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水利新技术推广试验站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防汛抗旱管理是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核心部分,通过合理的防汛抗旱设计、选择合适的水利灌排标准,对加快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步伐、解决我国农田灌溉的空间分布不均以及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内我国某地市农业大学,现代农业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基地气候、水资源、土壤壤等自然条件,选择了合适的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的原则与依据,并对其防汛抗旱效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字:农田水利;防汛;管理效果
1.引言
我国属于干旱缺水的国家,其水资源尤其是灌溉水源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河流遭到了严重污染,所以必须要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水资源。同时,我国疆域辽阔,每个地区因自然特点不同而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条件各有差异,我国北方属于干旱地区,且耕种面积大,缺水严重;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拥有大量的河流,属于水源充沛的地区,但由于降水时程的分配与农作物的需求不适应,因此经常出现春秋季节干旱严重、汛期季节内水无法及时自然排出的现象,所以建设农田水利防汛抗旱工程对农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2.现代农业基地水利工程设计
现代农业基地位于东经103°37'39"-103°10'51",北纬30°32'21"-30°34'35"之间。我国某地区气候属于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短夏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该农业基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西北高东南低,属与平坝地貌,基地经过长时间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土质多都是高产水稻土,耕层深厚,利托水托肥,利于作物化长。隶属岷江水系,降水丰沛,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丰富。
2.1水资源的需求分析
该区域水资源的主要需求是农作物的生长所需,此次研究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取水田、旱地、园地等三种为研究对象,灌概保证率采用95%计算,灌概模式采用轮灌。根据基地内不同的±地利用方式旱地水田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为2.1。该基地的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表如下表。
综上所述,该基地内农作物年需水量测算为,能有效利用的水资源为,水资源供需可以达到平衡。
2.2农田水利工程规划
结合基地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结合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和理论依据,业基地通过规该划设计形成支渠、斗渠、农渠及配套水工建筑物为主体的农田灌概渠系网,其中支渠和斗渠整体呈现“三纵三横”的布局,能够有效解决农田的灌溉和排水的难题。由于篇幅有限,下文对规划情况进行阐述,对详细工程量则不再赘述。
对于该工程的详细规划,本工程规划建设2.5米宽支渠7条,长度2950米;规划建设3条1米宽斗渠,长度为1425米;一条1米宽农渠,413米;U50农渠25条,共6678米。
并且,为了达到基地内其他农田的水利需求,本工程还规划4条1.5米宽排水沟,长度1420米;一条1.2米排水沟,长度320米;规划29条1米宽排水沟,为10413米;1米宽草沟2条,532米;规划15条U50排水沟,2711米。
3.农田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效果分析
3.1测定方法
农田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效果主要是通过在定点监测土壤中水分来体现。根据土地的利用方式不同分别选择水田、旱地、园地等3块土地,为了降低季节性降水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灌排效果的影响,选择6月-10月进行测量研究,并每月进行取样测量。
3.2水田土壤变化分析
从表6可知,水田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在取样期间在25%-33%之间波动,浮动范围不是很大,其主要原因是该期间水资源充沛。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但相差不大,主要是因为下层的土壤越来越紧实,水分难以渗入。
3.3旱地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
从旱地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可知,从6-10月份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8.9月份较高,其主要原因是8、9月份降水较多,土壤受到雨水渗入的影响。土壤含水量在17%-38&之间波动,相差不大,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含水量逐渐降低,一方面,下层土壤较紧实,水分渗入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上层土壤进行过翻耕,土壤较为松软,吸水能力较强。
3.4园地土壤含水量分析
从园地土壤含水量分析可知,随着取样土壤的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一是蔬菜种植只利用表皮,并进行过翻耕,土质较为松软,吸水能力较强,二是蔬菜种植需要覆盖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土壤含水量在8、9两月最高,雨水的增多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表层±壤吸收的水分量整体来看,园地的土壤含水量都相对偏低也是因为果蔬类种植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沟渠灌溉和降水,在雨水较少的旱季,沟渠灌溉能够及时的满足不同类型植物的生长需要,而在雨水过多的雨季,大量的水分进入到田间,除了少量水资源渗入地下,大部分水分都通过沟渠设施及时的完成排水。
4.结论
通过对某地区农业大学中现代农业基地的研究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够为农作物生长的提供适合的生长环境,保障粮食的产量,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兴水利,除水害,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动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步伐,合理解决农业灌溉和排涝等问题,并科学的运用农田水利工程,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建设合理科学、安全高效的水利工程防汛抗旱体制。
参考文献
[1] 何洋.崇州现代农业基地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与灌排效果研究[D].地区农业大学,2015.
[2] 师李军.分析小型农田水利渠道设计与施工[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10:231-232.
论文作者:戴丽云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8
标签:农田论文; 土壤论文; 水资源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农田水利论文; 基地论文; 水分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