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韵律结构看形容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韵律论文,形容词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形容词问题
①定中结构:出租房 *租房屋
述宾结构:租房屋 ?出租房
这表明,在现代汉语里要确定一个组合是述宾结构还是定中结构,主要不是看这个组合的成分哪个是名词哪个是动词,而是看哪个是单音节哪个是双音节。
Lu & Duanmu(1991,2002)提出“辅重原则”:定中结构的定语和述宾结构的宾语都是中心语的辅助成分,辅助成分韵律上要“重”,汉语里韵律的“轻重”就体现为单音双音的对立,所以定中为[2+1]而述宾为[1+2]。
总之,从定中组合的韵律结构看,双音形容词和双音名词、双音动词都形成对立,单音形容词只和单音动词形成对立,和单音名词表现一致。可列表如下②:
而在做复合词的中心的时候,单音形容词又和单音名词、单音动词表现一致。(这个事实也很重要)例如:
汽车房 全年租 猩红热
煤炭店 三级跳 妻管严
手表厂 本字考 夕阳红
要回答的问题是,在三大实词类中形容词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它和名词、动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二、名词和状词
形容词的问题解决不好的症结还是过分看重名、动、形之间的区别,预设汉语里名、动、形跟英语等印欧语一样是三个分立的、互斥的类。其实汉语里首先重视的不是名、动、形的区别,而是“名词”和“状词”的区别,这个和“状词”对立的“名词”包括动词和性质形容词,即包括动作名称和属性名称。(沈家煊2007/2009/2010a/2010b)这个“(大)名词”类的成员一律能通过重叠的方式形成“状词”(也叫“摹状词”),以下实例转引自华玉明(2008):
蔡淑美、施春宏(2007)考察阎连科作品中的重叠形式,同样发现名、动、形三类词都有起摹状作用的重叠形式AABB和ABB。例如:
⑧名词的重叠形式
浪浪涛涛 波波浪浪 山山海海 山山岭岭 涕涕泪泪 枪枪炮炮 仇仇恨恨
物物什什 物物件件 缘缘由由 江江湖湖 谷谷糠糠 钉钉绳绳 汪汪洋洋
水渣渣 烟团团 雾浓浓 汗渍渍 血淋淋
⑨动词的重叠形式
巴巴望望 哭哭唤唤 洗洗整整 腾腾雾雾 剪剪裁裁 闪闪灭灭
颤巍巍 笑吟吟 荡激激 气愤愤 潺哗哗
⑩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烈烈炎炎 红红胖胖 木木然然 白白亮亮 柔柔和和 白白茫茫 美美丽丽
鲜明明 青痴痴 紧飘飘 白茫茫 红艳艳
三、形容词的双音化
(11)AB是性质形容词(能加很)
暴虐汹汹 苍老荒荒 潮润烂烂 潮湿雾雾 迟缓慢慢 光亮嫩嫩 恍惚悠悠
浑浊厚厚 火热腾腾 枯瘦黄黄 亮堂洁洁 明亮晃晃 清脆哗哗 威严森森
稀疏飘飘 狭长弯弯 鲜活生生 脏旧兮兮
(12)AB是状态形容词(不能加很)
鲜红艳艳 血红艳艳 黑红暖暖 黑红艳艳 红艳阵阵 红灿烂烂 雪白淋淋
惊白茫茫 惨白凄凄 浓黑烈烈 白亮嘎嘎 赤裸条条
蔡淑美、施春宏(2007)指出,这样的重叠不是方言特色,除了阎连科还有许多不同方言背景的作家,如星竹、孙春平、乔叶等,都有类似用法。他们的结论是,语言系统中有现实的部分,也有可能的部分,现实性是可能性的一部分,要把语言放到动态的过程中来考察。
总之,双音形容词不管是表性质的还是表状态的,都能通过多种手段来增强或恢复摹状性,加很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重叠又有多种方式,重叠方式的选择不是绝对的,有的重叠方式对二者都适用,所有这些手段(包括加等词头)可以概括为“叠添”(叠加和添加)。
以上是现代汉语共时平面的情形,从历史上看,石锓(2010)发现古汉语单音词重叠为摹状词也包括名、动、形三类,他还发现另外两个重要事实:一是先秦汉语单音形容词中有一部分是状态形容词,通过叠添来增强摹状性,如;二是后来表性质的双音形容词原先也是由单音通过叠添而得到的摹状词,如,因为摹状性衰减才变为性质形容词。因此从动态的观点看,汉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有两个随时进行着的变化:一是属性词通过各种叠添手段来增强摹状性,这些手段包括双音化;二是状态词的摹状性衰减向属性词漂移,通过新的叠添手段来恢复摹状性。
双音化是增强摹状性的一种叠添手段,这个认识十分重要。与其说历史上形容词单音的使动用法转移到双音上,不如说历史上形容词单音的使动用法还没有完全转移到双音上,现代汉语双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还不像古汉语单音形容词用得那么广泛和多样。王克仲(1989)对古汉语单音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有较详细的描述。
首先,使动用法很普遍。例如:
其次,古汉语单音形容词除了表示致使,还能表示王文所说的“支配”和“意为”。例如:
“支配”和“意为”是抽象的、意义虚化的致使。例(15)中的两个美是在言辞上或认识上使对象具有美的属性。究竟是表示“致使、支配”还是“意为”可以从上下文来判断。例如:
而现代汉语双音形容词基本上只限于表达单纯的致使,还没有引申出“支配”和“意为”。总之,现代汉语双音形容词用作使动的,都能在古代汉语找到相应的单音词,而古汉语单音形容词用作使动的,在现代汉语不一定能找到相应的双音词。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古汉语的单音形容词通过双音化而增强摹状性,使得现代汉语的双音形容词仍然具有摹状性,因此使动用法不那么广泛多样,只有那些摹状性已经磨损得很厉害因而漂移到属性词的才会有使动用法。
四、重新考虑形容词内部的划分
(18)[1+2]冷空气 冷开水 白皮肤 白脸蛋
[2+1]*寒冷气 *冰冷水 *苍白肤 *煞白脸
(19)[2+1]苍白色 寒冷意 平常心 名贵犬 穷酸相 安稳觉 阴暗面 强硬派
[1+2]白颜色 冷空气 平视角 贵金属 穷地方 稳办法 暗房间 强动词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我们完全可以把形容词的双音化,如看作一种类似于重叠的手段,叫做“准重叠”。
五、形容词的多重性
语言的共性是形容词的位置介于名词和动词之间,从地图上看,英语和汉语都是这样,但是三类词的划分方式英语和汉语不一样,英语nouns,verbs,adjectives好比三个分立的行政区,汉语里名、动、形(指属性形容词)三者好比是省、地、县的关系,形容词隶属动词,动词隶属名词(隶属关系用虚线框表示)。既然形容词和动词都属于(大)名词,那么名、动、形都能做常态定中[2+1]的中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语法化”的角度看词类的形成,人类语言最初只有名词,从名词里分出动词类来,然后再形成形容词类。(Heine & Kuteva 2002)形容词因此跟名词、动词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英语verbs已经彻底分出来和nouns并列,adjectives在下一个层次,汉语的动词还没有从名词里分出来,名词、动词不在一个层次上,形容词又是名词、动词下面的一个层次。汉语里双音化,作用在名词、动词身上是“充实”或“减虚增实”,即减弱动性增强名性(沈家煊2010c),作用在形容词身上是“增虚”,即增加带有主观色彩的摹状性。归纳起来汉语形容词具有多重性,按重要性排列依次是:(1)在做谓语上跟动词相似,所以说是动词的一个次类;(2)在做定语上跟名词有相似性,以[1+2]为韵律结构的常态;(3)在双音化上不同于名词、动词,是“增虚”而不是“充实”。
注释:
①比如“小雨伞”,三个上声字,从连读变调看只能划分为“小|雨伞”。
②此表的排列方式参考了陆丙甫先生的意见(电邮通讯)。
③此例王克仲(1989)归为“支配”,似归为“意为”更妥当,“安”是“觉得……安宁”的意思。
④朱德熙先生研究形容词的文章发表于1956年,还没有像他后来那样重视“的”字的分布。
⑤这张词类地图在沈家煊(2010a)所画的图上有所修改,把形容词移到名词动词下面的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