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与四气五味理论论文_赵青,马光怀

食疗与四气五味理论论文_赵青,马光怀

(东阳市中医院 浙江东阳 322100)【中图分类号】R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23-011 古人对食疗的重视民以食为天,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饮食保健,主张药疗不如食疗。《素间·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大枣、生姜、紫苏、乌梅、赤小豆、薏苡仁、山药等“药食同源”之品治疗外感杂病,可见其对食疗的重视。药王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其所著《千金要方》食治篇中有云:“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足见其对食疗的重视。宋代《圣济总录》专设“食治”门,介绍各种疾病的食疗方法。《食疗本草》《食性本草》《饮膳正要》《随息居饮食谱》等著作的出现,充分体现了食疗的重要性。2 四气五味理论2.1 所谓四气就是四性,即寒、凉、温和热性(连同不寒不热的平性,亦有人称五性)。中医认为,能治热证的药物大多性寒或凉;能治疗寒证的药物,大多性温或热。因此,热性、温性食物,适宜寒证或阳气不足的人;寒性、凉性食物,适宜热证或阳气旺盛的人。即前者忌吃寒凉性食品,后者忌吃温热性食物。凡寒凉性的食品,如绿豆、芹菜、马兰头、枸杞子、柿子、梨、香蕉、冬瓜、丝瓜、西瓜、鸭肉、螺蛳等,都具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阳气旺盛、内火偏重的人比较适宜;羊肉、狗肉、辣椒、生姜、茴香、砂仁、肉桂、红参、白酒等热性或温性食物,都具有温中、补阳、散寒、暖胃等功效,阳虚怕冷、虚寒的人比较适用,而热病及阴虚火旺的人忌食。食性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此其道也。”即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食性犹如药性,饮食要根据食性,结合身体状况、疾病性质、四时气温变化而灵活掌握,合理选择,科学搭配。2.2食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辛味宜散,能行气,通血脉。研究发现辛味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祛散风寒、疏通经络的作用。外感风寒的人,应吃具有辛辣味的生姜、葱白、紫苏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因寒凝气滞引起的胃痛、腹痛、痛经,可以吃茴香、筚拨、砂仁、桂皮等食品,以行气散寒止痛;风寒湿痹患者应饮用白酒或药酒,以辛散风寒、温通血脉。甘味有补益强壮作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羸的人比较适合。甘味能消除肌肉紧张,有解毒作用,但是吃甜食过多容易发胖,也是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硬化症的诱因。酸味收敛、固涩,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吸收率。适于久泻、久痢、久咳、多汗、虚汗、尿频、遗精、滑精等遗泄患者食用。但过多食用酸性食物,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苦味清泄、燥湿,适宜热证、湿证病人服用。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佐餐,利用它的清泄作用,达到清热、明目、解毒、泄火的效果,适宜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疖肿的人食用;茶叶苦甘而凉,有清泄作用,有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咸味能软坚散结,也能润下,结核、痞块、便秘的人比较适用。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及某些肉类。如海蛰、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作用,痰热咳嗽、痰核、痞积胀满、小儿积滞、大便燥结的人最适宜食用;海带味咸,有软坚化痰作用;猪肉味咸,除能滋阴,也能润燥,同样适宜热病津伤、燥咳、便秘之人。中医学理论认为,五行中的五色、五味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肺主气,肝主筋、心主血脉,脾主肉,肾主骨。饮食应重视这些宜忌原则,合理利用五味,促进人体健康,避免因过分偏嗜而产生疾病。3 四气五味理论指导食疗中药使用讲究四气五味。《神农本草经》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又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间·五常政大论》说:“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里提到的“食养”,一直是中医治病所遵循的重要原则,这就是在治病过程中,除了用药并严格掌握用药法度外,就是要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正如俗话所说的“三分治病七分养”,可见治病过程中,“食养”的重要。4 四气五味理论应用于食疗4.1 四气理论应用于食疗所谓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凉类食物多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适宜热性体质及热性病证,症见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喜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温热类食物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适宜寒性体质及寒性病证,症见面色苍白、口淡不渴、手足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另外,食性需与四时气候相适应,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总之,饮食要根据食性,结合自生体质、疾病性质、四时气候变化而灵活选择。4.2五味理论应用于食疗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辛能散能行,功能解表、行气、行血,适用于风寒湿邪、寒凝气滞等症。辛味易耗伤津液,刺激胃黏膜,故津液不足、消化道溃疡、便秘、痔疮、肛裂者慎食。甘能补、能和、能缓,功能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适用于气、血、阴、阳亏虚以及五脏虚羸者。甘味易滋腻碍胃,影响食欲,且容易使人发胖,诱发心血管疾病,故中老年人、脾虚不运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慎食。酸能收能涩,适于久泻久痢、遗尿尿频、遗精滑精、体虚多汗、肺虚久咳、月经过多等患者。但过食酸性食物,会导致胃肠道痉挛及消化功能紊乱。苦能清泄火热、降泄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适宜于热证、湿证、气逆、便秘者。苦味易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弱者当慎食。咸味能下、能软,多入肾经,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补肾的作用,瘰疬瘿瘤、症瘕痞块、便秘、肾虚证较适用。日常饮食中合理利用五味,可促进人体健康,因避免过分偏嗜而产生疾病。

论文作者:赵青,马光怀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6

标签:;  ;  ;  ;  ;  ;  ;  ;  

食疗与四气五味理论论文_赵青,马光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