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分期与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特征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王室的藏书场所称“藏室”,老子曾在其中任柱下史,春秋出现了诸侯的藏书。北魏以前,一般只有皇家才有藏书,北魏出现了民间私人藏书楼,以后在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起来很多藏书楼。而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则比较晚,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以图书馆为名的近代图书馆。1949年以后,图书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如今图书馆则已经与网络化、数字化联结在一起。
1 图书馆史划分标准和历史阶段
如何划分中国图书馆发展阶段,学术界有多种看法,有按照皇朝兴替作为划分标准,也有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划分图书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几个阶段。
图书馆的首要功能是文献服务,只保存文献而不提供服务的不能叫图书馆,只能叫藏书馆或其他名称。因此,在划分中国图书馆时,撇开服务和读者两者而考察其他因素是不合理的。虽然单纯考虑这两个因素也有失偏颇,但从易于操作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是尝试用这两个因素来划分图书馆的发展阶段。
按照图书馆服务圈子的大小远近和读者范围的大小变化,我们认为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零距服务圈阶段,也可称为古代图书馆阶段,从周代到20世纪初。主要是皇家藏书、书院藏书、寺庙藏书和私人藏书等四大类型。
第二阶段:短距服务圈馆阶段,也可以称为近代图书馆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主要是公共藏书楼和近代图书馆。
第三阶段:中距服务圈阶段,也可称为现代图书馆阶段,从1949年到20世纪9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图书馆都进入了这一阶段。
第四阶段:远距服务圈阶段,也可以称为后现代图书馆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区域图书馆文献共建共享的兴起而使部分图书馆步入了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后现代图书馆阶段。
第五阶段:超远距服务圈阶段,也可以称为信息化图书馆阶段,主要指从20世纪末开始发展起来的以数字化、网络化、联合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
根据以上的划分,我们用表1归纳了中国图书馆各个发展阶段的要素变化情况。
表1 中国图书馆发展阶段要素变化一览表
2 古代图书馆
从上古到20世纪初公共图书馆产生前的一个较长时期都属于古代。古代有官藏、寺庙藏书、书院藏书和私藏四种类型的藏书。古代藏书仅对少数人开放,所以称为零距服务圈。
古代图书馆其中的一种形式为官藏,主要是皇家藏书和官府藏书。历代的封建皇室都设有藏书机构,如最早的周王朝时,天子及诸侯国有史官纂史,有藏室、盟府等机构收藏图书档案;汉代的石渠、天禄、麒麟三阁藏书,著名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就是在整理皇家藏书时编撰了世界最早的图书目录和提录。这个阶段的藏书形式主要是刻本,当然还有龟甲、兽骨、竹简、木牍甚至是帛书等早期形式。随着纸张的发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刻字印书才变得简便。藏书所用是书柜。管理图书的都是朝廷任命的官员。
官藏的服务对象很有限,除了皇室成员就是一些高官,而且轻易不能拿出去,管理非常严格,服务方式属于封闭式的。
古代图书馆还有一种形式是公藏即寺庙藏书、书院藏书。寺庙藏书主要为宗教典籍,藏于寺庙中,供寺庙僧人道士阅读。书院藏书主要为儒家典籍,藏于书院,供当地名流和书院学生阅读。这两类藏书内容较小,读者对象都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
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种独特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形式为私藏即私家藏书楼。私家藏书楼为一些官宦富商所建,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各种图书、文物,供自己品玩,供家族子弟阅读。这类藏书楼的藏品藏于精美的书柜中,内容庞杂,价值很高,但一般外人都无法利用这些藏书。文献中记载北魏平恒“别构精庐,并置经籍于其中”,是最早的私人藏书楼记录,在此后的1500多年中,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据范风书《中国私家藏书概述》一文统计,古代至近现代的藏书家,共得4715人。私家藏书楼出名的很多,如宋代叶梦得的石林别馆,明代范钦的天一阁、毛晋的汲古斋,清代浙江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丁氏的“八千卷楼”、山东杨氏父子的“海源阁”、江苏瞿氏的“铁琴铜剑楼”等清代四大藏书楼。
天一阁由明朝人范钦建立,有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明人诗文集及历代科试士录和许多有价值的宋代碑帖。范钦对藏书楼做了许多严格规定:如“代不分书,书不出阁”,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更不准擅自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处以不能参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惩罚;也不准范氏家族中人随便开门入阁;阁门的钥匙和书橱的钥匙由各房分开保管,不管范氏家族繁衍到何等程度,开阁门必得一致同意,全部到场,每房都有一票否决权;抽烟喝酒后切忌登楼;范钦的后代为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订了许多严格的禁约。如规定不准妇女登阁。这样一来,天一阁藏书,即使范氏家族中人也无权取书阅读,偶有各房全部同意开阁,也只是为检查图书保管情况,采取妥善保管措施。清康熙初,黄宗羲破例登阁,并撰藏书记,始为学术界所注意,于是许多著名学者和藏书家便接踵而至,争相抄读。
从天一阁的事例可以知道,古代藏书楼的特征主要是:藏书性质是私有的,藏书珍贵,只供家族内子弟等少数人阅读,因而它的服务是封闭性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服务圈可以说是零距的服务圈。而藏书楼的管理非常严格,都是家族子弟,相互约束,把藏书作为重要的财产管理。
古代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保存文献,文献类型主要是刻本书,封闭式服务,仅能满足极少数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服务圈狭小,距离极短。
3 近代图书馆
中国的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不过,近代图书馆的发展是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为止。
中国真正近代意义的图书馆何时开设是有争论的。1902年京师大学堂成立,附设有藏书楼,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图书馆,也是最早的近代意义的图书馆。1903年杭州藏书楼改建为浙江藏书楼,开始对外开放,这应该是最早的公共图书馆。而1904年张之洞设立的湖北省图书馆最早采用了图书馆的名称。近代图书馆的设立,是中国文化的进步,它标志着文化知识不仅是为士人服务,不再单纯为达官贵人所垄断。此后,一大批图书馆纷纷建立。公共图书馆也有私人开设的。如,近代史上有名的文化伟人徐树兰,不光捐资办学,开办了绍郡中西学堂,还于1900年开始筹办一所“变一人之书为万人之书”的私人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徐树兰1902年5月病逝,遗命其子继承未竟事业,藏书楼终于1904年正式对外开放,为当地人民开启民智作出了贡献。古越藏书楼后来成为绍兴县国立图书馆的前身,继续为当地民众服务。
近代图书馆是古代藏书楼与现代图书馆的过渡阶段,它与现代图书馆有一些特征是重合的:其性质一般为政府或社会所办,政府或社会所有;主要收藏印刷型文献和刻本书,读者主要为当地的普通知识分子;服务为面向地方开放式服务,服务圈是一个城市的短距服务圈。图书馆的管理开始规范化,设有专门的管理员,引进了一些西方图书馆的管理手段,图书分类开始引进了西方图书分类的一些办法;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已经分化,有些大图书馆既有保存文献的职能,也有借阅文献的职能,但大部分普通图书馆的职能为借阅文献,服务地方。
4 现代图书馆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国图书馆事业有重要的影响。除了省级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之外,许多市级、县级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和乡村图书室和学校图书馆相继成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工作方针上则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坚持走为工农大众服务的路线。同时在管理模式上,图书馆兼收并蓄,既吸收了欧美资本主义图书馆的一些管理经验和模式,也大力学习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现代图书馆藏书形式多样,有铅印书,有磁带、录像带,还有缩微平片、胶片等形式的各种文献。大型图书馆的藏书内容繁多,品种齐全,分类科学,在文献保存、服务于学术研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中小型图书馆收录的文献专业性较强,涵盖的范围变小,专门发挥为专业人员服务的功能。
最重要的变化是体现在服务方式上。由于图书馆建设的层次性,大、小型图书馆按藏书范围为一地、一个区域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有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很多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从等人上门借书,到走出去;从被动服务到主动为读者服务等等,并且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了几次文献共建共享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
很多图书馆的管理者既有大名鼎鼎的学术专家,也有图书馆专业人士,还有许多普通的职员。但也有许多图书馆成为一个地方、单位安置家属的重要处所。一方面是由于人员状况,另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发展主题要么是集中在政治领域,要么是集中在经济领域,从而使图书馆这种文化领域的上层建筑的地位并不显得很高。但是,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现代图书馆在促进社会进步、加快文化发展方面无疑是有很大贡献的。
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其性质一般为国有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文献类型为铅印本、磁性文献和缩微文献等;管理者多为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专业管理员;读者则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设备实现了自动化;服务方式是开放式的,开展了城域的馆际互借。服务圈是一个地区的中距服务圈;它的主要功能为传播文献、服务当地读者。目前,我们部分图书馆处于现代图书馆阶段。
5 后现代图书馆
所谓后现代图书馆,其实是介于现代图书馆与信息时代图书馆之间的过渡阶段的图书馆。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自动化管理系统和数字化文献的出现,有些图书馆步入了过渡阶段。
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图书馆随之也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开始了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图书馆现代化建设,部分图书馆开始尝试以地区性的共建共享机制来扩展自身的读者范围,同时也研制了一些小规模的文献数据库,如地方文献数据库、高校本校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面向本地区或本单位的读者。
后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文献类型由印刷型文献向电子文献、小规模数据库等数字化文献过渡,服务手段都兼有现代图书馆的手工手段,也有部分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如网络化、数字化。但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使图书馆的服务圈突破了城市的中距服务圈而可以发展成为跨地区的远距服务圈,而管理员中专门提供某一专业文献信息服务的专业馆员在慢慢增加,并向知识馆员过渡。目前,我们很多图书馆已进入后现代图书馆阶段。
6 信息化图书馆
在中国,信息化时代姗姗来迟。但是,在图书馆领域,有些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我们认为信息时代图书馆与其说是图书馆,还不如说是大型图书馆或大型图书馆联盟,小型图书馆绝不可能单独发展成为信息化图书馆。信息化图书馆是文献高度集中,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和部分功能商业化的图书馆。这样的图书馆主要集中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国内信息化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所以国内不具备普遍发展信息化图书馆的客观条件。
这里,让我们来考察一下美国最著名的地区电子文献资源共享网络——Ohio link。该网络是1990年由俄亥俄州13所大学和公共图书馆发起,现已扩展到全州54个图书馆。当前,网上资源有900多万条书目记录、47种电子文献数据库、Elesvier出版的1100种学术期刊的电子版全文、Academic Press出版的会议录电子版全文数据库等。该网络由用户直接操作(大多数不要经过馆际互借部门),并专门委托一个快递公司进行馆际互借的文献传递作业。用户提出要求后,一般在两天之内,便可收到印刷型文献。OCLC目前面向全世界服务。
此外,美国Ohio州立大学还提出了知识银行计划。知识银行计划最初由Ohio州立大学远程学习/继续教育委员会于2001年提出,其目的是搜集、索引和存储数字资源以支持研究和学习的创新,并将所有资源存储在知识银行(KnoM-ge Ban1)中。知识银行的主要内容有:(1)在线出版资料,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政府文档和手册等;(2)在线参考工具,包括目录、索引、词典、百科全书和指南等;(3)在线信息服务,包括学术门户、年度报告、聊天讨论、在线培训、电子馆藏、电子讲义、技术帮助中心等;(4)电子记录管理;(5)数据仓库管理;(6)数字出版助理,包括预出版服务、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支持,网站建设和维护;(7)系部研究指南;(8)数字研究资料,包括数字特色馆藏、多媒体资料、数据集和文件、学位论文、系部出版物、研究报告、教育资料,如学习材料、课件等;(9)信息政策;(10)数字信息服务的研究与发展,包括用户需求研究、最佳实践应用、技术转换帮助等。
笔者不认为Ohio link是完全意义的信息化图书馆,而知识银行计划则发展了信息化图书馆的技术。我们能从两者中看出信息化图书馆的一些特征:依托海量文献,特别是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和大规模数据库群,利用全球网络和智能信息服务系统,进而为全球读者提供全面而智能化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
7 信息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1)服务资源数字化。唯有数字化信息,才能够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化图书馆以提供数字化信息为主。而Ohio link主要是书目数字化,这仅是资源信息化的第一步。
在国内,很多图书馆都在进一步将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有些还收集大量专业数据库。和普通的图书期刊数字化不同,专业数据库汇集了某一个领域的全面的知识,就像一本专业百科全书,向读者提供系统的、有条理的、多点检索的知识集群。专业数据库是信息化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的基础,也是信息化图书馆涉足商业化的重要资源。
但是,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国内图书馆界、信息产业界都没有引起重视,国外比较发达。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专门汇集存储人类基因组数据的Genome Database和美国ISI公司提供ISI Chemistry Server化学数据库。而国内的一些数据库还处于低水平汇集纸质文献数字化资源的阶段。
(2)服务途径网络化。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为读者提供一种迅捷的查询工具和信息交流通道。信息化图书馆的服务途径将以建设信息服务门户网站、提供网络信息流为主。
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经过6-8年左右的发展,到2012年左右,当上网用户达到总人口的20%以上时,中国将迎来信息化图书馆用户增长的爆发期。
(3)服务组织联盟化。由于图书馆服务资源的建设和收集以及服务能力的高低是随着各馆的资金、技术力量的差异而有区别的,因而,信息化图书馆是一个类似于图书馆联盟的结构,为一个远距的服务圈提供知识服务。大型图书馆致力于文献保护和资源建设,而其他中小型图书馆建立资源镜像站,成为信息服务节点,与读者进行点对点的服务。
收稿日期:2007-11-01
信息窗
2007年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期刊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