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知移动互联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认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爆发式增长”的移动互联时代全面开启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2013Q1中国手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7800万部,同比增长117%。中国智能手机在整体手机市场的占比达到79%。
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终端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五花八门的应用软件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众多功能各异的移动应用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私人助理。似乎在一夜之间,移动互联让人只有想不到,没有搜不到。
打开手机应用商店,随时下载各种应用软件;利用各类移动搜索引擎随地搜索信息,电脑搜索需求悄然延伸至移动终端;手机游戏大行其道,成为人们打发“碎片时间”的首选;手机阅读客户端充分满足碎片化阅读的需求;移动支付的实现,使网购彻底打破时空限制。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传统行业巨头在抗争,新兴产业大佬玩儿“跨界”,小创业者搞“逆袭”,身在其中的企业都感到一种危机,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淘汰出局。如何占据有利位置,如何突破重围,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无疑成为2013年移动互联大战参与者苦苦求索的问题。同时,如何更好地管理和规范新产业、新市场、新产品,又成为政府管理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移动应用“全面渗透”
如今,移动应用正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信息时代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手机应用软件爆发式增长
现在距离苹果掀起移动应用浪潮已经过去将近5年,整个移动应用行业正在经历蓬勃发展。
网景公司创始人、美国著名的风险投资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曾说:软件正在吞噬着整个世界。如今,随着移动设备的快速崛起,移动应用正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装备”,呈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549.7亿元,增长率为96.4%。而美国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应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50亿美元。在这250亿美元的收入中,35%(87.5亿美元)将由平板电脑应用贡献,65%(162.5亿美元)则将来自智能手机应用。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促使手机应用快速发展,APP的出现让我们能快捷地淘取我们需要的有用信息,大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手机APP应用的日益多元化正逐渐渗透到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网络购物、团购、美食、生活资讯、地图、旅行、天气、导航、健康、电影等,第三方应用程序(APP)的迅速发展也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不少企业开始打破传统的营销模式,向APP移动营销模式转变。
据悉,苹果和谷歌的应用商店目前的应用总量均已超过70万款。面对种类如此繁多的选择,人们每天花在各种应用上的时间已经长达两小时。而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测算,今年全球应用商店营收总和有望增长62%。
从某些方面来看,应用行业已经成熟。虽然5年前诞生之初,很多应用都通过垃圾信息来提升下载量,但随着苹果等运营方逐渐收紧政策,这种原始的成长方式已经逐步让位于更加正规的措施。应用开发者在推广过程中也越来越系统化,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表现最好的几款应用上。
随着战场拓展到新地区、新种类、新设备,移动互联网的开发者都在不断探索APP的各种商业模式,希望找到利润最丰厚的出路。
被移动应用改变的生活
打开各种的应用商店,数量众多的各种移动应用可谓让用户看花了眼,众多功能各异的移动应用实际上就相当于人们的私人助手兼全职保姆。
苹果公司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报显示,“APP商店”在155个国家向5亿多用户提供77.5万种APP。种类繁多的APP和各种感应装置使智能手机不再仅限于打电话和收发短信,而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与通讯无关的事情,如监测大气污染程度、测量血压和购物理财等。
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在评价智能产品的影响力时也指出,“从争夺白宫到支付生活所需,智能手机都在改造着我们的生活”。
但是,移动应用要想赢得用户的认可和青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百度近日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显示,短信电话、系统工具、通信工具、浏览器、资讯阅读等都属于高频类App,人均日启动次数1。而网购支付类App的人均日启动次数不足1次,被列入低频App类型。
而去年第三季度百度移动TOP 500应用的下载量统计,软件类与游戏类应用占据了其中绝大部分的份额,两者的占比约为8︰2。这其中即时通讯类、视频播放类、手机助手类为下载量最大的三个软件类应用;在游戏类应用中,益智休闲类、体育竞速类和棋牌类游戏占据了总下载量的80.7%。
蓬勃APP市场背后
事实上,在海量安装的背后,大多数应用被下载完之后却“不招待见”,长期坐“冷板凳”,甚至被抛弃。据语音识别技术厂商Nuance公司的一份调研显示,智能手机中至少有95%的APP应用从未被使用过。
用户在购买新智能设备后,往往先是一股脑地安装上各式各样的移动应用软件,使之丰富手机功能。但新鲜劲一过,大多数应用就会被冷落。因为人们下载了太多的移动应用程序,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某些应用程序并不好用甚至变成“鸡肋”,如外观功能不齐全、拖累智能设备的速度、系统不兼容、经常发送垃圾推送信息等,这些都成为了用户抛弃某些移动应用程序的理由。
另一方面,苹果App Store中的应用数和产品丰富程度目前占据了领先地位,可以说是移动应用市场中的佼佼者。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其市场份额被后起之秀不断蚕食,作为5大应用平台中居于第二位谷歌正在迎头赶上。据市场研究公司App Annie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份,Google Play应用商店的营收比去年1月份增长了311%,下载量增长了48%。虽然Google Play商店在营收上不敌苹果App Store,但由于安卓系统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据超过70%的绝对份额优势,将加速Google Play应用程序的增长。
由于移动付费市场目前尚处于培养阶段,应用程序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在所难免。但据市场研究公司HIS公布的对全球手机出货量的最新预测结果显示,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占全球手机出货总量的54%。由此来看,今年移动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市场规模势必将进一步增长,这对移动付费市场规模增长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除此之外,手机用户对于应用的付费意愿也随着维权意识的增强正在改变,更多的人接受付费的应用程序,特别是伴随苹果应用商店的进一步盛行,用户“吃惯免费午餐”的心态逐渐松动。
移动搜索引发蝶变
7月16日,百度宣布拟出资19亿美元收购网龙旗下91无线业务的消息,无疑让硝烟四起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再起波澜。此次收购,百度在移动互联领域不仅获得了入口和流量,得以强化其产品输入和推广,以减少了对其他移动互联平台的依赖,而且收购后形成的复合优势让其在移动搜索领域未来发展的道路更顺畅。
手机搜索提升入口重要性
据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搜索网民数达3.24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11.3%,手机搜索的使用率为69.9%,是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手机应用。移动设备其便携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将电脑搜索的需求延伸至移动终端,同时也对个性化与精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之初,业内存在着WEB和APP路线的争论。但事实证明,HTML5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落后于APP应用。在琳琅满目的应用商店里,我们可以看到形式多元的移动搜索:以网络搜索为主的通用搜索、以贴吧为主的社区搜索、以行业分类的垂直搜索、以APP推广为主的应用搜索等。内嵌在搜索软件内的输入方式也变得愈加花哨,不仅有文字图片输入,还有语音、拍照、扫描等输入方式。
移动设备可以让人们在特定的场景里随时随地搜索跟自己预期相匹配的信息,而通过何种渠道进入搜索引擎是摆在各搜索企业面前的最大难题。抢占移动搜索入口,即意味着在移动搜索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传统互联网大佬频现“大手笔”
传统搜索引擎巨头有着巨大的桌面份额,本应在移动搜索开发方面抢占先机。但事实情况却是,他们无法在移动设备上复制电脑网页搜索上独占鳌头的辉煌。一些专注于移动搜索的后起之秀与这些传统搜索巨头的差距并不大。
此前市场调研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3年Q1中国手机搜索市场季度报告中提到,百度、宜搜分别占33.3%和20.4%,领先于其他搜索品牌。搜搜、搜狗、谷歌、360、有道分别占比14.1%、7.5%、3.6%、4.1%、2.2%。
作为传统搜索巨头,目前百度也在逐步精心布局其移动领域。从百度APP、百度地图、百度手机浏览器、百度语音助手,到即将推出的聚焦于生活工具和生活信息搜索的Light APP,每一款产品都是大制作。
作为老牌门户网搜狗同样也在广撒网,它陆续推出了搜狗手机地图、号码通、语音助手、路况导航、手机浏览器等近十款搜索产品。
而欧朋的移动搜索战略则稍显另类:浏览器8.0中出现的“搜索屏”将百度、谷歌类的综合搜索,和淘宝、大众点评类的垂直搜索都整合到了手机浏览器的一个页面内,用户在搜索框内输入内容之后点击相应的搜索引擎即可得到结果。其天然的优势在于它并不抢占属于原有搜索的用户和流量,而是打通原本各种搜索之间的隔阂,让信息更易于寻找和分享。此前与地址栏并列的搜索框也不见了踪影,预示着单纯的浏览器厂商欲承担搜索功能的意图。
后起新秀专注差异化搜索
现如今,人们谈到购物,会想到淘宝、京东等电商类应用平台;要看视频,会去爱奇艺、优酷土豆等应用平台搜;找美食,会上大众点评网;想旅游,会登陆携程、去哪儿网;想了解书籍和电影,会上豆瓣等。这种针对特定领域、人群或需求提供的信息垂直搜索,以其专注化与个性化,迅速削弱着传统综合类搜索平台的流量入口优势。
此前,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下属研究机构BI Intelligence发布的一份报告里称,搜索的未来依赖于消费者在移动设备上的行为方式。消费者正日益通过应用进行垂直搜索活动,搜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购物和餐厅等特定类别上,这其中涵盖了基于地理位置的搜索活动,而这些搜索活动正在日益脱离搜索巨头的生态系统。
易查COO兼联合创始人于东表示,产品的创新以及用户的体验,一直是易查所极致追求的。易查搜索在差异化这条道路上已成绩斐然。易查搜索产品丰富,除了有网页、小说、MP3、美图、游戏、软件、新闻等传统产品,还有漫画、听书、优惠等差异化产品。据悉,易查即将上线电台产品。
由金山网络研发的猎豹浏览器主打视频下载功能,重力感应式多标签页、多款动态视觉特效等细节设计也让不少粉丝爱不释手。
专为智能手机上网设计的海豚浏览器拥有50多种可扩展的插件以及个性化定制功能,并支持多点触控和手势操作。只需自定义专属手势,轻轻一划便可执行预设定的操作命令。
不可否认,应运而生的行业垂直搜索产品正在利用视觉、定位等移动终端专属特性,将用户的搜索行为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和有趣。
这片蓝海里不会一枝独秀
不同于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引擎垄断局面,移动互联网给搜索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近日,据美国互动广告局(IAB)和IHS iSuppli公司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移动广告市场营收增长83%,达到68.89亿欧元,其中搜索引擎贡献了53%的收入。但大多数移动广告只不过是呈现在用户移动设备上的桌面广告,只是反映出用户消费习惯的改变,并非表示移动广告因其格式本质上的改变而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市场。在PC时代,庞大的流量即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抢占入口才是各个企业竞争的重点,用何种商业模式实现移动端流量变现,依然没有定论。
在百度4月份举行的财报会议上,其高层避免透露移动业务的营收情况及其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但百度移动搜索每日超过1亿的活跃用户数背后显示的是移动互联网蕴藏的巨大宝藏。正如李彦宏承认的那样,他们还没有找到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与此同时,易查的探索颇耐人寻味。除了提供垂直搜索服务之外,还采用线上和线下资源整合的020服务模式,依靠娱乐和本地化内容与几千个本地商家合作,去年实现收入2亿。“移动搜索应当帮助商家提升对接用户的服务质量,除了有精准的前期匹配方案外,还必须包括完整的、系统的后续服务。”于东说。易查搜索随后推出的“云立方”服务,更让这种营销方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谈到移动搜索的发展前景,中搜总裁陈沛表示,“移动端的搜索将会更加垂直化,通用搜索将被分化,每个人的手机上将不仅仅有一款搜索,而将是几款甚至几十款。”
机会是均等的,竞争还在继续。
移动游戏迎来盛世
根据7月由Enfodesk易观智库产业数据库最新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整体规模达到50.13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达到66.1%。201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月均新产品超过百款。各地已经举办和即将举办的移动游戏论坛也层出不穷。这一切无不让人感受到中国移动游戏全盛时代的到来。
对此,网游公司上班的小寒无疑感受最深了。今年当她跳槽到一家国内知名的网游公司后发现从2013年开始公司已全面转向了移动游戏设计。而一直是游戏达人的她近期在朋友聚会时发现,平时和游戏绝缘的闺蜜居然也开始埋头于“保卫萝卜”和“找你妹”了。
移动游戏成为打发“碎片时间”的首选
在2012年手机游戏社区Moco Space做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提到,96%的受访玩家至少在家中玩过一次手机游戏;83%的受访玩家在等人时玩手机游戏;72%在坐火车、公交车和汽车时玩手机游戏;64%工作或与朋友聚会时玩手机游戏;46%在课堂上,25%在健身房玩手机游戏,多任务操作。手机游戏碎片化特性使其逐渐成为人们打发“碎片时间”的首选。
艾瑞咨询最新统计指出,2013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会突破78个亿,并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游戏市场。作为渠道运营商的中国电信游戏基地副总李植将之归根于3G业务和智能手机这两年极大的发展和普及。
2013年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即CNNIC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Android Market及App Store下载最多的应用仍然是移动游戏,占比均达到40%。随着用户对移动游戏的接受程度与需求不断提升,手机游戏对Android Market及App Store的收入贡献率分别为70%和80%。今年上半年,飞流因其进入时间早以及旗下发行产品多,占据了中国IOS发行市场的36.6%的市场份额。触控科技在《捕鱼达人》获得成功之后,发力移动游戏,在IOS发行市场中占据25.3%的市场份额。而以安卓平台发展的发行商中,蜂巢游戏凭借《大掌门》这一款游戏,在市场规模中取得了近三分之一的份额。
在经历了2012年全年营收增长90.6%后,中国手机网游市场在2013年伊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有4款游戏收入超过4千万。今年第一季度,在轻度游戏市场上,《捕鱼达人系列》在全球月收入突破628万美元;在中度游戏市场上,《我叫MT》月流水收入破3000万元;在重度游戏市场上,蓝港《王者之剑》的日收入峰值也冲到了60万元左右的规模。
诸侯群战移动游戏市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爆发性增长,国内越来越多公司加速布局移动游戏市场,同时也不断有创业团队涌入这一市场。不论是加快发布新的手游,还是不断加紧拓展与运营商的合作,种种现象都表明2013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盛大游戏CEO张向东表示,盛大正在加大对手机游戏领域的投入以应对市场的新变化,希望将游戏运营经验复制到移动平台,拓展游戏接入方式,并进一步拓展用户群。根据财报显示,相对于其第一季度端游业务的疲软,其手游业务呈现爆发性增长。其控股的韩国子公司Actoz代理运营《百万亚瑟王》让盛大的手游收入在2013年Q1暴涨了12倍。这也让盛大在2013年在移动游戏领域动作频频。
由于武侠和卡牌类题材受相当数量的玩家的欢迎,飞流在2013上半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规模计的发展商竞争格局中占据13.4%的市场份额,由于其产品数量多,且拥有众多热门产品的发行权,因此下半年其市场增长潜力不可小觑。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公司采取多样化市场策略发展移动游戏业务。
凭借《大掌门》这一款游戏在市场规模中取得了近三分之一的份额的蜂巢游戏采取了和多家平台联运的方式,集合了安卓市场上最重要的渠道资源,最大限度覆盖安卓玩家用户群,极大的抢占了市场份额。
九城副总裁沈国定表示,九城的策略将是与渠道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与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及其应用商店都建立了合作,还包括索尼移动、HTC、华为等移动产品厂商,另外还与Gfan、腾讯等第三方应用开发商建立了合作。
不久前举办的GMIC大会上,腾讯“互娱”系统副总裁马晓轶宣布推出“腾讯移动游戏平台”,全面整合腾讯各移动平台资源,包括微信、手机QQ、手机QQ游戏大厅、手机QQ空间、应用宝等移动平台资源,统一管理和运营,协助合作伙伴打造移动游戏精品。
相比传统游戏领域,移动互联网游戏有着更多的创业机会,这也是诸多游戏公司高管离职创业的热土。前盛大游戏CTO陈峰近日在微博宣布新公司开张,主要业务是移动互联网游戏。
移动游戏面临诸多考验
尽管移动游戏市场发展呈现蓬勃之势,但是其未来的发展还是面临诸多挑战,诸如产业链条脆弱、商业模式不成熟、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优秀原创产品缺乏、产品同质化以及开发商与运营商之间如何平衡利益等问题。
CNNIC报告认为,手机网络游戏开发门槛低使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用户对游戏黏性降低,大大缩短了手机网络游戏生命周期。另外由于厂商持续研发与成功能力有限,使得部分厂商经过产品的高潮期之后迅速回落。易观智库预测2014年将迎来市场的盘整期,部分移动网游研发上面临淘汰。巨头有大量的资金、市场、渠道、用户、品牌,对小公司来说今年下半年有着很大挑战,预计到2014年中小厂商会大批倒闭。
游戏的价值最终实现体现在盈利上。不久前的2013中国互联网应用创新年会上,陆洋指出2012年在整体的应用商店下载中,70%以上来自游戏,同时在收入中,80%到90%也是来自游戏付费。从国内和国外的应用商店游戏业务发展数据可以看出,应用商店是游戏的主要下载渠道,游戏收入占比很高。应用商店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价值日益凸显,而游戏则是应用商店实现盈利的突破口。CNG中新游戏研究也指出,支付手段日益成熟,移动网络游戏对于网络依赖性逐渐减低,运营商的流量资费优惠活动使用户成本降低,用户游戏体验更好,用户消费意愿提升。
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发商与运营商利益如何分配,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对此,陆洋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能够正确把握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依靠手机终端提升用户黏着度,并能够解决支付等瓶颈问题,就能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获得好的发展。而这点对于运营商和游戏企业来说值得深思。
移动阅读风头正劲
如今,移动阅读已成风尚。以微博、微信、微小说等为代表的微阅读时代正式到来。
微阅读网罗大众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微阅读是阅读领域的快餐,口袋书、手机报、微博、微信等,都是一种微阅读。微阅读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多种移动阅读终端而发展,承载着微博、博客、帖子、网络文学等海量数字内容。微阅读契合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
近日,一份《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半数以上注册了微博,“微博控”即每天微博使用者占到25.15%。其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关注新闻热点,参与话题讨论,了解名人动态,发表个人观点。同时,新兴的微信平台已拥有3亿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共享信息的“微信控”日渐增多。事实上,“微博控”加“微信控”的手机阅读者,在年轻人的占比已越来越多。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下称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对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个百分点。
电子书的阅读量增幅较为明显,2012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比2011年的1.42本增长了0.93本,增幅达65.5%。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6.52分钟,比2011年的13.53分钟增加了2.99分钟。
我国18周岁~70周岁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信息获取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重视。其中,有70.8%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有46.7%的网民将“查询各类信息”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另外,97.9%的网民表示上网时曾进行与阅读相关的活动。
微阅读之风也吸引了孩子们。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发布的《上海市少儿“微阅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如今超过四成的少年儿童进行微阅读,而电子书在其中占到了50%以上的比例。
虽然,有专家认为,越来越多的微阅读会使现代人思想浅薄、思维碎片化。而且,调查显示74.4%的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但是,微阅读已成不容忽视的一种潮流。
企业左右开弓
微阅读的流行也催生了诸多商机,开发电子书、阅读类应用程序的企业忙得不亦乐乎。
广州坚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ZAKER便是其中一种。这款个性化订阅和资讯聚合的多媒体阅读软件将微博、博客、图片、RSS等众多内容,按照用户个人意愿聚合到一起,实现个性化定制,具有微博邮件等社群化互动分享功能,具备杂志版式的阅读形态。早在2010年12月,ZAKER iPad版就已上线。
除此之外,电子书的发展也有了新气象。目前各大电商均已在各自平台销售电子书。6月7日,亚马逊Kindle系列产品在华首发,这让受到新式手持阅读设备冲击而日渐平淡的电子书市场再起波澜。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此次入华也将重燃消费者的读书热情。而对于国内电子书企业来说,则意味着竞争。当兰当网推出“都看2”阅读器,汉王推出新品“黄金屋乾光”,与Kindle正面交锋。
成立于2010年2月的北京多看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面向互联网的电子阅读和视频的开发与应用,旗下书城“多看阅读”提供内容丰富的各种电子书,适合Kindle、Android、iPad、iPhone等终端使用。
“公司正在加强与内容提供方的版权合作,给读者提供更多的电子书资源。面对市场上的同类竞争,我们看重的是读者的阅读体验。”该公司高级策划经理杨帆对记者说。
读者付费意识提升
微阅读的风行绕不开内容产品,微阅读的内容也是免费与收费共存。虽然,习惯了免费阅读的读者依然在乐此不疲地搜寻各种免费内容,付费阅读的读者也在日益增多,付费习惯正在养成。
上文所述的调查显示,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40.1%的人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手机阅读群体中45.8%能够接受付费阅读,而有54.2%的人只看免费的手机读物。手机阅读人群在2012年全年人均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费用为23.31元,较2011年的20.75元增长了2.56元。
付费阅读量的提高,与电子书的低廉不无关系。亚马逊中国的电子书多数定价在20元以下,打开京东商城的“近一周畅销榜”,有很多书甚至是0.10元,这与纸质书日益攀升的价格形成鲜明对比。遇到电商搞活动的时候,电子书的价格就更优惠了。前一段时间,京东商城、当当商城和亚马逊中国的免费电子书活动吸引了大批拥趸。
移动支付春潮汹涌
据市场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计,到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将达到6700亿美元。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手机在线支付网民规模达到7911万,使用率提升至17,1%,与2012年12月底相比提升3.9个百分点。随着二维码、条形码、比价搜索等移动App的不断延伸和手机支付平台的不断完善,移动支付将进入爆发期,这一产业链的上下游都将获益。
移动支付开启无纸质货币时代
移动支付又称手机支付,包括使用手机终端进行近距离和远距离支付的方式。
目前移动支付主要存在四大形态:运营商计费、NFC(近场通讯)支付、应用支付、刷卡支付。
运营商计费式的支付模式,是指整个支付过程由运营商包办。用户授权一次支付行为(通常是通过短信),运营商帮助用户处理整个支付过程,并抽取一部分利润。支付费用会直接被包含在手机账单中。
近场通讯(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它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NFC移动支付可以让人们完全抛离POS机,通过手机或NFC设备近距离完成支付过程。
应用支付(App)主要是指类似Passbook的产品,通过扫描二维码(Barcode)的形式来对商品完成支付。苹果通过Passbook介入移动支付的各个环节使得Passbook具有全新移动支付平台的能力。
而刷卡支付方式要首推Square,它的用户(消费者或商家)利用Square提供的移动读卡器,配合智能手机使用,可以在任何3G或WiFi网络状态下,通过应用程序匹配刷卡消费,它使得消费者、商家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付款和收款,并保存相应的消费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刷卡消费支付的技术门槛和硬件需求。
正如Square的宣传语,整个交易过程“无现金、无卡片、无收据”。这一个个包括Square在内的支付技术正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无纸质货币时代。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每部移动设备都是一台POS机。手机支付用户在乘车时,又或者在报摊买报纸杂志、在街头售卖机购买早餐或者饮料,甚至是在商场购物、餐厅消费时,只需拿出手机在刷卡器前“晃一晃”,即完成支付,其费用将从手机支付账户里扣除。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潜力巨大
2012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要翻两番,突破18万亿元,其中发展重点包括,加快推动移动支付、公交购票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示范和推广。
据工信部统计,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加和智能手机的普及,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1265亿元,同比增长70.5%,近场支付交易规模增长率达137.5%。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639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其中,移动互联网支付交易增长迅速,达到470亿元。
在毕马威最新发布的《全球消费与融合调查报告》中提到,66%的全球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移动钱包业务,而这一比率在中国高达84%。中国庞大的用户基础加上移动支付需求,使得移动支付业务在中国拥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在手机APP应用日益丰富的情况下,移动支付的功能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其产业链上如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支付厂商、银行等纷纷进军手机支付领域,不断推动产业的发展壮大。未来几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因此,急需一个统一标准来规范日益竞争激烈的移动支付市场。2012年12月14日,我国首个移动支付标准出台。这个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行业移动支付技术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与联网通用5大类35项标准。
近日,中国银联支付部总经理助理赵海在出席某论坛时透露,基于国家层面的移动支付的标准即将出台,目前该标准已进入工信部的审批阶段。
传统商业银行追赶“搅局者”
据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639亿元,居于首位的是支付宝,其交易规模占到50.1%,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中国移动的联运优势和中国银联,腾讯财付通、拉卡拉、钱袋宝等市场份额分别为5.5%、4.7%和3.31%。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说:传统金融业需要互联网搅局者。第三方支付市场的队伍不断壮大。7月6日央行发放了第七批共计2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包括百度旗下百付宝和新浪旗下新浪支付。百度和新浪,成为继阿里、腾讯、盛大和网易之后,最新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主要互联网公司。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移动平台的兴起对银行的传统支付业务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面对阿里金融、腾讯金融为代表的“新势力”,各家银行纷纷寻求网络金融的新商机,力争扭转这场硝烟纷飞的互联网金融战的局势,重夺主动权。
六月底在广州举办的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上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表示:“目前,银行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建立类似于淘宝的网络金融平台,如浦发银行推出手机移动支付产品,建设银行推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中国银行也正在推出网络金融平台。”
6月9日,中国银联高调联手中国移动在北京、上海等14个城市推出移动支付产品——手机钱包,首批共有5款手机和8家银行开通此功能。中国移动透露,目前北京刷手机乘公交已经完成测试,即将推出。
6月27日,中信银行正式推出“异度支付”品牌,标志着中信银行吹响向消费金融、网络金融进军的号角。该品牌包含了二维码支付、NFC支付、全网跨行收单等子产品。其中,二维码支付作为“异度支付”的重点产品,将有效解决线上线下的融合,使支付不再受物理网点和PC终端的限制,随时随地完成支付操作。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表示:“目前,中国的经济驱动力已经发生变化,在未来的发展中,消费将成为经济主流,消费金融必然成为银行业务的新热点。客户可以通过银行的‘概念货币’实现支付,客户可能并未看到银行的身影,却享受着银行无处不在的服务。”
悲喜间前行的移动互联
移动互联为什么难以盈利
毫无疑问,现在移动互联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但遗憾的是,尽管移动互联发展迅速,但移动互联依旧难以摆脱难以盈利的尴尬。2012年,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提出“移动互联网缺乏有效商业模式”。这一说法得到了诸多领域主流人士的赞同,有网站更是撰文评论说:移动互联网的美好前景没有人怀疑,但是大家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却远远不足,以为只需把移动互联网的形态、模式、商业模式从互联网中照搬过来就OK,但无数实践和案例说明,此路不通!
现实真是这样吗?在很多依附于移动互联生存的中小企业看来,未必。不久前,Strategy Analytics移动互联网战略(WMS)服务发布了一篇名为《全球移动媒体市场规模预测》的研究报告,在这篇报告中,Strategy Analytics预测,从2012年到2017年,消费者通过手机(未含平板)使用移动媒体业务的支出,包括手机浏览、手机应用、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视频、手机电视、铃声、壁纸和安全软件,将从1610亿美元上升到2000多亿美元,而在这其中,运营商从消费者通过手机使用媒体业务的需求中获益匪浅。2012年数据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美元,占移动媒体总支出的62.5%。透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移植并非不成功。
经济学者智强对此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在他看来,现在收费、广告之类的模式过于传统。“这些是工业时代单向传播的模式,不适应后工业时代是必然的,而且还造成了行业盈利缓慢。”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只会向受众灌输单一价值的垄断方式,在面对自由多元化的多向交流时代时是怎样的步履维艰。不过这并不代表现在没有商业运作符合新的时代要求,至少从目前来看,有两种模式有意无意地符合移动互联的特点。
第一种是以任志强、李开复等企业名人为首的商业运作模式,这样的名账号背后是自身企业的产品,所以这些账号用高知名度的方式获取大量粉丝,然后通过对事件个性化角度的评论来获得与之共鸣粉丝的好感,在未来这些人选择相关产品时会优先选择自己账号代表企业的产品。当然这样的模式并不完善,比如,这种模式中很难判断有效用户数量,很难真正实现一对一的用户社交交互应用。
第二种是出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诞生的模式,比如像微信中的艾格吃饱了、小道消息、投资圈PElink等账号,它们或者能更深入地谈吃喝兴趣,或者能用新的角度解释现有的热门消息,从而满足部分人的心理需求。虽然现在这些账号中存在隐性广告费的问题,但可以看出这些账号对此颇为忌讳,几乎没有公开进行硬性推广,在未来,当微信平台结构完善后,这些都是订购收费的优秀资源。
实际上,移动互联上并不缺少资金,Strategy Analytics就认为,移动广告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收入来源,到2017年其增长将达到三倍以上,超过420亿美元,占移动媒体总支出的18%。移动正在成为数字广告的一个核心部分,诸如谷歌这样的公司让广告客户在移动终端上进行广告投放变得更加容易。Facebook也披露了其数字广告收入的30%来自移动,这说明广告客户有利用流行的社交网络所提供的有针对性的移动广告位库存进行测试和实验的需求。
不过这样的资金正在分流,在中国,企业用户更愿意选择营销集团来进行移动媒体资金投入。美国摩根斯坦利就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电信市场的价值将逐渐流向在线商务、付费服务和广告公司。公司实力和盈利能力的平衡将从运营商和基础设施及设备制造商向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倾斜,这一思路与后工业化时代的服务型社会不谋而合。对此,服务于多家著名企业的赛诺贝斯整合营销集团的资深项目经理周涛说:“微博追求的效果是一呼百应,微信追求的则是一对一的深入互动交流,我们所提供的是在不同平台上为不同用户设计符合平台的个性化需求服务。”据了解,赛诺贝斯整合营销集团在短短六年间从一家初创企业发展到在全国拥有4个分支机构、4家自建呼叫中心、200名资深营销服务人员,年均市场增长30%的数据库整合营销服务机构,就是得益于顺应移动互联的趋势。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推导出未来移动互联时代真正的盈利逻辑,但可以肯定,通过交互方式服务于多元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未来主要的方式。
识别技术带来移动互联的未来
如果说移动互联的后端是大数据整合,那么移动互联的未来就是人与物体的接驳。让人欣喜的是,这样的时代正在飞奔而来。不久前,中国著名网站大众点评网推出了一项新的购物模式,用户可以在实体店试穿商品后,通过店内的二维码扫描进入大众点评团购页面在线购买产品,在线上完成购买后,当场取货走人。更有意思的是,在此服务发布不久,2013年7月18日,中国银联在上海与8家银行签署协议,发布无接触式移动支付系统“钱包”。根据其介绍,使用该系统,用户可以将银行卡与中国移动的NFC手机绑定,这样就可以在认可的商家使用手机进行小数额消费。
而这些只是移动互联人、物交流的初期阶段,可穿戴设备将是这一特质的下个组成部分。在今年5月底举行的Dll:AllThings Digital大会上,著名的华尔街证券分析师和投资银行家玛丽·米克尔表示,可穿戴计算设备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第三个周期”的“明星”。从目前来看,已经问世和即将问世的四大类可穿戴设备——运动健康辅助产品(如JawboneUp)、独立智能设备(如iWatch)、互联网辅助产品(如GoogleGlass)以及体感设备(如MYO)正在不断发酵。可以想象,不需要打开手机,只需眨眨眼睛就能够知道明天的天气,扫一眼英文报纸就可以出现即时翻译的结果,站在商场外就能看到有没有商家在打折,坐在车里就能看到实时的交通状况,这是何等诱人的场景。
这也难怪瑞士信贷称,可穿戴科技将在未来三五年创造500亿美元的市场,这是现在规模的10倍以上。而更为激进的是,很多认为这一预测过于保守,随着先驱产品不断开拓市场,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不断成熟,传统的巨头陆续进入并逐渐推出更具技术实力的产品,未来三年就将迎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急剧增长时期。可以肯定,随着这一时期的到来,人类将快速进入移动互联时代,那么,还在以应用工业时代商业模式运行的企业和政府们,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什么样的移动互联应用更有营销价值
CNNIC发布的第32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半年内从74.5%提升至78.5%。移动互联网营销成为2013年营销领域的热点。
从应用形式来分析,三年前,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程度没现在这么高,因此,开发APP和“互动游戏”等形式成为主体。以汽车企业为例子,有的汽车品牌选择制作互动性极强的游戏,让用户在游戏中了解汽车的外观、性能;有的汽车品牌自己开发汽车品牌APP,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试驾、了解各类参数等等。
从2013年开始则进入一个全新的对消费者精准定位的“应用”时代,一些成熟的、高价值的移动互联应用成为品牌广告投放的重要入口。例如,墨迹天气、万年历等,由于掌握了大量而稳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因此成为很多品牌争先恐后选择的广告投放对象。同时,一些满足白领和高价值用户的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应用,也成为了移动互联网营销的香饽饽,例如,从2012年底至今,宝马、斯巴鲁、标致、现代、大众、雷克萨斯、马自达、别克、雪佛兰、Jeep等十余家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纷纷出现在已拥有3.5亿高价值用户的“有道词典”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上。而在有道词典上,诸如内容植入、图片植入、触发式Banner广告投放等传播资源,也成为多家国际知名汽车品牌争抢的香饽饽。
那么,这样的一个变化意味着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演进逻辑来分析。
在移动互联领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涌现出几款明星产品,特别是游戏产品,会产生巨大下载量,莫名其妙地就红了,这让手机游戏成为移动互联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但是,此类明星产品风靡的周期非常有限,如果不能快马加鞭的开发出升级换代产品,该游戏很快就会被人忘记。如此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样的“流星”产品可以在短期内满足一些品牌的传播需求,但是却无法获得持续的用户和营销价值,因此很多企业很难对这样的应用持续投入重金。与手机游戏相关的娱乐应用,一样有着类似的情形,无论是曾经火爆一时的唱吧、陌陌,还是近期流行的百度魔图,都曾经在短期内就达到一个海量级的流量,但很快归于平静,广告主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就烟消云散了。在投资者的推动下,迭代速度的增加,以及不断地捕获新用户的要求,也让其很难在短期去思考如何为品牌提供持续的营销服务。
因此,很多品牌最终选择了拥有忠诚度较高的、真正解决用户工作或生活的实际需求的应用,作为移动互联网营销的重点投入方向。原因在于,这类应用消费者有着稳定的使用习惯和使用时长,黏性和忠诚度都比较高,有助于品牌持续的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在我们最近一项针对移动互联网广告的研究发现,广告主认为,在满足高价值用户工作和生活的应用上,投放显示类广告(条幅广告-banner、弹出广告、全屏广告),投放模式已经成熟,而且覆盖和到达用户比较精准,对于品牌而言,可以构建持续的沟通通路,而不是昙花一现,甚至有的品牌已经开始每年投入固定的预算给这些应用。
以网易旗下的有道词典为例,有道词典的用户层次和素质更高,都是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中会涉及到翻译问题的用户,而且这个群体有着非常明显的国际化倾向,这个与汽车品牌希望捕获的目标群体是完全匹配的,因此,有十几个汽车品牌2013年都加大了对于有道词典的广告投入。事实上,这样的应用还有很多,例如百度旗下的百度地图导航、高德地图以及E代驾等,都是以白领和高价值用户为主体。
另外,在今天这些支撑用户刚性的工作和生活需求的移动APP的界面背后,还有庞大的支撑APP的产业链,例如在有道词典的背后,是学英语和翻译服务的产业链;在类似百度地图或者高德地图的背后,是消费者位置和生活消费需求的聚合,这也就让这些APP的营销想象空间更大。这就和2013年不断传出的苹果IOS7与很多汽车厂商进行深入的智能化合作的新闻一样,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一个应用对决应用的时代,消费者面对海量的APP,最终沉淀下来继续应用的,一定是那些真正满足刚性需求的非娱乐应用。因此,对于品牌来说,选择高价值的APP进行品牌信息的传递,就是抢占消费者新入口的重要战略选择。
此外,除抢占高价值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入口之外,这些移动互联网应用还可以与品牌“内容营销”结合,这样的模式相比简单的游戏植入,以及游戏互动而言,所赢得的消费者的记忆度和品牌印象会更深刻。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希望,品牌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显示类广告一定要和应用的场景相关,以及要有更打动消费者的创意文案;甚至,品牌如果可以输出品牌内容,则更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在天气类的应用中植入空气净化器、服装电商等等信息,在有道词典这样的应用中输出一些有关品牌的双语版本的最新资讯,让消费者潜移默化的接触到品牌,就会更有效。
很多企业都在2013年重新审视移动互联网在营销层面所扮演的角色及价值,而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去思考,品牌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消费者入口在哪里?如何更加精准的通过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捕获用户,赢得移动经济时代的消费者价值?
移动互联热的“冷”思考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样东西能像手机那样把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互联网邂逅移动,碰撞出了这时代的新宠:移动互联。它的出现让互联网群雄无法停止谋略手指触摸下的“经济”,从此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投资热潮。
移动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创下了经济神话,行业展现出来的前景广阔。移动互联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智能机普及的今天,移动办公、移动支付、移动商务、移动医疗已经无尽可能,人们拿着手机畅享着移动互联带来的便捷、带来的乐趣。移动互联网产业体系得到整体发展,正在改变网民上网行为乃至生活方式,也在极大改变互联网产业的格局,并进一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运行方式。可是一切被神话的背后,移动互联网到底是一个可以触摸的梦想,还是一个泡沫?
安全形势令人堪忧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新领域,之所以会成为当下的一个热门,这离不开业务模式的支撑,目前该领域已投入市场的业务模式主要有:移动定位服务、手机搜索、手机内容共享服务、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社交、移动广告、手机游戏、手机视频、移动电子阅读。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争夺的主要方向,它们凭借自身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雄心勃勃进军移动互联,都想在这个新兴领域抢占一席之地。
除了淘宝之外,京东商城、凡客、苏宁易购等等都纷纷推出移动互联网战略,他们都明白移动电商的流量效率高,经营成本比较低,商业模式的转换工作量也并不大,如果在这个领域慢人一步,就很可能失去很大的市场份额。
目前,通过手机上网购物的网民越来越多,很多网民不方便用电脑上网,就可以直接用手机登陆商城浏览商品信息并下单支付,这种购物方式满足了很多手机用户的需求。
移动电商通过数据挖掘可帮助商家和客户建立全新的沟通关系,其中地理位置识别功能利于商家将新品、优惠活动等信息精准推荐给用户,提高用户的购买体验,这对于电商来说是一个拓展市场不可错失的良机。
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同时也成为黑客“投毒”的新目标。传统互联网一直都摆脱不了安全问题的困扰,而这也将成为阻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大障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增高,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从2009年开始,被病毒木马、恶意程序感染的手机用户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这跟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周期有着紧密的联系。
手机安全形势令人堪忧,恶意软件非法自启动、私自联网、私自发短信、恶意扣费、恶意加书签等会给手机用户带来很大的侵害;病毒、木马的大肆横行,随时都会危及到用户的手机安全,手机跟电脑一样成为了中毒的热门对象。
在移动支付广泛普及之际,最令用户担忧的就是交易安全,虽然移动支付与传统网购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在黑客的关注下,用户在进行移动支付过程中遭遇网络诈骗、钓鱼陷阱还是屡见不鲜,如果突破不了这个安全障碍,移动支付将会受到很大的威胁,用户的资金也得不到保障。
在2013年,移动互联网领域还将面临更大的安全挑战,随着电脑安全形势发生了变化,黑客们不得不转移阵地瞄准移动互联网,针对系统存在的漏洞入侵手机用户端,因此在未来手机系统安全问题会大量产生,钓鱼网站欺诈也会比以往发生频率更高。
恶意软件、手机病毒不但给用户带来损失,而且还会影响到服务提供商的声誉。谷歌为了生态的开发,没有进行非常严格的审查,软件很容易打包安装到安卓手机客户端,没有经过开发商许可,打包安装的软件被塞进很多广告,而且在后台不断产生访问流量。
移动互联网本定位于开放的信息承载网络,向固定用户和移动用户在内的所有用户提供IP电话、电子商务等业务、WAP业务、电子邮件、Web业务、FTP业务、基于位置信息的业务、短消息结合业务等具有移动特色的因特网服务,本身具有很大泄露数据的风险。
针对移动互联网本身这个漏洞,许多恶意软件在窃取大量手机用户流量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窃取用户的隐私。现在很多手机用户都热衷下载游戏或者各种APP应用,下载的时候一路畅通,游戏玩得也很高兴,但在玩得高兴之际个人隐私却可能已经遭遇泄露,通讯记录、通讯录、账号、个人私密文件等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窥视和窃取。
手机用户隐私泄漏风险加大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安全的一大瓶颈,移动互联网正在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也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安全挑战。
90%的安卓手机用户存在流量被盗用和隐私泄露的问题,可是很多用户却还没有意识到受到手机信息安全的威胁,因为不了解,很多用户就算是蒙受损失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对保护自己手机网络安全的意识相当薄弱。安全隐私问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是发展移动互联网的一块心病。
很多数据告诉我们,移动互联网近几年呈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数据看上去确实很华丽,但移动互联网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不容乐观,移动互联网公司大手笔地砸钱进去收费却很困难。
商业模式仍在摸索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鲜事物,现在的发展状况跟10年前的PC互联网非常相似,有着资本大量涌入和终端迅速普及等利好条件,但这种爆发背后带来的机会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初始阶段都方兴未艾,前景非常诱人,可是随着行业格局的快速变化,大量泡沫必然会不断产生。
其实从2012年到现在,资本方对移动互联网的平均投资额度已缩减近四至五成。
早几年进入的投资商现在已经开始放弃对这个领域的投资,投资商之所以放弃是因为商业模式不清晰,他们没有那么多耐心去折腾。
自从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商业模式成为了业界争论最激烈的话题,不管是早期的初始状态SP,还是现在进行得火热的支付、广告、LBS、游戏、电商等都备受怀疑。目前没有人知道到底哪一种商业模式能够成功,投资者只能赌一把,但这几年以来,每一波赌商业模式的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基本都还没有十分成功。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形成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有手机游戏、移动O2O、移动广告,这几个可能在未来最有机会践行商业模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安装APP移动应用的手机用户也越来越多,想要通过APP盈利的服务商也比比皆是。
凡是投资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都是看重了前景,因为中国有庞大的手机用户群,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可是有前景不意味着有“钱景”,移动互联商业模式不成熟,只能让投资者扫兴而归。
早些年业内很多人都预言移动互联网必火,但太多的不确定性让人无法衡量这潭水到底有多深,也许它像当年的互联网那样,会让一些人绝望,也让一些人成为千万富翁,就是这样的不确定性,对资本有着很大的诱惑,因为我们确实看到当年做程序的人真的靠互联网成功了,比如马化腾创造了腾讯,周鸿祎创造了360,就是看到这些人成功了,很多人对移动互联网更是充满幻景。
在诱人前景的驱动下,出现了大面积投资移动互联网的现象,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移动应用,但这些产品难以形成规模,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资本投资难以收回。
移动互联网的赚钱模式,就是把用户的碎片时间兑现,虽然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很庞大,但怎么从用户腰包里面掏钱,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最棘手的一个问题,不管是现在最火热的手机游戏还是移动电商,都面临嫁接现实的难题,用户永远都想不花钱就占你的便宜,很多商业模式的想法都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
抄袭成风、过度竞争、版权问题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普遍现象。
在商业模式还不清晰的情况下,本土移动互联网企业如何创新商业模式,谋求更多的发展,无疑是移动互联网公司面临的最大生存挑战。
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将迎来最关键的一个发展周期。带宽、硬件、操作系统、软件和云端服务合力推动着移动互联网用户大规模爆发。移动互联目前虽然是一个热点,但市场要发展成熟,还是需要一个蓄势过程,而这种爆发也需要行业进行不断的创新。
到底该往哪方面创新,也有着太多的未知,在这样快速变化的时代,产业需要的不是虚无缥缈的预测,而是对趋势的把握和技术创新。
本刊编辑部综述
资料来源:
《中国对外贸易》2013.8王莉莉 赵炜 郭艳 竹子俊 刘馨蔚
《中国新时代》2013.8覃乾
《销售与管理》2013.9肖明超
《中国商界》2013.9林至颖
标签:移动互联网论文; 移动搜索论文; 移动应用设计论文; 应用商店论文; app公司论文; 应用市场论文; 付费应用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付费服务论文; 手机公司论文; 智能手机论文; 游戏产品论文; 游戏手机论文; 手机app论文; app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