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都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四部曲路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路径论文,我国论文,四部曲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00(2006)01—0046—03
全球经济发展与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大都市圈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且逐步开始主导全球经济。我国城市化进程也显示出了同世界城市化过程类似的特征。一方面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同城市化进程相伴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大量城镇密集区和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1],主要包括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首都圈,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和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圈。
有学者研究外国都市圈发现,大都市圈的产业一般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先进的产业,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圈[2],城市产业的服务化和高级化是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的两种趋势。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中,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这里指广义的文化产业,表现为一个庞大产业群,包括体育业在内)。从世界范围看,体育业方兴未艾,在城市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以欧洲为例,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赛事、体育场馆与体育俱乐部日益成为城市提升吸引力的必要工具,对城市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甚至成为一些旧城改造的催化剂。巴塞罗那借助1992年举办的奥运会给城市建设与发展带来深远的正面影响;赫尔辛基市体育部门建造和维护体育场馆的预算相当之大,以其建造的体育设施、附属场馆、游泳馆和将近400个业余体育俱乐部而著称;曼彻斯特地区由于诸如Umbro、Reebok和Adidas子公司的存在,体育相关的产出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达3%之多[3]。以国内为例,北京市2002年体育产业各种营业收入128.4亿元,实现增加值约为52.9亿元,占全市GDP的1.7%;2003年非典影响,体育产业各种营业收入118.4亿元,实现增加值约为45.2亿元,占全市GDP的1.2%;广州市2003年体育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1.2%;深圳市2002年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20.51亿元,增加值为8.2亿元,占全市GDP的0.34%;上海市2003年体育产业已达153.5亿元总存量,体育消费总量达104亿元,并正在逐步成为该市第三产业中新经济增长点;成都市2002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为4.2亿元,占全市GDP的0.25%;天津市2001年体育产值实现增加值2.33亿元,2002年实现2.8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0.13%升至2002年的0.14%。可见,体育产业对国外许多城市和地区经济增长及知名度提高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越来越多地区与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明显。
一个产业在发展初期更需要战略性与整体性的理论思路和指导。欧美社会现代体育产业的一种常态发展模式是在大分工的背景下,伴随着体育市场需求的增加,开始出现专门为消费者提供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劳动者、专业人士与生产组织,形成新兴的产业,使得体育从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分散、自发、单纯的行为表现,逐渐改变并发展成为一种既有需求又有供给,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种活动在内的完整经济活动过程。这种依据市场逻辑而发展演进的方式,具有深刻理论意义与规律性。结合国内实际,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体育产业开发的有效战略之一是依托于都市的优越环境优先发展都市体育产业。而发展都市体育产业的根本在于扩大都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特别是现期需求,以需求带动产业。同时,都市体育市场消费需求的扩大与都市体育生活化的实现密切相关,只有都市居民在外部环境条件允许与自身体育意识提高的作用下,体育生活化才可能真正实现扩大体育消费,拉动体育产业发展。本文从市场学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视角出发,探讨宏观战略层面都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四部曲路径问题,认为“提高都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广度与深度——实现都市体育生活化——扩大都市体育市场消费需求——拉动都市体育产业发展”四部曲路径,是发展我国都市体育产业的有效方式之一。
1 发展都市体育产业四部曲路径的基本内涵
1.1 发展都市体育产业的根本在于开发都市体育消费市场需求
体育需求、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三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市场理论中“需求”意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商品或消费服务的数量。与需要和欲望不同,需求强调有购买能力并且愿意购买。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认为,一种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和步骤是:市场上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产生生产商生产该产品或提供该服务的商业价值,单个或若干个厂商与单个或若干个消费者之间的商品、服务、资金、劳动力流促进某个产业形成并进一步发展。由此,对体育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开发最终决定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
现代经营管理理论认为,一个现实的市场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存在对某种产品或服务具有欲望或需要的潜在消费者,二是这些潜在消费者具有购买能力。国内整个体育市场中,都市相对于乡村城镇的优势之一,在于对体育产品或服务具有欲望或需要的居民更具备购买能力,更能借助良好的经济条件,形成现实的体育消费市场。联系国内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实际,自20世纪90年代起,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总量与增幅均居国内城市前列,截至2003年末均达到14000元左右,为现实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基础保障与必要条件。因此,理论与现实表明,国内都市通过开发体育消费市场以拉动体育产业发展是具备一定资源禀赋和环境优势的。
1.2 都市体育消费需求开发的有效途径与最佳状态之一是实现都市体育生活化
裴立新(1999) [4]、梁利民(1999) [5]、熊茂湘(2003) [6]等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生活化”的界定可能略有差异。总体而言,体育生活化既是指体育不断发展并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也指体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结果,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是静态表现和动态发展的统一。伴随着体育生活化过程,体育,尤其是休闲体育,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将愈加明显,体育市场消费需求也会被进一步带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实现都市体育生活化对于都市体育市场消费需求开发的作用。一方面,都市体育生活化的实现是都市体育市场消费需求开发的有效途径。“体育生活化”作为动词,主要强调体育融入生活,形成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动态阶段与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都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大体育参与广度和深度,无疑能拉动都市体育市场消费需求的开发。另一方面,都市体育生活化的实现是都市体育市场消费需求开发的最佳状态之一。“体育生活化”作为名词,主要强调一种以体育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下,都市居民将自觉地视体育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亦将维持和加大体育参与广度和深度,推动都市体育市场开发的良性循环。这实际上也是都市体育市场消费需求实现持续性发展的最佳境界之一。
诚然,都市体育生活化的实现离不开环境作用,其外在要求主要是社会经济等条件的不断完善,内在要求主要是都市居民体育意识的日渐提高。换言之,都市体育生活化得以实现的根源是,都市居民在社会经济等环境因素显著改善的背景下,随着自身体育意识不断提高,在体育意识支配下对体育需要的切实增强。结合国内实际,都市较之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更为优越,居民的体育意识更高,体育需要在优越的环境因素下更具备转化为市场需求的现实条件。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居民人均娱乐文教服务支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03年末均超过1800元,为体育生活化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3 实现都市体育生活化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发展都市休闲体育,提高都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意识
实现都市体育生活化是都市体育市场需求开发的有效途径和最佳状态,而都市体育生活化的实现与都市休闲体育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休闲体育的研究开始增多,包括Robert B.Settle(1979)[7]、卢元镇(1983)[8]、Mull(1987)[9]、Eric Dunning(1996)[10]、Don Jeffrey(1998)[11]、Peter Miskell(2003)[12]、卢锋(2004)[13]、胡小明(2005)[14]等。关于休闲体育的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形成略微不同的解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总体来看,休闲体育强调的是,休闲时代进程中体育参与所具备的“休闲”特性与某种文化娱乐意义。可以说,休闲体育与体育生活化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良性系统。具体而言,一方面,提高都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意识,发展都市休闲体育,将推动都市步入休闲时代的进程。进入休闲时代,体育将从一般的身体活动变成一种休闲情趣、一种生活方式,即实现体育生活化。另一方面,休闲时代里体育生活化的塑造与实现过程将持续带动都市居民深化休闲体育参与意识,引导这种参与意识稳固地转化为参与行为。从理论上讲,实现都市体育生活化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提高都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意识,发展都市休闲体育。
2 发展都市体育产业四部曲路径具有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正外溢效应
类似于经济学中企业行为存在外部性,发展都市体育产业的四部曲路径亦能带来一定正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对都市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上。
2.1 有利于拉动都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
鉴于体育产业关联性大,都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四部曲路径中,体育市场消费需求的扩大以及体育产业的开发能带动建材业、机械业等第二产业以及交通通讯业、旅游业、广告业、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总量与GDP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同时,由于与旅游、会展等新兴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2 有利于进一步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以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科学发展观下构建和谐社会与进一步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关键点。一方面,都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和塑造体育生活化的过程有利于实现“人的身心健康”,而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人在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人全面发展的衡量指标。另一方面,体育能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宣扬公平、公开、公正精神的道德规范价值,具有增添生活乐趣和鼓舞自身精神、形成文化审美意识、促进社会团结与公平、塑造公众行为等多方面作用。因此,发展都市体育产业四部曲路径的实施过程能推进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有助于进一步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
3 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分析表明,“提高都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广度与深度——实现都市体育生活化——扩大都市体育市场消费需求——拉动都市体育产业发展”四部曲路径,是发展我国都市体育产业的有效方式之一。四部曲路径中的四部各自有其内涵,并且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四部曲路径的实施能产生一定的正外溢效用,拉动都市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完善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见图1)。
图1都市体育产业发展四部曲路径及其正外溢效应
对于四部曲路径的第一部,即居民休闲体育参与问题的研究,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发展较快,包括Beard & Ragheb(1983)[15]、Crawford & Godbey(1987)[16]、Pelletier(1995)[17]、Alexandris & Carroll(1997)[18]、Murray & Nakajima(1999)[19] 等。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近几年,对该领域也日益关注,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国内体育类期刊杂志及少数经济管理类期刊杂志上一些相关论文和少量不同级别的相关课题项目成果,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的理论分析,研究深度与广度有所加大,但是结合国外已有成果,针对都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的系统性、专门性定量研究极为缺乏。从已有的少数经验性研究成果(蔡军,2000[20];卢元镇,2002[21];梁若雯,2003[22])来看,存在样本代表性不强、问卷设计与国外相关研究的结合性与可比性不高、分析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为此,借鉴国外该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设计问卷对都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障碍、动机、态度等行为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高都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广度与深度的政策导向与做法,推进都市体育生活化进程,从而扩大都市体育消费需求,拉动体育产业开发,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
收稿日期:2005—09—20;修回日期:2005—11—06;录用日期:2005—12—01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项目编号:2004EJB003),上海财经大学现代市场营销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文件号:200403—15)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