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分析_城市化水平论文

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速度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0)0643-08

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判定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协调性,揭示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制定新时期城市化发展方针和战略,促进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经过30a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每年在以1.4%的速度增长[1],但片面的城镇化率导致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不高,如何在保证当前城市化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保证城市化“质”、“量”协调发展,是我们面对的重大难题。

关于城市化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质量的内涵、综合测度、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等方面。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从不同角度阐释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但尚未形成统一观点[2,3];关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模型主要有加权法[4]、标准值法[5]、因子分析法[6]、熵指法[7]以及借助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8],但由于不同学者所研究的地域及获取指标数据的难易程度不同,在指标选取及其着眼点方面均有较多差异,具体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也多种多样,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的城市化发展质量评价模型[9];关于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的研究分为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的综合研究[10]、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的单一方面研究[11,12]和区域城市化质量提升对策研究[13]等。与城市化发展质量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发展质量研究[14]、健康城市研究[15]、城市可持续性研究[16,17]、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2]、城市综合实力研究[18]、城市现代化研究[19]及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领域单因素评价研究(如生活质量[20,21]、环境质量[22]、经济质量研究[23]等)。在城市化发展速度方面,已经形成了“城市化过快”[24]、“城市化滞后”[25]、基本协调[26]3种鲜明的对立观点,并且许多学者基于中国国情采用“修正法”[27]、“模型法”[28]及“特征法”[29]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进行修正研究,但国内学术界关于城市化发展速度亦没形成统一的观点,基于城市化发展质量对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判定研究还处于空白。

1 指标选取及研究方法

1.1 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

本文认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涵义可以用以下3个维度表达:①城市基础实力,即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城市形态方面的发展度、竞争能力等;②城市化发展协调性,既包括体现城市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内在机理和结构的“协调性”,也包括城市化发展公平性,也就是城市发展域面载体的城乡一体化程度;③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就是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城市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及标准值确定

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出发,选取城市基础实力、城市化发展协调度、城市化发展可持续水平3个方面的准则层,建立与之对应的31个指标层体系,根据中国东部发达省份和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相关阶段性标准,确定指标目标值,最终建立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及31个四级指标构成的城市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AHP)[30]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1.3 城市化发展质量与速度测度方法模型

1.3.1 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修正

正确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是判定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协调性的基础,本文利用联合国法[33],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城镇人口比重,修正1978~2000年间的中国城市化率(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1.4 数据来源

中国1978~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自于《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35],单位GDP能耗、失业率、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来自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36],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来自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3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占GDP比重、建成区占市区比例、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自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38]及《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39],社会保障总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来自于《中国财政年鉴》[40],能源加工转化效率、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41]及《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42],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省GDP数据计算得到,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差距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43]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到,人均污水排放量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的污水排放量及人口总量计算得到,社会负担系数、城镇化水平与非农就业比重比率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44]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45],其余数据主要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省际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2009年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2 结果分析

2.1 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性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从1978年的0.371到2008年的0.622,年均增长0.81%,比城市化率的年均增长速度0.88%低0.07%,除1979年、1990年和2004年略有下降外,总体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表2)。1978~200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一直处于滞后发展状态,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性渐好,但是波动性较大。1978年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度为0.415,2004年降低到0.075,年均递减为1.26%。2004年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协调性达到历年最高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滞后约为3.4%,理想城市化水平为45.16%,但2004~2008年,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协调程度有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0.072增加到2008年的0.137,回归到20世纪中后期的发展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滞后性越来越大,200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约滞后了7.2%,理想城市化率应为52.88%。从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及速度、质量协调度的演化轨迹看(见表2),当前中国城市化处于质量、速度及二者协调性的转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处于中等发展水平,但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性欠佳,城市化发展速度略显滞后。

2.2 省际城市化发展类别的空间分异特征

2008年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较高的省市集中在沿海地带,北京市达到0.811,其次为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为0.767、0.742、0.708;中部省、市、自治区基本处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中等发展阶段,大部分省市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处于0.5~0.6之间;城市化发展质量较低地区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分别为新疆、青海、内蒙古、四川以及东部辽宁地区,其中内蒙古居于全国最低水平(图1)。中国城市化发展类型可分为质量过度滞后型、质量滞后型、协调型、速度滞后型及速度过度滞后型(图2),其中城市化发展速度和质量协调型及速度滞后型省市居多。协调型省市分别为东部的浙江、福建,东北的吉林,中部的山西、陕西、湖北、重庆、湖南,西北的新疆、青海,协调度处于-0.05~0.05之间。质量过度滞后型区域仅有天津,协调度为-0.352,城市化率相对质量指数超前约为26%。西藏为速度过度滞后型区域,理想城市化率为47%。2008年各省、市、自治区现状城市化率、理想城市化率及城市化率滞后百分点①如图3所示。

注: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图1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省际差异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index of inter-provincial of China

注: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图2 中国城市化发展类型省际差异

Fig.2 Schenmatic diagram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ype of inte-provincial of China

2.3 城市化发展质量与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的关联特征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与人口城市化率相关性为0.949,而省际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与人口城市化率的相关性仅为0.643,相关性非常弱,这说明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发展质量并没有必然联系,人口城市化水平并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真实水平,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亦不意味着城市化质量的相应提高。用城镇人口规模和市区用地规模代表中国及省域城市规模,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与城镇人口规模的相关性为0.951,但是省际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与城镇人口规模的相关性为0.303,这说明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城市化发展质量受城市人口规模影响较小,即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城市的人口规模。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与城区规模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79,省际城市化发展质量与城区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466,相关性亦非常弱,这说明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发展质量越好。

注: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图3 2008年中国省、市、自治区实际城市化率与理想城市化率

Fig.3 Actual and ideal urbanization rate of provinces of 2008 in China

注: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图4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各子系统发展状况差异性

Fig.4 Different of subsystems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注: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图5 省域城市化发展质量各子系统发展状况差异性

Fig.5 Different of subsystems of provinc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in China

2.4 城市化发展质量子系统时空分异特征

由图4可知,1978~200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总体趋势逐渐增大,但城市化发展质量各子系统发展均衡性明显不足。城市基础实力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经济基础实力和环境基础实力增加带来的,社会基础实力增加势头较小。城市化发展协调度从1978年的0.103到2008年的0.163变动非常小,其子系统经济社会协调指数、经济环境协调指数、社会环境协调指数变动均比较平缓。城市化可持续水平围绕0.15左右成上下波动状态,2008年城市化发展协调度为0.192,与1978年的0.175相比几乎没有变动,其子系统环境可持续水平变动较小,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性较大,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尤其明显,1978年为0.076,1982年为0.026,1985年的达到最高值0.090,但1990年降为0.022,2001年升为0.075,2004年下降为0.034,直到2008年的0.044一直处于大起大落的波动发展状态。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城市基础实力的提高,而城市化发展协调性及可持续性在城市化发展质量提升方面的贡献率较小,未来应加强城市化协调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省际城市化发展协调度差异较小(图5),但城市基础实力差异较大,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高低很大一方面取决于城市发展的基础实力及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化可持续水平子系统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省际差异性最大,最大为江苏的0.086,最小是内蒙古的-0.107,省域城市化发展质量较高及“质”、“量”协调性较好地区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城市化质量指数较高的北京、上海,其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指数较低,并未达到领先水平,江苏、广东的区域协调指数略显滞后,尽管浙江、福建、吉林、山西、陕西、湖北、重庆、湖南、新疆、青海等地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协调性较好,但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吉林、山西、湖北、重庆、湖南、新疆、青海的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及经济基础实力相对较低,福建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3 结论

本文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测度入手,判定中国及省域城市化发展速度的适度性(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补充了当前城市化发展质量内涵、测度指标及测度模型的研究,同时对中国及省域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慢的争论判定及制定区域城市化发展战略、对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研究发现,1978~2008年间,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逐渐增大,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性渐好,城市化发展速度略显滞后,200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约滞后7.2%。中国省际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差异明显,从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降低,北京市城市化发展质量指数最高,达到0.811,城市化发展类型可分为质量过度滞后型、质量滞后型、协调型、速度滞后型及速度过度滞后型5种类型,城市化发展速度和质量协调型及速度滞后型省市居多,城市化发展质量过度滞后型区域仅有天津,理想城市化率为49.57%,西藏为速度过度滞后型区域,理想城市化率为47%。人口城市化水平并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真实水平,城市规模与城市化质量亦不存在对应关系,城市化质量各个领域发展均衡性明显不足,城市基础实力是当前城市化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动力。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研究还处于不完善阶段,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内涵、测度指标、测度模型还没形成统一的观点,而且本文基于城市化发展质量判定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在城市化发展速度与质量同步发展的程度越高,其协调性越好这一理念基础之上的,但关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机理、规律研究还处于空白,所以关于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演变规律及基于城市化发展质量界定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快慢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收稿日期:2010-04-08;修订日期:2010-06-07

注释:

①城市化率滞后值为正,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落后于城市化质量提升速度,城市化率滞后值为负,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城市化质量提升速度。

标签:;  ;  ;  ;  

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分析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