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续历史,开放协作,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科学合作事业论文

承续历史,开放协作,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科学合作事业*

王小凡1 张 赟2

1 美国杜克大学 医学院 达勒姆 27708

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怀特海德研究所 剑桥 02142

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 70 周年的纪念,也是一个总结中国参与国际科学合作的经验教训、在新时代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国际科学合作的好时机。

科学的本质是求实、开放的。为人类共同利益携手努力的愿景在过去 70 年里显著帮助过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的维护和人类健康的进步等重大问题贡献过突出的中国成就。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开放自信,在更为规范的合作模式下继续开展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在研究方面与全球取长补短,借助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的相关制度,继续吸引和培养尖端人才,同时为重大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花色苷由于其来源广泛、有较好的生理活性、无毒副作用及丰富的颜色,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尽管研究者们对花色苷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如花色苷的稳定性问题,花色苷生理功能的作用机制等问题。采用高新技术,不断提高装备水平,扩展应用领域,使花色苷类物质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的科技发展历史看,学习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领域的先进成果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许多接受过西方先进科学培训的留学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建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国际合作项目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例如,“两弹一星”元勋中的绝大多数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不仅用前沿科学知识解决了国家的重大需求,更教书育人,传承了自玻恩、居里夫人、冯 · 卡门等科学大师而来的优良学术传统,为我国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奠定了人才基础。又如,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发现的青蒿素,在早年我国制药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经过赛诺菲、诺华等国际制药公司在临床试验等方面的努力,使其得到了更快更广的推广使用,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许多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国际科学合作活动对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我们在当下、在未来更好地发展科学事业。应该看到,由于现代前沿科学复杂程度的提高,以及世界各国历史传统、发展阶段、学科优势的不同,国际间的科学合作是最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承认,由于历史传承、学术制度、人才储备等原因,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在科学发展的许多方面领先于我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具有较为成熟的科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以及一支高水平的、专注科学问题的专家队伍,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维持其在科学工程前沿方向的优势。在科学领域,我们既不应对自己 70 年来取得的显著进步妄自菲薄,也不应产生固步自封、傲慢自大等情绪。对待先进,我们应谦虚请教、参与讨论、努力合作,坚持将国际科学合作作为我国科技发展事业的重要部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及总胆红素水平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黄疸新生儿血清白蛋白、肺结核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面向未来发展国际科学合作事业,我们首先应该坚定信心,国际科学合作有利于参与各方,一定会得到各国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可。我们要坚定开放合作的态度,多做努力,用实际行动开拓合作交往的渠道和办法,用合作成果取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在这个方面,我们尤其应该重视推动学术团体、专业协会以及科学家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建立稳定的民间学术沟通机制,让踏实的学术合作成为国际科学合作的压舱石和稳定剂。其次,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善于学习,对过去国际科学合作过程中做得不够的方面及时改正。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明确人员聘用规定,用更规范的模式开展具体合作项目,努力在国际科学合作中继续提高我们科研活动的组织能力和科技产出的转化能力。最后,我们应注重借助国际合作解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目前遇到的困难,尤其是借助国际先进经验改革科技人才评价、科研经费分配、人才招募和培养的相关办法,抑制浮躁浮夸的风气,鼓励专注踏实的作风,为我国科学事业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70 年来,国际科学合作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建立相对完备的科学研究体系。在新时代,承续历史,开放协作,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科学合作事业符合我国科学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对于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为国际科学合作增加了新的内容和范式。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国际科学合作中一定会有更多类似“两弹一星”元勋的优秀学子回国奋斗,也一定会有更多类似青蒿素的中国成就造福全体人类。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9.10.013

*应《中国科学院院院刊》编辑部之邀特为“中国科技70年”撰稿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9年8月24日

王小凡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杜克大学 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 终身讲席教授,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1982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86 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癌症生物学研究,首先克隆了在癌症发生和生物发育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的 TGFβII型和 III 型受体。担任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副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E-mail: xiao.fan.wang@duke.edu

责任编辑:岳凌生

标签:;  ;  ;  ;  ;  ;  

承续历史,开放协作,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科学合作事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