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新提法,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要求,具有不容低估的时代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和谐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从阶级斗争——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轨迹,可以看出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社会目标。这就是:只有经济社会和谐,才能充分挖掘潜力,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因经济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从而团结全体人民更快地实现既定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各阶层和谐相处,不因各阶层的矛盾引起的相互倾轧造成资源的浪费;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

从历史上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激发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之道。在成为执政党之后,就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并且尽可能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体制内,求得稳定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是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新社会阶层,而且人们的职业、身份也经常变动。二是出现了新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行业之间与群体之间差距成为突出的问题,并且因此而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保持港澳特别行政区长期繁荣稳定是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我们还要在诡谲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执政党就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集起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的意志、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人的内在创造性激发出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从更宽的视野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着眼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眼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在争取实现前一种发展结果,避免后一种发展结果。

还必须看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条件。不说别的时期,就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在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的形势下,都不可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水到渠成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国内外形势总体上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比较有利。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是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全党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把中央精神和广东实际结合起来,突出强调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出了极富特色的建设和谐广东的目标和任务:创造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建设和谐广东。

1.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首先,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贯彻执行。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我们需要创造型劳动、创造型知识、创造型人才。倡导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建立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社会财富是在劳动和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种要素相结合过程中创造的,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观念和创业机制,继续激发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产生更大的效益。

因此,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以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

执政方略归结起来就是:激发活力,尊重创造,鼓励成功,肯定财富。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要强化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统筹兼顾地协调社会利益和动员社会力量。党通过全局调控和利益协调,有效地整合社会的组织、体制、机制和观念,正确反映和兼顾所有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尊重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既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构建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谐发展,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要寻求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促进公平与正义,不断把社会各阶层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反映到执政政策中,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开辟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的合理通道,尤其是向上流动的通道,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实现良性、公正合理的互动。主要通过政策平等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所有人都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关注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同时,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预防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高度重视各种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不断巩固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纠纷。

3.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应该体现在:不断加强公共政策的规范性,提高政府引导和控制社会的行政管理效率,并加强对公共政策决策的约束与控制,以政策与规则来保证社会管理中的秩序,尽快完成社会管理中由个人信任向制度、政策信任的转型;加快社会管理部门的专业化建设,合理分工,各司其职,互相协作;明确与强化政府功能,建立国家与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模式。因此,应该不断加强与推进社区建设,促进社团、公共组织的良性发展;加强对社会公共管理机构的宏观监督,以公正、公平、公开的理念促进社会公共管理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完善如听证制度、招标制度、专家参与等较为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措施,减少公共决策的失误;完善公共管理的应急能力和应急处理机制,增强社会管理中的风险预警系统。

4.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大前提。按照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让人民群众普遍得到实惠,从源头上化解不稳定因素。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探索维护稳定工作的规律,创新维护稳定工作机制。

5.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是执政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联系、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渠道,对执政地位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民主的方法,以协调沟通的形式来增强党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尊重群众的表达自由,建立健全完善的群众意见表达机制,使群众的意愿能够真实、迅速地反映到决策机构。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自觉接受群众的政治监督。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以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富裕安康。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善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积极性,调动地方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不能一切事都由中央包办、政府包办、领导包办、上级包办,要让群众想办法、社会各方面想办法。

标签:;  ;  ;  ;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