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村镇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论文_杜蕾

搞好村镇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论文_杜蕾

莱州市文昌路街道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 山东莱州 261400

摘要:和谐村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谐村镇建设不仅包括和谐经济建设、和谐政治建设,也包括和谐文化建设。加强村镇和谐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村镇;建设;构建;和谐

前言

村镇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这一客观规律不够尊重的问题,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这一经验教训使人们重新认识这一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村镇体系的观点,即在农村一定区域内发展以集镇为中心,由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个层次组成,按照产业特点显示为不同性质的网络组织的村镇体系。它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村镇建设道路,作为我国村镇建设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村镇的涵义

可以从社区和行政区划两个角度来理解村镇的涵义。从社区的角度看,村镇即村落,是指农户聚居的地方。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村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行政区域。这里的村是行政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域。行政村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村组成。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基层行政区域。宪法规定,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1984 年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关于调整建镇的报告》的通知规定: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总人口在 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 2千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 2 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及非农业人口虽不足 2千,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

二、和谐村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和谐村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除了应遵循传统的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导向性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作为和谐村镇建设评价的基本依据,作为和谐村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2、和谐村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与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相衔接,应参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全面小康评价标准”。

3、将和谐社会的评价理念,运用于和谐村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之中。和谐村镇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等和谐社会评价理念,在和谐村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得到全面反映。

三、和谐村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生产发展方面。人均村镇生产总值,此指标反映村镇总体生产发展水平;粮食商品率,此指标反映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状况;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村镇生产总值的比重,此指标反映村镇产业结构状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此指标反映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水平;有效灌溉面积,此指标反映农业抗自然风险能力;村镇各产业机械化综合指数,此指标反映村镇各产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村镇居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比率,此指标反映村镇居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程度;生产发展可持续能力,此指标反映生产和谐发展的状况。

2.生活宽裕方面。村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此指标反映村镇居民生活富裕状况;村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此指标反映村镇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村镇居民基尼系数,此指标反映村镇居民收入分配公平与和谐状况;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此指标反映村镇居民住房条件;村镇合作医疗覆盖率,此指标反映村镇医疗卫生发展状况;村镇养老保险参保率,此指标反映村镇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状况;村镇居民家庭生活信息化程度,此指标反映村镇信息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

3、乡风文明方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村镇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此指标反映村镇居民文化知识水平;村镇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此指标反映村镇文化建设情况;村镇居民人均文化休闲场所面积,此指标反映村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村镇居民关系和谐程度,此指标反映村镇居民和谐关系发展状况;村镇居民社会安全满意度,此指标反映村镇社会风尚与社会秩序的状况。

四、村镇建设各项设施发展

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了摸索,试图从规划入手,把一些定额指标延伸到有关环节中去,连接贯通,力求与农村建筑工业化联起来,全面推动村镇建设事业发展。

l、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的“龙头”,建设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规划的质量,而规划中的经济技术指标,是反映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带有法制性的经验数据。也是决定规划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各地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根据村镇人口规模较小的特点和传统习惯,村镇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应该有其特殊性。这是很重要的一条体会。通过实践总结,主张把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和部分公用工程设施的定额指标的表现形式采用单位规模定型系列化的方法,比较适合村镇的情况。

2、以单位规模定型系列化作为表现形式的村镇规划中的一些定额指标,可以直接作为编制相应项目的通用设计的依据,直接引用作为通用设计部分技术条件的内容。在各地实施规划、具体建设中,可以按照规划中规定的设施和具体意图,直接到建筑设计单位选择相应规模的通用设计方案,报建设部门审定。这样,即将规划同设计直接挂上了钩,并延伸到管理。这种一插到底的经验,是很值得推广的。

3、公用工程设施中,如供水、环卫、能源等,都有一些必要的设备,这些设备的生产,首先要定型。这个定型也可以同公共建筑一样,与规划的规模定型系列化指标挂上钩。以规划确定的设施单位规模定型系列化指标为依据,进行设备定型生产。规划、设计、生产、供应以及管理、维修维护,一气呵成,贯通衔接,形成“一条龙”,并全面地推动村镇建设各个环节将统一的纳入科学轨道,实现工业化、商品化,把村镇建设的科技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村镇建设科技发展建议

l、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体现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村镇建设的需要和全面布置,并指导着建设实践。但是,我国农村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形势发展迅速:反映在规划依据上不够完善,有的确实不可预测。为此,在规划理论与方法上,作出“进可攻、退可守”的规划方案,充分考虑客观发展的多种可能,使规划方案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随着形势发展,能够保持整体的完整性和建设发展的和谐性,要求有一定的弹性。现在,在规划试点上做了一些探讨,还不够完善还需要从人口规模发展的预测到建设用地发展的布局以及各项设施的相应配置等方面继续总结经验。

2、编制各种技术标准,并形成系列化。村镇建设需要有选择地引进适用于农村特点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较高的适用技术。但是,需要有关技术标准首先确定下来,这是逐步提高设施水平和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条件。在现有的《村镇规划技术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并作为村镇建设领域技术标准的主体部分,逐步着手编制村镇各类建筑和公用工程设施的技术标准。这是一项繁重的系统工程,需要由下而上,各地大力支持,这是要上下共同努力完成的科研大课题。

3、根据各地的不同区域及文化特点,研究确定适合各地发展的建筑体系。在研究制定各地的规划体系中既要符合当前的各种技术标准,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国家规定的规划原则内,大胆创新,从而为村镇的经济技术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结束语:

总之,村镇规划建设是农村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在村镇的规划和建设上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并不断学习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设计观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我们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徐大立.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徐学荣,林雪娇.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3]李树德,李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评价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2(6):60-62.

[4]韦庆儿.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构建原则[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2,22.

论文作者:杜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  ;  ;  ;  ;  ;  ;  ;  

搞好村镇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论文_杜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