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若干问题探讨——关于经济哲学的学科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经济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2)04-0029-11
当前,有关经济哲学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但总体看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哲学研究 主要还是局限于对某些经济现象或经济理论个案问题进行哲学诠释,缺乏严谨理论所应 有之系统性和逻辑一致性,缺乏经济哲学所特有的概念框架和问题阈。究其原因,最重 要一点就在于对经济哲学尚缺乏严格和明确的学科定位。
学术界对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归属,见仁见智,分歧较大,但以如下三种观点最具 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哲学是从哲学的特殊视角出发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其着眼点是哲学,落脚点则是经济学。因此,经济哲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经济 学的元学科。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经济学和哲学两个学科 有机联盟、内在结合、相互渗透的结果。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哲学是将哲学理论或 哲学观点运用于经济现象和经济学理论分析,其着眼点是经济,落脚点则是哲学,因而 属于应用哲学的一个分支。在我们看来,这三种看法都有可商榷之处,都是难以成立的 。
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把科学自身作为新的认识对象来研究科学理论发展的机制、结构 和方法,建立科学中的元科学,如元数学、元逻辑、元哲学等。到目前为止,在学术界 尚未出现“元经济学”这一概念,但从理论上说,作为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分支学科,元 经济学应该是可以存在的,而且,从当前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也确实需要加强 元经济学研究。不过,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意义上的元科学研究,与上述第一种观点对 经济哲学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异的。按照人们对“元科学”一词通常的理解,作为经济学 的元科学,应当是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种再认识。既如此,其研究对象就不应是经济 活动和经济关系,否则,就难以将经济学与元经济学严格区别开来,这是其一。其二, 元科学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区别,并不是以“哲学视角”为断的。如果 以为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经济学就是关于经济学的元科学研究,那么,据此类推,数学 哲学就是元数学、逻辑哲学就是元逻辑了。但数学哲学、逻辑哲学等属于哲学分支学科 ,而元数学属于数学、元逻辑属于逻辑,早已为学界公认。实际上,任何一种具体思想 理论的背后都深藏着某种特定的哲学世界观,任何一种特定的经济理论也总是以某种特 定的哲学视角为其思想前提而演绎出各种具体的经济观点和结论的。因此,如果上述观 点成立,那就会从根本上取消哲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在我们看来,经济哲学是哲学而不 是经济学,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在于一方面分门别类的研究越来越细,建立起门类 繁多的专门学科,而另一方面各学科又在不断交叉、综合,显现出整体化和定量化发展 趋势,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但各种交叉学科的建立,通 常都是对两门以上不同学科进行比较的结果。例如,二战以来诞生的系统论,是将电子 、机械系统,生物和高级大脑系统,思维和社会系统,以及工程技术系统、交通系统、 教育系统、经济系统、军事系统等一些差别很大的系统,进行比较以求其共同点的结果 。交叉学科是一种全新的既非此亦非彼的独立学科形态,它与原学科之间虽有一定联系 ,但并不存在学科类属关系。可见,“交叉学科”这一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规定。哲学 并不属于“科学”的范畴,而且,从哲学的本性和其固有的特征、功能来看,我们也很 难设想能够建立一种既非哲学亦非某一具体科学的交叉学科。哲学是对存在的不断探寻 和追问,而这种探寻和追问并非虚幻的玄思冥想,它总是以现实生活世界为本原的,古 代哲学研究是如此,近、现代哲学研究也是如此,当代哲学研究仍是如此。因此,如果 将经济哲学定位于交叉学科,那么,就必然要否定经济哲学、社会哲学、历史哲学、政 治哲学、法哲学等哲学研究的哲学属性,从而在根本上否定哲学的独特地位,否定经济 哲学的存在,而这恰与持有第二种观点的研究者的初衷相悖的。实际上,迄今为止,所 谓“联盟”、“结合”、“渗透”,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自然,也更难看出经济学如 何渗透到哲学。总之,在我们看来,经济哲学并非什么交叉学科。
经济哲学也不是应用哲学。哲学作为理性地把握世界整体的方式、作为一种世界观, 它是人对于现实经验世界的一种内省体认。也正因为此,探索和总结现实生活世界某一 特定领域的具体科学,人的一切思想、行动的背后,都无不打上哲学世界观的烙印。因 此,对某种特定哲学理论的应用,不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仅仅是一种“哲学的 应用”,而不是什么“应用哲学”。我们没有必要去探寻“应用哲学”这一语词的确切 来源,但它衍生于“应用科学”这一科学分类概念,当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现代科学 体系中的“应用科学”是有其特定涵义的。现代科学根据科学对实践的关系而区分出基 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基础科学的任务在于探索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基本规律,应用科学 的直接目的则是运用基础科学的成果以解决为人类服务的实践问题,如自然科学中的技 术科学即属应用科学。作为对形而上的追求,哲学不属于“科学”的范畴,自然更不能 归于“基础科学”之列。在人类精神世界,不存在与哲学相对应的“应用哲学”。对于 哲学来说,只有一般哲学理论与部门哲学或分支哲学之分,不存在“应用哲学”这一概 念。“部门哲学”并非“应用哲学”的同义语。部门哲学是对社会哲学、历史哲学、政 治哲学、法哲学、科技哲学、文化哲学、逻辑哲学、经济哲学等哲学分支的统称,每一 部门哲学都是一种特定的哲学理论。
我们认为,经济哲学是对于人类经济活动和经济学理论的反思而形成的一种哲学理论 。简单说,它是一种关于经济和经济学的哲学观。经济哲学属于哲学,是部门哲学的一 个子集。对于这种定位,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得到说明:
首先,从哲学的本性来看。“爱智慧”虽然是哲学最原始的含义,但它无疑包蕴了一 种不断探索、追问、追寻的精神,“哲学意味着一种追寻”(雅斯贝尔斯语)。哲学对智 慧的追寻的最直接表现,即是一种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批判”(罗 素语)。作为一种理性精神,怀疑与批判既是哲学的特征,也是进行哲学思考的出发点 。但“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批判精神”的精髓在于追问根据、探询理由。作为人 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哲学的追问与批判又是建立在对现实及思想本身内容的反思的基础 上的。因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但它又离不开具体科学,它只有通过对具体科学知识 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反思,才能提出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以概念范畴为表现形式的理论体 系。经济哲学就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学理论的一种哲学反思。哲学反思的性质直接决定 了经济哲学的理论、观点具有超验的特征,并使之与经济学等其它学科区别开来。
其次,从经济哲学兴起的动因来看。对经济和经济学的哲学反思可以说几乎是与经济 学同步产生的,因为任何经济学家都无法回避对这样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经 济学?经济问题与非经济问题的划界标准是什么?经济活动与非经济活动的区别何在?这 些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学问题,而是关于经济和经济学的哲学问题。对于它们的不同回 答就体现了经济学家在经济哲学观上的不同立场和态度。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经济哲学 早已有之,也不意味着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是自觉的经济哲学家。实际上,严格意义上 的经济哲学是一门新兴的哲学分支学科,它的产生与西方经济学史上所谓经济学方法论 之争,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正是在这场长达100多年大论战的过程中,提出了对有关 经济学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前提假设等问题的质疑与反思(这种质疑与反思显然已超 出了经济学学科本身的研究范围),并出现了“经济哲学”这一概念,产生了罗宾斯《 经济哲学》、哈恩《哲学与经济理论》、霍利斯《理性经济人: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哲学 批判》等一批有关经济哲学的重要论著。
经济哲学作为对经济和经济学的哲学反思,它力图揭示隐藏在现实经济活动以及各种 经济理论背后的基础假定、背景预设或前提条件,并质疑和考问它们的合理性根据以及 作出其它选择的可能性。粗略说来,经济哲学研究可从如下四个维度展开:
一是关于经济学整体的哲学分析。经济哲学以经济学整体为研究对象,但决不是包罗 万象般地去罗列和梳理各种具体经济理论,而是对经济学的一般性问题或者带根本性问 题给予哲学的观照和审视。比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经济问题与非经济问题的 划界标准是什么?经济学本身的性质与显著特征是什么?经济学是一元的、多元的还是工 具性的?经济学是实证科学还是理论科学等等。
二是由经济学内部所提出且又具有深厚哲学背景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关于经济理 论的合理性问题,它与哲学中的认识论、真理论密切相关。由这一问题可展开一系列的 追问:什么是经济理论的合理性?经济理论成立的条件和依据何在?如何看待经济理论中 的预设前提?怎样认识“经济人”假设?如何理解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活动的关系?又如 经济学研究方法、研究范式问题,与哲学唯理论、经验论、科学哲学等有着直接的内在 的联系,那么,如何从现代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和评价经济学中研究方法的争执?怎样看 待经济学范式转换及其转换的条件、方式、类型、过程、价值等。
三是对人类经济活动或者说经济行为的哲学思考。它包括:什么是经济行为?区分经济 行为与非经济行为的依据是什么?影响人类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非理性因素在经 济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对经济决策的影响等。
四是对经济学和哲学的某些基本概念的精细分析。这类概念包括:“经济人”、“财 富”、“市场”、“稀缺性”、“劳动”、“生产”、“价值”、“公平与效率”、“ 最优化”、“理性与非理性”、“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等。此类分析的目的在于给 经济学研究提供基础框架或赖以出发的基本假定。例如,对“经济人”存在性质、存在 方式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经济人与自然人、社会人、政治人、道德人的关系及其价 值定位的分析,不仅对经济学研究而且对深化哲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定位于部门哲学的经济哲学研究,其理论和实践意义究竟何在,也是很值得关注 的问题。我们认为,对于这一问题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思考。第一,提供洞见,帮助人 们超越对于经济的经验认识层面,增强人们对于经济现象和经济事实的识别、判断能力 ,提高人们对于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解读水平。面对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现实经济 世界,人们不仅需要经济学本身所提供的理论知识的指导,而且需要经济哲学提供的经 济哲学观的牵引,虽然前者是第一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对经济哲学的一种特殊 需要。因为离开经济哲学的超验视野,就可能使人们囿于某种常识或习惯而陷入一种狭 隘的经济经验之中不能自拔。第二,为经济学理论的建构与完善,提供根本预设和方法 论支援。西方经济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学研究不能没有哲学理性的关照,国 内外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也已认识到哲学方法论支援对于经济学发展的重大的和独特的意 义。第三,给出经济实践理想目标的设定,为人们的经济决策提供哲学依据。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强烈冲击等,都对我国的经济实践提出了许多前 所未有的新课题。如何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怎样保持经济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 域的整体协调发展,需要经济哲学对整个社会发展大势的总体把握和对社会各种利益关 系的合理调控,否则,就可能因为经济决策的盲目性而使经济实践目标沦于玄想或造成 顾此失彼的消极后果。第四,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新领域。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怎样摆脱“贫困”的危机,这是当前哲 学界的热门话题。由于哲学与经济天然的姻缘关系,加强经济哲学研究,无疑是解决这 一问题的必要的和重要的选择。
收稿日期:200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