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天下事必做于细。”西方人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是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细节是科学,需要我们去研究;细节是艺术,需要我们去追求。教育中关注学生细节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动脉,观察不到学生细节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善于捕捉学生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记忆中不存储学生细节的教育是缺乏真爱的教育。总之,没有细节的教育是粗糙的教育、不完美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细节,并及时反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管理各方面的完善。
一、教育细节理应引起广泛注意
细节之为细节,是因为它太小了,不至于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但教育细节上的失误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位教师在教育孩子们要注意清洁卫生时,随手指着坐在前排的一位学生说:“大家看,某某同学的耳朵有多脏啊!”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这位小朋友羞愧得无地自容。此后,每次上课,他都觉得老师和同学正注视他的耳朵,精力总是集中不起来,学习成绩日渐落后。老师早已忘了批评他的耳朵不干净的事,更没想到这样一句在成人看来并无多少恶意的话,无意中给这位小同学一个不小的伤害。(摘自孙孔懿《教育失误论》)
一个蔑视的眼神可以让一个孩子自信心的天平从此失去平衡,而一个鼓励的眼神却可以在他的心里燃起希望的火花。即使是教师并不经意的一种神情、一个动作,也可能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因为教师的工作决定了教师言行的特殊性,因为“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加里宁语)。教育活动中的细枝末节为人所忽视是事实,它给学生造成或大或小、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也是事实,理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二、教育细节体现了教师的自身修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应该是一门特殊的公关艺术。教师面对的是向往未来、上进心强,同时又缺乏知识和经验,不善于辨别是非善恶,自控能力较弱,有时会受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但可塑性很强的个体或群体。对他们来说,教师是尊者,是长者;对教师来说,他们是一棵棵等待雨露、等待阳光的幼苗。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而处理好师生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公关艺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公关艺术较多地体现在教育细节上,教育细节处理得好,既能使师生关系处于良好的、健康的状态,又能显示教师较高的个人修养,提高教师威望。要处理好教育细节,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念,无私奉献的师德修养,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前提。如果有的教师还把“尊师”放在第一位,“爱生”放在第二位,认为教师爱生要以学生尊师为前提,那他永远也不会成为受到学生尊敬的老师。教育不是抽象的,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教育是一项重大工程,更是一种需要教育工作者用爱心去细细雕琢的艺术。
三、要使教育细节更加完善,就要不断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魏书生说,育人要先知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说,如果你不善于认识人、了解人,如果对面前的几十名儿童感到一模一样、单调乏味,如果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记住他们的面貌和名字,如果儿童的每一双小眼睛对你不意味着某种深具个性的东西,如果从花园深处某个地方传来儿童响亮的声音而你不知道是谁在喊叫、喊叫什么,那你最好也不要选择教师职业。准确地辨别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大限度地实施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我们日常接触的是具体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仪表相近,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相仿,但他们又各具个性,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有别于他人的完整世界。正是因为学生的这种“貌合神离”,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不能很准确地加以辨析,从而不能很有效地实施教育。例如,同样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的外向,有的孤僻,有的多愁善感,有的勇于冒险,如果教师不能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怎么能奢望在他们身上用同样的一句话都能起到积极的效果呢?我教过这样一名男同学,受到批评,他的学习成绩就上去了;但得到表扬,他的学习成绩又落下来了。我于是经常批评他,他的学习成绩便稳步提高,最后考取了一所名牌大学。像这样的教育方式用在一位性格内向、自尊心很强的女同学身上就不适宜。表扬好于批评,但不能随意表扬。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还是要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学生。
注意教育细节,既要考虑教师主体因素,更要注意学生客体因素。有一位男生在作业本里夹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请老师别在女生面前批评我,好吗?”由此可见一斑。注意教育细节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本要求。有一位教师批评错了一位同学,便选了适当时间让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并借机表扬了他,为他挽回了损失。还有一位教师上课时提问说,我们班还有哪位同学我没有提问过?我们请他回答。一个男生高兴地举手作了回答。这引起了全班同学的一阵掌声。我为这样的教师叫好。注意教育细节,决不是要我们患得患失、刻意求之。只要我们清醒地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意义,我们就能做得更好。我真诚希望此文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一点思考,不要像我一样,直到有学生提出“辞职”,才注意教育细节。
论文作者:汤菊春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细节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批评论文; 同学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 学习成绩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