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才争夺战”
◎文|本刊记者 冯晓霞
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老龄化时代即将到来。未来,城市间不仅“人才”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人口”争夺必定也将愈演愈烈。
生活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幼儿的想象空间并不仅限于遥不可及的事物,身边触手可及的任何事物都能够成为幼儿想象的源泉,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引入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引入能够让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亲切感,也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2017年初,武汉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打响了本轮“人才争夺战”的第一枪。随后,成都发布“人才新政12条”、郑州向全球发出“史上最强”“招贤令”、西安推出“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并实施“海底捞式”落户服务等,人才的争夺在整个中国形成燎原之势。
在这轮“人才争夺战”中,落户门槛一再被降低,很多城市实行了“零门槛”落户。从这个意义上看,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抢项目”“抢钱”向“抢人才”“抢人”转变。
类似于这样的方式还有很多种,对于机械制图、数控操作等课程,教师可以借助展示、比赛等模式,对学生进行激励。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组织他们一同参与省市的竞赛。不论遇到怎样的结果,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最早出现“图书馆”一词的文献应是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据《上海地方志》资料显示,1896 年8月,由黄遵宪、梁启超在上海创办的维新派机关报《时务报》(旬刊)。在《时务报》第六、七册连载的译自日文的《古巴岛述略》一文中,首次出现“图书馆”一词。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转变?
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数字经济崛起的趋势下,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不再固守“择一城而终老”的传统观念。他们更加自由、主动地在城市之间转换,其“移动”的频率更快,范围也更大。
另外,本轮“人才争夺战”的爆发也是新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理念转变、户籍管理放松、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换、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老龄化社会到来、城市转型升级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才争夺战”引发的“鲶鱼效应”成功倒逼各地政府更加重视人才,并在落户、住房等方面给予大力度的政策扶持,这让大量年轻人得以“零门槛”落户“新一线城市”,从而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的流动。西安、成都、武汉、郑州等中西部二线城市,正是在本轮“人才争夺战”中,成功实现弯道超车,跻身“新一线城市”之列。
当然,“抢人才”不是目的,让人才为城市发展服务才是初心。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产业、服务以及人才的界定等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很多落户在“新一线城市”人,因无法找到相匹配的工作机会,将“户口空挂”,实现购房、孩子高考等目的。如何预防“抢人大战”的负面效应,对地方引才引智进行规范和引导,并对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配置进行有度的宏观调控,成为新的课题。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人才转移经验看,人才与产业是一起流动的,对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强,需要看城市的产业吸引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