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维达伍德主义哲学--东西方思想的融合_哲学论文

新维达伍德主义哲学--东西方思想的融合_哲学论文

新吠檀多主义哲学——东西方思想的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西方论文,主义哲学论文,思想论文,新吠檀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印度新吠檀多主义哲学,是在近代宗教改革运动基础上兴起的一种新兴哲学思潮。它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兴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吠檀多论是印度教六派正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支,亦是印度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新吠檀多主义哲学就是在变革传统吠檀多论的基础上,大量汲取西方思想与科学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哲学流派。由于它既符合传统又顺应时代潮流,因此对现代印度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新吠檀多主义哲学的兴起

19世纪初,以罗姆·摩罕·罗易为代表的一批宗教改革家掀起了印度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其实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改革家们意识到要振兴印度,就必须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和文化,废除印度教经院式的旧教育,采用西方的教育体制,把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因此,各个改革社团都大力兴办新式教育,开设各种中小学与女子学校,还创建了几所著名的大学,如加尔各答的印度学院、孟买的艾尔芬斯顿学院、拉合尔的达耶南陀—盎格罗吠陀学院等。在这些学校中,既用英语也用地方语进行教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随着新型教育的推广和各种报刊的创办,西方先进的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源源不断地传入印度。一批受过新式教育的印度青年知识分子,不仅了解到欧洲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社会民主的政治学说,而且学习到培根、洛克、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这些新的观念和方法使他们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他们重新审视和变革传统印度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

吠檀多论是古代印度教六派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从8世纪商羯罗的宗教改革以后,其他哲学流派都降至次要地位,只有吠檀多不二论一枝独秀,在印度教意识形态中占据支配地位,一直成为印度社会的主导思想。虽然这种哲学主张一元论,突出梵的至高地位,但是它却宣扬“世界虚幻”、“业报轮回”和“灵魂解脱”等学说,竭力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否定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鼓吹悲观厌世的思想。由于它在印度教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很大。它像一把精神枷锁牢固地束缚着广大印度教徒的头脑,使他们沉迷于逃离现实、甘心忍受的心态之中。19世纪末,一批受过新型教育的知识分子强烈地认识到,要想改革印度教,就必须改革印度教的精神支柱——吠檀多哲学,只有使吠檀多获得新生,印度教才能真正振兴。因此,以斯瓦米·维韦卡南达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哲学家,便打起了改革吠檀多的大旗。1899年,他创建了一个旨在革新吠檀多的组织——“吠檀多不二论书院”,从此拉开了新吠檀多哲学运动的序幕。

著名哲学家和宗教改革家维韦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是新吠檀多思想的首倡者。1884年他毕业于加尔各答中央学院。在大学期间,他就对西方哲学颇感兴趣,研究过黑格尔、康德、笛卡尔、斯宾塞等人的学说。毕业后,拜罗摩克里希那为导师,决心献身于印度教改革事业。1893年,他打破了传统印度教不许教徒出海远游的教规,赴美国芝加哥参加世界宗教大会。在美期间,被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聘为梵文和东方哲学讲师,并在美国各地发表了数十场有关印度宗教和吠檀多哲学的演讲,受到美国知识界的普遍欢迎。1896年,他在纽约首创“吠檀多研究会”,开始向美国传播吠檀多思想。此后,还访问了英国、瑞士、德国等欧洲国家。归国后,于1899年在喜马拉雅山麓建立了“吠檀多不二论书院”,宗旨是研究和改革吠檀多。主要著作有:《吠陀宗教的理想》、《吠檀多哲学》、《理性与宗教》、《业瑜伽》和《信瑜伽》等。

在改革吠檀多过程中,维韦卡南达批判了商羯罗的吠檀多论,汲取西方近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内容,重新阐释奥义书和古代吠檀多原理,创立了新吠檀多体系——“行动吠檀多”。自他以后,印度兴起了一个改革传统吠檀多哲学的运动。在这个思潮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和学说有奥罗宾多·高士的“整体吠檀多”、K.薄泰恰里耶的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吠檀多、薄伽万·达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吠檀多、S.拉达克里希南的“完整经验吠檀多”等等。新吠檀多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在继承印度传统文化的同时,大量摄取西方近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将东西方思想融会为一体。

二、主要学说与代表人物

从19世纪末至今,在新吠檀多思潮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新吠檀多学说。这些学说代表着古老传统哲学的革新,也代表着现代印度文明的基本走向。下面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学说:

1、维韦卡南达的“行动吠檀多”

维韦卡南达反对古代吠檀多集大成者商羯罗的“世界幻相说”,但是他继承了传统吠檀多的基本原理,并且借用西方哲学的观点和方法重新解释这些原理。他认为,世界的最高本体是梵,又称之为“宇宙理性”。梵是一种纯粹存在,它没有属性、方位、数量和质量的差异。梵是整个宇宙的基础,世界上任何现象,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都是它的显现。梵显现为世界,是以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为媒介的。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就好像一面镜子,梵借助这面镜子的映射而表现为世界万物。世界是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组成的。他把精神方面称为“精神世界”,把物质方面称为“物质世界”。但他认为这两者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都来源于最高本体——梵。

维韦卡南达的本体论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他一方面承袭吠檀多的唯心主义原理,另一方面又从西方哲学中汲取不少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内容。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意义时,他说整个世界都是经常变化的物质,千差万别的事物皆为物质的表现。他认为在最高本体中不存在时间、空间和因果的关系,但是在物质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受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制约,并且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同本体论一样,他的认识论也是矛盾的。他认为人认识真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感觉经验的道路,一种是内省直觉的道路。在描述第一种道路时,他说,一切人类的认识都产生于经验。各种理性认识,即从部分到一般或从一般到部分的认识,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离开了经验就不能认识任何东西。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坚持吠檀多的传统,认为人还有一种不以经验和逻辑为基础的天赋的认识能力——直觉。他把这种认识能力称为“自明性”,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自明性”获得最高真理。他认为印度教徒都具有这种“自明性”,他们能够通过直觉内观的方式证悟出“梵我同一”的最高真理。

维韦卡南达倡导新吠檀多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革新印度教,用新的思想教育和武装人民,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因此,他反对传统吠檀多悲观厌世的人生观,肯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鼓励人民参与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改造社会。因而,他的哲学又被称为“行动吠檀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改造纲领,其核心思想是“行动的宗教和统一的印度”。他号召印度各种民族、宗教和种姓的人在印度精神的基础上统一和团结起来,打破宗教的对立和种姓隔离,普及教育和文化,发展民族工商业,最终达到“用印度的宗教建造一个欧洲式的社会”(注:黄心川:《印度近代哲学家辨喜研究》,第3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之目的。

2、阿贝达南德的“万能吠檀多”

斯瓦米·阿贝达南德(Swami Abhedananda,1866—1939)是新吠檀多的积极鼓吹者。青年时代,参加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成为罗摩克里希那的重要弟子之一。1866年他赴英国学习,后定居于美国,在欧美生活了二十五年。在美国期间,他一心致力于印度吠檀多哲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新吠檀多思想在欧美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哲学与宗教》、《吠檀多哲学》、《吠檀多的宗教观》、《二十世纪的宗教》、

《瑜伽心理学》等。

阿贝达南德的新吠檀多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吠檀多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思想体系,是哲学发展的顶峰。他认为吠檀多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学说,在许多方面不仅优越于欧洲哲学,而且优越于现代科学。用他的话说:吠檀多“已经上升到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哲学思维的最高点……吠檀多远比康德哲学更具有崇高的地位。”(注:斯瓦米·阿贝达南德:《哲学与宗教》,第13页,加尔各答,1951年。)在他看来,吠檀多是哲学与宗教的统一。哲学是从理论上阐述人类认识真理的手段与途径,宗教则是从实践上实现认识真理的手段与途径。“在认识的这棵大树上,哲学是花朵,宗教是果实。哲学是宗教的理论方面,宗教是哲学的实践方面。”(注:斯瓦米·阿贝达南德:《哲学与宗教》,第20页,加尔各答,1951年。)在世界上的各种哲学中,真正达到哲学与宗教相统一的体系只有吠檀多。因此,他又把吠檀多称为“万能的吠檀多”。

由于阿贝达南德长期在欧美生活,深知科学的价值和作用,所以他并不否认科学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他说:“二十世纪可以称之为科学理智的世纪。”(注:斯瓦米·阿贝达南德:《二十世纪的宗教》,第1页,加尔各答,1955年。)然而,他又认为科学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它只能认识自然界和与自然界相关的真理。如果我们要探索宇宙终极真理、自然界之外的事物或人们的精神世界,就必须依靠吠檀多哲学。因为吠檀多可以使我们认识“世界的创造者、万物的指导者和宇宙的第一原因”。他认为,吠檀多与其他宗教哲学体系不同,它与现代哲学不相矛盾,其本身就是最科学的学说。他曾指出:“吠檀多远比唯物主义的科学一元论更富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吠檀多为宗教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因为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宗教的……除了包罗万象的吠檀多宗教,没有一种宗教能够经得起逻辑和科学的检验。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只有在万能的吠檀多宗教中才能消失。”(注:斯瓦米·阿贝达南德:《二十世纪的宗教》,第33页,加尔各答,1955年。)

阿贝达南德这种强调吠檀多与现代科学相统一的观点,是新吠檀多思潮的一个共同的特点。他的这种观点与学说对以后的新吠檀多论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奥罗宾多的“整体吠檀多”

奥罗宾多·高士不仅是印度民族运动激进派的领袖,而且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新吠檀多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奥罗宾多的学说被人称为“整体吠檀多”或“精神进化论”。所谓“整体吠檀多”,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整体”包含着“综合”的涵义,即把不同哲学派别的观点综合融会于一个整体之中。他把吠檀多各种不同的学说综合起来,消除它们之间的分歧和差异,将它们的精华融会在一个体系中。第二,“整体”亦包含“调和”的涵义,即把各种对立的概念和观点调和在一个统一体中。他利用“精神进化”的方式把吠檀多中各种对立的观念,如梵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一与多、明与无明、善与恶等都调和统一起来,使它们成为同一个最高本体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的等级。

奥罗宾多从吠檀多一元论的立场出发,断定宇宙的最高本体是一种纯粹的、永恒的精神实体,称之为梵、“宇宙精神”或“宇宙意识”。他把宇宙的一切现象都看作是梵的显现形式,即“宇宙精神”的形式。进而他又把这种“精神”按其高低顺序划分为若干等级,如梵、超心思、心思、生命和物质。物质被视为“精神”的最低级形式。在探讨宇宙的进化过程时,他把宇宙分为现象界(现实世界)和超然界(本体世界)。现象界包括物质、生命和心思。物质指无机界,即一切无生命现象,如金属、矿物等。生命指一切生命现象,如动植物等。心思指人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即代表有思维能力的人。超然界包括梵和超心思。梵一方面是宇宙本体,万物的起因;另一方面又是万物进化的终点,无限欢乐的理想境界。超心思是指一种超越人的思维的意识,即一种独立存在的超意识,它介于现象界和超然界之间,起着联系两者的媒介作用。

奥罗宾多设计了一个宇宙演化的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两个过程:首先是梵以超心思为媒介下降到现象界,然后是现象界万物通过超心思再上升或进化到梵。下降过程,又称“退化过程”,是按照顺序,一级一级下降的。梵通过超心思下降到心思,由心思下降到生命,再由生命下降到物质。这一过程是梵自我否定、自我退化,即由纯精神状态转化为自然界万物的过程。在自然界中,梵披上了自己所显现的各种具体外衣,成为有外壳包裹着的“潜在意识”。这种“潜在意识”稳居于万物之中,有恢复自身本来面目的要求,故推动万物向精神的最高等级——梵进化。上升的过程,又称“进化的过程”。它始于物质,从物质进化到生命,从生命进化到心思,再从心思进化到超心思,最后经过超心思的媒介作用,达到梵的最高境界。通过这种“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奥罗宾多便把现象界与超然世界联系起来,统一于一个进化的体系之中。

其实,奥罗宾多的这种“精神进化论”,就是把整个世界的变化都看作是“纯精神”(梵)自我退化和自我进化的过程,也就是从纯精神转化为物质,再由物质转化为纯精神的过程。世界的演化构成了一个圆圈,梵既是演化的起点,又是演化的终点。由此我们发现,奥罗宾多的哲学与黑格尔的哲学颇有相似之处。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从纯概念形式“外在化”或“异化”为自然界。在自然界中,“绝对精神”披上自己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物质外衣,成为有外壳包裹着的思想和概念;它隐藏于自然万物的背后,操纵着自然现象的变化和发展。在奥罗宾多这里,“宇宙精神”(梵)下降到自然界。“宇宙精神”也披上了自己所显现的物质、生命和心思的外衣,成为有外壳所包裹的“潜在意识”。它隐藏于自然万物之中,推动和主宰着万物的发展和变化。无论黑格尔的“异化”,还是奥罗宾多的“下降”,都是纯精神创作世界的过程,皆为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奥罗宾多“整体吠檀多”的最大特点,是在继承传统吠檀多基本原理的同时,大量吸收西方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吠檀多唯心论与唯物论、宗教与科学,超世论与入世论调和起来,融会成一个整体,创造出一个新的体系。这种哲学至今在印度甚至欧美都有广泛的影响。奥罗宾多生前在印度东南海滨的本地治里创建了一个传播他的思想的组织——“奥罗宾多修道院”。1968年,这个修道院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又建立一个面向全世界的国际组织,名为“奥罗宾多国际新村”。在国际新村的奠基典礼上,有来自世界12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印度22个邦的8000多名代表参加。现在,每年都有数千名来自欧美和世界各地的人来此进行精神修炼,还有许多人长期留在此处修炼,以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精神境界。国际新村的最高宗旨是,通过“整体瑜伽”和精神修炼,塑造无私的人和新的精神境界,创造一个超越一切民族、宗教和国家的新型社会,最终实现奥罗宾多提出的“人类统一”的理想。

4、薄泰恰里耶的“否定型吠檀多”

薄泰恰里耶(Krishna Chandra Bhattacharya,1875—1949)是属于新吠檀多思潮中学院派的代表人物。1891年考入孟加拉省立学院,毕业后终生从事哲学教育和研究工作。1930年担任胡格利学院院长,后任阿马尔内尔的印度哲学研究所所长。1935—1937年,荣获印度哲学教授最高头衔——加尔各答大学哲学系“英王乔治五世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哲学研究》、《吠檀多主义》和《自由主体》等。

薄泰恰里耶对印度古代哲学,特别是吠檀多不二论、数论、瑜伽论和耆那教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还通晓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体系。所以,他的哲学就是在继承吠檀多不二论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康德哲学中认识论的内容,而形成一种新型吠檀多理论——“否定型吠檀多”。在他的哲学中,宇宙最高本体被看作是一种超越人的一切经验和理性思维的、无法言表的纯精神实体,叫做“绝对”或梵。“绝对”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客观差别的实在,证悟这种“绝对”则是其哲学的最终目的。薄泰恰里耶哲学体系的精华,在于对认识论的研究。在他看来,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错误就是宣布最高本体“绝对”是不可知的。他主张“绝对”是可知的,因此用什么方式去认识“绝对”,就成了其哲学的重要课题。

如果说辩证思维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那么,否定思维则是薄泰恰里耶哲学的核心。薄泰恰里耶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证悟最高本体——“绝对”,他认为只有通过否定的方法才能达到“绝对”。他把否定认识的过程也分为四个阶段:(1)在第一阶段中,人的肯定注意力从大量客观事物中收回,而集中于从少量事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客观因素。这种客观因素之外的一切事物都被否定,被排斥为非真实的东西。这种阶段的否定,就是排除一切作为幻觉的非客观事物。(2)在第二阶段中,人的注意力不是只集中于客体,也不是只集中于主体,而是交替于两者之间。当注意力盯住客体时,就否定了主体;当注意力盯住主体时,也就否定了客体;主客体交替受到注意和否定。(3)在第三阶段中,注意力同时集中于主体与客体。主客体是以同一系列的两个方面出现的。这两个方面虽然不是模糊的,但没有一个方面能以终极的方面而出现。在此阶段中,肯定注意与否定注意之间的区别消失了,主体有时能以客体形式出现,客体有时也能以主体形式出现。(4)在第四阶段中,注意力表面上也表现为肯定的态度,但实际上并非指向任何事物——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事物。否定开始作为第一原则,一切限定都被排除了,“只剩下绝对的否定”。薄泰恰里耶认为,为了认识到最高本体——“绝对”,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否定:首先是否定人所感觉到的客体,这种否定导致一种不依赖人的感觉经验的纯粹客体;然后是否定这种纯粹客体,导致对主体的确信;最终连主体“我”也被否定,导致超越主客观差别的“绝对”。只要把否定的过程进行到底,就能证悟“绝对”。

薄泰恰里耶的这种“否定哲学”,只不过是对古代奥义书所宣扬的“梵不是这,不是那”的思想做了详尽的阐述和发挥。其特点在于,他运用西方哲学中认识论的方法和概念,从理论上发展了传统吠檀多的直觉证悟方式,促进了吠檀多哲学的现代化。

5、薄伽万·达斯的“心理学型吠檀多”

薄伽万·达斯(Bhagavan Das,1869—1958)也是新吠檀多哲学学院派的代表人物。1886年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哲学系,后入贝拿勒斯大学和阿拉哈巴德大学进修,获名誉博士学位。走出校门后,终生从事哲学研究和立法工作。他一生写了大量有关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著作,主要有《感情的科学》、《内心清净的科学》、《社会组织的科学》、《神圣世界的科学》、《一切宗教的根本统一》等。

薄伽万·达斯是新吠檀多哲学的杰出代表。他认真研究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上对传统吠檀多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和改造,建立了一个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庞大思想体系。因为这个体系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故又称“心理学型吠檀多”。

为了表明自己哲学的科学性,薄伽万·达斯又把他的吠檀多体系称为“关于自我的科学”。在他的体系中,吠檀多的最高本体梵被称为“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在创造世界过程中,既显现为个人灵魂(自我),又显现为世界万物(非我)。因此,他认为“绝对精神”不仅包括主体(自我),而且包括客体(非我),它是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三者的统一。薄伽万·达斯反对传统吠檀多把主客体混为一谈或把主客体相互分离的观点,主张主客体是处于一种相互否定、相互肯定的必然联系之中。

所谓“关于自我的科学”,实质上就是论述“绝对精神”或梵的学说,并且把世界上的一切科学都容纳于这种学说之中。薄伽万·达斯将其科学说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有关“自我”(精神)的科学,包括“绝对自我”(梵)的科学,亦称“形而上学”;“个体自我”(灵魂)的科学,又称“心理学”;“个体自我”在人体中的表现,即物理和心理的科学,亦称“物理—心理学”。(2)有关“非我”(物质)的科学,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等。(3)关于“自我”(精神)与“非我”(物质)之间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各种能量的作用、反作用以及两者相互联系的因果关系。它主要表现为数学,数学又分为时间数学(如算术)、空间数学(如几何学)和运动数学(如力学)等等。

在“关于自我的科学”中,薄伽万·达斯把心理学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心理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把古代吠檀多—瑜伽心理学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综合起来,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学体系。他的心理学,即有关“个体自我”的科学,不仅要研究“个体自我”,而且要探索与“个体自我”相联系的人的肉体、生命和心思。他把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认识科学、欲望科学和行为科学。(1)认识科学。他把人的认识分为三种:对当前事实的认识,即感知;对过去事实的认识,即回忆;对未来事实的认识,即预见或期望。认识科学就是人对大量认识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的科学,又称“去伪存真的艺术”。(2)欲望科学。他认为人的欲望有三种表现形式:自我保护、自我增长和自我繁殖。从总体上说,欲望又分两种:一种是引起痛苦的欲望,它会给社会造成仇恨和分裂;一种是引起欢乐的欲望,它能给社会创造出爱、友谊与亲和。因此,欲望科学就是引导人们培养正确的欲望和情感,培养对任何事情都能做出友善反应的崇高美德和能力。(3)行为科学。他认为,一个人在正确欲望的指导下能够产生正确的行为,但是光有正确的欲望尚不够,还必须有完善的社会组织和正确的法规来制约人们的行为。因此,行为科学就是研究通过什么样的社会组织来管理人类的各种行为。

薄伽万·达斯的新吠檀多论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它将传统吠檀多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会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思想体系;第二,在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它主张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组织形式,以使人的义务与权利、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平衡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6、拉达克里希南的“完整经验吠檀多”

S.拉达克里希南(Sarvepalli Radhakrishnan,1888—1975),生于马德拉斯。1909年毕业于马德拉斯基督教学院,毕业后从事哲学教育和研究工作。1921年,获得印度最高教授头衔——加尔各答大学哲学系英王乔治五世讲座教授。他对印度现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25年,在他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了印度哲学大会,此后每年召开一次,一直延续至今。印度独立后,他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49年任印度驻苏联首任大使,1952年当选印度副总统,1962年当选总统。他一生写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有《印度哲学》、《印度教人生观》、《东方与西方宗教》、《理想主义人生观》、《东方宗教与西方思想》等。

拉达克里希南毕生从事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的比较研究。他从小受到南印度浓郁的宗教神秘主义的熏陶,青少年时代又受到基督教教会学校的西方文化洗礼。他通晓印度文化,又熟知西方思想。他钻研过印度教经典奥义书、《薄伽梵歌》和《梵经》等,同时还大量阅读欧洲古代和现代的哲学著作,其中柏拉图、普罗提诺、康德、布拉德莱、柏格森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尤深。因此,他有能力对东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将两种传统调和起来,创立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哲学。从总体上看,这种哲学扎根于印度传统吠檀多,但也具有许多西方思想的内容和特色。

拉达克里希南的新吠檀多论的特点,是将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和西方的绝对唯心论综合在一个体系中。他把宇宙最高本体有时称为梵,有时又称为“绝对”。他像吠檀多论者那样认为梵是“唯一”,也像绝对唯心论者那样认为万物皆是“唯一”的必然方面。在他看来,梵是“纯意识,纯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注:拉达克里希南:《理想主义人生观》,第343页,伦敦,1947年。)。所谓“纯意识”,是因为梵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纯粹精神实体,宇宙万物都与它相联系。所谓“纯自由”,是因为梵不受任何事物的限制,能够自由行动。所谓“无限的可能性”,则因为梵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潜能,能创造无穷无尽的事物,而我们所寓居的宇宙只是梵所显现的一种可能性。

拉达克里希南强调,梵是超越于世界万物的有意识的精神实在。在他看来,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不能解释宇宙现象的,因为“他们把世界看作是一种以盲目而无规则的方式不断运动的自动机械,他们把时间世界归于无意识的力量,并把生命、意识和价值变成了这种力量的附属品。他们认为,“为了便于理解必须把这个世界分割成许多碎片。”(注:拉达克里希南:《理想主义人生观》,第343页,伦敦,1947年。)按照他的观点,唯物主义的解释是以时间的实在性为基础的,仅仅局限于暂时的现象中,而认识不到超越时间的必要性。另外,这种解释虽然力求揭示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但却忘记了自然秩序不是机械的,是不能用盲目的物质力量来确定的。因此,他继承吠檀多的传统,把宇宙的根本看作一种有意识的“精神”,这种“精神”以自身为依据,同时也是万物的基础,万物皆为它的显现。如他所说:“同一个‘绝对’显现于一切相互有差别的事物之中。终极的实体是在石头之中沉睡着,在植物之中呼吸着,在动物体中感觉着,在人体之中呼唤着自我意识。”(注:拉达克里希南:《现代哲学中的宗教势力》第43页,伦敦,1920年。)

拉达克里希南虽然确定宇宙的最终精神本性,但是与古代吠檀多论者不同,他对世界和人,生命的价值和人类的命运则采取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他认为人有两个方面:有限的方面和无限的方面。有限方面是指人的肉体,无限方面是指人内部的“自我”,即与宇宙本体梵相同一的“精神”。古代吠檀多论一般强调人的生理方面具有虚幻性,要充分显现灵魂或“精神”的真正本性,就必须使肉体性质完全断灭。与之相反,他却承认肉体生命的实在性和价值,认为肉体是构成“精神”的一部分,人的内在“精神”并没有割断与肉体生命的联系,否则的话就破坏了人的生命的整体性。人的精神方面表现在哪里呢?在他看来,人有一种超越自身的愿望,这种愿望推动人向上发展并逐步超越肉体。这种自我超越的愿望和能力就代表着人的精神方面。如他所说:“在人的自身,在他的存在中心有着某种比理智更深奥的东西,这种东西与至高者同属一类。”(注:拉达克里希南:《理想主义人生观》,第103页。)按照他的观点,人的内在“精神”与最高本体梵是同一不二的,只要通过直觉证悟到这种“精神”,人就能与外部世界达到统一,与整个社会相协调,从而达到一种自由欢乐、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拉达克里希南是印度现代哲学史上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运用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的方式,重新探讨印度传统思想,创立了一个新型的吠檀多体系。他的体系虽然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但也包含着许多合理和进步的因素。他在吸收西方先进思想促进吠檀多现代化的方面,在传播印度文化、增进东西方思想交流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新吠檀多主义哲学的特点

新吠檀多哲学是在改革印度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哲学,是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哲学至今在印度思想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对现代印度人民的思想和社会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应当说,新吠檀多哲学是印度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变革传统,适应时代需要

在19世纪末,印度哲学的发展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面对着充满优越感的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思想的冲击,二是面对着中世纪印度教神学体系的陈腐、落后和愚昧。在这种形势下,印度先进的思想家一方面要革新传统印度教思想,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捍卫印度教的基本原理,以抵制和对抗西方文化的冲击。因此,以维韦卡南达为代表的一批新吠檀多论者不得不到印度古代文化遗产中寻找和挖掘自己所需要的思想武器。他们发现古代奥义书和由奥义书产生的吠檀多哲学,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抵御外来文化的能力。所以,复兴奥义书和吠檀多学说,便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一种需要。新吠檀多思潮就是在此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具体地说,新吠檀多论者为了排除印度教神学蒙昧主义所产生的偶像崇拜、繁琐祭仪和各种迷信习俗,重新解释奥义书和吠檀多论所阐述的最高本体梵和“梵我同一”学说;为了动员民众投身于社会斗争,他们宣传“行动吠檀多”和乐观的人生哲学;为了实现民族独立的理想,对抗西方文化的侵略,他们把印度古代精神财富视为民族的骄傲,把复兴古代文化作为表达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方面,维韦卡南达率先创立了以革新吠檀多为宗旨的“不二论书院”,并发表了大量论述吠檀多的著作。继之有奥罗宾多、薄泰恰里耶、薄伽万·达斯、拉达克里希南等。他们的哲学体系也都是以古代吠檀多原理为根基的。新吠檀多哲学家的这种做法绝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一种托古改制。他们只是从丰富的古代文化中寻找借鉴,挖掘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加以改造和创新,从而建构起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思想体系。

2.融会东西方思想

印度古代文化是以封建生产关系和宗教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尽管它作为一颗明珠一直被印度人民所珍视,但毕竟不是以大工业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对手。新吠檀多论者们以古代文化为武器对抗西方文化的侵略,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他们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十分重视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学说。从生活经历来看,这批新吠檀多论者几乎都受过西方文化的教育——有的在国内接受英国式的教育,有的赴英留学多年,有的甚至侨居英国。这为他们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思想提供了客观条件。

融合东西方思想是新吠檀多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这里说的东方思想,主要指印度文化,综合东西方思想也就是将印度传统思想与西方近现代思想融会为一体。这种融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吠檀多论者运用西方近现代哲学的观点、方法和术语重新诠释和阐述古代吠檀多;二是他们直接汲取西方哲学中的某些学说和内容,使之与传统吠檀多相结合,从而构成新的思想体系。在这方面,奥罗宾多和薄泰恰里耶很有代表性。奥罗宾多在继承古代吠檀多原理的同时,吸收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思想,创立了他自己独特的“精神进化论”和“整体吠檀多”体系。薄泰恰里耶把康德的认识论学说与古代吠檀多中“自我证悟”学说综合起来,创立了他的新吠檀多论。

3.调和宗教与科学

一般认为,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科学是以理性为基础,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宗教则是以非理性为基础,崇拜某种超自然的神灵或力量,并且通过神秘主义的直觉证悟,达到人与神的结合或精神解脱。传统吠檀多论是印度教的宗教哲学、悟性哲学,是以论述精神解脱为最高宗旨的。新吠檀多论者意识到,要使传统吠檀多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吸收近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和内容,以弥补传统吠檀多的不足,使这种宗教哲学与自然科学协调起来。

在调和宗教与科学方面,他们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方式。有的新吠檀多论者赞美古代吠檀多是最完善的体系,认为它所揭示的基本原理与现代科学是完全一致的。例如,阿贝达南德强调吠檀多哲学为宗教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因为它是用科学方法解释宗教的;只有在吠檀多体系中,科学与宗教之间才没有冲突。奥罗宾多也用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和“能”来说明梵是一种无限永恒的创造力量,以此证明梵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另外,大多数新吠檀多论者则把自然科学的观点与吠檀多学说糅合起来,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薄伽万·达斯,他把各种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天文学、数学等都容纳于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关于自我的科学”。所谓“自我的科学”,实质上就是研究梵(绝对自我)、我(个体自我)与自然界(非我)三者之间关系的科学。

4.宗教倾向减弱,世俗化倾向加强

传统吠檀多是印度教六大哲学流派之一,即典型的宗教哲学体系。它是以阐述如何实现精神解脱为根本宗旨的。尽管各种新吠檀多论仍然保留着某些传统吠檀多的特征,如强调最高本体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强调通过悟性或直觉去证悟人内在的灵魂与宇宙本体的同一性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它们已经摆脱宗教蒙昧主义的束缚,日趋明显地走向世俗化。

这种世俗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在自然观上,新吠檀多论者无一不批判商揭罗所宣扬的“世界幻相论”,主张物质世界并非虚幻的,而是真实的存在。(2)在认识论上,他们虽然强调直觉内省在认识最高真理中的作用,但是与古代吠檀多论者不同,他们并不否认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自然界的真理只有靠感性和理性认识才能获得。(3)在人生观方面,他们注意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中汲取营养,批判印度教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生价值的神学蒙昧主义,倡导以人为中心、人即是神的思想;批判印度教所宣扬的超世论和禁欲主义,提倡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强调世俗生活和世俗行为的重要性。(4)在人生理想方面,他们反对“业报轮回”和“死后解脱”的观念,号召人们相信自己的力量,通过自己现世的努力在人世间建立一个统一和谐、充满自由、平等和普遍之爱的理想社会。

总之,新吠檀多哲学代表着现代印度一种进步、革新的思想潮流。它是对印度教传统文化的一种改革、发展和创新。这种思潮在促进传统吠檀多走向世俗化、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用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改造宗教文化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新吠檀多哲学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活跃在印度意识形态领域中,对印度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标签:;  ;  ;  ;  ;  ;  ;  ;  ;  ;  ;  ;  ;  

新维达伍德主义哲学--东西方思想的融合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