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歇和上海新海光复_光复会论文

论李歇和上海新海光复_光复会论文

论李燮和与辛亥上海光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论李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66(2003)04-0017-09

辛亥上海光复及沪军都督的归属问题,历来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老问题,可以说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历史公案。光复会一系的人认为是陈其美夺去了李燮和的沪军都督宝座。如章太炎说:“若陈其美者,……上海光复,攘李燮和之功以为己有,偷儿成群,拥为都督,……”[1](418)杨镇毅则说“陈其美篡夺‘沪军都督’”[2](306)。及至今日,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然是见仁见智,未能取得一致的认识[3-5]。那么,历史真实情况如何?笔者因承担《陈其美与辛亥革命研究》的课题,无法回避此一问题。兹根据史料,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请方家指正。

一 辛亥上海光复的简要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的爆发,标志着以武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高潮终于到来。

上海本是光复会的发源地。早在1904年冬,蔡元培与龚宝铨等在上海成立了光复会。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蔡元培在上海加入同盟会,并被指定为同盟会上海分部主盟员。1907年蔡元培赴德留学。1910年2月,章太炎、陶成章等原光复会成员在日本东京重建光复会总部,由章太炎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由于光复会基本成员都在南洋,因此,光复会在南洋设立执行总部,代行东京本部职权,以李燮和、沈钧业、魏兰为执行员。1911年7月下旬,陶成章、李燮和、尹维峻等在上海法租界平济利路良善里组织“锐进学社”,发行《锐进学报》,并在杨树浦及法租界赖格纳路设立了两处秘密机关。事后,陶成章复返南洋筹集起义经费,李燮和则回湖南安化老家(今湖南涟源,编者注)省亲。

李燮和回家不久,即传来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李燮和急忙奔赴武昌见黎元洪,对黎说:“淞沪东南门户,而天下财货之所委输焉,得之,则长江以南,可无血刃而定也。”[6](40)黎元洪随即委派李燮和为“长江下游招讨使”,在30多名敢死队队员的护送下,李燮和从武昌来到上海,发动起义。

据当时在陈其美手下任事的章天觉回忆:“当上海同人得到武昌起义首义确讯,正日夜筹思策应时,武昌军政府突派李燮和为总司令,挟三十余人敢死士随同来沪,督促举事。李为光复会健将,沪军营、制造局、炮台营、巡防营士兵多湘籍,李恃同乡之谊,上级士官,素多往还,到沪后不数日,已游说殆遍。士兵因鄂讯而浮动,遂多附和,定期于九月十五日起事。约定后,李即以实情告其美,并详述武昌起义情形。”[7](155)李燮和的到来,对同盟会和陈其美的地位构成严重挑战。陈其美安置李燮和后,即密约亲信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李燮和利用湖南同乡关系争取到闸北巡警总局巡逻队官陈汉钦和吴淞巡警总局巡官黄汉湘等参加起义。李燮和在《光复军事略》写道:“於时上海军警两界,其长官率多湘人,燮和细心探访,于上海得闸北巡警营管带陈汉钦,于吴淞得巡官黄汉湘,燮和阴遣人召之。黄汉湘既至,燮和知其敢任事,悉以运动吴凇事委之。而陈汉钦不愿自来,约燮和往就见,燮和未知汉钦意云何,然不冒险往,终不能得其要领,乃赴之。抵闸北巡警总局,就客座,逾时不见陈汉钦来,燮和颇疑惧,自以为鸟入笼中也。少顷,一人导燮和至陈汉钦公馆,始与定约而归。驻沪巡防营管带章豹文、巡防水师营管带王楚雄,及附近制造局之炮兵营哨兵官成贵富,燮和因陈汉钦招之,诸人皆许诺。又,上海道所辖之沪军一营,其管带畏事,已离其营,该营兵士亦阴附于陈汉钦,而黄汉湘自上海归吴淞,以燮和语告盐捕水师统领朱廷燎。廷燎来见,自言愿效力,遂归。与黄汉湘联络巡警厅长杨承溥及要塞统领姜国粱,广军驻扎吴淞之济字营督队官徐占魁等皆听命,于是沪南北及吴淞一带兵警皆附燮和。其有了产络未尽融洽者,惟驻吴淞之济字军统领黎天才尚持中立,巡防统领梁敦倬心怀诈伪,而上海南市制造局总办张楚宝,则自闻鄂军警报,即日严守备,安置机关枪炮,预备拒抗民军,所辖卫队以其亲属领之。燮和间接遣人说之再三,不为动,故久相持而未发。此光复军之将起,燮和在上海所有布置及招致黄汉湘、陈汉钦等运动各军队之实在情形也。”[8](418)11月3日午后,闸北巡警与长官冲突,陈汉钦率众占领巡警总局,闸北于下2时首先光复。随后,吴淞各军反正,推黄汉湘为总司令。李燮和拿下吴淞、闸北后,自称“上海临时总司令”,并以此名义张贴布告安民。

同一天下午2时许,陈其美与李英石集合全体商团团员及敢死队员于江南制造局附近之南操场。李英石以商团总司令的名义当场宣布三道作战命令:(1)商团协助敢死队攻打制造局;(2)进攻苏淞太沪兵备道;(3)商团各分队分段防守城厢内外,维持治安。

攻打江南制造局的任务由刘福彪组织的敢死队打前锋,商团殿后。江南制造局,位于上海南门外高昌庙地区的黄浦江畔,由清末洋务派领袖、两江总督曾国藩于1866年创办的,设有船厂、船坞、炼钢厂以及修建船只、制造军械的车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军火制造厂之一,局内存有大批军火,枪炮,如能占领,则对革命是极为有利的。当时清政府派有重兵驻守制造局,其总办张士珩(楚宝)是个顽固分子,李平书曾以江南制造局提调的身份力劝张士珩,勿再运军火支援南京清军,张不听;李平书又微讽人心瓦解,局内区区防卫兵力恐不足恃,不如另谋安全之策,又不听。于是,陈其美决定以武力夺取制造局。

11月3日下3时,陈其美组织了一支敢死队(敢死队人数有百余人和二百余人之说),携带向商团公会借来的40枝步枪、子弹若干发,以及自制的土炸弹,由杨谱笙率领攻打制造局,陈其美则随军督战。下午5时许,乘制造局启门放工之际,杨谱笙指挥敢死队员一涌而入。局中驻军先放空枪一排,敢死队员能炸弹开路,然而发起冲锋。清军见状,便居高临下以实弹密集射击,打死敢死队员一名,打伤多人,敢死队的攻势受挫。

在这个过程中,陈其美与高尔登俩人陷入了制造局。光复会的杨镇毅在《光复军攻克上海江南制造局及陈其美篡取沪军都督之真相》一文中则说:陈其美知道光复会李燮和已联络好新军,制造局可不攻而下,为了抢夺头功而提前举事,闯进制造局说不出李燮和与守军约定的口号,才被擒[9](418)。

李平书获悉陈其美被俘后,连忙与李英石赶到制造局见张士珩,为陈其美缓颊,并请求保释陈其美,但遭到张士珩的拒绝。李平书保释陈其美不成,回到自治公所,组织商团反攻制造局。同时,杨谱笙、俞凤韶等连夜赶到闸北,请求李燮和与陈汉钦派兵支援。李燮和、陈汉钦等立即决定起兵攻打制造局。

4日凌晨,李燮和率领巡防营、沪军营、巡警队、水师营会同李英石指挥的商团和张承槱组织的敢死队,向江南制造局发起猛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于当日上午9时将制造局占领。至此,上海全部光复。

李燮和在《光复军事略》中记其经过:“至六时后,浙人方青箱等来报称,陈其美于四时后率敢死队及商团若干,往攻制造局。突其首门,局兵开枪迎击,民军阵亡数名,其美及兵士被俘者数人,商团皆退走,目下待援甚急等情。燮和闻报大惊,立召集陈汉钦等于锐进学社,下令合军赴援。时诸军惟章豹文巡防营驻扎浦江东岸,沪军营驻扎南市,皆近制造局。而陈汉钦所辖警兵散居闸北,以外人示禁华兵出入洋市,路不得通。乃令载水巡队小火轮绕道避租界抵南市十六铺登岸。王楚雄率水师全营载舢板应之,而令敢死队人持手枪炸弹,散行出洋市,取齐于沪军营前,为各营先驱。且约以夜半皆会高昌庙。时诸营将士方惩于陈其美之失事,闻令下相顾且失色。燮和乃为演说,谓今日之事,乃拿破仑所谓最后十五分钟者,大局存亡在诸君一勇怯间耳。无已,燮和请为诸君先登。因手握炸弹趋出门,将士皆感奋,遂行。是夕,沪城道署火。讹传苏州兵大至,未悉其为清军为民军,侦探不绝于道,居民恐慌,甚于日间。城内外白旗半皆偃息。四鼓,诸军陆续集龙华镇高昌庙。高一某亦率商团来会,燮和虑诸营并起,不相统一,且各为进退,乃派令沈克刚、平智础、公关寿文、柳作屏等奔走传令,遂进薄制造局。清兵极力抵御,攻击逾时,阵亡沪军营队官王介夫一名、死伤兵士十余人。军稍却。陈汉钦周巡各营鼓励之。燮和驰赴沪军营,存问伤亡,令易队前进。而遣人分馈诸军食。十四日天明,遂合围。敢死队首先陷阵。王得超北望趋前门,投以炸弹。三投乃中,洞洞开,二门攻不可下。钱林一变计,环绕后门洞其墙壁,周德厚、潘永强、姚敏、江寒、朱照、邵汝干、余武华等相率跃入,诸军蜂涌从之,守兵遂哗溃。其未逃者,皆袖缀白布迎合民军。是役也,守局炮兵原先暗结于我军,故炮击皆不命中,我军仅伤亡二十八人。清总办不知所往,遂取制造局,陈其美始获免于难。诸军推燮和权为临时总司令,移住制造局。此燮和与陈其美光复上海及攻制造局先挫后胜之实在情形也。”[8](418)

攻占制造局之后,李燮和被推为临时总司令,驻制造局办事。

二 辛亥上海光复,谁的功劳最大

史学界公认,上海光复,是同盟会、光复会和上海绅商三股政治势力合作的结果。细分起来,当然也有功劳大小之别。

一种观点认为,上海商团的功劳最大。唐振常先生在一篇论文中说:“从目前流传的史料看,当日的光复之功,以商团最著,光复会次之,陈其美所辖部属最少全局贡献。当时,驻有重兵的吴淞和警力雄厚的闸北,还有江上水师,都在李燮和的暗中掌握之中。上海腹地松江驻兵则在钮永建的运动中。租界例无战事,留给李平书和陈其美的只是南市衙署,稍堪一击的只有制造局的一营防兵。由于李燮和、李平书事先做了大量工作,其他方面均不费兵卒地成功举事。在南市,李平书、穆湘瑶、李英石指挥警署、商团、救火会接管市内主要场所,包括清政府的衙署、海关和监狱。在上午攻打制造局的战斗中,确有陈其美属下所指挥的零散敢死队加入,但当日正式样签署作战令的是李平书。并由李委托李英石指挥战斗。整个白天,敢死队与营兵相持,陈其美陷入制造局后,杨谱笙、俞凤韶连夜赶到闸北,求李燮和与陈汉钦派兵支援,最后营救陈其美出险的,是伶界潘月樵率领的商团和援军,而陈其美所恃的刘福彪、张承槱的进攻,均以散漫无成。因此,后来有人说‘商团公会成立之期,即是上海光复奠定之日’,虽语涉夸张,亦非无因。离开了商团和光复会掌握的力量,上海光复难以想象。孙中山对光复会向有猜嫌,但对上海商团的贡献是承认的,曾书赠上海商团以‘光复沪江之主动’匾额。”[3](418)

那么,唐振常先生的看法究竟对不对?笔者认为,对此需要做些具体分析。

上海光复过程中,有上海军警、商团和会党三种武装势力参与其中,并各自发挥了作用。这三种势力的力量是不平衡的。上海的军警有近万人[10],势力最强。上海的军警军官多是湘军后裔,与光复会领导人李燮和有同乡关系。李燮和通过此层关系,将上海军警的大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

关于上海商团的人数,目前的材料说法不一。李平书说:“至辛亥春已达一千余人。”[11](972)李宗武则说:“在11月1日(农历九月十一日)上午,由商团公会集合所属23个商团团员2000余人”[12](4)。商团人数虽然也不少,但缺少武器弹药,大多数人是徒手空拳。夏国梁说:“李英石宣布起义,要大家徒手打进制造局去拿枪,真有些尴尬。我趁李英石巡视队伍,走到我们行列前时,我即大胆地责问李英石:‘我们手无寸铁,怎样去打仗?’他说:‘等一下就有。’所以商团同志送了我一个绰号叫手无寸铁。后来有人送进场来几十支手枪和百余把旧单刀,和一些三炮台香烟罐做的手榴弹,分发给团员和敢死队,救火会商团分不到手。”[13](536)冯润生说:“李英石发布了三道作战命令,正式起义。原来发枪是假的,要大家打进制造局去拿枪。这时全体团员有枪的少,徒手的多,面部表情形形色色,情绪兴奋的有,胆怯的也有。有枪的团员感到打制造局很兴奋,徒手的感到沮丧。有人向李英石提出质讯‘没有枪怎样打仗’。后来李英石将敢死队介绍给大家见面,鼓励大家不怕死,跟着就执行命令。我们西北半城的七个商团担任进攻城厢各衙署,占领西北半城城门防守九亩地附近改过所、监狱、自新所及维持治安。”[13](538)由此看来,商团的实力显然不如军警。

而由同盟会和陈其美所能直接指挥领导的只有中国敢死团在上海的100余人[14],以及由张承槱、刘福彪指挥的会党武装(关于会党武装的人数,张承槱说有3000多人。台湾学者一直都在引用这一说法,但笔者认为这是张的夸大之词,不足为凭。据现在史料看,张承槱、刘福彪所能动员的会党分子在100至200人之间)。实力最弱。

通观上海光复的史实采看,应该承认,军警所起的作用最大。自然,掌握了军警的李燮和功劳最大,这点应无疑义。熊月之也认为:“江南制造局被攻克,标志着上海起义的成功。江南制造局是打下来的,靠三支武装,反正以后的军警,商团,会党。三支武装在攻打制造局战斗力作用各不相同,但实力最强、最后解决问题的是军警。如果论功分权,沪军都督这个宝座未必轮到陈英士。但是,在1月6日推举沪军都督时,刘福彪那颗手榴弹定了乾坤。”[15]

三 李燮和为何未能当上沪军都督

按照一般的原则,在上海光复中,功劳最大的光复会领导人李燮和应当出任沪军都督。但最后角逐的结果,李燮和首先被排挤出局,这又是何故?

当时上海是江苏省属地,非省会所在地。按已有的惯例,各属地先于省会城市而光复的一般称军政分府。上海光复后,是成立军政分府,还是立都督?光复会、同盟会、上海绅商在要不要立都督的问题上是有分歧的。

李燮和在《光复军事略》说:“燮和以事机虽顺,战争方始,乃专注意兵事,组织总师司令,预备添招军队,光复江宁,徐图北上。而陈其美、李平书等主于上海推立都督,燮和以为都督兼任民事,不宜分裂江苏统治之权,与陈其美等议异。”[16](102)上海光复后,李燮和以上海临时总司令发号施令。

但同盟会方面的想法与李燮和不同,在上海起义之前,同盟会中部总会就已开始酝酿新政府的人选,并且预先作了任命。任命李平书为民政总长,伍廷芳为外交总长,沈缦云为财政总长。同盟会预先任命的李平书、伍廷芳、沈缦云都是上海最具有影响时局的人物。

李平书,晚号且顽,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上海起义前,身兼江南制造局提调、中国通商银行总董、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上海商团公会暨全国商团联合会会长等,其执掌的上海自治公所,“实际上已成为地方性的权力总机关”,同时他还掌握着商团武装。武昌起义后,李平书在陈其美的影响下开始倾向革命,并参与上海起义的筹划。

伍廷芳,号秩庸,生于新加坡,曾留学英国。清末多次出使海外,历任修订法律大臣、会办商务大臣、外交部右侍郎等,是富有经验的外交家。辛亥革命时适寓居沪上,赞成共和,而上海为通商巨埠,华洋杂处,“外交重任,尤关全局”。事隔多年之后,李平书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特别指出:“此一著实为紧要关头,当日若非伍先生出任外交,各领事未必承认。”[17]

沈缦云,原名张祥飞,江苏无锡人,因入赘上海沈家,遂改为沈懋昭,字缦云。上海起义前为信成银行经理、中国国民总会会长、同盟会会员,在筹集革命经费、沟通革命党人与地方绅商关系等方面贡献颇多。

毫无疑问,由李平书等出掌新政权的民政、外交、财政,对于扩大革命声势,确保起义胜利和稳定胜利后的局面,都很有必要。李平书等人的实际地位、社会影响和政治态度,决定了他们确是新政府的合适人选。就此意义上说,预先作出任命以相邀约,本来无可非议,但是,同盟会中部总会并非上海起义的唯一发动者和组织者,陈其美未与光复会商定就抢先借托军政府的名义独自作了任命,显然还包括营造氛围,以示权力所归的意思。

一方面是李燮和不同意在上海立都督,一方面是同盟会和上海绅商都不想让李燮和来当这个都督。于是就剩下同盟会和上海绅商争夺上海都督的宝座。

上海光复当天,李平书即召集地方绅商和团体代表于南市教育会开会,商议组织军政府及其人选。这次会议,光复会的人员被排除在外。章天觉回忆说:“有人提议李燮和兼摄都督事,以党人沪绅李平书为最力。犹记李平书之言曰:‘上海光复,为响应武昌首义之第一声,亦可云次义。上海虽属江苏省之一部,然为东南大都市,中外著名,商贾云集,交通便利,沪宁杭火车直达,又淞沪支路,寅发卯达,军事上极为利便。吴淞炮台,更为江防海防要塞,必具有军事学识雄才大略者坐镇其间。况苏州金陵均尚在清吏之手(时程德全尚未举义),非有大员不足以资号召。李燮和同志为湘军后裔,现奉武昌军政府派遣为总司令,以之坐镇,必能号召中外;况此次来沪游说沪军营制造局兵士巡防营,厥功甚伟,人地声誉,均极相宜。清营士兵,多系湘籍,以之坐镇,决不致误’云云。言未毕,王钟声抗言:‘上海光复,非李燮和一人之功,诸同志已先李而奔走。陈英士先生因李来沪多日,未得端倪,愤而以身许国。昨日偕高子白二人单独往说张子珩归附。原冀动以大义,不烦一兵一矢。不图张士珩不知顺逆,将陈、高两君拘囚,致激起同志愤怒,纠集发难。赖孙逸仙先生声威,一鼓而克上海。此皆居沪诸同志之力,李君何功之有?若非陈英士先生为国,以身陷阵,恐今日在座诸君,尚呻吟于满人官吏淫威之下,惊心动魄,准备为俎上之肉。况此次攻打制造局、道台衙门各役,李燮和均不在场。事前亦不能觅其所在,岂可贪天之功。鄙人之意,如上海不须都督则已,若需要都督,非陈君莫属。苟举非其人,余决以身家性命掷之’云云。蒋介石、刘福彪、王季高大声疾呼,‘请陈其美同志担任都督’!众面面相觑。盖刘福彪呼啸时,犹频频以手抚枪;王季高亦以手探西服裤袋,似探枪者,颇类古人之所谓按剑也。众无言,……”[7](158)

当天的会议决定推举李平书为民政总长,陈其美为军政长,吴怀玖为民政长,穆抒斋管警察,王一亭管财政,葛尚聪为审判厅长。但临近散会时,刘福标站在会议厅当中,摸出手枪往桌上一拍,说:“上海与中国全局有关,武昌起义,选出鄂军都督,声望不小。陈其美昨天吃过大苦头,现在给他一个军政长,太不公平,不足以响应起义。……应该组织都督府,要陈其美做都督。”[18](328)会议不欢而散,只好改日再议。

既然要成立都督府,那么由谁来充当都督?同盟会方面,自然竭力推举陈其美,帮会势力、报界和留日回国的士官生也都拥戴陈其美。而以李平书为代表的上海绅商势力,既不愿外地人陈其美来当家,更不愿关系陌生的李燮和来作主,他们先后推钮永建(上海人)、李显谟(上海商团临时总司令、李平书族侄)当都督。在这场复杂而又微妙的权力角逐过程中,李燮和首先被排挤出局。

11月6日下午,上海各界代表近60人,齐集旧海防厅推选都督。由谁出任革命政府的都督,是各方最为关注的问题。当时有资格出任都督的,共有三个人:一是李英石(?-1933),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队第六期,时任上海商团临时总司令。据说此人有魄力,善用兵,有大将之风。纽永建说:“当时上海的起义没有把握,英石到了上海,由他来主持,我们信任得过,所以把光复上海的军事指挥让给他,我回到松江去策应。”[19](168)王一亭说:“英石先生在上海光复中的功勋是无法磨灭的,因为他到了上海,上海商团才拧成一股力量,武装起义才能胜利,论功行赏,应居首位。”[19](166-167)“二是李燮和(1874-1927),名柱中,字燮和,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今涟源市)人。“少有大志,沈毅寡言,不尚空论,喜与秘密党游”[20](215)。他先后参加了过华兴会、同盟会、光复会,是一个老资格的革命党人,具有很强的活动能力,是后期光复会的第三号领导人。在上海光复过程中,他“出其不意地立了首功,拿下吴淞、闸北”[19](169)。陈其美的部下章天觉说:“其实按学历资格功绩,李燮和实为首功之人。”[7]杨谱笙也说:“当时多数人推举都督的对象是李英石。起义前大家原有‘谁先入咸阳谁尊王’(指刘邦、项羽故事)的想法,而李燮和首先光复吴淞、闸北,因此又多瞩目李燮和。如果没有李燮和插一脚,就可能推英石当都督。”[19](167-168)三是陈其美,他是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的领导人,经营上海有年。但陈其美有一个致命弱点,这就是他同学魏伯桢说的:“其美有手段,能交际,但缺少武力。”[19](125)在上海光复过程中,他听信刘福彪之浮夸,率领100余人的敢死队贸然攻打制造局,险些送了命[19](167)。陈其美在上海光复过程中,确实缺乏足以自豪的表现。论功劳,陈其美比不上李英石,而“按资望和劳绩,陈其美还略逊于李燮和。”[21](123)这种情况,对同盟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事先,在同盟会内部也议论过,纽永建说:“论功行赏,英石功最大,应该当都督,当时同盟会也议论过,但他不是同盟会员。光复会的李燮和出奇不意地立了首功,拿下吴淞、闸北,但如李燮和当了都督,上海可能变成光复会的天下。同盟会方面,黄兴不能从湖北回来,于老(右任)在上海关系不深,杨谱笙威望不够,英士这时虽还刚露头角,但他是同盟会在沪的重要干将,就只好由他来充任了。”[19](169-170)

由于同盟会方面事先有推举陈其美的腹案,而商团方面则一心想推举他们的政治代表人物李英石。同盟会和上海绅商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不约而同地决定排挤光复会及其政治代表李燮和。11月6日的会议,光复会方面的人员被排除在外,仅有章豹文一人临时打听到消息,挤进了会场。这天参加会议的约有五、六十人。开会时,坐在主席台上的有十余人,由李平书担任主席。在开会后一小时内秩序很好,李平书发言后,李英石、陈其美等依次发表讲话,场内很安静。但到推举都督时,发生了严重的争执。李平书和商团代表以及起义军官,都推李英石当都督、叶惠钧为副都督。他们说李英石军事学识渊博,指挥上海光复任重功高。而同盟会方面的代表则推陈其美当都督,陈其美当场提出了一张由同盟会方面事先拟就的都督府人选:陈自任都督,黄郛为参谋长,李英石、李燮和、陈汉卿、章梓、杨谱笙、钮永建、沈乩、叶惠钧、王熙普等为参谋。名单一经宣布,全场哗然,秩序大乱。这时,脾气暴燥的黄郛忍不住了,他第一个拿出手枪威胁李平书,说陈其美首先进入制造局,有第一功。在场的起义军官也都把手枪拨了出来,说陈其美进入制造局后即被拘禁,后来是李英石指挥起义军和商团打下来的,彼此剑拔弩张,形成对峙局面。这时,原在会场内靠墙站着的刘福彪,这时突然举起一颗手榴弹大呼:“都督非选陈英士不可,否则我手榴弹一甩,大家同归于尽!”这样一来,上海的绅商害怕了。李平书急忙宣布散会[22]。

会后,李平书居间斡旋,几经协商,乃达成妥协,同意由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并由他组织沪军都督府。

从上述沪军都督的产生过程看,最后与陈其美争都督的,实际上是上海绅商及其政治代表李英石,而不是光复会及其政治代表李燮和。有许多论著指责陈其美从李燮和手中夺走了沪军都督,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四 李燮和为何会在沪军都督争夺中首先被排挤出局

光复会和李燮和在这场权力争斗中受到了排挤,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李燮和是光复会第三号人物,他在上海光复过程中,因为与上海军警头头有同乡关系,而得以策动军警反正,先声夺人,造成先入咸阳先为王的局势。但李燮和遇到了强劲的对手,这就是同盟会和上海绅商势力。李燮和虽然掌握了上海军警,但他要出任沪军都督,确实面临着许多不利的因素,就是与上海绅商(或者说资产阶级)素少联系,对上海人地生疏。他的被淘汰出局,并非陈其美个人的意思,而是上海绅商及同盟会共同的意愿。章天觉说李平书推李燮和为都督,未见其它记载。如果李平书真想推李燮和为都督,那他为何不通知李燮和及光复会的人参加推举都督的会议?在没有公布更多的史料前,这是无法解释的谜。

公平地说,李燮和在受到排挤后的反应是理智的,他首先想到了革命的大局,极力安扶愤愤不平的部下,没有因为个人的得失而作出不利于革命大局的事情,这是非常难得的,应当予以高度评价。台湾出版的一些论著以李燮和后来参加“筹安会”为口实来否定他辛亥革命中的贡献,是完全错误的。

另外,从陈其美方面来说,他也不是没有资格当都督。

第一,陈是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实际负责人,也是上海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按《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都督“以起义之首领任之”之规定,他显然符合条件。

第二,陈当选都督,也是同盟会的要求。陈后来提出辞职,谭人凤曾严加指责,“都督一职,乃吾党起事时,法律之所规定,与虏廷督抚制不同。公既以实心任事,则不能以己意取消”[23]。陈在复书中也写道:“吾党规定其美为沪军都督。”[24]

第三,陈长期在沪从事革命活动数年,在商界、报界、帮会中拥有广泛社会基础,影响很大。陈其美与上海绅商头面人物,如李平书、叶惠钧、沈缦云、郁屏翰、虞洽卿、王一亭(震)等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当时的上海地盘上,上海绅商头面人物一言九鼎,不取得他们的合作,外来人一般是难以立足的。在这方面,陈其美比李燮和有优势。沈云龙在评论陈三井的《辛亥革命前后的上海》一文时,也特别指出:“陈其美是有优点的,他以民立报记者身份,与当时的士绅、老先生都周旋得很好,比李燮和占优势。”[25](85)沈云龙先生的这个说法是中肯的。

李燮和的革命资历虽然比陈其美要老许多,但李燮和是文人(就读于湖南长沙明德学堂,与黄兴同学),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而相比之下,陈其美在日本接受了警察教育。更重要的是,陈其美手下有一大批从日本军事学校毕业回来的留学生拥戴,如:许葆英(1879-1857),浙江海宁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曾任江南武备学堂教官,江南陆军小学总办,上海光复后任军务部长;黄郛(1880-1936),字膺白,浙江杭州人,先后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参谋本部陆军测量部地形科,他与李烈钧发起在东京同盟会员中成立“丈夫团”,1909年回国,考入清政府军咨府任职,辛亥武昌起义后南下协助陈其美,上海光复后任参谋部长;盛典型,安徽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上海光复后任司令部副长;吴荣鬯,江苏无锡人,毕业于日本大学工科,上海光复后任参谋部副长;黄国华,江苏太仓人,江南将备学堂毕业,上海光复后任军务部副长;此外,还有吴绍璘、蔡寅、刘基炎、蒋介石、张群、何应钦、朱绍良、贺耀组、黄金发、周骏彦、姚勇忱、王柏龄、张承槱、姚琮、杨虎、陆士栋、陈其采、陈仲权等。上海及江浙的青红帮及会党头目李征五、刘福彪、应桂馨等也都是陈其美的坚定支持者。

相比之下,李燮和虽争取了上海军警的支持,但他的辅助人才则要少得多。站在李燮和立场的名记者陶菊隐也说:“上海光复后,由于李燮和所辖军警武装较多,又系武昌首义之区派来的特使,曾一度被推为上海起义军临时总司令,进驻制造局办公。但是李在上海并无深厚基础,陈其美则为路路通的地头蛇,他与上海绅商头面人物李平书、伍廷芳、沈缦云、王一亭等早有联络,自己也有一些虾兵蟹将,比较占有优势。”[26]

第四,光复之初,万端待理,也非李燮和能够控制得上海要冲的局面。俞凤韶回忆说:“我与膺白(黄郛)先生第一次识面,是在上海城内旧海防厅开会时。上海已经光复了,由李燮和主持军事,过了三日,乱糟糟一无办法。南京第九镇(徐绍桢)举义失败,情势危急,革命党人与地方绅士,共同在海防厅开会,商量办法,急切没有头绪。膺白先生忽由人丛中挺身出来,一番激昂慷慨的演说,决定组织都督府,推陈英士先烈为都督,大计遂定。”[27](72)李燮和的部下杨镇毅也承认:“李燮和因为筹备起义,已经有几夜没有睡过觉,又加上仓猝动员,进行数小时的激烈战斗,身体已经支持不住,就将新刻的关防和他自己的私章统统交给我,要我便宜行事,他自己就回到‘锐进学社’休息去了。此刻我以参谋长的身份,代行总司令的职权,诸事蝟集,旰食宵衣,骤然当此繁任,实有不胜应付之感。因为李燮和不是军人出身(李曾留学日本,又在南洋等处任教),我也是个书生,本来不懂得军事,如在起义前,策划部署,还觉得头头是道,可是起义以后,反而手足忙乱,不知所措了。”[28](240)

可见,李燮和未能当上沪军都督有其自身条件的不足等诸多原因,陈其美自身的条件比李燮和优越,是历史选择了陈其美。

五 李燮和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姿态值得大书一笔

在上海光复过程中,李燮和立有大功,本来最有资格当沪军都督。黄兴在获悉上海光复后,写信给李燮和,要其主持上海大局。黄兴在信中说:“沪事竟告成功,雄才佩甚。……沪事如何进取,乞卓裁主持,不必远商也。”[29](223)而结果,李燮和不仅没当上都督,而且连原来的沪军总司令也被解除,陈其美仅给他安排了个小小的“参谋”职务。这样一来,光复会方面“大哗”[11](205)。“有人主张逮捕陈其美,治以违令起事篡窃名义之罪。”[9](33)但李燮和“考虑再三,以为武昌起义不久,上海刚刚光复,全国形势还没有稳定,如果兄弟阋墙,不但引人耻笑,而且要贻误革命全局,因而坚决主张退让”[9](33)。这时,李平书也出来斡旋,他对李燮和说,“今日之事以大局为重,愿公一言。”李燮和答曰:“诺。”[19](161-162)11月9日,李燮和率部去吴淞成立吴淞军政分府及光复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并宣布只承认苏州军政府为江苏全省军政府,与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处于分庭抗礼的地位。

陈其美依然不放过李燮和,首先派刺客企图刺杀李燮和。据余焕东回忆,当他与李燮和在吴淞车站乘车往上海时,忽有人从车窗外开枪,将李燮和的随身卫士击毙。陈其美本想以武力解决吴淞军政分府,陈其美行刺失败后,又想以武力解决李燮和的吴淞军政分府,但因实力不够不得不放弃。周南陔回忆说:“李燮和在吴淞成立一军政分府,实权由黄汉湘掌握,与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分庭抗礼,各不相下。陈屡次约我和姜(国梁)密商,拟以武力解决吴淞军政分府,姜不愿做恶人,无结果而罢。吴淞军政分府以经费无着,不久也就结束了。”[9](47)

陈其美随后又派出某会党头目持枪到李燮和的吴淞军政分府,与李谈判,勒令李取消军政分府。李表示服从,改为光复军总司令部。

李燮和自述经过说:“九月十六日,陈其美为沪军都督,诸营士兵大哗。燮和鉴于大局危迫,亟为极力开导,并商由陈其美出银犒之,众始定。十七日,燮和即将陈汉钦等旧营及制造局所存军储一概移交其美,而自率新募敢死队开往吴淞,即借吴淞为练兵地点,并约商陈其美分济军械,且量力代筹军饷。於时,黄汉湘等已组织吴淞分府于复旦公学,比燮和至吴淞,见有吴淞都督李告示遍贴街衢,燮和乃复与黄汉湘等约,取销都督名义,并宣告本分府承认武昌军政府为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兼承认苏州军政府口江苏全省政府。所有地方民政外交事宜悉仍旧制,划归江苏都督统辖。即以黄汉湘等假复旦公学所组织之吴淞分府为办事之所,凡属分府需用公款亦由江苏都督支销。任杨承溥为民政,燮和兼以衔领之,而另组织光复军总司令部于中国公学,燮和自领总司令长,任黄汉湘为副司令,朱廷燎为协统。於时章炳麟、陶成章前后皆至吴淞。成章关怀桑梓,别去经营浙江军务。炳麟为燮和规划进兵方略,筹助军饷。内部建设稍完,燮和以黎天才素名下知兵,其部亦皆思得旧主,遣徐占魁等招之,拔为协统,其部下皆加给半饷,而天才亦自慷慨发舒【抒】,毅然以攻克江宁为已任。时宁方苦于清兵之暴虐,士民呼号,请救急电交驰。于是苏浙镇江遂有联军攻宁之议。燮和因黎天才所统济军精卒原额不足千人,其他新旧营队未经战阵,因督令徐占魁等日夜训练,计自司令部成立二旬之间,练成军队为步兵六营、女子卫生侦探兵二队,又前由上海遣王萼募来台州先锋兵二营,合之整顿,吴淞原有之军,约成一镇。时当鼎革之初,沿江盐枭乘间出没,淞民一日数惊,除以一协镇守吴淞及分驻崇明、狼山、福山,令朱廷燎等随时防剿枭匪外,余皆陆续开赴上游,为补崇【充】黎天才攻守之军。而王文庆、尹维俊前由上海赴浙江招募敢死军千余人,于光复杭州该军尤为出力,旋因联军议起,该军亦遂开赴苏地,独立于浙军光复军间,约与黎天才为犄角之军。”[8]

应当说,李燮和没有因为自己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忘记反清革命的大局,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一个革命家、政治家应有的君子风度。

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在李燮和的辞呈上高度评价了李燮和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批呈写道:“该司令规划东南,往来淞沪,朱家结士,翟义兴军,用张光复之旂,誓扫羶腥之秽。遂乃蚊腾沪渎,鹰攫金陵,收龙盘虎踞之雄,作电掣风驱之势。于是汉阳晴树,无碍云烧,岳墓南枝,顿教风定。厥功甚伟,其绩尤多。当夫开府吴淞,联军苏浙,横江锁铁,竟胶王濬之楼船;断水投鞭,直慑苻秦以草木,定倒悬之大局,推发纵之功人。今则天下一家,旂新五色,人无贰志,政美共和,国家当倚寄于长城,将军遽退藏于大树。从赤松而辟穀,固秦仇已报之心;徒朱地而计家,岂范策未行之故。然而一行已决,早知驹谷难留,百战余生,宜遂荷衣初服。用兹嘉许,放李靖为神仙;树之风声,使樊侯无容地也。惟买山之钱不备,歉仄滋多;而柱下之史待修,荣名磨替。此批。”[30](219)

李燮和有始无终,后来竟成了洪宪“六君子”之一,这是令人遗憾的。钱基博为此感叹道:“独惜李燮和、顾忠深二人者,皆奋起革命,以显名辛亥。而卒不自贵重,陷身非类,一为洪宪之劝进,一为倭奴之重儓,认贼作父,君子有以哀其不终也!呜呼!”[10]

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及蒋介石统治下的台湾,史学家谁也不敢再提上海商团及光复会在上海光复中的作用。直到1975年蒋介石死后,台湾岛内的政治高压气氛才有所缓和。台湾学者在讲到上海光复时,虽然不能不提到光复会,但又以李燮和后来参加筹安会而予以贬低。

1980年,台湾岛内著名史学家沈云龙撰《陈英士、李平书与上海光复》一文,在充分肯定陈其美在上海光复中的作用的同时,也提到了李平书、光复会与李燮和。但其结论是:“李燮和以光复上海有功之人,竟欲为沪军都督而不得,其间亦自有其原因及经过。……燮和治军不严,纪律废弛,勤索饷需,贪得无厌,为沪上绅商所不喜,故让督一事,原非出其本愿,迫于公论,不得不然。人民国后,闲居四载,尤抑郁无聊,竟靦颜附和洪宪帝制,与原隶民党之胡瑛、刘师培、孙毓筠,同列于筹安会六君子之林,为世论所不齿。以视陈英士因沪督一举成名,终且见贼于袁世凯而身殉,死义之烈,为国人所永念,其贤与不肖,相去殆不可以道里计矣!”[31]

台湾“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华民国建国史》,其第一篇第七章第二节“沪宁光复稳定大局”,为吴振芝、孙子和先生执笔。该节在“辛亥上海光复,其美居功最大,亦为同盟会之重大成就”的结论下,也提及了光复会与李燮和。但该书最后的结论是:“光复会与李柱中对上海光复之贡献,不容抹煞,然其比重绝不如同盟会与陈其美。民国成立至二次革命,全国政局为同盟会及由同盟会重组之国民党与袁世凯对峙之局,李柱中自外于同盟会,亦不得志于政坛。民国四年,李在杨度甘言诱惑之下,列名筹安会六发起人之一,背叛其亲与创立之民国,为袁世凯‘帝制’之帮凶,翌年,袁世凯败死,柱中顿失所依,更感愧见故人,自是蜷伏家园,郁郁以终,其与陈其美之坚持立场,勇于任事,卒为革命牺牲性命之高尚情操相比,则又有云泥之别矣。”[32](735-737)

以李燮和后来参加筹安会为口实,来贬低他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与贡献,这是非科学的,也是不足取的。

标签:;  ;  ;  ;  ;  

论李歇和上海新海光复_光复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