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与分数的辩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数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策划人 张俊平 朱从卫 王力耕
[校长观点]
素质与分数的辩证
为“分数”辩?
庞荣瑞(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学生较高的应试水平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待,是学校生存的前提条件,是名校崛起的经验之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要分数为上,一方面批判分数,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不对。我的观点是,不要回避分数,因为整个社会在崇尚,而我们教育人士批判它,这是不自然的。哲学上讲“不破不立”,但教育问题不能依照这条逻辑。教育上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可能要强调“不立不破”、“立字当头,破在其中”。因此,在没有寻找到好办法之前,还是不要毫无道理地批判“分数”。
朱龙祥(江苏省无锡市东下实验学校):从获得分数的过程、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把分数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素质型分数,还有一种是非素质型分数。素质型分数的含义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不断强化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思想,把抓分数与促成长、抓分数与增能力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享受分数提高的同时享受成长的快乐,让追求素质型分数成为学校教改的主旋律。素质型分数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要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具有先进性;二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科学性;三是要对学生的现实发展和长远发展有益,具有可持续性;四是要对学生身体和心理成长有益,具有健康性。
王俊(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分数”是与考试相互依存的,考试是检测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下,主要检测的是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基本经验、基本品质的考查有所涉及,但还缺少全面科学的测量依据。“分数”的高低部分地说明了素质的高下,而这部分素质的高下,就目前的人才选拔机制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数”这个词语背后其实还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我们需要怎样的“分数”?二是这个“分数”是怎样得来的?假如我们的考试评价制度,还是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用僵化、落后、单一的评价制度来引导学生对现成知识的掌握,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那么这样的“分数”中的“素质”含量将更低,这样的“分数”是不足取的。假如我们为了“分数”而违背教育规律,戕害师生身心健康,那么,“分数”背后隐含着的是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损害,说到底是对人性的伤害,这样的“分数”更是可怕的,我们宁可不要。
姚浩宇(江苏省苏州市外国语学校教科室):分数其实本身不具有什么意义,而具有意义的是分数所承载的学业评价体系。我认为中考应更侧重基本能力的考察:理科类考试,更偏重于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察,而非仅仅视最终答案准确与否而定;文科类考试,更应考察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的分析、提取、处理及表达能力,因此在评分标准的制定上,应更具有包容性,即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就能得分。
学生的成绩固然重要,但仅仅以数次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位教师的优劣,不仅不公正,而且长此以往会造成教师心理、学生心理和学校教育的扭曲。抛却单纯以分数考核教师,代之以更全面、客观且具有建设性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扭转目前初中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更具实效,也更具有建设意义。笔者所在的学校已连续几年采用学生匿名问卷调研的方式,重点考察教师讲课是否具有条理性、是否具有启发性,作业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创意性,对教师平时教学过程的优劣予以评价,发现问题不隐藏,坦诚与教师个别交流,提出整改意见。
对分数的盲目崇拜,相当程度上意味着我们忽略了一部分特长生的个性发展。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是差异,但目前我们对考试以及对考分的片面追求,实际上是以扼杀一部分特长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因此给予特长生充分的空间,关键在于教育行政部门能否给予学校更多的培养自主权和高一级学校招生自主权,以及我们的学校能否根据自身发展特点,突破现有的考试制度,给予部分个性鲜明、学有所专的学生以更灵活、更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王力耕(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分数有什么用?没有分数,今天过不了关;只有分数,明天过不了关。一个人出了大学门以后,不要说中学里的分数不再起作用,就是大学里的分数对人的发展影响也就很小了。大学同学分到同一个单位,发展的好坏与大学时的分数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更多地取决于分数以外的能力、性格等综合素质。所谓:进门看学历,升迁靠能力,发展靠性格。
素质与分数:对立?统一?
秦培元(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分数和素质是统一在一起的。我认为考试的分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没有素质不可能有分数,分数应当是素质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大部分,你分数
低的学校绝对不是素质教育,哪个学校中考成绩倒数第一,不管你口号唱得怎么响,不管活动怎么有声有色,没有哪个专家说你是素质教育。一般情况下,高分是高素质的体现,高分低能毕竟是少数。一个学生没有好的心理素质,他的思想品德不到位,他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可能每学期有好的分数。所以我认为分数和素质是连在一起的。
印鑫(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素质与分数的纷争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纷争,素质与分数既是包含与从属的关系,也是竞争与统一的关系,分数是多种素质的集中体现,分数不仅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它也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一个学生没有积极的认知态度,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业成绩的。一所学校不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可能长期保持高升学率。
分数不是唯一的,但没有分数不行,升学率不是唯一的,但是没有升学率素质教育是坚持不下去的,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关系,我们理解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不仰望星空我们会失去方向,不脚踏实地我们没有立足之地。我们只有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才能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孙欣(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人为地把素质和分数对立起来,这不科学。我认为素质和分数并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比如现在经常说高分低能,分数高品德差,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等等,让人误以为高分必定低能,而考试成绩不好的人,综合素质却可能非常不错。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符合现实的。有考试就必然有应试,我们不能回避。因此,我们的现实选择应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应对考试升学,以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升学和发展机会。
芮火才(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素质与分数的关系既不对立也不统一。分数不可能涵盖素质的全部内容,所以有的人说素质高的人,分数不一定高,这个不是水涨船高的关系,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素质与分数可以建立一种联系,比如,素质高的人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他的分数也高。理想教育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整体水平,只能追求素质,不能追求分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分数是素质的副产品。假如以素质教育为标准,哪个学校分数高,哪个学校分数低,这并不重要。
追求素质与分数的统一
庞荣瑞(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我们要有一点良知,尽量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得到熏陶。我在学校提出来:学生离校后,至少5年还要记得我们学校,10年之内还会想到学校里搞的这个活动,乃至终身难忘。要想方设法在考试的试卷中逐步增加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使得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的人没有办法适应考试,让他们得不到高分。如果考试的含金量不断地增加,分数标志学生综合能力的可靠性也就逐步增强。
张炳华:我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是按中考成绩来评价的,而是延后3年,延后7年来评价。有的老师觉得教孩子不错,成绩很好,我现在延后评价,为什么呢?现在有的老师中考好的,高考也好,但这里有一小部分的孩子考到了好学校,也有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这就能说明教师当初教的是真好还是假好。所以我们不能把素质和分数绝对对立。高分低能是不成立的,高分不一定素质就高,低分也不一定素质就高。
孙欣:一所学校如何能够让素质教育真正地推行,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这是保证素质和分数双赢的根本。同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实行素质和分数双赢的外界推力,也要符合办学规律。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的评价制度这根指挥棒指挥的,如果学校把分数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那么教师就会放弃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埋头死抓硬磨,一个题目做十遍,把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所以我校对教师的考核不是单一看成绩,在抓好教学“六认真”等常规工作的同时,以“评价方式的改革”为抓手,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评价教师好不好,不问学生考多少分,先看教师是否热爱学生,你的学生喜不喜欢你,爱不爱听你的课,你布置的题目学生爱不爱做,遇到困难了学生敢不敢来问你……同时改变学校领导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通过调研、召开学生与家长座谈会、设置学生信箱等途径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沟通过程。此外,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这是真正实现素质和分数双赢的重要保证。
王俊:在追求高素质的过程中提高分数,途径在课堂,课堂上非常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些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我们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其基本出发点正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将学生的“素质”定位在“学科素养”上,其涵义正是四个“基本”,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并且明确了四个“基本”要达到“四化”要求,即“基本知识概括化、基本技能自动化、基本经验体验化、基本品质全面化”。为此,我们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规律,结合系统论思想,提出了以“两类结构”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事实证明,当我们把现象的、零碎的知识打碎、整合之后,用概括化、结构化的方法,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综合,使之不断地分化和贯通,教给学生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和方法程序,学生学到的是最有迁移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改进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主体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实“分数”对我们而言,是不需要特别“关注”的,因为,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发展了,“分数”的获得是伴随而来的,不需要刻意为之,更不需要拼命追逐。我们的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空条件,发展更加广泛全面的素质。
王力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学生能力发展的程度”。所谓“能力发展的程度”,我的理解在于“人尽其才”,在于让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独特禀赋,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在于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于培养智力、心理方面都健全的公民。分数固然重要,但视野、能力、潜能更重要!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分数,但还要关注学生的分数是怎么获得的,是痛苦获得还是相对愉快地获得。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但还要关注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是否具有潜力。因为终身教育的社会决定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们要关注学生能否升学,更要关注学生毕业以后是否眷念母校。如果一个学校虽然能够给学生以高分,但学生欲逃之而后快,恐怕这也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学校。
观点链接:
辜伟节(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从理性的角度,从我们追求教育理想境界看,分数和素质必须是统一的,一切分数必须和素质匹配。也就是说分数必须为素质服务,它必须要为促进素质发展服务。讲分数本身没有任何过错,错在我们对分数的定位、定标和使用分数过程当中所发生的偏差。比如,理科与文科,因为我们考试有主观题、客观题,理科相较文科的分数无疑更加精确,在这种情形下,分数这种客观的价值的呈现就不一样,因为学科有学科的特点,对分数怎么样定位、怎么样定标就需要思考。同样,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同领域也有不同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初中和高中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目前所设定的6个维度,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我以为还是比较科学的,它实际上都是围绕怎么样促进人的发展,围绕如何培养现代社会人的。所以我讲我们要分数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使用分数。我们现在很多地方更多地把分数用于横向评价,把它作为一个非常明确的抓手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来评出什么什么。实际上对一个学生或教师,最好是进行纵向的比较,让他知道他和过去比究竟怎么样。所以,如何合理地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定分数的定位、标准最为重要,然后就是怎么来用好分数。
王铁军(江苏省教育学院):我们校长在理想和现实面前穿行,戴着镣铐在跳舞。在分数这种压力下面有所追求,而且有所作为。我的观点:首先分数和素质不是一对矛盾;第二,我们要分数,但不要唯分数论,更不要去崇拜分数;第三,要分数不要片面追求分数,更不要把分数作为歧视学生、压制学生的依据。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面,我们已经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指标,或者主要的指标。这就摧残了许多学生的创造潜能,也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我想不能不看到这些负面的影响。分数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发展才是终极的目标。要分数,更要素质,更要学生的发展。我们要确立科学的质量发展观,探索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教育的本意是什么?陶行知讲得非常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生活,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成绩。归根到底,它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生存。所以,我讲我们校长应当拥有更高的视野,追求更高的境界,追求一种素质文化,而不是应试文化。我觉得我们校长也应该有一种独立不拘的教育精神,不跟风,遵守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唐国均(江苏省如东县教育局):有些道理其实不很深奥,甚至很明白,只是谁也不肯先做起来。比如大家都知道我们要通过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来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素质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加上考核的、竞争的压力大,许多教师也就急功近利,片面追分了。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背景下,不追求分数是不现实的,但不注重素质是不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也将不会予以认可。这就是说,鱼和熊掌我都要兼得,我觉得最理想的方式就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来提高学生的分数。片面追求分数,急功近利,不仅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降低了学生的素质。我们追求素质与分数的完美统一。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素质,什么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追求人的全面素质,从素质教育的要求看,当然包括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就学生的认知发展来说,重点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代学习化社会中,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对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的重要方面。同时,要理顺素质与分数的关系,不将其对立,也不盲目等同,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要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分数。
其次,要寻求分数与素质的最佳结合点,用最优化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分数,用最好的途径提升分数,让学生在获得分数的时候素质得到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由成长搭建平台。教学过程中不仅重结果更重过程,不仅重知识更重全面素质,不仅重认知活动更重情感发展,不仅重标准化答案更重多样性答案、求异思维。我们不能为了分数采取一些功利的手段,让学生无休无止地抄、背、默,不断地延长教学时间,加班加点,占用学生发展素质的时间和空间。要摒弃高耗,追求高效,努力做到分数与素质的同步增长。
第三,要优化评价方式,寻求分数与素质的统一。分数要反映素质,素质靠分数来体现,这两者要高度统一。要实现这个统一,我们必须要讨论一个根本性的话题——考试评价。我们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都要思考素质与分数的关系,努力做到素质与分数的一致。以往的考试评价注重测量与评价学生对事实与概念、原理的掌握。我们都知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考试评价如果不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可能正确地对学习作出判断,从而也不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作出有价值的分析。但是,如果我们的考试只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话,那就更不能对学生成长与发展作出真正有意义的建议,在教学实践中也会误导教师与学生。因此,试卷必须要将测量“双基”和学生素质高度结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这才是让素质与分数切合的关键所在。
[学者观点]
社会崇拜语境中分数的教育文化分析
我的基本观点是:素质具有内在性,它是无法用分数来进行表征的;但是分数作为一种教育使用的概念或者手段,它的教育意义是可以建构的,分数作为评价的手段也是可以使用的。我提出“分数崇拜”、“分数异化”、“分数重建”三个概念与各位校长进行讨论。
一、社会对分数崇拜的背后
对分数的社会崇拜是一种客观现象。在这种语境中,教育被简单化为分数,在整个社会价值取向中,分数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追求,谈到分数,无论是家长、社会、领导、学校都充满一种宗教般的情怀。在这种分数崇拜的背后是什么呢?
其一是重视教育、读书至上的文化传统。儒家文化高度重视教育,信奉读书至上,科举时代形成的重视教育和考试的传统,使中国在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生活中十分倚重考试,着重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主要依据。
其二是社会精英阶层对文化遗传的过度追求。在社会学中有一个“文化屏障”的概念,是指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人处在这种同质文化群体中,通过交往和行动,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阶层文化保护和排斥意识,以使得自己阶层的利益不受侵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对文化屏障与教育作用的关系作了分析,他认为经济支配阶层能够根据其通向高等教育的途径证明自身的优越性,使其处于上位的位置合法化,而从属阶层的成员不仅受到物质方面的约束,在高等教育的机会面前也是处于劣势,社会不平等体制的种种现实也因此得以合法化。教育的这种文化再生产功能,能够维护精英阶层的利益。我国同样存在这样的精英阶层,他们深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试图通过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寻求一种文化的遗传,以至于越是精英阶层越是追求孩子教育的精英化。
其三是社会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失衡。这种失衡的供求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人太多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却不足,二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公造成职业上有高低贵贱之分,三是社会用人机制不健全造成用人上的学历崇拜。所以直接导致专业上有热冷之分,大学有高低之别,人人都想进名牌大学、热门专业,使基础教育阶段形成恶性竞争。竞争就具体表现在对分数的追求上。另一方面,社会也希望通过教育的分层来调节社会的分层与流动,这样一种调节器靠的就是分数。供求关系背后还有一个无法解决的中国人口太多的大问题。
其四是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分数背后是对学生评价的统一化和标准化,是对个体、个性和人自身价值的一种漠视。究其原因,有政治因素,有文化影响,但不可回避的是教育自身在分数面前的走火入魔。大学往往不以招到有个性的学生为荣,常常为招到某个所谓“高考状元”而骄傲;高中很少考虑学生的成功感受,惯用分数将学生人为分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看重的不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而是个别名校的升学率。学校把以分数为主要内容的所谓成绩作为向领导汇报的主要事项,作为向教育市场扩展的主打品牌,作为跟家长交流的核心主题。在学校内部则把分数作为管理的中心杠杆。在这样的语境中,分数产生了异化,教育也随之走向了自身的反面。
二、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分数异化现象
在教育实践中分数异化为成人文化、学校文化压制儿童文化的工具,成为要求学生适应学校教育的暴力,相当于古代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这种强制带来分数,分数又带来强制,当儿童在成人文化的压制下寻求发展的时候,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扼杀了,未来社会的创造力也随之泯灭,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一种异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目标异化。国家的培养目标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就是要保证基本国民素质的培养,这是核心目标。国民素质具有内在性和整合性。分数追求的实质在于对理性知识的崇拜,作为教育内容的理性知识以符号的平面化遮蔽了文化的精神含义。同时,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文化传递方式,排除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现成知识的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生命的丰富性和责任感随之游离学习之外,个体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产生了质的断裂,学生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全面国民素质的培养也随之消失。
第二是功能异化。分数本身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标志,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是为人的发展服务,并成为促进人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分数等同于评价,而分数本身成了目的。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习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但是在通过分数进行的评价中,许多内在的发展要素并没有纳入评价范围,那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断上进的因素并没有受到注意和重视,只是分数掩盖了一切。
第三是主体的异化。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志和形式上的体现,其主体无疑是学生。但是如果问学生,你需要分数吗?多数学生回答不需要。他们经常抱怨家长和老师只看分数,看结果,看不到他们的努力。谁要分数?老师需要,因为分数能给老师带来荣誉和利益;校长需要,因为分数能给校长带来成绩和地位;家长需要,因为分数能给家长带来虚荣心和成就感;领导需要,因为分数既是领导的政绩工程也是他们所谓服务群众利益的标志。
第四是专业异化。分数作为教育的方式具有丰富的专业内涵。分数说明什么,需要进行教育意义的解释。我们往往给家长一个分数,给学生一个分数,但是分数到底说明什么,我们却从来不告诉学生和家长,从不加以解释和说明,分数失去了一种专业价值和教育意义。于是分数简单化为一种管理的方式、行政的方式和强权的方式。这种非专业还表现为滥用分数,频繁考试,学生考到最后,对这分数毫无感觉,分数本应有的一点威严也被消解了。
三、分数意义的教育建构及对学校教育实践的诉求
既然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归宿,而人的素质又无法用分数来进行表征,何不取消分数?如果取消分数,教育评价可以选择一种质性的方式,更能体现教育的思想和价值,需要以更复杂的劳动作代价。取消分数是教育的理想选择,但不是现时选择。在社会对分数高度崇拜的现实语境中,分数被赋予过多非教育意义,加上教育选拔功能的存在以及这种功能对分数的过分依赖,取消分数无疑是只能说而不能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重新建构分数的教育学意义,使之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其对人的素质发展的价值。分数教育学意义建构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对学习主体自觉发展的终极关怀,寻求教育主动去适应学生,强化分数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同时强化国家教育意志在个体发展进程中的体现。
首先,要在终身发展质量观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分数观。培养人的终身发展的素质基础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这些目标具体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全面的知识素养、合作交流能力、批判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民族情感和国际视野等。这些目标也构成了人的终身发展的质量观,在此基础上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分数作为教育质量评价形式的局限性,认识到人的终身发展素质是内在的、是无法用分数计算的,分数只有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才有意义,新的分数观就是淡化分数的评价功能和甄别作用。
其次回归学生主体追求分数的道德价值。使分数与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赋予分数丰富的个体发展意义,每个学生在每一个学科学习中都能获得好分数,只是学生之间分数的意义不同,让分数成为学生的一种主体追求。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使他们通过分数获得一种成功感,而不是挫折感和失败感,分数作为教育的手段在于培养成功的学生而不是培养失败的学生。分数的功能只有激励而没有惩罚。具有道德价值的分数能够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和自由,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引领学生人格的全面提升,能够推动师生、生生之间和谐交往。
这样的分数意义对学校教育实践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求学校在终身发展的理念下思考学校教育的变革,坚定不移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二是树立评价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观念,变统一评价标准为多元评价标准,变总分评价方式为单项分数评价方式,重视对分数的解释和说明,强化质性评价;三是变多次考试为多种考试,变一次考试定分数为多次考试选择分数,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成功机会,把评分的权利适当还给学生;四是改变以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教师的错误做法,把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等纳入教师评价范围,促进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五是用学校先进的教育思想影响家长、改造社会,而不是一味迎合社会、家长的非专业需求,努力消解分数及教育评价的非教育意义,使学校成为先进教育文化的生产中心和传播中心,树立教育的专业独立性,建立学校教育的专业自信和尊严。如此,分数将回归其应有的教育功能,素质教育理想将在学校放射出应有的光芒。
[学者观点]
不要忘了素质与分数背后的人
凡是有教育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不应回避基础教育存在的这个严峻的事实:当下,升学率是衡量中小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有的地区和学校,在关键的时段,分数几乎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几乎成了学校表情的风向标和调节器。这是很不正常的,发展下去也是很危险的,其道理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常常避而不谈,当然,主要原因是我们感到自己势单力薄,无能为力,表现为一种无奈。不过,毫不客气,也毫不夸张地说,某些学校的领导,还会为分数而津津乐道,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品德状况则被分数所淹没、所掩埋。这就更危险。尽管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升学制度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但并不意味我们没有任何的责任担当,也不能说我们就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只能“坐而待毙”。我们首先要有揭露矛盾的勇气,其次还要有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紧迫感,同时还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和努力。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对分数与素质的关系,在理论上还是比较清楚的,即应以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学生的素质,而是学生的分数。这种教育逻辑的颠倒与混乱,常常使我们非常困惑和苦恼,我们常常是在违背自己的良知和理智行事。不过,这一现象和状况,往深处说,往实质上讲,说明我们在理论上还没有搞清楚,有时实践中的糊涂恰恰是理论上的模糊,有时实践中的胆怯恰恰是理论缺乏勇气的表现。如果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打转转,而不触及理论上的问题;如果我们一直被感性的现象所迷惑,而没有理性的清醒与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思想的深刻,那么,现实中的问题、实践中的问题最终是不能得到解决的。
素质与分数的关系可能很复杂,也可能很简单。之所以变得复杂,是因为掺进了许多不应加入的因素,说得透彻一点,问题的复杂实质是人为因素的复杂,是人使其变得复杂。
我觉得素质与分数的关系应当是简单的。
其一,教育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中心,素质高于分数,分数应当服从素质。
其二,应当在素质提高的前提下让学生争取较高的分数,应当使分数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分数也是不可回避的,它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谁要是忽略了分数,甚至只是轻慢了分数,在当下都是行不通的。
但是,不回避并不是迁就,而是应当促使分数归位,即回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去,必须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看待与对待分数,要使分数真正成为素质的一种标志,使追求分数成为提升学生素质的一种途径、方法和过程。
以上的讨论,都说明素质与分数的背后是人的问题。我们不能空谈素质而不谈人,更不能只见分数不见人,只要分数不要人。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发展,素质与分数的辩证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无所谓素质与分数的辩证。
校长和教师很辛苦,很为难,我们应当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不能把分数对素质的扭曲、对教育异化的责任都加在校长和教师身上,这不符合事实,很不公平。但是,校长和教师必须有理想,必须仰望星空,必须有更大的价值追求,必须坚定自己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