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分裂症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胡邵仑

(邵阳市脑科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精神分裂症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认知行为干预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5个月及10个月时的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以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情况。结果:治疗干预前,两组患者的ITAQ、PSP和PANSS各项因子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ITAQ评分、PSP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和PANSS总分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5个月和10个月,观察组患者的ITAQ评分、PSP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和PANSS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疗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8-0074-02

精神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慢性精神分裂症常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社会功能缺陷[1]。因此,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进行积极有效地治疗非常重要,意义非常。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药物进行控制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效果,但在临床中经药物治疗后,仍有20%~30%患者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认知疗法对于焦虑抑郁谱系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它是一种心理疗法,被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认知疗法也逐渐的被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发现,认知疗法可以增强患者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增强患者的社会支持和服药依从性,减缓患者的病情症状[2]。因此,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采用药物治疗结合认知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43.5±3.8)岁,病程8~45个月,平均病程(43.2±2.7)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4~53岁,平均年龄(44.1±3.2)岁,病程10~46个月,平均病程(43.7±2.5)个月,患者入选及排除标准:(1)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排除伴精神发育迟滞或脑器质性疾病;(3)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4)排除严重衰退或冲动兴奋不合作以及自知力缺乏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认知行为干预疗法治疗,具体的措施是:(1)建立个体认知治疗疗法治疗干预小组;(2)针对导致症状持续存在的因素,发展应对策略;(3)帮助患者理解疾病及其症状,应用“应激易感模式”;(4)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带来的困扰与应激,应对症状;(5)处理患者的自我的负性评价和情感症状,识别患者的自动思维;(6)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发展应对症状恶化的策略,降低复发危险性。

1.3 观察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5个月及10个月时的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以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情况。其中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是测断疾病恢复程度和评价重性精神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征,主要用来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服药的态度。评分标准:0-没有认识;1-部分认识;2-全部认识,分值越高自知力恢复越好。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分别为自我照料、个人和社会关系、工作和学习、干扰及攻击行为四个项目评定患者对于社会功能损害情况。分值1~100分,分数越低表示社会功能损害越重。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由阳性症状群量表、阴性症状群量表、一般精神病理学量表构成[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ITAQ和PSP评分比较。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治疗干预前,两组患者的ITAQ、PSP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ITAQ评分、PSP评分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5个月和10个月,观察组患者的ITAQ评分、PSP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治疗干预前,两组患者的PANSS各项因子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和PANSS总分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5个月和10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和PANSS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疗法,通过整合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构成,目前已成为国际心理治疗的主流范式。多项研究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对多种精神障碍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这其中就包括精神分裂症,而与药物治疗共同进行,则能够有效地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对自身症状的认识能力,从而改善和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强化自知力,进而提高疗效[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ITAQ评分、PSP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和PANSS总分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干预后5个月和10个月,观察组患者的ITAQ评分、PSP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和PANSS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方面,认知行为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改善惯性思维模式,矫正非理性认知,使患者在生活中认识到良好自我管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5]。学习并掌握的认知和行为应对技能有助于增强患者对应激的应对,促进其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进而增强其一般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疗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齐鑫.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4):109-110.

[2]阮晓晶,周芳珍.奥氮平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2):1576-1578.

[3]李娜.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及院外康复的促进作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5,(2):127-129.

[4]范勇,赵蕾,孟祥军.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6,6(6).

[5]王志强,郭志华,憨广伶.认知行为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16-19.

论文作者:胡邵仑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  ;  ;  ;  ;  ;  ;  ;  

慢性精神分裂症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胡邵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