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咸味能软坚散结,也能润下,结核、痞块、便秘的人比较适用。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及某些肉类。如海蛰、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作用,痰热咳嗽、痰核、痞积胀满、小儿积滞、大便燥结的人最适宜食用;海带味咸,有软坚化痰作用;猪肉味咸,除能滋阴,也能润燥,同样适宜热病津伤、燥咳、便秘之人。中医学理论认为,五行中的五色、五味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肺主气,肝主筋、心主血脉,脾主肉,肾主骨。饮食应重视这些宜忌原则,合理利用五味,促进人体健康,避免因过分偏嗜而产生疾病。3 四气五味理论指导食疗中药使用讲究四气五味。《神农本草经》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又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间·五常政大论》说:“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里提到的“食养”,一直是中医治病所遵循的重要原则,这就是在治病过程中,除了用药并严格掌握用药法度外,就是要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正如俗话所说的“三分治病七分养”,可见治病过程中,“食养”的重要。4 四气五味理论应用于食疗4.1 四气理论应用于食疗所谓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凉类食物多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适宜热性体质及热性病证,症见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温热类食物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适宜寒性体质及寒性病证,症见面色苍白、口淡不渴、手足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另外,食性需与四时气候相适应,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总之,饮食要根据食性,结合自生体质、疾病性质、四时气候变化而灵活选择。4.2五味理论应用于食疗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辛能散能行,功能解表、行气、行血,适用于风寒湿邪、寒凝气滞等症。辛味易耗伤津液,刺激胃黏膜,故津液不足、消化道溃疡、便秘、痔疮、肛裂者慎食。甘能补、能和、能缓,功能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适用于气、血、阴、阳亏虚以及五脏虚羸者。甘味易滋腻碍胃,影响食欲,且容易使人发胖,诱发心血管疾病,故中老年人、脾虚不运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慎食。酸能收能涩,适于久泻久痢、遗尿尿频、遗精滑精、体虚多汗、肺虚久咳、月经过多等患者。但过食酸性食物,会导致胃肠道痉挛及消化功能紊乱。苦能清泄火热、降泄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适宜于热证、湿证、气逆、便秘者。苦味易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弱者当慎食。咸味能下、能软,多入肾经,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补肾的作用,瘰疬瘿瘤、症瘕痞块、便秘、肾虚证较适用。日常饮食中合理利用五味,可促进人体健康,因避免过分偏嗜而产生疾病。
论文作者:赵青,马光怀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6
标签:的人论文; 食疗论文; 寒凉论文; 食物论文; 食性论文; 作用论文; 适宜论文; 《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