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从复旦学生到中国税务王_郭广昌论文

郭广昌:从复旦学子到中国纳税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旦论文,中国论文,学子论文,郭广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2008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榜”出炉,在此次中国富豪榜中,复旦大学有12位校友入围,与浙江大学并列第二,郭广昌成为复旦大学上榜人之一。

郭广昌和他领导的复星团队一直在试图探索破解一个世界级的商业难题:逆“专业化潮流”而动,打造一家多产业控股型公司。房地产、生物医药、商业、钢铁、金融等领域,无不闪现着复星强悍的身影。

敢于冒险 选择多元化战略

这位出生于浙江东阳,学在复旦哲学系的人似乎更深地沉迷在独属于他的精神世界和未来的图景里。于是,郭广昌和他的团队选择了“将多元化进行到底”。

在复星国际上市庆祝晚宴上,王石的出现颇耐人寻味。四年前,他曾这样不点名评价郭广昌这位竞争对手,“有的企业又做钢铁又做房地产,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而现在他似乎认可了郭氏的多元化战略。

郭广昌已不屑于再来讨论“多元化陷阱”的问题,他很理直气壮的打出了“最彻底的多元化,最彻底的专业化”的大旗。

郭广昌的投资地盘涉足生物制药、钢铁、房地产、矿产、信息产业、商贸流通业、金融、汽车和传媒等多个领域,直接、间接控股和参股的公司超过100家,其中8家为上市公司。而医药、房地产、钢铁、商业零售4大板块为复星集团的旗舰产业。所以你很难锁定郭广昌的主业是什么。

但四年前的宏观调控让郭广昌记忆犹新,在面对德隆系崩盘,托普、啤酒花事件之时,他也曾问计杰克·韦尔奇,后者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如果说你对企业有信心的话,那么我想你最好的回应就是拿事实来说话,拿出一个非常好的业绩。”

郭广昌和其他复星领导层集体决策选择了透明化,事实证明,复星系有惊无险地打了通关。

“复星创业以来的第一个本命年过去了。可以用百感交集来形容过去一年的感受。”回顾2004年,对内,郭广昌曾如此表示。对外,在出席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并作主题演讲时,郭广昌第一次公开“呼吁宽容”,第一次提到“感恩”。

“感冒和癌症是不一样的”,郭广昌后来这样认为,在他眼中,2004年只不过是复星的“体检年”。

但这件事并未改变郭广昌的选择,在他瘦小的身材里、随和的外表下始终透露出一种强势与坚硬,他对自身认定的价值与原则近乎偏执、且不惮于张扬的维护。“郭广昌非常理性,能够全面、辨证地看问题,他对于企业非常重要”,创业五人组之一的汪群斌这样评价这位领袖。

这位出生于浙江东阳,学在复旦哲学系的人似乎更深地沉迷在独属于他的精神世界和未来的图景里。于是,郭广昌和他的团队选择了“将多元化进行到底”。

复星的结构、团队、文化,无不打着“多元化基因”的印记。“复星才两岁时就同时搞了两个产业,所以复星的多元化在我们创业之初就种下了‘因’。我们创业虽然只有15年,搞多元化已经13年了,我们对多元化里面会遇到的问题、多元化需要的资源与结构支持,体会得特别深刻。”

郭广昌继续了他的资本扩张步伐,复星不断地以参股或者控股的方式投资于企业这个“产品”,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公告,越来越多的与各地国有企业合作的仪式,都在说明一件事情:以整合者面目出现的郭广昌,开始提速实施其多元化扩张的战略。

而现在,郭广昌考虑更多的是整合复星系旗下资源。对复星的未来,郭广昌的思路很清晰:整体上市之后,他会把复星集团各单元分拆上市,从香港和内地的两个资本市场获取更多的资本,来构筑他下一个产业整合计划。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就要彻底的多元化,而做企业经营,就要彻底的专业化。”郭广昌的解答似乎离真理更近一些,因为复星是比较幸运的,到目前为止,复星几乎没有大的投资失误,资金链越做越好。

嗅觉灵敏像猎犬般捕捉机会

“现在有些人把复星说成一个神话,给人的感觉是,好像这帮人运气特别好,摔了一跤,都捡到了金子。没那么容易,很辛苦的。复星过去15年来最大的成功就是抓住了机遇。”

有人说,郭广昌的创业史是一个神话。人们通常将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率领的复星集团旗下的所有产业,统称为“复星系”。

“复星过去15年来最大的成功就是抓住了机遇”,在郭广昌看来,改革开放后,中国有四次机遇,最早的开放搞活,出现了很多个体户;然后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知识分子可以下海办公司;第三次就是资本市场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让一些业绩不错的公司特别是民营企业有了机会;第四次是1998年国有企业退出非竞争性行业的机会。

“后面这三个机遇,复星全部都抓住了,也就造就了今日的复星。”郭广昌说。

2007年7月16日,复星国际香港成功上市,融资132.7亿港元,成为当年香港联交所第三大IPO,同时也是香港史上第六大IPO,复星集团成为中国最大民营企业集团。

通过上市筹得巨资的郭广昌又一次显得与众不同。“复星希望未来从行业领先迈向行业领袖。”短暂的兴奋过后,郭广昌如此憧憬。

当年筹划创业时,刚刚大学毕业的郭广昌也曾憧憬过。尽管那时的他还没有财富,对未来也似乎没有清晰的轮廓,不过他有知识和激情,有另外四个志同道合的伙伴。

当初,复星可以说是除了知识别无长物,复星前身广信科技成立时的10万元,其中3.8万还是郭广昌准备出国留学的钱,但是还没等签证下来,郭广昌就改变了主意,萌发了下海办企业的想法。这与当时还在复旦大学校团委当调研部长的梁信军不谋而合,那时刚留校的他很苦闷,正在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实现理想。

几个复旦学子一拍即合,迅速成立了广信科技。在复旦团委的时候,郭广昌多次带着学生搞市场调研,但以前的调研主要是为了得出一个学术结论,现在的市场调查可是为了生存发展。他骑着自行车不断地去找项目,太阳神、乐凯胶卷、天使冰王等诸多品牌成为公司的客户。公司成立10个月,居然就赚了第一个100万元。

接下来做什么?街上的咨询公司、调查公司越来越多,利润也越做越薄,郭广昌想自己做产品,先后搞过彩色火焰蜡烛、咕咚健身糖、婴儿尿湿报警器,但都不成功。眼看着赚来的钱越来越少,郭广昌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

郭广昌在“赢在中国”做评委

这时,郭广昌突然发现了一个机会——郊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房子卖得不是很好。于是,他决定做房产销售。当时卖房子只是在工地附近挂块售楼广告,郭广昌率先在报纸上登广告,有时也做夹报广告和邮递广告,房子也不是一栋栋地卖给企业客户,而是一间间、一套套地卖给个人消费者,现在看来很平常的办法,在当初却很新鲜。为把当时一些“海归”的家庭情况打听清楚,他们还跑到出入境管理部门去查,把广告送上门,结果房子的销售量一下就上去了,复星赚来了第一个1000万元。

有了资金后,郭广昌和他的创业团队慢慢找到了市场的感觉。1993年上半年,他们决定放弃房产销售业务,回到母校搞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开始迈出介入生物医药产业的第一步。

在合作方式上,复星提供基因诊断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医院提供场地,利润两家分成。两年后,复星从PCR上,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

十五大召开后,中国民营经济地位得以确认。1998年,复星集团第一家上市公司复星实业在上海挂牌上市,募集到3.5亿资金。

“现在有些人把复星说成一个神话,给人的感觉是,好像这帮人运气特别好,摔了一跤,都捡到了金子。没那么容易,很辛苦的。”郭广昌认为,复星的成功在于对机会有着猎犬般的灵敏。

不管是不是神话,复星的路是走出来的,15年的快速健康发展,复星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尽管也曾遇到过一些挫折,复星不仅没有被击倒,反而在逆境中学会了应对和坦然。

长袖善舞玩转资本魔方

“资本好像是水,一个产业就像是鱼。水少了,鱼养不活,而如果是洪水,就会把鱼冲走。复星就是要在产业周期的变动中发现企业的价值。”

短短15来年时间,郭广昌的个人财富从3.8万元激增到300亿,其精巧的资本运作足以让人称道。

复星最开始发家是在医药行业,但郭广昌马上觉察到了房地产行业存在的投资机会,因此在90年代就开始投资房地产。而当时,很多事情现在想起来几乎匪夷所思,上海的房子居然都卖不动,最后政府只好出台房款抵扣个人所得税的政策鼓励居民买房。之后的情况,大家都已知道,上海房地产市场在进入2002年后火爆得不得了,长三角的资金都蜂拥入上海买房,提前埋伏好的复星在房地产行业大赚特赚。

2002年开始,复星又意识到钢铁行业未来的巨大机会,因此趁钢铁行业尚在低谷期,就果断收购南钢股份。当时南钢生产280万吨钢,年利润不足3亿元;改制后,南钢的产能翻了一倍还要多。

2003年开始,复星又开始收购山东生产黄金的招金矿业,黄金自2006年后果然大幅暴涨,复星又在黄金上大赚一笔。

2003年初,券商业还处于低谷,股市的下跌使各家券商都亏惨了,券商不断爆出问题,很多人对券商股唯恐避之不及,而郭广昌却在这时候成立德邦证券。这次,郭广昌又赚得钵满盆满。

这些业绩给了郭广昌充足的底气驳斥外界的偏见,“一些人讲来讲去就看出我们很懂得财技,很懂资本市场,其实如果离开了复星含辛茹苦地培养这些产业,含辛茹苦地去创造利润,含辛茹苦地一步步提升我们的管理,资本市场会认可你吗?不可能的。”

回头看郭广昌的每笔投资,都是在行业处于低谷期时,力排众议,以独特的眼光果断出手,最终都赚发了。复星就是靠郭广昌的这种眼光成长起来的。这种“反周期投资”的理念,完成了从白手起家到拥有多家资产关联的上市公司、100多家关联企业的蜕变。

“资本好像是水,一个产业就像是鱼。水少了,鱼养不活,而如果是洪水,就会把鱼冲走。复星就是要在产业周期的变动中发现企业的价值。”郭广昌说。这让人想起李嘉诚的投资,李往往不是行业的最先进入者,但是一旦时机合适,就可以凭借资本的优势迅速发力,成为领跑者。

稳定团队保持创业五人组

多年来,追随郭广昌的骨干人马异常稳定,这位财富英豪的理“才”智慧到底有何奇妙之处呢?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看来,大而化之,领导人有这样两种类型:一为孔雀型,以个人魅力取胜;一为老虎型,以发号施令树威。按此分类,郭广昌属孔雀型,不管他风吹雨打,追随者始终不渝。

复星医药旗下的重庆药友公司

这让人不免想起了史玉柱。在巨人,史玉柱负债不能露面时,是他的“四个火枪手”在撑着;在复星,郭广昌为首的“五剑客”更是始终如一。两位明显“道不同”的创业英豪可谓殊途同归。

在领导魅力上,郭广昌颇为不俗,且是个先知先觉者。创业初始,他就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青年人最需要的并不是什么个人英雄主义,而应该是集体英雄主义。我们这些人在能力上可能每人只能打70到80分,但是我们要做的是能力的加法和乘法。在复星,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培养出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企业家群体,打造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创业团队。”郭广昌不止一次地说过这番话。

与团队中梁信军、汪群斌、范伟等复旦遗传学毕业的人相比,专业性不强、但综合素质和情商颇高的郭广昌反而占了优势,成了最具领导力、当之无愧的一把手。五个人就像五根手指,哪根也少不得,“五根手指攥紧就是一只铁拳!”

当年推举郭广昌做领头人时,复星的“二当家”梁信军表示,郭广昌的优势是情商高,能很好地整合与协调团队。在战略思考上,每次当一件事达到一个水准,觉得可以歇一口气的时候,郭广昌都能提出一个新的像大山一样的目标。

“几个人出去,如果其中一个人认路的话,我从来不问怎么走,就跟着走;当没有人知道该怎么走的时候,我一定会努力寻找该怎么走。”戏言自己“哲学没有读懂,又没有其他专业知识”的郭广昌,非常清楚哲学带给自己的优势。

“企业的发展像一条河,像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我们每一个人正像河中的一滴水,无论是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能找到自己汇入的位置。”这是郭广昌对复星标语“汇聚成长力量”的形象比喻。郭广昌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用人哲学:“拜师”,把引进人才当作引进“老师”。“要有一种包容的文化,把多个产业做好的前提是人,能不能把多个产业的人才,融合到一起,这是根本之根本,需要文化去凝聚,去团结。”

郭广昌早已习惯在压力下生活

郭广昌看重职业经理人和空降兵。这样一来,如何保证经理人的忠诚和效率就变得尤为重要。郭广昌认为,必须辅以监督,有监督自然也就得有明确的授权,否则就会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在复星,只规定不许干哪些事,其他的由自己把握,只要不越“红线”就可以。郭广昌始终把人才作为资产来管理,把好人才资产的保值增值关,在企业资产表中建立“人才报表”,像保管有形资产一样,“领用”、“维护”、“保管”好人力资源,取得人才投资的最高收益率。

这些年来,复星一路狂飙,中高层人才的流动率却一直保持得很低,正缘于这样的理念。

承受重压不断拓展企业疆土

上市融得的132.7亿港元如何花出去?如何让投资者来“汇聚成长价值”?如何创造复兴新的辉煌?

眼下的郭广昌,已经不再是体味着成就感,“感觉也就好了两天,现在只剩下一样东西,就是压力。”

郭广昌对李嘉诚的推崇是众所周知的。在他看来,李嘉诚在整个财务模型的运作上,永远让自己处于有钱的状况。如果资本市场好,他就在资本市场融资,如果债券市场好,就在债券市场融资,郭广昌一直关注着这样的做法。他说:“企业要追求多层次融资的能力,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资本便宜的时候买资本,在资产贵的时候卖资产。”

郭广昌以前是一半时间在出差,现在是三分之二时间在出差。为什么要这么忙?他说,因为股东用钱投了你的信任票,你就得把这些钱变成能赚取利润的资本,去运作它。你如果让它躺在那里睡觉,你的投资人肯定不满意。

但问题是,上市融得的132.7亿港元如何花出去?如何让投资者来“汇聚成长价值”?

复星国际上市时,招股说明书中信息显示,公司将把注意力集中在钢铁行业整合上,希望成为“中国高度分散的钢铁行业的积极整合者”,甚至成为“中国的米塔尔”。而如何有效“整合”则成为上市后郭广昌的关键任务。

复星国际计划将上市集资所得的20%用作投资钢材、医疗及零售业务;15%用作投资原材料供应业务,特别是铁矿石及焦炭业务,15%用于金融服务业及其他策略性投资。“复星的投资取向很简单:首先是低风险。在整个行业最不好的时候,这个企业在这个行业里面还能活下来,而且活得不错,就值得以较好的价格投资。再者,要学会卖东西。我每次卖时都不是最高点,但没关系,只要卖掉后,再买进便宜的东西就可以了。”投资这点事对郭广昌来说,似乎总是很简单。

善思辨的郭广昌,新奇的想法从来不断。复星的员工说,老板的学习能力特别强,而很多时候压力对他来说,更是一种动力。“我们这些人已经习惯了在压力下生活”,郭广昌说。

标签:;  ;  ;  ;  ;  ;  

郭广昌:从复旦学生到中国税务王_郭广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