有企业的一般贸易则呈现出明显的逆差。
表6显示出中国贸易顺差突出的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特征。
(四)中国外资企业的主要来源
从图4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占中国外资的60%以上,是中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正是日本及亚洲四小龙通过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方式,在中国投资建厂,建立生产和出口加工基地,从而将其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转移为中国对欧美的贸易顺差。其结果是夸大了中国出口和贸易顺差的规模,特别是与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规模,同时也增加了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贸易争端,扩大了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严重恶化了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
学术界一般从汇率低估、融资壁垒、过度储蓄和内需不足以及比较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结构性问题出发去分析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成因。本文则从亚洲三角贸易模式的角度出发去揭示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真相。研究发现,通过参加亚洲三角贸易模式,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通过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在中国建立生产和出口加工基地,从而将其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转移为中国对欧美的贸易顺差,扩大了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恶化了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亚洲三角贸易模式夸大了中国出口和贸易顺差的规模。正如Amiti和Freund(2008)指出,尽管从贸易统计数据上看,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以及整体的出口规模和份额都在迅速上升,但由于处于国际生产分工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其出口的技术含量没有增加,比较优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①如1981-1990年,中国年均出口的18.66%来自加工贸易出口,年均进口的17.12%来自加工贸易进口,中国对外贸易的加工贸易特征尚不十分突出。然而在1991-2000年,上述比重分别上升到51.59%和42.73%:2001-2008年,年均加工贸易出口份额进一步上升到53.30%,年均加工贸易进口份额下降到39.13%,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加工贸易特征显得十分突出(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9》)。
②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这一趋势有所改变。另外,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引起了西方国家的不满,中国为减轻贸易摩擦扩大了进口规模,这也降低了中国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规模。
③Gaulier et al.(2007)从产品生产阶段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亚洲经济体和欧美国家的贸易差额,发现中国与亚洲经济体的中间产品(半成品及零部件)贸易存在巨大的逆差,而消费品贸易则存在巨大的顺差。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亚洲经济体的贸易存在较大的逆差规模,表明中国与亚洲经济体的中间产品贸易的逆差规模大大超过了消费品贸易的顺差规模。与此不同的是,中国与欧盟及美国的中间产品贸易比较平衡,而消费品贸易则存在巨大的顺差规模。从总体上看,中国与欧盟及美国的贸易都存在较大的顺差规模,表明中国对欧盟及美国的贸易顺差基本来自消费品。
标签:三角贸易论文; 亚洲四小龙论文; 贸易顺差论文; 加工贸易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台企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一般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