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宁波 3150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方法并对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我院支气管扩张症证属痰热蕴肺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西医对照组(55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5例),分别给予常规抗感染及联合自拟加味苇经汤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咯血、发热、喘息)得到有效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达92.73%,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痰菌转阴率分别为 41.82%和 25.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影响。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扩张症痰热蕴肺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且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痰热蕴肺型;中西医结合;自拟加味苇经汤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515-02
支气管扩张症属于呼吸系统常见的化脓性炎症,其以慢性咳嗽、咳痰,尤以咯血、咳大量脓痰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属“咯血”、“肺痈”的范畴。支气管扩张症病程较长,病情迁延难愈,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本课题组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对我院55例痰热蕴肺型支气管扩张患者在常规西药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加味苇经汤治疗,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支气管扩张证属痰热蕴肺型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治疗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54.46±3.14)岁,痰量10~67ml,病程5~16年。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52.73±2.86)岁,痰量12~65ml,病程4~1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咳痰量、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及中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两种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不符合诊断标准者、先天性支气管发育不全者、药物过敏体质者[1]。
1.3治疗方法与观察指标
1.3.1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抗感染治疗。未获得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前,对头孢菌素类不过敏的患者予以头孢西丁2.0g+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对过敏者采用左氧氟沙星针0.5g静脉滴注,每日1次。痰培养阳性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再调整抗生素,痰培养阴性者不予调整。同时予氨溴索针45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中药自拟加味苇经汤方治疗。组方原则以清肺化痰、养阴凉血,止咳排痰为主,方剂组成:苇经30g、桃仁10g、瓜瓣15g、薏苡仁30g、白茅根30g、黄芩 15g、淡竹茹20g、浙贝15g、前胡12g、炙紫菀15g、麦冬10g、丹皮10g、蒲公英30g、陈皮6g。发热者加入金银花15g,若痰量多加鱼腥草30g,若咳嗽频则加用炙百部15g,若喘息重者加用炙麻黄6g。用清水煎煮取汁500mL,分2次服用。2周后比较2组疗效。
1.3.2观察指标 每天记录患者的体温、咳嗽、痰量、气促症状及肺部湿啰音减轻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血常规、痰培养加药敏,肺功能和胸部CT检查。
1.4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咳嗽、咳脓痰症状和肺部啰音基本消失,热退。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恢复正常。胸部CT提示炎性病灶基本吸收,肺小叶复张。有效:上述症状明显减轻,肺部湿啰音明显减少,血常规基本恢复正常,胸部CT片炎症病灶部分吸收。无效:仍有多量脓痰,肺部湿啰音无明显减少。胸部CT片炎症病灶无明显吸收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技术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情况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38例(69.09%),有效13例(23.64%),无效4例(7.27%),总有效率为 92.73%;对照组显效 29 例(52.73%),有效14例(25.45%),无效12 例(21.82%),总有效率为 78.1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经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但治疗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痰菌转阴率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痰中有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流血嗜血杆菌等,两组间痰菌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痰菌转阴率分别为56%和2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症是呼吸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各种易感因素导致的支气管树与肺实质发生持续的炎症反应与异常扩张[2]。
西医认为支气管扩张症主要是由于支气管受损,气道阻塞,导致部分支气管的瘀滞,引流不畅而导致细菌大量繁殖,炎性因子的刺激加重阻塞和瘀滞,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起支气管扩张的反复发作和伴发感染。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通常免疫功能低下,咳嗽、咯血的反复发作导致支气管纤毛清除功能丧失或降低,同时黏液脓液局部堵塞造成病理性扩张、支气管局部改变等,引流不畅导致抗感染效果不佳。通常西医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及体位引流等,但这些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难以解决气道阻塞的问题,这也是支气管扩张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
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中属于“肺痈”、“咳嗽”、“咳血”等范畴[3],《内经》云:“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邪热犯肺,伤及血脉,致热壅血瘀,若久不消散则血败肉腐,乃成肺痈。较好的阐述了肺痈的机理。肺痈治疗方法以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为主。
中医认为本病急性发作期多因风热之邪侵袭,邪热壅肺,蒸液成痰,痰热壅肺,耗伤气阴所致。正如汪讱庵所说:“热痰者,痰因火而成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证,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故治疗上以清热化痰、凉血降火为基本大法。
本验方由千金苇经汤化载而成,方中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瓜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与苇茎配合则清肺宣壅,涤痰排脓;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消痈,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黄芩、蒲公英、淡竹茹、浙贝、前胡清肺化痰止咳,紫菀具有止咳平喘之功,麦冬、丹皮凉血止血,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黄芩则可有效杀灭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等。白茅根、麦冬等还有一定的抗菌作,能减轻患者气道的炎症反应[4]。
本次研究支气管扩张的治疗措施主要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为主,采取中、西医不同的治疗用药理念,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支气管扩张临床治疗有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组患者,其92.7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8%,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同时经治疗后,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咳嗽、咳痰、咯血、发热、喘息等主要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但治疗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痰菌转阴率分别为41.82%和25.4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临床上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加味苇经汤联合西药治疗痰热蕴肺型支气管扩张有较好优势,能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缩短治疗时间,并无明显的副作用,能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吉耀. 内科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96-100.
[2]刘晓波. 支气管扩张症48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1):173.
[3]唐雪春, 陈小燕. 150例支气管扩张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回顾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8, 36(8):1157-1158.
[4]TsangKW, Tan KC, Ho PL, et al. Inhaled fluticasone in bornchice-tasis: a 12 month study[J]. Thorax, 2005, 60(3): 239.
作者简介:
鲍翊君,女,(1982-),研究生在读,学士学历,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呼吸方向,在宁波中医院呼吸科工作已经9年。
论文作者:鲍翊君,洪波,宋康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患者论文; 支气管扩张论文; 加味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疗效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9月第30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