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难点--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建议_语文教育论文

解决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难点--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建议_语文教育论文

破解中小学语文教育之困——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小学语文论文,对中论文,语文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已走过十余年,在语文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材编写、教师培养、教学方式和评价考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为进一步适应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我们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深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正视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

      自语文学科分化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一直存有分歧。语文独立设科之初提出语文教育工具观,改革开放后提出语文教育人文观,还有诸如“认识论与存在观”“语文唤醒教育观”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语文教育的多重特性,促进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困惑,特别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等问题,都与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有关。

      与此同时,对语文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语文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同样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尤其是对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各执一词。有的提出,语文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可分为语文学科知识要素和语文活动内容要素;有的提出,语文教育应包括实质性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论知识(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育智、育德、育美的价值知识);还有的将语文教育知识分为人文知识、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知识、语文思维知识……众说纷纭,莫衷一词。

      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脱节问题突出

      目前,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在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方面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纵向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语文教育缺少统筹;二是横向上,语文教育诸环节未能有效贯通,课程、教材、教学及考试与评价等方面缺少相互照应;三是诸环节内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筹意识,表现为教育目标与内容不一、语文课程与相邻课程分离、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四是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与实践者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

      各学段语文教材编写缺乏统筹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各学段教材编写缺乏统筹,学什么、学多少没有整体规划;二是教材内容不具体,选择随意;三是选文没有相应标准,经典意识弱,“文白”比例、“中外”比例不定;四是语文知识学习未受到应有重视,且与语文能力训练未能有机融合;五是教材内容循环编排,尚未形成有序的能力训练梯度;六是教材同质化倾向严重,呈现方式单一,缺少特色。

      语文教师培养缺乏有效机制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语文教师选拔制度与合格语文教师标准缺失;二是缺乏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机制,目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整体偏低;三是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缺乏特色,实践课程少,专业训练针对性不强;四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缺乏整体培养规划;五是缺乏专业发展的认同感与成就感,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职业情怀趋淡。

      语文教学没有很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主要原因为:一是语文教育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三维目标”被任意分解;二是教学内容不够具体,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训练及人文素养熏陶未能有效体现;三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够恰当,“教”的方式游离了语文教育本体,“学”的方法有违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课堂教学过度使用多媒体,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和表演课;四是课堂教学形式化较重,语文教育的审美鉴赏、情感熏染、思想启迪等作用被忽视,使极具诗意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削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考试与评价没有很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评价观念偏离学生;二是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手段与方法不够明确;三是考试与评价缺乏有效机制;四是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建议

      针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此逐一分析,具体包括7个方面内容: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历史经验、语文教育整体设计、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教学以及语文考试与评价。这7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构成有机整体。语文教育观是统帅,传统语文教育经验是依据,整体设计是核心。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只有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科学论证、有序开展,才能真正实现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素养及其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愿景。

      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

      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前提。针对语文教育观认识上的分歧,我们提出,从语文教育本体出发,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强调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必须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教学目的,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指向和基本立足点。

      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语文教育目标:一是语用目标,即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二是素养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这两个构成要素是融于一体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这里所指的“语言文字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语文素养”有重合,但又有区别。前者限定于“语言文字”,后者是没有限定内涵的泛语文概念,可有多种阐释。“语言文字素养”更适应于语文教育目标的核心指向,以避免语文教育目标的虚化和泛化。

      在此,我们以语用观为依据,提出语文教育语用目标和素养目标,并确定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所指向的内容与本课题确定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是一致的。

      借鉴历史,继承优秀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为当下语文教育改革提供参照

      古代语文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师标准、教育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教育理念上,提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并重”“启发引导”“培养兴趣”“切磋讨论”等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在教师标准上,特别重视教师的品德和职责,要为人师表;业务上能温故知新,博古通今;懂得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一是识字教学,提倡识字优先,先识后写、识写分离。二是阅读教学,特别重视经典作品的熟读背诵和涵泳体味,不仅对阅读文献进行语言文字的疏解,更有“道”的阐发,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三是写作教学,强调多读多记,增广见闻;强调熟悉多种文体的写作规则;强调写作训练需持之以恒,千锤百炼。

      相较于古代的语文教育,近现代有了独立的语文学科,经过百余年的探索,有些观念需重新审视,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在语文教育的性质与目标方面,发生了三次大的论争,从“文与道”到“工具与思想”“科学与人文”,再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为今天语文教育目标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语文教育内容组织方面,民国时期尝试开设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以语言、文学、文章组织语文教育内容,并进行多种语文教育实验探索。在语文教材编写方面,民国时期语文教材编写多元化,涌现出一批面向学生、能力导向、体现语文学习规律的教科书,比如1935年叶圣陶、夏丏尊编辑出版的《国文百八课》等。在语文教学方面,强调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科学安排各学段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使纵向衔接、横向贯通

      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整合语文教育的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贯通语文学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打通语文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其有效衔接、有序过渡。

      一是要以正确的语文观为指导,借鉴语文教育历史经验,遵循人的成长规律、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规律以及语言学习规律,对语文教育进行整体设计,使其形成纵横交叉、互为一体的语文学习体系。

      二是纵向上,从语言学习出发,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育目标与内容,使语文能力训练有序上升,阶段性目标清晰明确。小学阶段侧重语言的积累及其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侧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能力的训练;高中阶段侧重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批判精神的培养。

      三是横向上,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之间相互协调与统筹。语文课程建设要科学、合理,课程内容要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内容互为一体,语文教育实践诸环节之间有效贯通。

      四是创建协同机制,搭建语文交流平台。促使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之间有效沟通,确保语文教育观念相益、成果共享、步调相协,提升协同能力和教育效果。

      注重各学段教材编写的整体性,让语文教材成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语文教材必须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出发,系统安排语文教育的内容,使中小学语文教材一体化;协调与统筹教材中语文能力维度之间的关系,形成以“读”为中心,以“写”为出发点,使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

      一是关于选文。选文是语文教材编写的首要环节,也是评价教材质量最重要的标准。选文首先要文质兼美。“文”美,即选文语言要准确、规范,合乎汉语言的表达方式;“质”美,即选文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民族性与时代性。其次,选文形式要丰富多样,兼顾各类文体,涉猎古今中外。再其次,选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特点。要合理考虑选文的比例与功能。可借鉴我国历代及国外母语教材的经验,文学作品多注重经典性,实用文章多注重示范性,写作例文多注重模仿性,以适应学生学习和现代生活的需要。“文白”比例,建议从小学到高中,选入文言文总数不少于100篇(段),古诗词不少于200首。古诗文占全部课文的比例,建议小学不少于15%,初中不少于30%,高中不少于45%。外国选文比例,建议小学高年级不少于20%。此外,建议中小学语文教材规定必读书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良好的阅读风尚。我国语文课程标准虽有课外阅读的要求,但不仅阅读量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且连这个低标准也远未落实。

      二是关于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知识和文学常识等,它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中小学语文教材要科学安排语文知识的学习:以语用观统领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过去以语法为重点转向以提升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突出语言运用,根据需要有目的地介绍相关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语文知识随文编排,自成系统。通过介绍、分析、比较、归纳等,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成动态的语文能力。

      三是关于教材编排方式。语文教材编排应体现科学的训练系统,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周密的训练计划、系统的训练内容、科学的训练方法。在编排上应体现系统训练的思想,以能力训练为中心,听、说、读、写融为一体,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内容;运用现代科学系统的方法,采取知识分类、能力分级、训练分步等形式,力求使各项训练在纵向发展与横向配合上,都有相对合理的内在联系。

      着力于语文教师的培养,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学素养与学科能力,增强其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如何选拔、培养培训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学素养与学科能力,增强语文教师职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语文教育,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关于师范院校语文教师的培养。师范院校要突出“师范”特色,增强对语文教师培养的力度,让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培训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主阵地;调整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从学科层面强化语文教师课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取向,培养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学素养与学科能力,夯实专业基础;注重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吸收新知识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加强综合性与实践性,以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向语文教学知识和能力转化。

      二是关于语文教师职后培训。科学设计职后语文教师培训课程;营造网络学习环境,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推广名师引领的校本研修课程,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的双重提升;培育一批集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为一体的高水平培训基地,系统承担各学段语文教师的培训任务,使语文教师培训专业化。

      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讲究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要切实落实好语用观,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创设富含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是要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语用观,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及其运用能力。科学体现三维目标,在知识教学中提升能力,在知识学习与方法的引导下,获得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二是要讲究教学方式与策略。善于借鉴优秀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和良好的语文教育方法;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语文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三是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理解作品的情意,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学习行文运思之技巧。引导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学语文,更要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重视考试与评价的导向,让考试与评价成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航标

      要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时效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

      一是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观念。基础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语文教育考试与评价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是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作为考试与评价的依据,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虽然专设“评价建议”,但并没有形成系统、清晰的评价体系。在此,可以国际语文教育评价体系为借鉴,如美国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阅读素养评价体系和“6+1 Trait(要素)”作文教学评价体系。2013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构建的虽然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对语文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不无启示。

      三是建立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这方面类似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已由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着手进行规划,如《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的实施意见中,评价内容共10个方面,其中“学生学业水平指数”由三项具体指标组成:一是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二是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三是学生学业成绩均衡度。

      此外,由于高考处于各种考试链顶端,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建议语文高考改革需从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两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提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比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节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扩大高中语文教育在高考中的地位,提高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在高考中的比重。二是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与语文高考应实行功能区分。确保语文高考内容的综合程度和考核的能力层级明显高于学业水平考试,使作为“常模参照”的高考和作为“标准参照”的学业水平考试真正各司其职,互为参照,为高校自主招生提供考生完整的语文学习信息,实现语文高考改革和创新。三是语文高考命题应加大文化经典的考查力度。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加大对文化经典考查力度应成为改革的大方向。

标签:;  ;  ;  

解决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难点--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建议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