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黑龙江省宝泉岭管理局江滨农场学校教师
点 评:黑龙江省宝泉岭管理局江滨农场学校骨干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点评:教师掌握了课标要求的内容,并能够分析透彻,为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学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教材分析: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让学生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优势: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比较强,因此在学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了解桂林山水的迷人景色。
劣势:本课最后一段中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较难把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桂林山、水特点的基础上去理解。
(点评:教师对学生了解深入,注重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分析,能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中指出:“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材分析中要求“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让学生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点评: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功地引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学习目标:
(1)通过抓住“奇、秀、险”这三个表示山的特点的词,并辅以简笔画,能背诵课文后两小节。
(2)借助多媒体、想像画面、配音朗读等方式能概括桂林的山的特点。
(3)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巩固“抓特点、用对比”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点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三维目标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学标。(预设时间2分钟)
1、欣赏桂林山水人美景,请学生说说桂林山水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漓江的水,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看看桂林的山。
2、出示学标 :(1)我能说出桂林山的特点。(2)我会用本课的写作手法描写一处景物。
(点评:有声有色的影像给了学生直观形象的情景,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使之对课文学习产生期待。)
二、学法迁移,自学第三自然段。(预设时间19分钟)
1、回顾学法。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漓江的水的方法。(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用横线画出来。②作者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出示学习要求: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用横线画出来。
②作者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全班交流:
(1)“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有的山像什么?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书童,有的像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2)“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3)“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适时板书:奇、秀、险)
(4)体会桂林的山与众不同的。(从“却”字体会用词的准确。)
师问:泰山和香山是什么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为什么写泰山和香山?(突出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却”字。)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读、同桌合作读、配乐读)
(点评:通过朗读,并欣赏桂林的图片,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前提下,加深了对桂林景色的体会。使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还领略到了自然美,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
5、我当小导游。
播放桂林山水风光,请两名学生当小导游,把桂林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
6、谈谈值得学习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
(点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阅读—精读中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因而本环节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细读、理解、品味、体会,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句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而学习课文表达方式,为后面展开语言练习奠定基础。)
三、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自然段。(预设时间9分钟)
1、播放影片片断: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情景。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出示句子:“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是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什么样的水?
3、再进一步启发: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的景色,除了山水之外,再仔细看看,作者还描写了什么景物?(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竹筏小舟——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4、引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首尾呼应,概括全文)
(点评: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意境的美。)
四、归纳总结,谈谈收获。(预设时间2分钟)
1、课文开篇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跟着作者欣赏完桂林的景色,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2、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把桂林的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五、读写结合,延伸课外。(预设时间8分钟)
1、仿照第2、3自然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具体地描写景物或是名胜。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作者具体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
(点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2、布置作业: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或图片,或文章,或诗歌,或地形地貌解读资料,进行综合性学习。
(点评:综合性学习的开展,目的在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将语文课堂延伸到教室以外各个角落,延伸向40分钟以后,使课堂学习时虽尽而课无穷)
总体点评:
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简约高效。可圈可点处甚多,这里仅就本课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作点剖析,谈点启示。
1、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朗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文中的排比句是重点朗读部分,教师采用接力读法,透过包含感情的“真”字,领会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且,排比句有它的节奏美,读起来又流畅,又有气势,这更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
3、抓住契机,读写结合。教师设计了多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品评语言文字的优美,欣赏谋篇布局的精巧,畅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有效迁移写法,在小练笔中反馈学生掌握情况,使教材真正成了一个“例子”。
论文作者:李亚新 杨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桂林山水论文; 作者论文; 漓江论文; 点评论文; 景物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